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课本里的鲁迅先生

2022-12-26 21:51策划新作文执行清扬
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阿长藤野三味书屋

策划/新作文 执行/清扬

201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开始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有三篇与鲁迅有关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和《有的人》,初中语文依然选取了六篇鲁迅作品。

对此,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鲁迅的作品的确难懂,有一定历练的人才能深入体会。但鲁迅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让中小学生接触一点,也是必要的。有些东西需要时间来理解。”

语文课可爱的地方,是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那么编辑们关于语文课上的鲁迅先生的记忆,是怎样的呢?

◆鲁迅先生的爱国之心

@明 灯

1934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53岁生日。这天他写下了一篇587字的杂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近一个世纪后,当我们再次读到鲁迅先生这段肺腑之言,心头依然能够涌现一种振奋之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外交困,社会各界都在探寻“救国”出路。军阀们请出各路超自然力量,“求神拜佛”以祈祷保佑;南京国民政府筹办了隆重的国家祀孔典礼,主张“中华民族欲求生息于大地之上者,必在以孔子攘夷复仇之大义旦旦申儆”,将祭孔视作抵抗日本侵略、解决中国内忧外患的关键。

在这等背景下,鲁迅清楚地认识到求神拜佛、一味复古救不了中国。相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迎难而上、不畏艰险、胸怀自信的中国人,正是他们光耀着中国的前程,铸成了中国的筋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于1937年被编入鲁迅《且介亭杂文》文集。“且介”由“租界”二字各取一边而组成,鲁迅将“租界”的“禾”与“田”拿掉,以示自己不愿意将国家的“禾”与“田”割让给帝国列强的决心。

◆《藤野先生》:印象最深的老师

@清 扬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一定是被许多人拿来做写人尤其是写老师的范文的。比如,从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到具体实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从严谨的结构到精练的文字,从开篇的叙事交代到结尾的抒情议论,等等。这篇回忆性散文,让人永远记住了鲁迅先生仙台求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也记住了他弃医从文的志向转变。

仙台求学,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对比那些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青年,藤野先生对异域求学的鲁迅颇为关怀:认真改讲义和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对于老师的栽培,鲁迅先生在文末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记得在课堂上学习时,这段话是文章的升华段落,老师是要求我们大声朗读的。“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把藤野的思想品德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临别时,藤野先生送给了鲁迅一张相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近30年后,“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老师的这张照片慢慢变成了鲁迅的精神力量源泉。

1935年,鲁迅辞世前一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关于选文,鲁迅说“一切随意”,“就是一定要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鲁迅逝世后,他在仙台医专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曾专程写信给藤野先生。此时的藤野先生是福井县乡下一家诊所的坐诊医生,他在回信中说:“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的话,周君该会有多么欢喜啊。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

◆有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记忆

@肖 尧

初中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何其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的感受是逐渐变化的。长大后再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发生的故事,感受到了:“百草园”是真正的儿童乐园;而“三味书屋”,确确实实是认真学东西的书屋。那时却不能有这样的认知。以至于很多年的记忆里,只有百草园里的“覆盆子”“何首乌”,以及在下雪天总逮不住麻雀的懊恼。却不知,里面还有闰土的父亲,有可爱的阿长。我的兴趣,是将之与《故乡》,与《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里的闰土的父亲和阿长的形象进行拼凑,试图还原他们立体的形象。

我想,这些人其实在鲁迅先生的童年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有人说,鲁迅先生是温暖的。确实如此。他对青年人拥有无限的包容和尊重,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揭示,这些让我觉得,他是在换一种方式表达对陪伴他成长的普通人,或者说地位比他低的人比如阿长们的敬意吧。因为,正是在普通人身上,他获得过温暖、关照和爱,才抵御住了家境转衰后的“寒意”。

◆那些质朴与善良

@寒 云

上学时学过很多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头想来,最喜欢的是《朝花夕拾》里的那篇《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的形象是一个战士,他的小说让人愤怒、悲凉,杂文让人自省,而《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却散发着温暖的亮光。

现当代文学里佣人的形象并不很多,我印象中温暖动人的大概只有阿长和《城南旧事》里的宋妈了,她们都是主人公家里的佣人,但都有着最质朴善良的品质。阿长对鲁迅真诚的关爱,宋妈对英子和弟弟妹妹们视如己出的疼爱让人感动……

我喜欢质朴的人,喜欢大家庭的氛围,喜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人的质朴和善良,时时触动我心。

《阿长与〈山海经〉》里,有着鲁迅先生少有的幽默,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阿长虽然有讨厌的地方,却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不经意间,以一本“三哼经”永远俘获了少年鲁迅的心。

结尾就借用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最后一句话吧: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长妈妈、宋妈以及所有她们这样最普通然而却最质朴善良的中国人,都能在你仁慈的怀里安息。

猜你喜欢
阿长藤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高铁阿长过生日
藤野先生谈鲁迅
阿长买《山海经》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