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海岸新区蓝莓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2-12-22 03:57韩燕红丁淑玲韩廷锦
种子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蓝莓新区

韩燕红,丁淑玲,韩廷锦

(1.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青岛 266400;2.青岛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山东 青岛 266426)

1 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依托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把发展蓝莓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人才支撑、金融支持等措施,加快推动蓝莓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目前,新区已经成为全国县域面积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国家蓝莓标准化示范县,被誉为“中国北方蓝莓产业化的摇篮”。

1.1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2000 年,宝山镇金沟村栽植蓝莓40 hm2,开创了国内蓝莓规模化种植之先河。2006 年,张家楼街道引进沃林农业(青岛)有限公司,带动了全区蓝莓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期。2012 年,青岛市政府与联想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想控股在新区注册成立联想佳沃(青岛)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标志着新区蓝莓产业进入全面提升阶段。2015 年,佳沃集团水果业务板块公司与深圳鑫荣懋合并重组,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水果全产业链、全球化企业和“中国服务业500 强”,建成万亩蓝莓产业园和全国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基地,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经过近20 年发展,逐步形成以张家楼街道、藏马镇和宝山镇、六汪镇为核心的蓝莓产业集聚区。

1.1.1 种植面积

目前新区蓝莓栽培面积约6 533.33 hm2(除区间内的路、沟、渠等,实际种植面积约3 733.33 hm2),可采摘面积5 800 hm2,其中宝山镇1 866.67 hm2、张家楼街道1 733.33 hm2、藏马镇466.67 hm2、六汪镇400 hm2、海青镇400 hm2、其他镇街1 666.67 hm2。宝山镇和张家楼街道蓝莓种植面积约占全区蓝莓总面积的55.1%。

1.1.2 主栽品种及栽培模式

新区蓝莓主要栽培品种有蓝丰、北陆、奥尼尔、莱格西、薄雾、都克、EM、JE、布里吉塔等,其中蓝丰种植面积3 800 hm2,约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58.20%;北陆和奥尼尔种植面积800 hm2,约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12.20%。蓝丰、北陆和奥尼尔三大主栽品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区蓝莓栽培面积的70%。栽培模式有冬暖棚、保温式大拱棚、大拱棚设施栽培和露天栽培4 种模式,选择搭配早、中、晚熟品种顺序生产,从3 月下旬至8 月上旬一直有鲜果供应。设施蓝莓栽培面积800 hm2,其中宝山镇400 hm2、张家楼街道333.33 hm2、其他镇街66.67 hm2,具体见表1。

表1 西海岸新区蓝莓栽培品种一览表

1.1.3 产量及价格

预计2022 年全区蓝莓总产3.7 万t,与2021 基本持平。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2022 年蓝莓价格稍低于2021 年,平均约30 元/kg,预计总产值约11.1 亿元。按蓝莓上市时间来分,冬暖式大棚蓝莓最早上市,一般集中在3 月下旬至4 月中旬,面积约200 hm2,产量约0.20 万t,平均价格约80 元/kg;保温式大拱棚蓝莓的上市时间从4 月上旬延续至5 月中旬,面积约266.67 hm2,产量约0.25 万t,平均价格约50 元/kg;大拱棚蓝莓上市时间从5 月上旬延续至6 月上旬,面积约333.33 hm2,产量约0.30 万t,平均价格约30 元/kg;露天栽培蓝莓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6—7 月,面积约5 733.33 hm2,产量约2.95 万t,价格约25 元/kg。新区设施蓝莓以800 hm2的面积(占总面积1/8)、0.75 万t产量(占总产量的1/5),创造3.75 亿元产值(约占总产值1/3),具体见表2。

表2 西海岸新区蓝莓上市时间、产量、价格一览表

1.2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坚持规模与质量并举,注重走“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引领产业”路子,组建蓝莓技术服务专家组,实行“菜单式”指导,促进良种良法、高效模式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依托佳沃等蓝莓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推广了“蓝丰”“公爵”等一批蓝莓新品种,创新推广蓝莓种植模式,逐步从单一露天栽培模式拓展为冬暖棚、保温式大拱棚、大拱棚、露天栽植有机结合的复合模式,打破了季节局限,实现近5 个月的持续鲜果供应。21 个蓝莓产品通过“三品一标”、ISO9000 和GAP 认证,4 种品牌蓝莓获国际有机产品认证,“黄岛蓝莓”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青岛市岛城市民最喜爱的农产品品牌,成功举办五届青岛国际蓝莓节暨中国国际蓝莓大会,新区蓝莓产业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3 科技支撑强劲有力

坚持“人才团队—基地平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推进的模式,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高层次人才7 人,成立了青岛蓝莓产业研究院、青岛市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建立了蓝莓产业大数据平台,研发推广蓝莓低温储存技术等6 项技术,开发蓝莓酒、花青素等系列产品20 多种。

1.4 带动增收效益显著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在加快蓝莓设施栽培、蓝莓目标价格保险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振兴鼓励政策,扶持带动150 多家企业等规模以上新型经营主体、4 万人从事蓝莓生产。

在推进蓝莓产业发展过程中,先由企业建立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取得成功的生产、加工、销售经验后,逐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承租、入股、置换等形式流转农村土地,促进土地向种植能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例,按两年三作且不计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计算,一般年份农资、机械等经营性投入大约为9 000 元/hm2,纯收入为15 000 元/hm2左右。种植苹果(盛果期)可年产52 500 kg/hm2,按5 元/kg 计算,收入为26.25 万元/hm2,去除生产成本9 万元/hm2,平均纯收入约17.25 万元/hm2。种植蓝莓,第三年产量约3 600 kg/hm2,第六年产量达15 t/hm2左右,按冬暖大棚、大拱棚、露天栽培蓝莓的最低平均价格30 元/kg计算,第三年的产值约10.8 万元/hm2,第六年产值接近45 万元/hm2。当蓝莓进入盛果期后,去除施肥、除草、修剪、采果等生产环节成本及土地租赁费9 万元,纯收入近36 万元/hm2。

2 存在问题

2.1 主栽品种、栽培模式亟须更新

目前新区蓝莓栽培品种以蓝丰、北陆、奥尼尔等品种为主,栽培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0%。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出现品种老化现象,加之部分园区管理粗放,蓝莓品质不断下降。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目前新区以鲜食为主的蓝莓栽培模式不适合机械化操作。随着新区蓝莓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收获季节劳动力资源逐渐短缺,蓝莓主栽品种、栽培模式的更新换代以及机械化推广势在必行。

2.2 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与美国、智利等国家相比,新区蓝莓多以鲜果销售为主,精深加工水平低,多数产品处于初加工阶段。2019 年全区蓝莓鲜果销售约3.1 万t,占总产量的84.5%,鲜果与加工果销售比例约为5∶1,远低于世界2∶1 的比例。蓝莓产品局限在果干、果酱、果汁等初加工、低档次产品,蓝莓酒、花青素、蓝莓酵素等深加工产品种类少、产能不足。新区蓝莓陆续进入盛果期,产量逐倍增加,精深加工作为拉长蓝莓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解决蓝莓滞销的重要举措,需要进一步强化。

2.3 落实土地支撑力度不够

随着蓝莓产业的深入发展,农业园区对农资农机具存放、分拣包装、烘干、自用保鲜储存、积肥等附属设施需求日益增加。若未经规划审批或超标建设附属设施,按照自然资源部门认定标准,违反了国家土地红线政策,要纳入大棚房问题之列,前期全区大棚房清理整治拆除28 个、整改139 个,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国土空间规划未覆盖的生产区域,即便有土地建设指标也不能建设,附属设施用地指标短缺成为目前制约新区蓝莓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

2.4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近年来,新区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对蓝莓生产尤其是露地栽培的蓝莓造成较大损失。如2022 年5 月17—18 日的强对流天气对张家楼街道、宝山镇等水果主产区800 hm2露天蓝莓、樱桃、苹果、桃等造成较大影响,经技术人员现场查验,严重受灾的果园减产达50%以上,占果品受灾面积的70%以上,其中露天蓝莓约75 000 hm2。果蝇、蔓越橘象甲、介壳虫等病虫害频发重发,影响了蓝莓生长,给果农造成损失。

2.5 销售市场不够成熟

目前新区蓝莓市场营销方式单一,尚未建立专业化的蓝莓市场,主要靠企业和农户单打独斗式自产自销,抗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蓝莓价格随着季节和竞争的原因波动较大,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未有效解决无序竞争和压价收购的现象,果农和企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

3 对策

在2020 国际蓝莓品牌大会上,专家预测中国蓝莓产业将在未来10 年成为世界蓝莓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中心,蓝莓产量有望突破100 万t,种植面积或近13.33 万hm2,整体产值约1 000 亿元,发展蓝莓产业大有可为。西海岸新区将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思路,稳定蓝莓种植面积,提高蓝莓产量和品质,做强“黄岛蓝莓”区域公用品牌,促进蓝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将蓝莓产业打造成新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3.1 更新主栽品种和栽培模式

进一步完善新区蓝莓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引导扶持蓝莓产业发展中的指挥作用,落实好新区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政策,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每年培育打造10 个蓝莓精品示范园,拉长蓝莓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蓝莓产业提质增效。研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鼓励扶持蓝莓企业在优良新品种培育、引进、示范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农机具研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升蓝莓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应。

3.2 强化设施用地支撑

根据新区区域特点和产业布局,做好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结合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合理布局设施农业用地。落实好中央、山东省一号文件中关于“农业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根据生产实际合理确定辅助设施用地规模上限”的政策以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山东省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自然资规〔2020〕1 号)文件精神,合理确定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在不改变农地农用原则的前提下,对蓝莓产业设施用地给予重点支持保障。围绕蓝莓生产、加工、冷藏、科研等重点环节,建议安排农转用指标,采取“点状供地”模式,优先解决蓝莓建设用地需求。

3.3 推进蓝莓收入保险

针对露天蓝莓受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现状,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自主自愿”的原则,实行政策扶持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建立健全蓝莓收入保险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增加蓝莓政策性保险险种。与此同时,加大日光温室大棚和大、中拱棚蓝莓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蓝莓经营主体参保的积极性,有效防范化解蓝莓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增强蓝莓栽植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新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

3.4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

在当前疫情形势下,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全力解决蓝莓生产中企业和农户最需要、最关心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在巩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深度融合。适度扩大蓝莓核心区种植面积,引导原来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更多农民增收,促进发展利益共享。

3.5 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秉承“好产品从种植开始”的理念,建立从品种选育、种植管理、采摘分选,到冷链物流和营销网络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构建以优质蓝莓品种为主线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为消费者生产和交付安全高品质的蓝莓系列产品。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大蓝莓鲜果贮藏技术和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力度,不断提高蓝莓质量和贮藏水平。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蓝莓深加工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技术,进一步提高蓝莓生产加工能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新区区位、资源等优势,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农业企业落户新区,助力新区产业振兴。

3.6 不断探索经营新模式

蓝莓产业实施以全产业链运营、全程可追溯、全球化布局为核心的“三全”战略,依托佳沃、康大、宝康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探索。推广大力佳沃青岛创立的以品种授权、农事标准化(培训、监管)、农资农具供应、全程品控、品牌销售、协助融资为主的“6 个统一”种植连锁模式。建立以种苗繁育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分选加工和冷链物流平台、品牌营销网络为主的“五位一体”全产业链集成服务平台。发展种植连锁合作伙伴,带动提升青岛地区的蓝莓产业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东北、贵州、云南等地区乃至全国蓝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蓝莓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蓝莓建园技术
蓝莓姑娘
开放缔造活力新区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雄安新区的期许
解读河北雄安新区
西海岸的蓝莓名片
甜甜的蓝莓果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