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探索*

2022-12-22 03:39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长军
区域治理 2022年40期
关键词:机理校企职工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长军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超过两亿人,为提高我国劳动技能大军的整体素质做出了突出贡献。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需要呼唤高职院校打破传统办学模式,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以服务地方为己任[1],为企业职工培训加大助力筹码,发挥独特作用。高职院校有着传统的丰富的校企合作育人经验,传统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经验偏重于学校对企业育人资源的争取和利用,这种偏重固然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高职院校人才孵化与输出的方向首先就是面向企业的,亦首先是面向能在我国“大众就业、万众创新”主战场贡献才能、建功立业的,企业生产岗位的实操实训对于学生的职业品质与职业技能养成更是不可缺失的。而且,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国策的导向下,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优化,企业与学校协作办学越来越向主动协作、各取所需,发挥人才培养集聚力转化[2],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取向和局面正在形成,其双向利好效益毋庸置疑。在此大环境下,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持有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培育学生、培训在职员工的良好意愿,也都在谋求校企合作培育学生、培训在职员工的新策略新途径,构建与实施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可谓之创新举措。构建与实施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助力的支撑,那么,深入探讨这一培训模式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内在机理

(一)内在机理概念的泛意

机理一词源于化学动力学,基于从原子结合关系作用,描绘出其过程,如果其过程是动力学控制的,那么,机理的概念就是原子水平的表面过程。将化学动力学中的机理概念应用于其他范畴,取得机理概念的广义,以百度百科对机理一词的释义来看: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基本原理。将机理一词应用于其他范畴具体事物概念完整认识的阐释已经不乏鲜见,且能够产生更为具象、更为准确、更为深刻的认知。仔细品之,将机理一词应用于其他范畴具体事物概念完整认识的阐释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的,其一机理指特定事物为实现特定功能,其内在要素构成系统结构,在一定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则和原理;其二机理指事物变化的道理,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发展变化受客观规律支配,亦可称之为事物存在的客观机理。事物的内在机理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其“一分”是这一事物的整体,其“为二”是这一事物的两方面构成,也即这一事物形成的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将机理概念泛指到对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范畴做认识与阐释,还可以建立这样的认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自有其内在机理,任何事物处于相对稳定过程阶段的“质”(做功)需要符合内在机理,内在机理愈平衡,事物的“质”(做功)愈稳定,也即愈能支配事物主体达到预期目的。

(二)内在机理概念的特指

将内在机理概念应用于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即为本文对这一概念的特指。企业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也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面向市场、稳定市场占有率、不断拓展市场、收获更大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企业与市场的伴生关系是资源配置的关系,更是资源优化和资源竞争的关系,拥有长盛不衰的资源竞争力,就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人才竞争力是核心中的核心,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才对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动价值,决定了人才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核心中的核心的重要价值。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队伍是不同层次、不同专长、不同岗位人才的组合,无论处于哪一层级、哪一专长、哪一岗位人才的“保质”与“提质”都需要企业加强岗上培训,依靠企业自身培训资源与培训能力开展员工培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正如有研究者的观点,目前企业员工培训有很大的缺口,利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资源即是明智选择。高职院校投入企业员工培训,乃至社会待业、就业、创业人员培训,是办学职能的规定,体现了高职教育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担当,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投入企业乃至社会人力资源培训需要具备正确的观念、构建合理高效的培训模式,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是对校企合作进行企业员工培训传统模式和传统经验的打破,增添进横向多面联合、多方借力发力的新考量和新作为,那么,对其内在机理概念的具备和认识就很有必要,既得以充分认识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内在要素构成系统结构的规则和原理,又有利于构建好和实施好这一培训模式,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训企业员工与合作办学互利互惠的良性发展。

(三)内在机理的实用

针对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提出的内在机理概念,自有其用意,这就是为了指导实践。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需要持有内在机理的认识,以内在机理的认识提供实践探索中可参照理路,在这种培训模式还处于启动初期的现实状况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先来对号入座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与持有内在机理概念应取得的认识,扼要表述为三:一是建立对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特定功能、内在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认识,这是对传统性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打破,是建立在大格局占位的区域企业员工培训,乃至区域社会劳动力资源培训基础上的;是对传统模式的“复合式”创新拓展,融入了政府、企业、区域多主体协作的多边成分。二是建立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形成要素的认识,这些要素概括为学校所拥有的教育、人才、技术、信息、资源、平台等优势,以学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要素优势,根植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产业需求,主动融入企业与社会人力资源培训;三是建立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内外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认识,既重视对学校自身培训优势的利用,又能够与多边培训主体主动联系、密切合作,将外在要素与内在要素予以整合性认识与优化组合,积极探索合作模式与合作经验,将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效用发挥得更好。恰恰在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对于企业乃至社会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缺乏内在机理的认识与指导,暴露出还不足以适应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合力构建与高效利用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目标的驱动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与高职专业建设计划的“双高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一系列文件颁发,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成为重要举措[3]。在国家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协作、产教融合办学在开拓进取中发展,从校企合作办学的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培训、顶岗培训、订单培训、“1+x”证书培训,到政府主导的“引企入教”、学校争取的“引企入校”,再到企业的“引校入企”,利用学校与企业结对子的形式助教助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大势已成。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是校企合作进行企业职工培训的创新举措,尚处于探索经验阶段。

高职院校开展跨企业职工乃至社会人力资源培训,是贯彻落实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目标所规范的,面向企业、面向区域、面向劳动力市场,开放职业教育资源,履行社会责任,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对策探索,无论立足现在时,还是前瞻一定的发展阶段,都必将加强探索力度,形成成功经验,以指导高职院校全面履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务型、工匠型人力资源大军的职能与责任。

(二)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初步探索

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探索是基于已有经验的创新,也是对学校与企业“一对一结对子”进行企业员工培训的“升级版”,其特点就体现在“跨”的含义上。将传统的高职院校企业培训模式与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作比较,前者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需要,呼唤高职院校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助力企业职工培训,为企业职工的职业资格教育、职品教育、技能教育做出应有贡献的需要,将前者上升为后者,也即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体现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训职工的新目标、新使命、新任务、新担当,代表了高职院校培训职业员工的新走向。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的结构以“政府+企业+学校”的“三位一体式”为主流,但这里的企业已经不是某个企业的单数概念,而是多个企业、到同类企业行会组织、扩大同类企业外延的行会组织、相近行业组织的复数概念,更侧重操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匠品质的训练,培训结果不仅仅以证书形式体现,也探索了一些其他形式,培训合作利用市场化的供需杠杆来调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位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与罗门哈斯投资有限公司、广东省涂料行业协会、广东省涂料专业委员会三方,联办罗门哈斯乳胶漆职业培训学院,为企业员工与社会就业创业人员培养这方面的从业技能,为所在区域涂料施工应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开辟新基地;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跟进企业海内外技能人才需求,将企业需求、岗位标准与职业教育资源紧密联系起来,共建共享培训资源进行员工培训[4];利用学校在线课程建设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探索,逐步形成满足区域发展的特色培训中心;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发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5]。在积极进行高职院校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实践探索的同时,这方面的科研导向和科研成果也不断推出,科研成果的导向作用已见发挥。

(三)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其一,高职院校主动积极作为的问题。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偏重于满足学校办学所需的,学校主动积极作为是校企紧密合作、有效合作的保障。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职工培训,及至发展到跨企业职工培训,在满足学校办学所需的同时,更为满足企业所需,更需要学校主动积极作为。其二,内在机理意义上的跨企业职工培训模式形成要素配给不足,与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足的问题。这里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毕竟这种培训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经验不足,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揣摩和提炼,但这里的主观原因不可回避,合作主体各方都有责任和义务投入更多,作用发挥得更好,又尤以高职院校要发挥好主要作用为重。其三,培训规范问题。赞同有研究者的观点,培训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依据鉴定机构所要考核和评价的项目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忽视了地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培训以获得结业证明为目的,带来的影响是培训单位在制订培训计划时随意性较大,培训质量难以保证[6]。其四,培训项目特色问题。应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职工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制化培训,如专业知识、行动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方法等方面,使培训项目覆盖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各个工作岗位。加强培训资源库建设,针对工作岗位具体要求,结合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引入现代培训设备,建设培训内容的微课资源和视频资源,方便学员的学习和领悟;探索职工培训技能考核,满足职工终身学习的需要。

猜你喜欢
机理校企职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一心守护青年职工安全的“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