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12-28 08:29王艳波吉秀家范琳琳
全科护理 2022年20期
关键词:护理学妇产科思政

王艳波,吉秀家,李 芳,许 瑞,范琳琳,方 蕾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2]。我校积极开展思政进课堂活动,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以我校《妇产科护理学》为例,阐述将混合教学模式与思政教育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的实践和探索情况。

1 重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3],它是选择课程内容、指导教学设计、组织课程实施和开展教学评价的基本准则。因此,要开展课程思政,则需重构课程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是学生进入临床的桥梁课程。因此,重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目标,在学生原有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将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敬畏生命、维护妇幼健康的职业素养春风化雨般地润入学生的心中,提高其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坚定文化自信,将家国情怀、专业自信落到实处。同时强化护理人文教育、提升综合素养,将“思政属性”纳入课程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有温度、有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2 挖掘《妇产科护理学》课程育人的思政素材

《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涉及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专业性要求高且紧贴日常生活,常涉及个人隐私或暴露私密部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特殊性[4]。在妇产科护理学学科研究、发展和实践中有许多典型事件和人物具有非常好的育人价值,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多方面、多渠道深入挖掘此方面素材。

2.1 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护理学发展的经验时期,中国古人已在妊娠、分娩、产褥及妇科疾病诊疗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甲骨文中有关于生育疾患和预测分娩时间的卜辞;《金匮要略》妇人三篇阐述了妊娠各类病、产后病及妇科病证,并创立了外阴冲洗和阴道纳药的方法,开创了妇科外治法的先河;《脉经》第九卷记载了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褚氏遗书》提出反对早婚早育,提倡节欲;《妇人大全良方》叙述胎儿逐月发育情况及孕妇各月饮食起居问题;《经效产宝》就孕妇在妊娠期间的情志、房事、劳逸、胎教等问题,一一做了论述,这些均与现代医学观点一致。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耳穴贴压止痛、穴位按摩催乳、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等,与西医比较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热情。

2.2 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精神指导着科学技术的方向[5]。许多医生都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妇产科事业。如“万婴之母”林巧稚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克服物质上的困难和群众思想上的不理解,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跟踪追查,收集大量数据,发现了诸多妇科疾病,特别是宫颈癌的发病规律,为妇产科领域开展预防为主的方针奠定了基础,并逐步使妇科普查成为制度,明显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宋鸿钊院士经过悉心研究与观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绒毛膜癌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并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女性带来了福音;GeroHütter医生以科学为依据,顶住压力,尝试新的治疗手段,治愈迄今为止唯一1例艾滋病病人[6]。通过讲述他们追求真理的艰辛历程、创新精神,以及大医情怀,家国天下的担当精神,提升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使命感,培养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护士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养的底蕴。郎景和教授曾经说过“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个处方是关爱”,希波克拉底医德十二箴言也充满关爱和尊重。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教学生做学问,也教学生做人。如讲妊娠期用药宜忌时,图片展示“反应停”引起的海豹儿畸形,以此可以警示学生注意妊娠期用药,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病人、认真尽责的工作态度;在讲分娩期护理时护理人员大胆质疑、小心求证,采取“自由体位分娩”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时间[7]“延迟断脐”有效地预防了新生儿贫血[8],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讲产后抑郁症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启发学生要用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位病人,同时要正视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适,塑造健全人格;在讲妇科检查、计划生育时,用典型案例启迪学生要规范个人言行、具有保护妇女隐私的意识。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融入路径

为了达到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目的,基于混合教学模式,教师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关的中医典籍、医者事迹、时政要闻、医疗热点、学科前沿知识等思政素材,深度提炼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文体、图片、视频等资源形式上传网络课程,同时结合各章节的思政育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前、课中、课后混合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思政案例有机融合[9],增加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在启发学生思考、促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10],提高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实现价值塑造目标。

3.1 课前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课前线上发布学习任务通知,推送章节学习资源和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案例。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学内容、完成线上测试,浏览思政案例、发表个人感悟,激发学习兴趣,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进课堂[11]。如在绪论中上传我国助产教育的开拓者杨崇瑞先生的生平事迹、中医护理技术在妇产科中的应用,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感受教育家的敬业、奉献精神,认识中医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学习妇产科护理学的兴趣。在产前检查实训课前学生线上学习操作规程、操作视频及考核评分标准,绘制操作流程图,弥补课时不足的弊端[12-14];阅读因护士行为导致的医疗纠纷反面案例,反思护士严谨工作态度和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增强职业责任感。

3.2 课中教学,促进自主学习 课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自主学习。理论课上梳理和精讲重难点知识,答疑解惑,根据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妇产科护理学学科发展史、重要事件、科学家的故事,启迪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及科学精神[15];“讲案例”讲述临床成功案例以供借鉴,失败案例引以为戒;指导学生剖析“流言”、科学理性分析“反面教材”,提高学生甄别意识、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实训课采用自评式、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掌握、理解与记忆[16-18],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规范学生着装、言行,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教师示教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耐心与病人沟通、关爱病人、动作轻柔,对老年或行动不便者尽可能给予帮助;要求学生操作过程中爱护尊重模型、关爱护理对象,关注病人感受;操作后学生客观自评、互评,正确处理医疗垃圾等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其遵守制度、敬畏生命、客观严谨、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

3.3 课后巩固,促进知识内化 课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自主完成课后任务,并将作业拍照或制作视频上传网上分享学习收获[19]。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为了生命的托付》《唤醒护理》《YOUR FIRST YEAR AS A NURSE》《护理札记》《做最好的护士》等与职业相关的优秀书籍,唤起学生对医学、对人性、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查阅与课程知识理论相关联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战略,如十四五规划、国家大健康战略、医疗改革等,判断国家需求、做好自我职业定位和规划。组织学生采访我省两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理解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不平凡,感悟“有时去治愈、有时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谛,感受她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护理职业认同。融入循证护理实践证据,如分娩的体位、断脐时间等,指导学生查阅中医适宜技术在产科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护理研究新进展,培养科研意识。针对当前热点话题,如三胎政策的利与弊、产房是否需要男护士等组织小组辩论赛,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呈现“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反思—反思中内化”螺旋上升趋势[20]。

4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元多维度评价方式并将思政素养纳入其中,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同时在实践考核中加入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的考评,真正做到“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评价学生平时对课程所付出的努力[21],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职业修养与技能考核共存。学生总评成绩包括线上学习成绩、线下课堂表现及期末考试成绩3部分。期末考试成绩按我校现行考试要求进行,满分100分,达不到60分,不计算平时成绩。

4.1 线上学习成绩评定 线上学习主要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22]。学习行为包括线上资源利用情况(进入课程、阅读课程通知、阅读教学资源及参与研究性学习次数、在线学习时长等)和线上交互行为(参与课程讨论区回文、向老师提问、完成课程问卷调查次数等)。学习结果包括在线测试成绩和课程作业成绩,课程作业由教师给出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互评和自评。以上所有成绩均按一定权重计算得出线上学习成绩。

4.2 线下学习成绩评定 线下学习成绩包括阶段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阶段考核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以“小病例”的形式呈现,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考核除了单项操作考核外,主要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教师创立情景问题,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发展了沟通技巧与团队组织和协作能力。

5 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混合教学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扩展思政教育时空。教师在组织“线上预习-线下教学-线上巩固”等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不仅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敬畏生命的科学态度春风化雨般地润入学生的心中,把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落到实处,锤炼人文底蕴、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提升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实效;也为抽象繁杂的妇产科护理专业知识注入新的意义与活力,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23]。同时,线上平台能全程、动态评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和效果,师生可及时调整“教”与“学”策略,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护理学妇产科思政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学报》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