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训练四篇

2022-12-26 20:27刘自学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论点跑步内心

刘自学

读书时间

刘传俊

有人曾说:“有时间又有书读,是幸福的。”单从读书层面来说,我现在正处于“幸福”的黄金阶段,每天徜徉书海,怡然自得,忘乎所以。

我最喜欢买书,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书柜里,写字台上,床头柜上,床底下……都成了书的世界,所收藏的书籍,可谓“五花八门”。每当走进家门,总有一种书香萦怀的感觉。每每与书神交,如饮醇醪。读书时间,让我顿时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浮躁,慎独而宁静。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样记述,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古人热爱、享受阅读之况味,为后人传为佳话,有口皆碑。

大凡喜爱阅读之人,确实需要“挤”时间,将零碎的时间利用到极致。久而久之,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尝试去做,煮饭炖菜的间隙读几页,睡觉前读几页,端起饭碗也会将书摊在饭桌上瞅几眼,似乎不如此,心里就空洞茫然,就辜负了时光。读到心动处,马上拽开笔在旁边写几句感言,再读时则了然于胸。梁晓声有言,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甚至成为朋友。文学作品里的朋友,有时比现实里的朋友更受人尊敬。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多少年来,无论是乘火车长途跋涉,还是在市内坐公交车短行,书皆与我不离不弃。有一次乘地铁去医院探视病人,我在二十多分钟的“地下”时光里,一连读了好几篇文章。当我从地铁回到地面,夕阳的余晖轻吻大地,街市、车辆、树木、行人……无不笼罩在这耀眼的明光里。随后,我穿过地下通道,偶遇一位萨克斯乐手正在倾情演奏,曲调优雅,婉转动听,深沉平静,极富感情,轻柔中略带几分忧伤。恍兮惚兮,我似乎产生错觉:这曲调不是为路人演奏的,像是特意献给我刚才读过的书中那位劬劳坚贞的伟大母亲的……

晚上灯下读书,不知身在何世。我的床头枕边,总有书籍相伴。临睡前放松心情,阅读几页,橘黄的灯光映照书页,也映照着我,困了即伴着书香入眠。书读得多了,就有一种激情在胸腔涌动,就有想写点东西的欲望。于是,起早贪黑,提笔伏案,谋篇布局,再逐字逐句推敲。若有短文见诸报端,实属“幸福之人”碰上了“幸福之事”。

书犹良药,可以医愚。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是承载知识和记忆的宝库,探索这座宝库里的珍藏,需要耐心、沉静和时间。常读书可滋润身心,陶冶情操,怡悦性灵,教人奋发有为。常言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让我们不厌其烦地与书交友诉衷情,不断汲取营养、启迪心智、明德修身,从而把握当下,放眼未来,稳稳当当走向人生的开阔处。

(来源:《甘肃日报》2020年9月3日)

【阅读训练】

1.文章的题目是此文的论点还是论题?请分别回答这篇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文章主要通过作者自己读书的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试概括第五自然段所写事例。用两种方式。一、高度概括(不超过25 个字);二、较具体地概括(不超过100个字)。

3.文章还引用了古今中外名人的很多资料,试分辨它们都属于哪种论据。

4.文章最后一段属于哪种论证方法?具体论证了读书哪一方面的内容?

内心的丰盈

麦淇琳

黄昏,看野花满坡,心里浮起一首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个人到处找春天,找到草鞋都踏破了,才发现春天在梅花盛开的内部,春是冬的接棒者,是从最寒冷的地方起跑的。原来,植物的内心如此丰盈,不管外部如何寒冷,也能活出人生的好时节。

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一文中提出,无论二八年华还是花甲之年,心中皆有生命的欢乐、奇迹的诱惑和孩童般的天真。中国老奶奶姜淑梅是位普通、勤劳的农家妇女,1960年她跟丈夫到黑龙江谋生,靠当临时工养育几个儿女长大。59 岁那年,她的丈夫出车祸去世,60岁的姜淑梅开始跟着电视上的字幕、说明书、街上的牌匾学认字,70 岁她开始学习写作,将自己一生苦痛的饥荒日子、经历的战乱,一点一点写出来。76 岁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登上当年各大好书榜,此后她保持每年出一本书的速度。出到第四本,作品已经屡屡得奖。姜淑梅说:“俺最喜欢玩的还是写。玩着玩着,天短了;玩着玩着,有奔头了;玩着玩着,心里亮堂了。”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生活的愁苦中,她决不会认为人生不值得过,仍然内心丰盈,目光澄澈,对明天充满期待。

丁文江是近代地质巨擘,有一次他感觉左脚大拇指发麻,傅斯年便陪同他去看医生。丁文江问医生:“要紧不要紧?”医生说:“大概不要紧。”他又问:“能治不能治?”医生便说:“不能治。”听到这话丁文江立刻就放心了。傅斯年不解,就问他:“医生说不能治,你怎么反倒高兴呢?”丁文江说:“若是能治,当然要想法子去治;既不能治,便从此不想它好了。”当一个人内心丰盈了,他便像一朵坦然的云,一棵生长的树,一条潺潺的溪水,懂人生参差多态,知万物皆宜顺其自然,这才有了与疾病和平相处的勇气。

《水浒传》中,林冲被高俅陷害,大雪弥天之时,一路逃命,来到靠近梁山泊的湖边酒馆,一个人孤苦无依,要上山,却没有船,只好独自喝闷酒。林冲感伤怀抱,向酒保借来笔砚,在墙上写下八句诗:“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当全天下都是缉拿林冲的榜文,这种寂寥绝望的心境中怎能不觉人生苦?可短短的八句诗,道出了林冲的阔大胸怀和万丈豪情。仿佛这世界只要还给他一线生机,他便仍然坚守,仍能活出热气与诗意来。

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说:“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作家林清玄对此也深有感悟,他说:“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原、一间木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存有,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时,有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这点光、这点温暖、这点希望,大抵就是来自内心的丰盈。

内心的丰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内心丰盈者是思想的强者,善于活在当下,享受寂寞的清福;是即便明日生命即将凋零,今日也能展颜的坦然;是能跳出尘世的渣滓,让人生拥有从容、自足的光芒;是能在生命的寒冬里,栽花种草,创造出诗意与美好的一种境界。

(来源:《辽沈晚报》2020年3月4日)

【阅读训练】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引用古诗,作用是什么?

3.文章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除此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就文章所涉及的论证方法,任选一种,说明其作用。

4.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日常三喜

姚文冬

古代有“人生四喜”之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但都是在特殊的环境、机遇中形成的,日常难得、少见。又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词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见,凡俗生活中,烦恼总是多于欢喜,琐事、困惑……可谓按下葫芦又浮起了瓢。那么,日常中,如何才能每天都保持身体舒适、心情愉悦呢?我体会,通过三件事可以做到,即跑步、洗澡和读书。此三件事,每个人都可以信手拈来。

跑步、洗澡,都是作用于身体的,但又能通过身体抵达精神。

我清晨跑步三千米,已坚持数载。跑步的好处在于,能将四肢、骨肉、五脏、血液,从外到内依次唤醒,逐渐进入亢奋状态,如同一台机器被发动,每个零件都运转起来了,沸腾的血液如同润滑油,零件们如鱼得水。这台机器好欢快。跑步的最初几百米,可能会有不适,意志也可能不坚定;但千米之后,便能渐入佳境、随心所欲了。此时,汗水浸润了皮肤,心情亦如朝阳冲破了云雾,自信油然而生,这便是身体与精神相通了。作家严歌苓通过小说的主人公说:“就是一夜不睡觉,沿着湖边跑跑,人会得到新鲜的神志,会忽然有种优越于全人类的感觉。”说的就是这种自信。

一个人即使贫穷,但起码拥有一躯身体。这世上,没有比自己的身体更亲近的事物了。但是,我们熟悉自己的身体吗?跑步,等于把自己的身体打开了,是亲近身体的一个过程,就如一个人原以为自己是贫寒的,却猛然发现,原来自己很富有,在“陋室”的隐蔽处,藏着许多的“宝贝”——双腿能带来快乐,呼吸也能带来快乐……人活着需要的快乐,无需向外界求索,自己的身体就能给予。

洗澡,是对身体外部的清洁。人在洗澡时,会懂得爱惜自己,每一寸皮肤,都是今世的缘分。洗澡不仅是身体表层的清洁,亦能带来心境的改善,不仅身体的尘垢被冲洗掉了,令人疲惫、消沉的心灵尘垢,也会被洗澡水扫荡殆尽。那甘霖般的热水,仿佛穿透了皮肤,浸润到了骨肉,流进了血液,人就像是早春那些复苏的苗木,纯净、鲜活、阳光,乃至圣洁。

以前,我疲惫了,要么把身体往沙发里一扔,要么倒头便睡,以为这样可以缓解;或是心有烦恼、困惑、愤懑时,总是木然而坐,懒得动弹,靠烟酒麻醉。结果,不是效果不佳,就是雪上加霜。反而是,洗了一个热水澡,疲惫、不愉快,全都自行退却了。真是非常神奇。一天至少一次热水澡,是多么简单的事,何乐而不为?

读书,是对精神的重构和修饰,相当于精神在跑步、心灵在洗澡。读最初几页,可能会觉得枯燥,不好进入,但只要忍一忍,便渐入佳境了,仿佛一个茫然赶路的人,忽然眼前一亮,见山,见水,见到了宇宙全貌。亦如陶渊明所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读书除了让人拥有吸收新知识的获得感,功效还在于,烦恼不知不觉中不翼而飞了,眼前浮现、心中涌动的,全是美好。心情的愉悦程度,超过了古人的“四喜”之和。而且,这种愉悦感并非稍纵即逝,它与读书时间的长度等同。

所以,我并不是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而是专门为读书安排黄金时间段。读书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只能成为生活的零食、点缀,而不是大餐和主题?

古有“人生四喜”,我有“日常三喜”。这“三喜”,俱是低成本的日常事,人人都能轻易拥有;更可贵的是,它们都没有“副作用”,都是“绿色”的事,它们抵达的是同一个目标——身体与精神的舒适。倘若一个人每天都能活得舒适,夫复何求?

(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5期)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人生四喜”,作用是什么?

2.作者所论述的“日常三喜”对人有怎样的作用?(以引用原文语句回答为好)

3.文章在论述跑步对身体的好处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4.作者在论述时都现身说法,效果非常好。请以洗澡为例,作一阐述。

5.作者在论述读书对人的作用时,引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语句,作用是什么?

6.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闫晗

①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善良”这个词变得有点意味深长。记得读大学时,班上有位同学提到我时说“你很善良”,我心里略微不自在了一下,觉得太敷衍,反问:“这是不是说明我没有其他优点了?”因为夸其他人“漂亮”“有才气”“可爱”“聪明”,这些词华丽而闪闪发光,而“善良”似乎暗含着软弱可欺的意思。

②多年之后,那位同学联系我,依旧提到“善良”。那些闪闪发光的词语可能会随着岁月淡忘或蒙尘,但我帮助过她的事情她都记在心上。我终于明白了“善良”是个很有分量的词,善良的人并不软弱。

③意大利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写了一本书《心灵革命:19 个改变人生的善意法则》,他详述了诚实、正念、同理心、慷慨、信任等19 个善意法则,融合哲学、心理学以及科学实证研究成果证明:真正的善意,是一种强大真诚而温暖的生存方式。我们选择善良并不是因为它正确,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只是因为善意让人容易幸福,对自己的存在更加满意。

④在“同理心”这章,皮耶罗讲了一个故事:为了让一个突然跑出来的孩子过马路,他紧急刹车,结果后面的车撞上了他的车。虽然两辆车子都没受损,但那位司机怒气冲冲。他想解释不是自己的错,但这样可能让对方更生气,最终他运用了同理心,开口说:“我开得太快,停得太猛,你没有料到我会紧急刹车。很抱歉,你没事吧?”司机的怒气消失了,卸下了防御,跟他握了握手就离开了。本来可能发生的争吵,在几秒钟之内化解掉了。看到和体会对方的感受,可以消除误会、化解冲突,这是心怀善意的人才有的能力。

⑤很多人对善良有抵触情绪,可能是把善良误会成软弱,因为软弱有时会伪装成善良的样子。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本想拒绝却答应,表示赞同是因为想做好人,因为害怕而默许……这只是软弱,不是善良。就像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里,新垣结衣饰演的职场白领深海晶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结果老板给她派了更多的活儿,别人搞出的烂摊子都归她收拾,新人表现不好也要批评她没带好后辈,出了任何事都要“背锅”。一味地妥协和顺从,可能让你成为失败者。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关系。真正的善良会给人带来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力量。

⑥皮耶罗认为帮助他人会使人展现出最好的自我,即使小事也是如此。他家附近有个声名狼藉的邻居,大家都敬而远之。有一天他匆匆忙忙开车去赴约,刚出门轮胎就爆了,换轮胎时发现千斤顶坏了。正好那个邻居开车经过,主动提出帮助他。此刻,这位邻居不再是神情阴冷的模样,而是露出微笑,流露出善意。在帮助别人时,邻居展现出最好的自我,这一面很少有人发现。关心别人的困境并伸出援手,可以通向自由。

⑦不过,善良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世界,你捐出去的善款可能被挪用,你在海滩上捡起一个塑料瓶,还会有人再丢下十个。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原则和存在方式。付出温暖的人,不会感到寒冷。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情,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善良。就像一个作文题的材料,有个小男孩把退潮后搁浅的小鱼扔回海里,有人问“谁会在乎呢?”被救的每一条小鱼都在乎。如果不遇到也就罢了,但凡看见,便不能坐视不管。即便我们只能拯救小小的生命,为某个个体带去一点美好,就已经是胜利,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变得充盈而美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06月30日)

【阅读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讲作者读大学时候的事,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从论述的内容而言,第⑤段主要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述?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用原文语句回答)

5.文章的最后一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读书时间》

1.题目是文章的论题。文章的论题是读书或读书时间;论点是读书需要挤时间。

2.①高度概括:写作者坐地铁时挤时间阅读后产生的美好而奇特的感觉。②较具体概括:概述了作者去医院探视病人,在二十分钟的地下时光里读了好几篇文章,从地铁回到地面,感觉一切都笼罩在夕阳余晖的明光里;在地下通道,感觉萨克斯乐手的倾情演奏,不是为路人,而是特意献给刚读作品中的伟大母亲的。

3.引用欧阳修《归田录》中的相关记述,属于事实论据;引用梁晓声、毛姆的话,属于道理论据。

4.道理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引用西汉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名言,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同时把书喻为药、宝库,共同证明了读书的作用。

《内心的丰盈》

1.内心丰盈,能活出人生的好时节;或,内心丰盈,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2.①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最主要的是举例论证;还运用了道理论证及比喻论证。举例论证,举现实生活中,中国老奶奶姜淑梅、近代地质巨擘丁文江两位名人的典型事例,证明了内心的丰盈,让他们活出了人生的好时节,活出了与疾病和平相处的勇气;用《水浒传》中林冲的事例,证明了内心丰盈,世界只要还给他一线生机,他便仍然坚守,林冲仍能活出热气与诗意来。道理论证,文章第二自然段引用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倒数第二自然段引用散文家梁实秋先生的话与作家林清玄的感悟,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喻论证,第三自然段写到:“当一个人内心丰盈了,他便像一朵坦然的云,一棵生长的树,一条潺潺的溪水,懂人生参差多态,知万物皆宜顺其自然,这才有了与疾病和平相处的勇气。”把人比成坦然的云、生长的树、潺潺的溪水,证明了一个人内心丰盈了,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态,懂人生参差多态,知万物皆宜顺其自然,就能有与疾病和平相处的勇气,就能活出人生的精彩。

4.结构上:总结、收束全文。内容上:揭示了“内心的丰盈”的内涵;鼓励读者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成就美好的人生。

《日常三喜》

1.为了引出作者的“日常三喜”,并进行论述。

2.总体来说,能让我们每天保持身体舒适、心情愉悦。具体而言,跑步、洗澡,都是作用于身体的,但又能通过身体抵达精神。跑步的好处在于,能将四肢、骨肉、五脏、血液,从外到内依次唤醒,逐渐进入亢奋状态;洗澡,是对身体外部的清洁;读书,是对精神的重构和修饰,相当于精神在跑步、心灵在洗澡。

3.一是第三自然段中,把人的躯体比喻为一台机器,把四肢、器官等比喻为零件,把血液比喻为润滑油,把四肢、骨肉、五脏、血液的唤醒及进入亢奋状态比喻为机器被发动。二也是第三自然段中,写跑步对人的精神作用时,把心情比喻为朝阳冲破云雾。三是第四自然段中,把人的身体比喻为富有的“陋室”,把双腿、呼吸比喻为隐藏的“宝贝”。以上比喻,都形象生动地表述了跑步对身体的作用。

4.作者写到以前疲惫、消沉、心情感觉不好时,靠睡觉、烟酒麻醉等方式解决,不是效果不佳,就是雪上加霜;而通过洗热水澡,疲惫、不愉快,全都自行退却,非常神奇。通过鲜明的对比,告诉读者:洗澡会给人带来惊喜。

5.非常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人在读书时,由开始觉得枯燥到坚持之后渐入佳境,获得很多收获的情形,从而达到鼓励读者坚持读书的目的。

6.C。

《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1.善良是一种强大而温暖的生存方式。

2.①引出论题——善良,继而引出“‘善良’是个很有分量的词,善良的人并不软弱”这个观点。②作为事实论据,通过对比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举例论证。举皮耶罗书中所讲的一个故事为例子:因避让孩子过马路而引发撞车事故,作者巧妙化解矛盾,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从反面进行论述。结论:一味地妥协和顺从,可能让你成为失败者。自私自利的礼貌、虚伪的礼节以及违心的善意都跟善良没关系。真正的善良会给人带来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力量。

5.不可以。最后一段强调了“善良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世界”这一特殊情况,告诉读者:“付出温暖的人,不会感到寒冷。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情,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善良。”从而强化了对中心论点的论述,是对整个论证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猜你喜欢
论点跑步内心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热天跑步防中暑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跑步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八戒跑步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