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融入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022-12-21 18:37林炜潘诗建谢燕卿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龙岩3643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邱少云体验式价值观

林炜 潘诗建 谢燕卿(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龙岩 364300)

青少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新时期在青少年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渠道,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1]价值观是隐性而抽象的,要让青少年对其产生清晰的认识,进而信服和认同,是价值观教育的难点所在,也是教育者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如何破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困局,使价值观教育更贴近当代青少年,手段更接地气,内容更为具体,对象更具针对性?体验式教学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践行。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教师提前创设的仿真式的体验情境,从而在体验中获得深刻的认知、思考、领悟的教学方法[2]。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注重学生在体验情境中的情感变化,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知识,实现认同,最后升华情感。

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笔者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了体验式教学的途径与渠道。

一、设计体验项目,激发体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青少年主动探究教育内容的向导。作为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及青少年的特点进行项目设计。设计的项目要适应青少年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要与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实际、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采用显性与隐性结合、多维多向展开的方式,或以专题形式,或渗透在其他主题之中,调动和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激情。

在以往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在教学素材资源的准备阶段,教师更关注理论知识的准备和拓展;教学时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拓展延伸作业的布置时,更关注对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巩固。相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削弱了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领力。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已经从知识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因此,体验项目的设计要促使青少年积极地探索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充分激发和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思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3]。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对青少年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为例,设计了“见证春天的故事”“解读春天的故事”“续写春天的故事”三个体验项目,让学生在三个系列项目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探究,更加全面地了解、认识、认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安排相关学生做好“我看武平这四十年变化”的图片等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其次,设计通过现场抽签的方式,让学生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任选一个角度解读福建省武平县的变化,从为什么要有自信、为什么能有自信、如何坚定自信等角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以续写“春天的故事”方式,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认同和坚定“四个自信”。这样,通过设计体验式项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思考与讨论,并在其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二、创设体验情境,引起内心共鸣

于漪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灵魂深处……要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思维深深地吸引住。”价值观教育要具有这种吸引力,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段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把由各种外在手段所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恰当的情境创设和有效的情境体验,能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能丰富他们的各种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达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进而更容易接受和内化知识,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4]。在以“友善”为主要内容进行价值观教育时,结合实际创设了“你敢在大众场合体现你的友善吗”的情境,让学生结合以下三个问题思考、讨论。

第一个问题:上学途中,你路遇老人不慎摔倒,恰巧周边没有监控和行人,你扶还是不扶?请思考并说出你的真实想法。

第二个问题:假如滑倒的是你,你看到路上有行人路过,你会有何想法?

第三个问题:假如你是一名贫困生,当班级为遭遇困难的同学举行捐款时,你会怎么做?

以“帮助”为情境和线索引领本节课,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不少学生结合自己曾经遭遇困难、渴望得到求助的经历,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在体验情境中,学生体会到,关爱、帮助他人是一种善行,是一种美德,我们要积极向他人传递善行,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懂得关爱、帮助他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让善举发于内心、外化于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小行动传递关爱,体现友善,都可以播撒关爱、友善的种子,让关爱、友善的光芒照亮人的内心。通过创设虚拟化的教育情境,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引起情感上的波动起伏、同频共振。深信此后,“友善”的种子必定会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直至开花发芽、倾吐芬芳。

三、用活乡土资源,增强价值认同

乡土资源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载体,其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时政素材等,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观教育能量与意蕴。活用乡土资源,讲好家乡故事、身边故事、中国故事,对于学生在凝聚价值追求、构筑价值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孕育的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已远离艰苦卓绝革命年代的青少年,仅以课堂价值观理论来说教,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更谈不上积极探寻、切身体会,主动认同我党革命历史的艰辛与困苦、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育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武平乡土资源——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勤俭节约的事例,通过材料展示—问题引领—感悟分享—价值认同四个环节展开。

刘亚楼是我军著名的开国上将,首任空军司令员。有一次,毛泽东主席来到空军司令部,刘亚楼举手敬礼时,主席发现他袖口有缝补的痕迹,要批准给他做两套新衣服,被他谢绝了。

刘亚楼将军的节俭到了什么程度?一个小小的信封,他也要反复用上六次。怎么用?先是正反用两次,然后拆开,反过来,糊好后再正反用两次。最后,再用墨笔在原钢笔字上正反用两次。

由于这则事例的主人公出自学生家乡,学生更有亲切感。借助这则事例,教师询问学生问题。

师:假如你是首任空军司令员,毛主席亲自批准给你做两套新衣服,你会怎样做?

生1:我接受主席的好意。这是对革命先辈开国功勋的肯定和褒扬,也体现了主席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生2:我不接受。因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和传家宝。作为一位革命家,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更需要保持我党的优良作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生3:我接受主席的建议,会换新衣服,因为空军司令员不仅仅代表他自身,也代表国家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对外形象的展现。但我会用自己的津贴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去添置衣服,并且只在公务出访时才穿。

师:作为新中国的空军司令员,于国于私都有理由添置新礼服。但刘亚楼拒绝了主席的建议,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格。不仅如此,刘亚楼还经常告诫部下:要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省每一分钱,不可以随便浪费。要体谅国家的困难,为国分忧,要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刘亚楼将军身上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正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还有很多前辈身上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老师相信,作为刘亚楼司令员故乡的后人,我们更应该也一定能把这些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发扬光大。

学生在乡土资源中了解了家乡的辉煌历史,通过回顾历史,感受到了革命家们的崇高品格和节约精神,促进了对共产党人的情感升华,理解了共产党人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而严于律己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精神世界中慢慢构筑起了价值认同,积极的价值追求也慢慢在心里凝聚。

四、开展体验活动,践行知行合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5]体验活动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是组织和促成学生投身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活动是青少年对价值观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遇到比较抽象的价值观理论知识学习时,青少年在最初学习中会产生理解障碍和问题冲突,开展相关的体验探究活动教学,有利于青少年在体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生成、理解与价值观主题相关的知识。在开展体验活动时,青少年会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方面的探究、体验和领悟,在体验活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切身的感受。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党中央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全国各地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6]。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成为新时期教育者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为了让学生更能切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教师看到暑假期间草坪没有及时管护,杂草丛生,便利用班会课把学生带到教学楼前的草坪,把草坪划成四个区域,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完成本任务区内的除杂草任务。规则包括:每组的所有同学都必须参加,完成除草任务后,经由各小组组长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合格且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作为劳动付出的回报,获胜小组的每位成员得到一瓶矿泉水作为奖励。为了完成任务,各小组对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齐心协力,除草、运输井然有序,忙得热火朝天,为了完成任务都顾不上擦汗。

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领悟其中蕴含的“劳动创造生活”的道理。学生还在体验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五、分享体验感悟,促进思想提升

价值观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知识的内化与运用,分享体验感悟是价值观知识内化于心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有关价值观的问题是教育者事先预设并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学习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经历体验的过程得到的。由于不同的学习个体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由此得到的体验感悟必然各不相同。因而,分享体验感悟可以让不同的学习个体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澄清对同一问题所产生的不同认识,进而逐渐完成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建构与内化,指引自身更好地践行高尚行为,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在英雄人物精神教育时,教师播放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关于邱少云战功评定的片段:

已经回国并在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收到邱少云的战功评定报告表,报告表上写着“三等功”。三等功是邱少云所在的团给他的评报,但志司讨论后,一致认为至少给他评一等功。

彭德怀一边听着送文件的军官说明邱少云烈士的特殊情况,一边看着报表上关于邱少云英雄事迹的记载。当听到身边的军官说“给他(邱少云)三等功算顶天了”时,彭德怀眼含热泪反驳:“邱少云同志能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为了整体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宁可被大火活活烧死,也能纹丝不动。”最后,彭德怀给邱少云烈士评特等功。

在观看视频后,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邱少云获得特等功一事。

生1:我觉得邱少云烈士评特等功不为过。正如彭总所说,邱少云为了整体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宁可被大火活活烧死,也能纹丝不动。这种伟大的精神显然是无法用特等功来衡量的。

生2:我个人觉得,邱少云不能评定为特等功,他在战场上没有骄人的杀敌战功。相对于战场上成千上万奋勇杀敌而英勇牺牲的英雄来说,我觉得一等功比较适合。

师:邱少云的伟大体现在哪里?正如彭总所说,他强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动静,牺牲自己保护大部队的安全。把坚决履行使命,把对国家的忠诚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了五百多名战友的安全,保障了战役的顺利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评特等功不为过。

结合具体鲜活案例,以富有血肉情感的体验感悟分享代替空洞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在英雄的事迹中感悟英雄的价值意蕴,进而厚植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的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前行的动力。

体验式教学践行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拷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价值观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在自我体验的实践中提高认识,是一种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和可行方法。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验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和践行价值观,也能让他们从体验中感受到价值观教育无处不在,也必将会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把励志、笃行根植于内心。

猜你喜欢
邱少云体验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水墨画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