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古籍修复师丁峰:我在图书馆为700岁国宝做“微创”

2022-12-26 12:34常泽昱章健王昕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图书馆原书书页

常泽昱 章健 王昕

丁峰,是南京图书馆的一名“90后”古籍修复师。前不久他完成了两册“国宝级”古籍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的修复。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花费了近半年时间用指尖化腐朽为神奇,让近700岁的古籍焕发新生。

用所学专业去守护古籍

从对考古小说里的神秘古书痴迷,到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1990年出生的小伙子丁峰在南京图书馆历经十多年的“修行”之路,终于成为一名日常为国宝做“微创手术”的古籍“医生”。

2013年,经过大学四年专业学习,有幸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的丁峰既兴奋又忐忑,“没想到工作中遇到的古籍比小说里的还珍贵,库房里存的配纸年龄有的都比我大几轮。”丁峰是团队中的第一位90后古籍修复师傅。不过,刚入门就被师傅要求学习湿补技术,却成了他最大的“噩梦”,丁峰回忆,“被水喷湿后的古书书页,手中工具力度重一点就可能戳烂。修复一页仿佛进行一场‘微创手术。”

他至今记得,修复第一本书时的忐忑与曲折,“当时每修几页,每修几个步骤,都会去问一下老师傅、组长,修复的对不对。因为每一种古籍,每个破损、纸质都不相同,可能之前在学校里修的古籍,纸稍微好一点,那浆糊用多一点就没关系。但是如果纸比较薄比较脆,浆糊就不能用那么厚。前几页可能就用了学校里的错误经验,修复的有点问题,后来都返工了。”

“修古籍确实能磨砺一个人的耐心,刚从事的时候也是心浮气躁,后来这么多年下来,现在一连做一两个小时都没有问题。”类似的返工,丁峰经历过数次,但曲折带给他的不是沮丧,而是以事为先的态度、逐渐纯熟的技艺和日益增长的耐心。“师傅总说,做这行考验的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能急躁。”丁峰感慨,面对如山一样等待重现人间的古书典籍,小伙子觉得这份重任在肩。

终能独立修复一本古籍

修补古籍是一项考验耐心的工作,一点差错可能就会损坏文物。

2019年,丁峰有机会独立修复一部年近700岁的国宝级古籍《永类钤方》。这套元代综合性医书共22卷,为元代医者李仲南所作,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南京图书馆馆藏的两册源自现存最早的元代刻本,传世极少,目前国内仅在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藏这三家单位藏有此书,且都是残本。

“中国库存古籍数量最多的图书馆之一的南京图书馆,前身可追溯到清代1907年的中国近代最早公共图书馆之一,目前为中国第三大图书馆。馆藏古籍160余万册,民国珍贵书籍70余万册,合计破损数量在50万册左右。”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陈立说,“如此数量的古籍亟待更多年轻修书人来继承修复工作。”

陈立介绍,从2007年南京图书馆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到2018年挂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十多年来,南京图书馆一方面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到传习所当导师,手把手传授技艺;另一方面,考虑到江苏是率先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育古籍修复人才的省份之一,南京图书馆也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联合办学,双管齐下为整个地区的古籍修复培养和留住了一批年轻人才。”

“更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近年来,全社会对古籍修复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各地图书馆也组织了古籍探秘、体验古籍修复等种类繁多的科普互动,不仅让古籍重新走入现代人的视野,同时也让公众对古籍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陈立说。

江苏曾有座举世闻名的藏书楼“过云楼”,意为所藏古书随着时间的流转难免如过眼云烟,但陈立却认为,“这些古代珍宝,每一位过手之人都在其上留下自己的烙印。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用心与历史交流的艺术,只有更多年轻人受到感染加入其中,才能传承好这份‘映世霞晖。”

在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心,修书主力基本都是像丁峰这样30岁左右的年轻人。和丁峰一起与时间赛跑的还有12人,他们以专业的技艺、严谨的态度,尽自己所能延缓着古籍的衰老。现在,已经有大约2万多册(件)修复完成。

目前,这两册《永类钤方》已经基本完成修复工作。

“两册书加起来一共100多页,修复前的状态是二级破损,在整理中我们意外发现早在清代就有同行精细修补过,令人兴奋,仿佛隔着几百年的业务交流。”丁峰说,“比如元代原书的主体部分用的是薄如蝉翼的皮纸,清代同行为了防止书页损坏,特意为每页衬入柔韧性更強的竹纸;还为全书补上尺寸更为合适的‘保护套。用心之妙,在修复过程中我都会对这位老前辈默默夸一句‘干得漂亮。”

“正是因此,我们修复原则是既要修复原书的原始痕迹,也保留清代修复比较精巧的部分,再加上现在修复的痕迹。当人们观看这本古籍时,可以观察其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痕迹。”丁峰展示书页上仿佛轻微水渍一般、其实相差数百年的修补痕迹。

修复前,《永类钤方》的部分书叶上有水渍和霉斑,部分出现酸化和脆裂。此外,全书的书口也悉数断裂。第一次接触这种国家珍贵古籍,丁峰说,自己颇有几分忐忑,但也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将它修复如初。

“修复”二字,说来容易,背后却要经历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拆解原书,发现问题所在,只是第一步;修补古籍残页,首先需要选配与原书颜色、质地最为贴近的纸张。扎进纸库,要从几百种、数万张纸中,挑出最合适的面对"国宝级"藏书。丁峰慎之又慎,经验与技术,双管齐下。除了眼观手摸之外,丁峰还为它做了一个纤维检测:选取了一种竹含量与之很相近的纸张。

然而与原书封面颜色相近的纸张却始终寻而不得,丁峰不得不另寻他法。化学染料对纸张伤害较大,丁峰决定用栗子壳、橡碗子、茶叶煮制染料自己动手染色,为了煮出一种与原封面颜色相近的纸张,他前前后后尝试了十几次!对于《永类钤方》书眉处已经酸化的部分,丁峰以皮纸进行加固以防纸张进一步酸化、脆裂。所有修复工序中,最需要心细的还是“溜口”,就是在纸背用薄皮纸条和浆糊将原本断裂的书口拼合、固定,为了精准地将书叶拼合如初。丁峰决定先将书叶板框印在透光补书板上,依照板框大小进行拼接。

这些痕迹的背后,是丁峰几百个工作日伏案工作的成果。“这本书书页上有一些画栏和字迹的残缺,前人把缺损部分补在衬纸上。想要完全恢复元代原书的风貌,我就用透光补书板,从书页背后打光,一点点补回原版的缺字和缺栏。”丁峰说起修书的细节侃侃而谈。

古籍的迷人之处,在于时间赋予它们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埋首在古老的书叶,丁峰仿佛在一点点修补文化的记忆。

书在不断老去,他总希望自己能更快一点,“我们修的同时,可能一批库房的书也正在老化,我们也是和时间赛跑,尽可能把能修复的古籍都修复好,让它们更好的保存下去。”

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古籍,才能更好保护这些历史长河里珍贵的“幸存者”。在南京图书馆开展的古籍相关活动中,总能看到丁峰的身影:为孩子们科普古籍知识、带领他们体验修复工作。

深知“传承”重要性,丁峰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他说,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参与,在小朋友们心中播下热爱古籍的种子,让有兴趣的小朋友以后也投入到古籍保护工作中去。

猜你喜欢
南京图书馆原书书页
白马和马可以是同一匹马吗
《绥远通志稿·文征》辨误手记
《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
你听,从书页吹来了春天的风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轻轻地打开书页
走过南京图书馆的名人们
南京图书馆低龄少儿馆开放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研究
把微笑夹进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