数字经济·商业模式·管理创新

2022-12-17 05:34余晓,郑素丽,程名望
上海管理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标准化转型数字化

数字化变革下标准和科技的互融互通

余晓教授

(中国计量大学)

创新驱动发展,数字驱动未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新的发展格局,所以标准或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美的集团每个数字化创新产品都有一个创新的标准作为支撑。截至2021年9月,整个集团一共参与制定了外部标准1202项,其中国际标准43项,拥有国际标准专家22位。可以看到,企业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尤其是国际标准化。2021年10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要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研究,将推动标准化科技创新的互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在《浙江省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意见》里,这个比例要达到60%以上。同时,《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标准,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今天我想从理论的视角,探讨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欢迎批评指正。

1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

第一个理论是连接经济。连接经济指当信息化发展到信息网络化阶段的时候,无数个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相互连接,通过知识信息技术等共有要素的多重使用所创造的经济性。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共通共有,另一个是多重使用。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共有要素的标准化,就可以实现交易费用的降低和外部效果的内部化。

第二个理论是网络效应。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其他人消费同样产品或服务的事实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某消费者的价值。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实际上传统经济学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网络用户数量的多少,一个5G 手机的价值在于有多少人用5G。微信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社交网络中,当我们好友的数量达到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够形成一张网络。就像排列组合的原理,基数越大,所能形成的组合就越多。当有一天,我们想从微信转移到其他社交软件的时候,会发现转换难度很大,因为我们大部分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微信上的。同样我们会发现前几年出来的子弹短信,虽然简洁度和易用性是不错的,但是难以打破微信所形成的效应。提到网络效应,一个不能回避的法则是梅特卡夫法则,或者叫作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法则提出网络的价值是以用户数量平方的速度增长的,如果一个网络当中有n个人,网络对于每个人的价值和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如果一个网络中,网络对每一个人的价值是一元,规模为100倍的网络总价值就相当于一万元,即网络规模增加10倍,其价值就增加100倍。梅特卡夫法则由乔治吉尔德于1993年提出,以计算机网络先驱3COM 公司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的名字来命名,所以我们现在把它叫作梅特卡夫定律。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梅特卡夫定律,无数人会对规模和增长前赴后继,他们深刻发现规模能够带来指数级的回报,这一回报往往会超出正常的期望。

现在我们知道某种网络产品使用者很少的时候,它的价值就很小,也没有多少人会愿意使用。当某种网络产品的使用者足够多的时候,网络还是原来的网络,但产品价值却随用户增长而提升。经济学上把这个价值起飞的规模叫作临界容量,当一个新产品出现的时候,企业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开拓市场,希望能够尽快达到临界容量,此时企业会考虑如何尽快达到临界容量。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标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标准的实施可以扩大用户的安装基础,可以使产品快速达到临界容量。如图1所示,标准采纳的用户越多,标准的价值就越大,市场份额也就随之被快速占有。曾经日本制造业是享誉全球的,但是日本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并没有与其制造业水平相匹配。原因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错失了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话语权,它的产品只能在本国等一些相对局限的市场内销售,所以通过标准的安装基础可以快速拓展市场。

图1 用户安装基础规模与标准驱动产品价值的关系

第三个理论是转换成本。转换成本包含学习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比如我们的手机号很out,但是我们并不想换掉手机号,因为换号意味着要通知所有的社会关系。同时用户用惯了苹果手机,如果要换安卓手机,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产品本身的价格,而是会考虑置换新系统所需要花费的学习成本。当转换成本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用户就会被锁定。当产品转换成本很高,又具有锁定效应的时候,在研发的初期布局技术标准战略,对抢占市场并维持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在数字化变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发现借助网络外部性,利用标准扩大安装基础,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甚至指数级增长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很多西方工业化国家如此重视标准,早早开始布局国家标准化战略,努力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标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传统认知中,标准更多的是科技成果的总结或者是创新成果的固化,很少提到标准对创新的引领作用。对标准引领作用的认知不足,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标准话语权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标准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基础,为创新的重要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也是创新必须倚重的巨人肩膀。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标准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降低创新成果风险、提高科技创新质量。在整个数字化转型中,基于标准化规则设计,可以实现模块接口的兼容性,实现既有基础设施的互通,为创新提供超越时空的信息互通和自由交互的便捷。基于标准,可以实现业务模块的兼容、创新主体的兼容以及创新资源的兼容。

更重要的是标准为创新提供了通用语言。通用化的产品设计和需求解决方案,能够通过变更组合的方式来满足潜在需求,并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最快的产品技术迭代速度来实现差异化创新。海尔就是通过模块化和通用化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的。海尔聚焦的是场景的解决方案,在降低复杂性的同时实现产品服务的多样化,这是标准作为通用语言在横向面的体现。其实在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领域,标准同样是通用的语言,它可以实现全产业链的融合。标准是科技成果的扩散器,是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传播器。

实际上,很多领域中标准的制定已经无法回避技术方案的一些知识产权问题。标准必要专利很重要,因为专利是具有私有性的,是一种私权。如果把专利和标准相结合,使得私权能够借助公权的影响力,借助巨大的、广泛的安装基础,能够使专利融合进标准当中,依靠专利来实现利益的保护,依靠标准实现产业化。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例如高通和华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专利之争,从本质意义上说,应该是标准必要专利之争。

最后,标准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建立最佳秩序的规制。在数字经济变革背景下,涌现出很多新问题,比如数据安全问题、道德问题、隐私问题等。很多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产业利益的角度,还是克服技术进步信息缺乏的角度来看,标准化组织都比政府开展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更有利于规范技术创新,而不是限制创新。所以,国家标准委在2007年提出,标准已经成为同政策规则同等重要的国家治理工具。

3 科技创新对标准的影响

众所周知,标准是创新成果的固化,没有高水平的创新,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标准。技术创新推动了技术标准化。另外,科技创新也促进了标准化组织形式的变化。我国原来是一元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现在有很多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涌现,像中关村创新联盟、浙江制造品牌促进会等新组织,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一些先进技术向标准转化的组织。

4 结语

第一,在标准和科技互促的问题中,首先我们要思考到底是先有标准还是先有创新,还是一边形成标准一边进行创新?最开始会认为应该是先有创新后有标准,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变革,标准化作为技术经验总结机制的后发模式,转变为引领企业产业和发展的先行模式。往往都是一些先进标准的引领,伴随着后发创新的跟进。实际上在国外整个技术研发战略过程中,一定伴随着标准战略。

第二,要重视标准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同。我们认为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标准的重要作用,同时需要完善标准与科技协同发展的一些激励机制,去成立一些标准创新的研究机构,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

第三,需要加快数字经济领域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和推广。需要开展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制高点领域标准的研究,需要加快集成电路、精密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的研制。同时,我们希望中国能更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增强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际标准化的话语权。ISO 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国际标准制定的秘书处就设在我国杭州,我们已经有像这样的一些秘书处,应该利用这样的先决条件去强化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

余晓,教授,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4委员,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物流机器人工作委员会委员。

标准化与工业革命历程——回顾与展望

郑素丽教授

(中国计量大学)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是“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标准就是竞争力和制高点,标准就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从我国的产业标准化实践来看,截至到2018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36949项,备案行业标准6 万余项。如果再考虑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数量更为庞大,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标准大国。但是,与之相对的现实是我国的一流企业、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似乎并不多。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标准和竞争力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怎样的标准能够赋予企业成为一流企业的基础?下面我想带着这个问题从标准化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来介绍和分享。

1 前三次工业革命与标准化

近代标准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四次工业革命相伴而生,它们相互促进与发展。在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基础零部件的互换性非常重要。围绕零部件的互换性,公差标准和产品标准就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这是标准化早期的主要应用,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基础。例如,1834年英国人惠特沃斯提出了牙型55度的惠氏螺纹标准,至今还在被广泛使用。再例如,1814年到1818年,美国人惠特尼在标准化基础上通过铣床批量制造来福枪通用件,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组装效率,惠特尼的工作大大促进了美国通用零件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标准化诞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奠定了当前西方国家自上而下的标准化体制机制基础。

19世纪中叶,电力的推广应用给工业生产带来颠覆性变革。标准化范围除了原材料、基础零部件,也逐渐扩展到制造方式和管理领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众所周知的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对大量生产作业方法进行标准化的研究和实验,对大量生产工具进行实验和标准化的规定,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兴起和发展。受益最明显的是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美国工业,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幅提升了其生产效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标准化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第一,从标准本身来看,除了技术标准、基础标准,还出现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等,标准的应用领域也从传统的机械领域逐渐向电工、电子、农业等领域扩展。这一阶段标准化活动不再完全是自下而上自发开展的,重要的标准组织开始出现。比如,美国的ASME、ASTM,以及国际三大标准组织ISO、IEC、ITU 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信息技术具有兼容性和互换性的特点,信息需要在不同产品之间畅通地流动。因而,这个阶段的技术非常强调互联互通,此阶段标准化的重点也落在互联互通上。比如说移动通信领域,从GSM、3G 到4G 以及5G,这些标准化工作都吸引了全球诸多国家和企业关注,致力于移动通信标准的互联互通。另外,这个阶段的互联互通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上。标准作为一个世界通用的语言,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互联互通。在WTO 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协议,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tbt协议。在这个协议中,诸多的条款围绕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展开,通过这三个手段的综合运用来促进世界贸易的畅通。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标准化还展现出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标准专利化。技术标准和创新、知识产权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移动通信领域为例,我们对于历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必要的专利进行了收集,发现其实在GSM 时代,标准必要专利的总数不过百余项,但是到了5G 时代,目前已声明的标准必要专利已经超过了1万项。在5G的标准必要专利中,我国的企业实现了从并跑到赶超的跨越,其中华为排名榜首。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移动通信厂商之间的专利大战,像苹果、三星、华为、中兴,往往会彼此发起专利诉讼,成为标准专利化的一个缩影。第二,标准国际化。标准国际化指越来越多的标准竞争是依托国际标准来进行的。华为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离不开背后国际标准化的努力。目前华为已经加入了400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包括联盟、开源论坛等),占据了400多个领导席位,直接支撑了业务发展。第三,标准联盟化。最近两年与标准相关的事件不时发生。比如,2019年华为被五大标准组织除名事件引发关注。这5个标准组织,既不是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也不是美国的标准化协会或者欧洲的标准化协会,而是5个标准联盟组织,但是这5个联盟组织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另外,2021年初的新疆棉事件也是联盟威力的一个注脚。我们谴责BCI组织将经济政治化的行为,但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应对此类事件也要了解,为什么BCI这样一个非官方组织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事实上,BCI既不生产棉花也不销售棉花,而是通过《良好棉花原则与标准》和《良好棉花供应链监管原则》两项标准,牢牢地控制全球棉花产业。可见,在这个阶段,标准越来越成为一种话语权和制高点,它不仅体现企业利益,也影响国家间的竞争格局。

2 数字技术革命与标准化

时间发展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在通信产业当中标准的影响力以及作用,会扩散到其他领域,而且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同步发展,基础性的技术标准、接口标准将成为争夺的一个高地。这个标准随着数字化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像数字技术催生的智慧城市、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会使得其他领域的很多企业经历类似通信行业的标准化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做好应对准备。

接下来分享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标准之争的案例。自动驾驶汽车融合了数字技术和汽车交通的多个关键技术,有望对整个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就自动驾驶的标准数据和专利数据而言,截至2021年,全球发布了425项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标准,其中又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在国际组织当中,ISO 制定了186项自动驾驶汽车标准,大概占全球标准的43%。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技术和标准之争,就是V2X 技术。V2X 是车和其他事物的通信,包括车和车、车和人、车和其他基础设施等,也是未来自动驾驶中的一个关键赋能技术。而在这条标准技术的发展路线中,一直存在两个互相竞争的技术轨道,一个是专用短程通信协议技术DSRC,另一个是蜂窝车联网C-V2X。目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关键专利上,C-V2X 逐渐占据了主导权。在短期内V2X 可能还会保持两个技术轨道并行发展的态势,但是随着5G 技术的推广,预测到2025年以后,主导的技术轨道有望向C-V2X 收敛。我们研究发现,标准化在这两个技术的演进和竞争进程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标准化引领、推动了关键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轨道的演进方向。不同标准的影响力以及它所依托的平台的影响力,对于技术标准竞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

这个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进一步通过数据从标准的应用能力、转化能力、引导能力和扩散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标准应用能力主要是看标准对于相应的技术被引用的程度;而标准转化能力主要是看标准被专利引用的时差,或者说标准转化为专利需要的时长;标准引导能力则主要是标准和专利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标准扩散能力主要是不同区域采用标准的情况。

从标准应用来看,C-V2X 所依托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论坛3GPP 的标准,被非常多的专利引用,而DSRC相关标准的引用次数就相对非常少了。从标准的转化能力来看,大概60%的DSRC标准在2~5年实现转化,平均转化时间为3.75年,而80%的CV2X 标准都在两年之内得到了转化,平均转化时间为1.78年。对比之下,3GPP标准向专利转化的时间短、速度快,显著促进了C-V2X 技术的发展。从标准的引导能力来看,DSRC 技术和标准之间的关联度是非常松散的,技术标准关联度常年在0.2以内。而3GPP标准的关联度保持高位发展态势,甚至在2014年和2017年技术标准关联度超过了1,所以整个技术和标准的强关联关系也推动了3GPP所主导的CV2X 的快速发展。最后来看标准扩散能力,中国2018年明确支持C-V2X 技术,美国也在2019年和2020年为C-V2X 分配了相应频段,彻底放弃DSRC而转向C-V2X 技术。在标准的扩散能力上,有点一锤定音的味道。C-V2X 技术已经拥有雄厚的市场基础和有利的政策环境,有望在未来成为产业的主导标准。

3 结语

国内政策动态方面,最近几年跟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密集出台。2017年新《标准化法》出台,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两者都有很多新的理念和提法,其中《纲要》特别提到要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和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以产业和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的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的发展也由数量驱动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新时代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企业依托标准化参与全球产业竞争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政策基础。

最后关于数字化和标准化还想强调三点。第一,标准化和创新的互动发展。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当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研制,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一代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明确提出要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推广。第二,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化水平,促进将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融入标准。第三,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拓宽科技成果的转化渠道。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让我们充分重视标准的战略引领作用,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郑素丽,中国计量大学教授,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青年英才)。

互联网浪潮下的中国经济和企业战略选择

程名望教授

(同济大学)

我的报告分三部分,题目都很宏大,第一部分是人类的轨迹,第二部分是中国的轨迹,第三部分是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路径选择。这三部分的解读基于经济学视角,或者基于经济学最根本的主流框架。我一直认为有三大铁律能非常好地解释世界,分别是均衡、边际和周期。

1 人类的轨迹

由于时间关系,我聚焦周期视角来解读,无论是对于国家、区域、企业还是个人,周期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神奇规律。有一位教授终其一生就画了这一张图(图1),那就是公元0年到2000年人类的经济增长率。

图1 公元0—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

当看这张图的时候,我们非常感慨,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在黑暗中挣扎,比如暂不考虑公元前历史,公元后在长达90%的时间内,人类一直被黑暗所笼罩,这种黑暗包括贫穷、艰辛和饥饿。人类一直为解决温饱挥洒汗水,直到1820年工业革命才迎来曙光。人类迎来第一波快速的经济增长,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这100年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历史上所有时间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还要大。所以,这100年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100年,既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毫无疑问,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第一个里程碑。19世纪20年代以后人类步入大萧条时代,大萧条以后,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的罗斯福新政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波牛市。1972年石油危机以后,人类开始一个新的阶段。从大的周期来看,工业革命和石油危机两个里程碑把人类公元后历史一分为三。1820年之前是人类发展1.0,1820年到1972年是人类发展2.0,1972年至今,人类进入3.0,如果把这个趋势线拉直了,就得到图2。

图2 人类发展的三次浪潮

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是人类发展1.0,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被称为淡水经济,简单来说是得黄河者得天下。农业社会文明中心在东方、在中国、在黄河边。中国七大古都均沿黄河而建,跟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20年之后人类发展进入2.0阶段,以工业文明为代表。工业文明是典型的咸水经济,得海洋者得天下。1972年之后,人类发展开始进入3.0 阶段,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大的财富掌控者都是互联网大王。

管理学有五根支柱,分别是浪潮、趋势、战略、战术和执行力。最大的风口不是趋势,而是浪潮,所以中国人讲“顺趋势所以昌”,其实顺浪潮更昌。浪潮下面才是趋势,一个浪潮一般由10~20个趋势构成,而一个趋势一般是5年到10年。小周期看趋势,大周期看浪潮。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产业、一个企业脱离了浪潮,无论多么勤劳,都是没有用的。2000年到现在,刚刚20年,这个周期绝对没有走完,这波浪潮依旧处在春天,满树繁花的夏天还没有到来。图3总结的是近20年的趋势。

图3 互联网近20年的趋势

互联网1.0表现为硬件的搭建和软件的建设,硬件有IBM 蓝色巨人,软件有微软。互联网2.0以各大门户网站为代表,如新浪、雅虎等。互联网3.0以各大商务平台为代表,如阿里、京东、淘宝等。互联网4.0更多是生活互动,如微信、游戏及App。互联网5.0就是商务平台叠加互动,比如拼多多,让消费者的购物过程体验更具幸福感。互联网6.0是初现端倪的虚拟社会和空间的发展。

2 中国的轨迹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中国轨迹,中国历史太漫长了,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一个伟大、勤奋和智慧的民族,也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人而言,最关键的是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一个轮回。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增长。我们要反思2009年又是一个十字路口,近10年共识在消失,特别是上海疫情基本上已经把朋友圈都撕裂了。有些人说共存,有些人说清零,有些人说往左走,有些人说往右走,有些人讴歌资本,有些人批判资本,有人说美国是我们的敌人,有人说美国是我们的朋友。争论针锋相对,那正确答案从哪里来?正确答案应该基于事实、数据和逻辑。

事实上,1978年我们的GDP 总量连美国的零头也不到,也只有日本的1/7,但是到了2020年,我们已经是美国的67.3%,是日本的3.32倍。中国做对了什么?我一直说中国做对了三件事,如果这三个支柱坚若磐石,中国的未来一定是乐观的,风再狂,雨再大,都值得我们坚守,房子塌不了,大厦不会倾。

下文将简要讲一下这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是科学化,尊重规律与常识。我们终于把现代科学引入中国这片土地,我们终于乘上了人类2.0的快班车。我们终于在工业革命以来,让人类的智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禁锢了数千年的中国大地,科学种植,茁壮成长,野蛮成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草得草,这是野蛮成长的30年。我们按科学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常识,不违背常识我们就赢了。不指鹿为马,不南辕北辙,我们不掩耳盗铃,我们就赢了。

第二个支柱是市场化,市场根据看不见的手,比较好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这一次疫情大家抢菜抢得很辛苦,不是上海政府不行,也不是上海人民不行,这么大一个城市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你让人来给你一家一户地送,这个工作量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能完成资源配置的,只有看不见的手,但是结果如何?它不会忽视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利益,市场经济就会占领它。市场经济很奇怪,人人自私,社会得利,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但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方向却是科学的、正义的、有效的,这就是著名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所以它证明了市场经济总的方向是好的,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三个支柱是全球化。我们的市场很大,但再大也大不过全世界,我们中国人再聪明,也聪明不过全人类,人类的方向是基本的潮流,改革开放以后最根本的经验是因为我们入主流了,这是地基逻辑。有一个最根本的逻辑和事实是,凡是中美关系好的时候,中国经济就一日千里,凡是跟美国关系不好的时候,经济就遭遇下滑,无一例外,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跟美国脱钩,我们依旧推动全球化。

刚才讲到了三根支柱,如果把它展开,还能总结出中国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市场的魔力、开放的协作力、百姓的坚韧力和共产党的领导力四力联动助推中国发展。

就中国的转型而言,中国以前是一好学生,倾全国之力、全民之力实现经济增长,现在我们要转型做三好学生了,这就是著名的三山理论。在政治上让人民满意,红色江山在经济上持续繁荣,金山银山在环境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大家看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是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规划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美丽中国,毫无疑问值得我们讴歌。

3 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路径选择

关于产业升级和转型,整个产业链毫无疑问在从纺锤形变成亚葫芦形,原来是生产为王,现在是资源为王、销售为王。从中间粗到两头粗,从被动到主动(见图4)。

图4 产业链形态的变迁

接着是价值链。互联网时代,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现在拼的是产业链、消费链、宠物链到精神愉悦。工业2.0时代,我们更强调商品的效用,到了3.0时代,我们更多享受的是消费的过程。生产链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

最后我想讲,既然有周期,那有穿越周期的力量吗?而穿越周期的这些力量往往是基础的或者传统的,但人类永远离不了的。无论阴晴圆缺,总能穿越周期,都能活下来。它像太阳一样一直挂在那里,保障这个世界,让世界避风避雨、安居乐业。

程名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曙光学者”和“浦江人才”。

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路径

陈曦教授

(南京大学)

首先我们来看数字化的整体情况。去年我国数字经济整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就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而言,只有36%,位列全球第七,排在首位的是德国。我国数字经济在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不同国家对其数字化部署的侧重点不同,从“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为目标”来看,我国推行的是全面数字化,制造业是我国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阵地。

1 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从构建数字生态的角度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底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不同研究机构,如电子标准院、信通院、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华为、阿里等存在不同视角的差异,但也可以提炼出一些共性。从战略高度来说,在数字化转型中,技术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与组织较为耦合、深度融合的,其对组织的价值由“支撑”作用进一步向“重塑”作用转变。

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以用户为中心,即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从流程驱动转向场景驱动,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用户体验。

第二,能力多元化,包括数字化连接能力、数字化洞察能力、数字化创新能力。

第三,智慧导向,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基础上,提供智能化洞察、分析、预测。

第四,动态演变,基于社会发展、业务变化不断动态调整、迭代推进、阶段平衡。

第五,数据驱动,对企业积累的数据进行资源化、资本化、资产化运作,释放数据价值。

第六,跨界融合,包括知识跨界融合、部门跨界协作、组织跨界共赢。

2 数字化转型三维度

厘清了数字转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接着来看企业到底怎么转,我想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后面会介绍点、链网、三个维度。首先介绍数字化转型“三步走”。

数字化转型“三步走”:

第一步是组织内的数字化,即组织内部纳入员工,让全体员工参与数字化转型,共同体验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第二步是组织间的数字化,即组织间联动伙伴,与合作伙伴共同感受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业务增长。

第三步是组织外的数字化,即组织外连接用户(客户),建立更为紧密的连接,企业不只提供数字化产品,更为用户创造数字价值。

当组织内、组织间、组织外的数字化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圈就会浮现。企业内数字化转型关注“点”的数字化,企业间数字化转型关注“链”的数字化,企业外数字化转型关注“网”的数字化。

3 单点转型:战略、业务、组织

战略数字化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包含领导者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团队的构建以及全员参与数字化转型三个部分。

业务数字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的业务模式改变产品/服务的内在逻辑。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价值创造理念转向以用户(客户)为中心,促使企业从产品运营商向用户运营商转型。

组织的数字化通常情况下贯穿在战略和业务的数字化过程中,它关注两个要点:一个是信息的传递模式转向基于数字平台的“广播式”传递,例如社交媒体应用、组织沟通协作等;另一个是组织管理机制将趋向灵活化、柔性化、敏捷化。

4 从供应链数字化到数字化供应网络

“链”的数字化就是把每一个数字化企业串联起来,“网”的数字化更多的是将多个链条织成一张网。相比于“点”的数字化,“链”与“网”的数字化更为复杂,难以剥离。

传统的供应链关注计划、采购、生产、物流,供应链数字化就是对其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在技术上,侧重于对供应链全链条上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在流程上,关注持续改善多方协同模式。

供应链数字化的建立使得搭建数字化供应网络、协同平台和基础设施成为可能。数字化供应网络中心相当于供应链的数字大脑,主要负责产生供应链运营的洞见,用于指导、改进、优化数字化计划、采购、生产、物流,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协同平台贯穿所有供应链活动,并连接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供应商关系(SRM)管理系统等。

5 从创新链数字化到数字化创新网络

创新链简化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创新的产生、创新流动/转换以及创新价值实现。相应地,数字化对创新链的改变也体现在创新生产范式的变革、创新生产过程的变革以及创新价值实现的变革三个方面。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组织内一次短期的变革,更是一场持续性的价值增值过程。企业需要从整个生态角度出发,将员工、伙伴、用户纳入同一数字生态圈,共同推动生态的数字进化。同时,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转型需求、转型重难点、资源禀赋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转型方法、模式与路线。我们提出了三种通用递进式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5.1 聚焦局部优化的单点转型策略

适用于数字化基础较弱,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需资金、能力等投入较为有限的企业,一般表现为中小传统企业,它们的转型目标是实现企业关键业务的表达。

这些企业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或依托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企业某个关键设备、系统、业务环节或者相对独立的业务场景进行单点投入,实现某一环节的数据汇聚和互联互通,并将数据价值融入该环节中,实现既有方案的数字化升级。

5.2 集聚体系建设的“点+链”转型策略

适合数字化基础较强、具有较为充沛资金的行业大型企业或平台型企业,它们的转型目标是构建企业级数字平台或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些企业可以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点”带“面”搭建数字化平台,重整企业碎片化资源,消除或赋能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的低价值环节,实现企业全链条业务活动的数字化。

5.3 集聚生态重构的“点+链+网”转型策略

适合数字化基础较强、在细分行业中具有话语权的头部大型企业或领军企业,它们的转型目标是依托行业级工业互联网等数字载体构建具有一致价值观的企业生态群落。

以头部/领军企业为核心,将企业集聚在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各个环节,形成基于数据联通的供应网络、创新网络和价值网络,实现企业可持续、可共赢、可增值的良性数字生态圈。

最后,以生态重构为导向的数字化转型势必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除转型中的研究问题之外,还有数字化的测度问题,如何平衡数字化过程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如何在知识管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之间寻找动态变化的平衡点问题,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兼顾公平的问题等,都是当下与数字化转型紧密相关的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陈曦,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南京大学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教指委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能源区块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胡伟教授

(上海电力大学)

我们知道,虚拟电厂与传统电厂的效用基本相同。传统电厂有实实在在的厂房,虚拟电厂把各类分散可调用的电力和负荷汇集起来,通过虚拟电厂用数字化手段来统一调度和管理。虚拟电厂拥有平衡区域电力峰值差的优势,能够缓解高峰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与传统电厂相比,虚拟电厂构成资源兼具多样化和环保性的特点。

然而虚拟电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节点数据安全性以及整体效益提升方面的问题。比如分布式节点和中心节点之间的信任问题有待巩固和提高。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和追根溯源的特性,利用能源区块链技术就可以构建公平可信、公开透明的电力交易网络和信息平台。换句话讲,将能源区块链技术引入虚拟电厂的运行以及优化调度过程中,不仅可以保障虚拟电厂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而且可以降低虚拟电厂交易中心的信用成本,使虚拟电厂获得更大程度的安全保障,从而解决虚拟电厂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图1 虚拟电厂框架及对分布式能源的聚合

如图1所示,左侧虚拟电厂将多种分布式能源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主体,参与电网管理和电力市场运行。右侧虚拟电厂通过虚拟控制中心,将可控的柔性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等分布式能源有机结合,让它们在电网中以特殊的电厂身份参与运行。虚拟电厂汇集的资源,可以是发电侧的正电厂,也可以是用电侧的负电厂,还可以是发电或者用电都有的综合电厂。从上述框架可以看出,各个发电商根据历史信息结合天气预测向虚拟电厂提交发电计划,虚拟电厂为了保证发电商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投资获利,需要内部协调各个发电商的电价。在此基础上,虚拟电厂根据发电商电价和电能质量等特性,制定发电计划,然后根据发电计划和发电商所报电价及电量,制定虚拟电厂电价,并确定电网接入点和注入功率。

在能源局域网里,区块链作为一种典型的分布式成熟技术,具有弱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性,天然地适合能源局域网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将区块链与能源局域网相结合,形成所谓的能源区块链。用区块链技术赋能能源交易,不仅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性,还能大大提高能源交易的执行效益。

图2 能源区块链示意图

如图2所示,能源区块链是一种促进能源系统高效管理、公平交易的安全分布式基础架构,主要以区块链里的共识算法为信用基础,以点对点能源交易为技术核心,以智能合约为自动化执行手段,以密码学知识保障信息掩去,同时将电能、热能、电动汽车储能等分布式能源联系起来,通过各种能源之间的分配转换,满足自身能源利用需求,达到用人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的目的。由于虚拟电厂和分布式能源两者之间的信任问题,因此需要一个去中心化平台来保障公平性。能源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的去中心化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其需求。在这个平台下面,虚拟电厂作为一个中心节点,独自享有区块链计算任务以及相应激励的发布权和记账权。

如图3所示,能源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虚拟电厂时,除能源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透明化的特点,与虚拟电厂在地域上这种分散性与调度过程的协调控制有一定相似之处外,区块链技术也可以保证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时的公平性和信息安全性。

图3 能源区块链在虚拟电厂中的应用

最后给出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虚拟电厂,只有节点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电厂。

二是合理规划虚拟电厂的范围和职能。

三是要制定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的运营机制。

胡伟,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智慧能源管理与低碳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标准化转型数字化
标准化简述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