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蔬菜种业发展态势

2022-12-23 12:15李现昌黄智文郭汉权钟燕枫
蔬菜 2022年12期
关键词:商业化种业广东省

李现昌,沈 颖,黄智文,郭汉权,钟燕枫

(1.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回顾近10年,国家已把种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广东种业也不例外,农业主管部门对蔬菜种业的政策倾斜度逐年加大,以促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近年来,国家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建立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蔬菜是广东省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近10年来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在小幅度递增,从2011年种植面积121万hm2,总产量约2 860万t[1],发展到2020年种植面积约137万hm2,总产量约3 708万t;且品种类型繁多,单品播种面积差异较大,其中白菜类、甘蓝类、绿叶蔬菜类种植面积占前3位[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对蔬菜品种种类和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栽培技术的提高、种植模式的改变,育种方向也有了新的改变,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促使企业积极开展商业化育种,种子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广东省蔬菜种业的发展驶入了一条快车道,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文主要综述广东省蔬菜种业近10年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企业商业化育种提出建议,在围绕怎样“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时间转折点上,回顾总结种业发展历程,旨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而探索种业未来发展之路。

1 广东蔬菜种业近10年发展态势

1.1 商业化育种意识增强、育种进程加快

《种子法》出台之前,蔬菜科研事业大多都在科研院校开展,广东省蔬菜新品种大部分为科研院所或者高校所育成,企业由于育种技术落后和种质资源匮乏,很难育成自己的品种。从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以来,广东省蔬菜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意识不断增强,以市场需求为主,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了“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科研院所、高校的研发机制和成果转化鼓励政策也相应作出了调整,“产、学、研”合作力度逐步加大,带动了一部分商业化育种企业的发展,育成了一批更贴合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2011—202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评定的蔬菜品种累计达117个。2014—2018年,国家政策提倡种业发展,尤其是对于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扶持、产学研联合力度的加大,带动了种业发展,育成了一批新品种,以企业为主体育成的蔬菜品种明显增多,且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2020年,由于政策的调整,对于中小型企业研发扶持力度减弱,逐步向大型产学研团体倾斜,因此企业占比呈下降的趋势(表1)。

表1 2011—2020年广东省蔬菜品种审定与评定情况

1.2 品种选育从高产型向特色型品种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蔬菜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追求良好的风味、品质、商品外观外,还要求蔬菜产品的功能性和特色。广州省育成了一些特色品种,其中小众特色品种有香芋南瓜、香芋冬瓜等,高端优质品种有水果番茄、水果玉米、水果黄瓜、小冬瓜等,营养保健类品种有富含高肌醇的南瓜、富硒丝瓜等,赏食两用型品种有小南瓜、羽衣甘蓝等。

蔬菜种类由原来的大众蔬菜向小众特色蔬菜发展,蔬菜育种方向变化显著,高产、抗病、抗逆不再是唯一标准,而是慢慢向特色、营养健康的蔬菜品种方向发展,向采摘等第三产业融合及规模化方向发展。

1.3 育苗技术更新,用种成本减少

随着广州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推广和普及、机械化耕作程度的提高,带动了省时、省工、省种的种植模式,表现在:应用育苗和嫁接技术,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及幼苗成活率,大幅减少了种子用量,进而降低了种苗成本;创新的蔬菜种植模式延长了生长收获期,提高了商品率,减少了频繁播种带来的大量人工、生产资料投入,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设备的投入持续增加及水肥一体化、滴灌喷淋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增强了蔬菜的抗逆性,减少了种子种苗的死亡率,进而减少了用种成本[3]。

1.4 种子经营模式逐步走向直营终端

传统的种子流通渠道一般是由生产商直接负责保障种子质量,安排生产、加工、分装,各地市(县)一级代理商根据自己的销售能力组织进货,大部分产品配送给乡镇各个分销店,再以零售的方式卖给广大种植户,从而完成整个流通过程,其环节多、销售成本高,溯源难,种植风险大。随着市场的发展,团购流通渠道与电子商务渠道的直营终端方式已逐渐进入广州种子销售市场。

1.4.1 新型团购流通渠道

目前,生产商逐步采用直供终端的形式,直接供应给产业化育苗场、大型种植基地(菜场)、专业合作社、产品收购商等,这部分用户对种子需求量较大,其直接对接生产商,可获取种子的一手资讯,包括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要求、产品销售信息等,以确保种子质量,降低生产风险。

1.4.2 拓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

随着网络资讯的快速发展及物流配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销售占比越来越大。种子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属性不同,普通商品收到货时即可核实产品质量,确认是否收货或退换,而种子在短时间内却无法判断其种性是否优良,导致购买者存在诸多顾虑,这也给种子的电子商务化增加了许多障碍。目前多数电子平台购买者大多是一些小客户,满足家庭小菜园的需要,但随着商务信用的建立、售后服务的完善,种业电子商务渠道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广东省通过建立健全蔬菜种子流通体系,拓宽渠道、减少中间商环节,实现了种源信息化,拓展了销售渠道。

2 广东省蔬菜种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2.1 防止种源流失,加强繁、制种基地建设

蔬菜繁、制种基地隔离条件要求严格,由于蔬菜品种类型繁多,选择隔离条件优良的基地较为困难;而目前广东省蔬菜繁、制种基地较少,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大多集中在外省,省外最大的繁、制种基地在甘肃、山东等地[4]。因此,加大繁、制种基地建设力度,建设当地大型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可以将种子信息、资源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仿育”“盗育”等现象,保护亲本资源,防止种源流失,以更好地保护品种资源。

2.2 化解科企融合障碍,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

在整个蔬菜种业体系中,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各自的优劣势都很明显:企业有市场优势,对市场导向清晰,但蔬菜种业企业经营品种多、规模小、盈利能力有限、对蔬菜新产品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技术力量薄弱,种质资源有限,创新能力不强;而科研院所、高校则相反,科研基础扎实、项目经费充裕,但对市场了解不充分,同时受限于考核机制的导向,过分强调品种数量而忽略了品种质量或者忽视了新品种对市场的引领作用,往往育成的品种不能有效地转化,而只是停留在登记证书层面。

因此,如何促使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资源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强强联合,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应加大力度支持企业育种创新攻关,提高种子质量;鼓励引导科研单位、种业基地与优势企业加强对接,共建研发平台或“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完善育种研发、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加快构建“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此外,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积极鼓励并帮助种业企业维权,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有效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2.3 保证种子质量安全,共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广东省蔬菜种业存在科研、生产、经营彼此相脱节,种子生产规模小,种子经营分散等问题,而蔬菜种业产业化必须由科研、生产、经营彼此相脱节向“育、繁、推”一体化体系转变,种子生产由分散型、粗放型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种子经营由分散的小规模区域自给性经营向社会化、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良种繁育是蔬菜良种实行产业化运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加快良种繁育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才能加快蔬菜良种产业化的进程,应在培育出优良品种的同时,开展繁、制种技术的深入研究,建设稳产、高产,较大规模的繁、制种基地,并总结出配套规范化、标准化的繁、制技术及质量监控追踪系统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蔬菜良种在繁育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2.4 迎合市场需求,加强品种审定与评定

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20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108个,评定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65个,并审议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水稻品种6个[5],即仅2020年,广东省审定、评定的品种就达179个,其中蔬菜品种25个;对于非主要农作物的蔬菜品种而言,未申定、评定品种也可以投放市场,所以目前市场上不缺审定或评定过的品种,而是急缺能够与外来高端品种相媲美、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部分审定、评定的品种推广效益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审定区试时对照品种多数是科研院所的一些老品种,而市场上的主流品种因未审定而无法作为对照品种,出现了“近亲对照”现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品种的对照标准。因此,建议品种审定、评定时,应选择市场上高度认可的同类品种作为对照,且加大区试面积,以减少误差;数据统计应客观准确,产量统计应以具有商品价值的产品为准,这种评价方式更接近市场需求;或可以先推广,通过市场反馈以及行业学会、协会、商会推荐认定,最后请专家鉴定,以获得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

2.5 推介优秀品种,加大品种与技术的推广力度

广东省部分蔬菜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进程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宣传力度不够,尚未与种植户形成共识。建议广东省主推品种不应局限于已审定和评定的品种,市场上已广泛推广而受追捧、更具代表性的未审定和评定的蔬菜品种也应该被推荐,但主推品种宁缺毋滥,因为只有真正把好品种推荐给农民,才能增产增收,才能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2.6 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加大蔬菜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近年来,蔬菜品种广泛地被复制、滥用和假冒,极大地损害了育种者的合法权益,打击了种企和育种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正常发展秩序。越来越多的蔬菜研发企业也开始申请品种审定、品种鉴定和植物品种权保护,但由于蔬菜的鉴定和检测周期较长,往往需要3~4年的周期。目前蔬菜品种尚不能得到品种权益有效保护,基因图谱鉴定也无法得到相关法律部门的认可。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规范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能敦促从业者重视产权;应建立蔬菜新品种保护制度,鼓励蔬菜种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育种者多育成优质品种[6]。

3 小结及展望

广东省蔬菜种业站在新的时代转折点,要完成“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伟大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突出科研院所、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鼓励科研人员做长效性研究。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引导更多科研工作者研发原创性成果,同时鼓励育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导育种人才向企业流动[7],组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攻关团队,确保科研经费的持续性投入,品种审定、评定时,敢于对标国际最优良的品种指标;开创性地选育一批能够引领市场、与国外高端品种抗衡的优质品种,实现民族种业的重大突破。

未来广东省蔬菜种业企业的发展,将向以“育、繁、推”一体化、一二三产业链融合为代表的集团化,以联结小农户、大市场和科研院所的平台化,以商业化育种、生产、加工、检测、农业化服务的专业化,以产品特色、区域特色、作物特色为特征的特色化方向发展。科企深度融合、企业强强联合、多元化发展,将呈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蔬菜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为民生“菜篮子”的技术支撑,必将迎来新机遇,迈向新高度。

猜你喜欢
商业化种业广东省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