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滴灌量对荒漠区栽培甘草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2-12-21 16:29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吐尔逊吐尔洪古丽米拉艾克拜尔阿依夏木沙吾尔
新疆农业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根冠出苗率灌水

阿布都克尤木·阿不都热孜克,吐尔逊·吐尔洪,古丽米拉·艾克拜尔,张 龑,阿依夏木·沙吾尔

(1.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3.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2)

0 引言

【研究意义】甘草(Glycyrrhiza)是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iliantae Taub)甘草属植物干燥根及根茎[1]。甘草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覆盖度高,具有耐旱、耐碱[2]和耐瘠的特性,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砂质偏碱性的钙质土壤上生长,是半干旱荒漠地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3]。近年来,甘草扩大种植面积和产量,推进治理土地荒漠化[4]。我国适宜甘草生长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均属荒漠气候,降水稀少,土壤干旱缺水。灌水在其栽培中起关键作用[4-5]。新疆荒漠区水资源明显短缺,随着近年来甘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研究干旱地区甘草高产优质节水的灌水定额,对荒漠地区栽培甘草确定灌水量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灌水能显著促进甘草营养器官生长,且营养器官的增长均不同程度地与灌水量成正相关。甘草苗对土壤水分含量比较敏感,土壤水分过多过少均会导致甘草徒长或枯死,轻度水分亏缺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生物补偿效应[6],一定程度干旱胁迫环境还可提高人工种植甘草的产量甚至是品质成分[9]。在人工种植中必需掌握既能满足甘草苗基本需求,又能促进根品质成分积累的滴灌量[10-12]。【本研究切入点】膜下滴灌对干旱地区栽培甘草在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面鲜有研究报道。需研究不同水平膜下滴灌量对干旱地区栽培甘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以新疆昌吉州荒漠地区栽培甘草为材料,于2019年在新疆昌吉州三坪农场进行大田试验,设5种滴灌水平,检测并分析不同滴灌水平对甘草苗期出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分干重、根长、根干重和根直径等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为干旱荒漠地区确定膜下滴管定额,为生产优质高产甘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田间试验于2019年在新疆农业大学科研实习基地新疆昌吉州地三坪农场(86°24′,43°06′)进行,地处典型内陆荒漠气候区,也是温带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180 mm,降水集中在冬秋季节,地下水埋深大于4 m,矿化度高,地面蒸发强烈,年蒸发量3 500 mm 以上,蒸降比为15.5 倍,大气干燥度大于14。气温年较差和日照差都较大,全年日照时数为3 800 h,年平均气温6.6℃,极端低温-30℃,极端表高温46℃。年活动积温3 580℃,无霜期166 ~180 d[13]。植被覆盖度低,大多是稀疏矮小的荒漠植被及盐生植被。试验区自然植被有野生草甸及盐生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L)等草甸植物,如矮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角果黎(Ceratocarpus arenariusLinn。)和盐碎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等盐生植物,还有苔草、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L)、鹅冠草(Monacrosporium longiphoides)、羽衣草(Alchemilla vulgaris)及雀麦(Bromus remotiflorus)等自然野生植被,且以矮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角果黎(Podocarpus)、盐碎木(Saltwood)及羽衣草(Pennisetum)等占优势。土壤类型属盐化草甸土,开垦年限为8 a,上茬苜蓿,为砾质中粘土。自然植被覆盖度30%~60%。地下水埋深大于4 m,地面风力频繁,5 ~8月常持续干热风。土壤质地为粘质轻壤土,石块含量较高,为20%~30%,pH值平均8.56。

滴灌材料由乌鲁木齐市草上飞园林有限公司提供,塑料薄膜由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南昌路新绿园林节水绿化设备商行提供。甘草种子由新疆天博草业有限种子公司提供(购自内蒙古野生甘草种子公司,经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李晓懂研究员鉴定为乌拉尔红皮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种子千粒重18.68 g。播种前浓硫酸处理种子,浓硫酸:种子比例为50 mL∶1 000 g。

1.2 方法

采用摸下滴灌,设计为随机排列,根据试验地土壤水分参数和土壤理化特性、试验区自然降水量、地下水位、甘草不同阶段需水量[14],结合潜水蒸发法[15]计算甘草需水量,设计滴灌定额分别为(CK 或X0:0 m3/(hm2·年))、少量滴水(X1:2 500 m3/(hm2·年))、中量滴水(X2:5 000 m3/(hm2·年))、偏高量灌水(X3:7 500 m3/(hm2·年))和高灌水(X4:10 000 m3/(hm2·年))等5种不同水平,分别分0、2、4、6 和8 次滴灌,设置3 次重复;小区面积7 m×19 m=133 m2,小区之间留1.5 m 的保护行。采用膜下滴灌方式[16],每个处理之间挖开70 cm[17]深垂直方向埋塑料膜隔开,阻止区组间水分的横向交流。滴灌时间取决于滴灌带铺设间距、滴头流量和滴头间距。试验区滴灌带铺设间距为1 m,滴头间距30 cm,滴头流量为2.35 L/h;流水量或流水速度(L/h)=滴灌面积(hm2)÷滴灌带间距(m)÷滴头间距(m)×滴头流量(L),即133 m2÷1 mm÷0.3 m×235 L,算得78 333.33 L/h=1 m3/h,即78.33 m3/h 以此可以算得每次滴水的时长。表1,表2

表1 试验区土壤基本状况Table 1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area

表2 滴灌定额Table 2 Drip irrigation quota

1.2.2 测定指标

试验地前茬为高粱,4月翻耕后整地,顶棍拉绳区分小区和保护行。小区之间留1.5 m 保护行,保护行土壤挖70 cm深处用塑料薄膜隔开,阻止区组间水分横向交流,以0 ~20 cm、20 ~40 cm及40 ~70 cm 3个深度取土样,风干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5月20日播种,膜下滴灌,膜宽90 cm,1 膜1 管,毛管距离100 cm,滴孔间距30 cm;1 膜播2 行,行距50 cm,播深2 ~3 cm,下种量15 kg/hm2。播后膜下滴灌450 m3/hm2。6月初观测到幼芽发芽出土,每天记载出苗率,出苗率达60% ~90%时放苗。观测记录小苗生长指标。苗长出第3 ~6 对复叶(苗高30 ~50cm)后停止滴满蹲苗;每隔1 周每小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甘草苗10 株观测地上地下(小根)指标记录平均值。8月定苗,株距15 cm,每小区苗数3 000 ~5 000 棵/133m2(25×104~40×104株/hm2)。叶面积指数测定要求植株群体产生一定荫闭度,7月开始用LI-CORCEF(LAI-2270SR)型叶面积指数仪测定,每个月测定2 次。出苗数用数数法观测;株高和根长用量尺测定,根直径用II 型0 ~150 mm 电子游标卡尺测量。6 ~7月每小区拔出10株,8 ~10月甘草基本成活,株数基本稳定,每小区拔出具有代表性3 株,观测记录平均值,每个样地0.5 m2挖出根,带回实验室,用滤纸擦干净水分,称完鲜重,将植株整株取出,将地上与地下部分开,分别称其鲜重,放入信封105℃杀青15 min,65℃烘至恒重[15]。

1.3 数据处理

试验地土壤含水量参数在新疆农业大学草环学院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室测定[19];土样室内分析在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实验室进行。土样经风干碾磨过筛并测定以下主要养分元素含量:碱解氮采用碱扩散硫酸滴定法;速效磷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显色法;速效钾用醋酸铵浸提,6400A型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用氯化钙浸提,722-A型分光光度计比色;土壤碳酸钙测定采用中和滴定法,用HCI 浸提用NaOH滴定;有机质含量用重铬酸钾外加热,硫酸亚铁滴定法;pH用pHS-3c上海雷磁型计;容重用环刀法;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凋萎系数用烘箱法测定;田间持水量用室内环刀法测定,相对含水量由自然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算得[16]。

原始数据汇总于Excel2017表格,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各指标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Duncan′s 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出苗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出苗率有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处理出苗率差异非常明显(P<0.01)。出苗率从6月5日至6月27日不断增加,6月28日开始微弱下降。出苗率最高的6月27日,不同滴灌量的出苗率对比为X2>X3>X1>X4>X0,依 次 为 89.30% > 78.04% > 67.50% >59.50% >29.30%;X处理分别比X0高60.00% >48.74% >38.20% >30.20%,增率为204.78% >166.35%>130.38%>103.07%;水分对甘草出苗率影响极为明显,在X0~X2滴灌量范围内,滴灌量和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R2=0.979 9),而滴灌量超过X2时,滴灌量和出苗率的相关性明显降低(R2=0.260 0);滴灌过多灌水或完全不灌水不利于甘草苗发芽出土。图1

图1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出苗率变化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2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株高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苗株高有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处理株高差异非常明显(P<0.01),6 ~10月不断增加,7月下旬至9月上旬增加明显,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增加不明显。不同滴灌量株高对比X4>X3>X2>X1>X0,10月下旬株高分别为63.54 cm >57.34 cm >48.14 cm >29.87 cm >19.01 cm,灌水处理比X0高出44.53 cm >38.33 cm >29.13 cm >10.86 cm,高出率有234.75%>201.63%>153.24%>57.13%。株高随着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90 9);滴灌量对甘草苗株高影响极为明显。图2

图2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株高变化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plant height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3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苗LAI 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处理LAI差异非常明显(P<0.01)。6月至7月甘草苗叶还未产生一定阴度,无法观测到数据。7月开始能观测到很低的LAI。7月下旬至9月下旬LAI 增加很明显,10月下旬至10月下旬,因为气温下降,叶片开始枯萎脱落,LAI不再增加甚至有所下降。不同处理LAI对比为X4>X3>X2>X1>X0,9月下旬依次有3.75 >3.04 >2.88 >1.97 >1.15;分别比X0高出2.60 >1.89 >1.26 >0.82,高 出 率226.08% >164.35%>109.57%>71.30%;水分对甘草苗叶面积指数影响极为明显,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2=0.899 2)。图3

图3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叶面积指数(LAI)变化Fig.3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leaf area index(LAI)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4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地上干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苗地上干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处理之间地上干重差异非常明显(P<0.01)。6月上旬至9月上旬甘草苗地上干重增加最为明显,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因气温下降,甘草苗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发育,因枯萎脱落,甚至出现地上干重不明显下降。不同水分处理地上干重可以对比为X4>X3>X2>X1>X0,9月上旬的地上干重分别为1139.56 t/hm2>991.34 t/hm2>848.82 t/hm2>683.25 t/hm2>393.65 t/hm2,比X0高出745.91 t/hm2>597.69 t/hm2>454.55 t/hm2>289.60 t/hm2,增 率189.39% >151.83% >115.47%>73.57%;随着灌水量增加甘草苗地表干重也明显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2=0.826 7)。图4

图4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地上干重变化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aboveground dry weight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5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根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苗根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8月上旬至10月下旬甘草苗根长增加最为明显,到10月下旬达本年度最长。不同处理之间甘草苗根长差异非常明显(P<0.01);不同水分处理甘草苗根长可以对比为X2>X1>X3>X4>X0。10月下旬根长达最高值,分别为67.05 cm >59.26 cm >53.35 cm >44.95 cm>30.54 cm,分别比X0高出36.51 cm >28.72 cm >22.81 cm >14.41 cm,分 别 比X0增 加119.55%>94.04%>74.69%>47.19%;在X0至X2滴灌量范围内,滴灌量和根长呈显著正相关(R2=0.901 3),而滴灌量超过X2,X0至X4滴灌量范围内,两者相关性明显降低(R2=0.066 7);而在X2至X4滴灌量范围内,随着滴灌量增加根长明显减少,两者倒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81 2);在X0至X2范围内,随着灌水量增加甘草苗根长也会增加,而超过X2,根长随着滴灌量增加而明显减少。图5

图5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根长变化Fig.5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root length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6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根干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苗根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8月上旬至10月下旬甘草苗根重增加最为明显,到10月下旬达本年度最大。不同处理之间甘草苗根重差异非常明显(P<0.01);不同处理甘草苗根干重对比为X2>X1>X3>X4>X0,10月 下 旬 别 为519.17 t/hm2>431.24 t/hm2>388.92 t/hm2>256.92 t/hm2>187.59 t/hm2;依次比X0高出332.99 t/hm2>244.65 t/hm2>201.33 t/hm2>69.33 t/hm2,增加率177.54% >130.48% >107.98% >36.90%;在X0至X2滴灌量范围内,滴灌量和根干重呈显著正相关(R2=0.931 5),而滴灌量超过X2时,X0至X4范围内,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R2=0.012 8);而在X2至X4滴灌量范围内,随着滴灌量增加根干重明显减少,两者倒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91 2);在X0至X2范围内,随着灌水量增加甘草苗根干重也会增加,而超过X2,根干重随着滴灌量增加而明显减少。图6

图6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根干重变化Fig.6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root dry weight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7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根直径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苗根直径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9月下旬开始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基本停止而地下部分继续在增长,从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根直径继续增长,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明显(P<0.05)。8月上旬开始X2和X1明显大于其他处理,到10月下旬所有处理间差异明显(P<0.01),可对比为X1>X2>X3>X0>X4,分别达11.09 mm >9.56 mm >6.03 mm >4.79 mm >3.78 mm,依次增加7.31 mm >5.78 mm >2.25 mm >1.01 mm,增 率193.34% >152.91% >59.52% >26.72%;除X0处理外,X1至X4滴灌处理中,根直径和滴灌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79 8);完全不灌水不利于甘草苗根直径增加,低水平灌水能提高根直径,增多灌水量也不利于根直径的增加,滴灌量需要严格控制在低水平滴灌量。图7

图7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直径变化Fig.7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the diameter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2.8 不同滴灌量对甘草根冠比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滴灌量对甘草苗根冠比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6月下旬至10月下旬甘草苗根冠比出现2 次高峰,第1 次在8月上旬,之后微弱下降;因为干旱荒漠条件下9月下旬开始甘草苗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基本停止而地下部分继续增长,至10月下旬出现第2 次高峰并达最高。不同处理之间甘草苗根冠比差异明显(P<0.05),尤其X2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差异(P<0.01);6月至10月上旬X2明显大于其它处理,可对比为X1>X2>X0>X3>X4,分别为1.03 >0.89 >0.72 >0.45 >0.33,依次比X0多出0.70 >0.56 >0.39 >0.12,分别比X0增加212.12% >169.70% >118.19%>36.36%;X0至X4滴灌量范围内,根冠比随着滴灌量增加而明显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2=-0.517 3),而在X1至X4范围内,随着滴灌量增加根冠比极速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79 3);完全不灌水不利于甘草苗根冠比增加,低水平灌水能提高根冠比,增多灌水量不利于根冠比增加,严格把关滴灌量在低水平。图8

图8 不同滴灌量下甘草根冠比变化Fig.8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ates on root shoot ratio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3 讨论

研究表明,在CK至高水平灌水量范围内,甘草出苗率在低水平(2 500 m3/hm2)和中水平(5 000 m3/hm2)滴灌量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中水平灌水量至高水平(10 000 m3/hm2)灌水量内却开始明显下降;一定灌水量有利于甘草种子发芽出土,但过干燥条件或过高灌水量却不利于甘草发芽出土。刘长利[17]等进行的干旱胁迫对甘草种子吸胀萌发的影响研究也表明,在经过一定干旱胁迫后给甘草种子提供一定湿度能明显提高其发芽率和出苗率。陈瑾等[18]进行的水发后干旱胁迫对甘草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正常供水情况下,水发对甘草幼苗根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种苗生长状况良好,与研究结果吻合。适当灌水对甘草出苗有利,过干旱或过多灌水对出苗不利,甚至会降低甘草出苗率。

研究表明,不同滴管量对干旱地区栽培甘草的苗期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与CK 对比,低水平灌水明显促进地下部分增长达到显著水平,根长、根直径和根重等指标影响很明显;中水平至偏高水平灌水处理对甘草苗地上部分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极为明显,对株高、地上干重、LAI、根冠比等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在CK至高水平灌水量范围内,甘草苗地上部分发育指标随着灌水量增加而明显增加;甘草苗地下部分发育指标,在CK至中水平滴灌量范围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中水平灌水量至高水平范围内却开始明显下降。李强[19]进行的中耕、施肥和灌水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对乌拉尔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曾已表明,在中耕条件固定及不施用化肥的条件下,灌水和不灌水两个处理对比中,灌水处理与不灌水的干燥土壤相比,能提高甘草实生根的风干重68%,即在干燥条件下灌水能明显提高甘草实生根产量。王锁贵[20]在内蒙古进行的灌溉施肥和甘草产量试验结果也曾表明,灌水2 次的甘草产量高于1 次和4 次,总灌水量取当地中量灌水定额效果最佳。李发江[21]的栽培甘草灌水次数及节水效应研究结果是,一年生甘草灌5 次水、总灌水量达4 500 ~5 400 m3/hm2时,甘草植株高度、主根长度、芦茎粗度、地上茎叶和地下根茎鲜重均达到最大值;此结果与研究结果地上指标的理想灌水次数和总灌水量相近,而与地下生长指标的最佳灌水次数和总灌水量存在一定差异。杜茜[22]进行的水分和肥料对甘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尽量少灌溉,保持土壤水分偏干燥状态有利于甘草品质成分的积累,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王瑞芳[23]在甘肃民乐进行的农艺措施对甘草生长发育的调控研究中,灌水次数为5 ~6 次,总灌水量为4 500 ~5 400 m3/hm2时,无论是甘草的农艺性状还是干物质积累量或产量,均表现出最好,与研究结果基本吻合。李永平等[24]在宁夏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风蚀区进行的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甘草灌溉试验结果显示,灌水定额在900 m3/hm2且灌4 次水的甘草植株最高、LAI最大、光合作用最强和生物量最高,最佳总灌水量明显低于研究推荐的最佳灌水量,相当于研究最佳推荐灌水量的1/5。李莉[25]对甘草野生抚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从灌溉和地下茎长度交互效应分析得出,灌溉仅对甘草不定根粗的影响显著,而对于其他各项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反差,可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或是因为研究方法的差异所至。高家强[26]等进行的甘草膜下滴灌生产技术结果也表明,对膜下滴灌甘草地上地下生物产量来说,最佳滴灌5 ~7 次,总灌水量6 750 m3/hm2为常规滴灌量。王宏安[27]在甘肃用露天大棚隔水法进行的水分条件对甘草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甘草各项生育指标也随之增高,灌水量只有当地自然降水量3 600 m3的1/2 倍时,甘草根茎鲜重和直径等根茎指标达到最大值,当灌水量继续增加到自然降水量的3/2 倍(5 400 m3)时,地上生物指标均达最高值,灌水量再继续增加,甘草地上地下各项指标趋稳中下滑。此结果与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蔺海明等[28]在甘肃民乐进行的灌水对沙漠绿洲区甘草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甘草茎叶根的生长比不灌水处理高33 ~60%,根干质量高35% ~50%,最佳灌水量为4 500 ~5 400 m3/hm2,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杨培林[29]在北疆克拉玛依进行甘草水肥耦合效应初探,其结果中仅对灌水量单因素来说,最佳灌水量为255.56 mm(2 555 m3),与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即最佳灌水量相当于本研究推荐灌水量的1/2。王明山[30]在北疆五家渠市郊进行的乌拉尔甘草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建议,甘草地上地下部分均发育良好的最佳滴水总量为6 750 m2/hm2,并滴灌7 ~8 次,相当于研究高水平滴灌量。研究中,在高水平(6 000 m2/hm2)处理中,不仅地上各生长指标表现徒长,而且地下生长指标趋于下滑,是否田间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生产技术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周和平[31]进行的干旱新疆区不同灌溉模式灌溉定额及变化研究根据新疆地区降水量、植物需水量、土壤特性及新疆常规灌溉模式等诸多因素。

4 结论

不同滴灌处理对甘草苗地上地下各指标的影响显著。在一定滴灌量范围内,甘草出苗率随着滴灌量增加而增加;在甘草生产中取X2水平,即总滴灌量5 000 m3/hm2。株高、LAI和地上干重均随着灌水量增多而明显增加;与甘草营器官标正常生长发育指标相比,X4处理中各指标存在徒长趋势,生产中X3滴灌量,即总滴灌量7 500 m3/hm2。根长和根干重,完全不滴灌或滴灌量超过X2水平都很不利,在生产中需要限制滴灌量在研究X2范围内,即总滴灌量5 000 m3/hm2。根直径和根冠均与滴灌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滴灌量增加而减少,低水平灌水能提高根直径和根冠比,增多灌水量也不利于其增加,但完全不灌水(X0)都不利于甘草苗根直径和根冠比增加,在生产中严格把关滴灌量在总灌水2 500 m3/hm2。在荒漠地区的甘草栽培中,兼顾地上地下部分的产量和品质成分,注意合理调控水分,将滴灌量控制在2 500至5 000 m3/hm2。

猜你喜欢
根冠出苗率灌水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番茄灌水掌握技巧
冬季棚菜灌水四关键
草地地下生态系统研究
杉木人工林根冠比与气候和林分因子的关联分析
提高玉米密植品种出苗率技术要点
铝毒胁迫下水稻根冠黏液中铝形态的变化
不同基质对万寿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灌水秘笈
新陈菜种使用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