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理论视角下 网络表情包的使用特征与问题研究

2022-12-29 02:46王俪霏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文字

王俪霏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1 绪论

网络表情包是伴随着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尤其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传播,甚至成为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聊天工具。表情包不仅仅活跃在私人性质的社交软件上,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微博、抖音等平台都开通了图片评论的功能。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表情包的使用逐渐呈现出全民性、颠覆性的特征,而这样的特点与狂欢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

狂欢理论由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提出,是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等一系列概念术语的总称。狂欢精神包含全民性、仪式性、颠覆性三大特征,是对传统生活和秩序的一种反叛、解构和颠覆。在巴赫金的理论构想中存在“两个世界”。“第一世界”是官方的、正统的、等级森严的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生活,对权威、教条、死亡充满恐惧。“第二世界”是平民的、“草根”的世界,它打破了阶级、年龄、身份、性别的区分与界限。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亲密接触,插科打诨,无视一切规则,享受自由平等,每个人都在亢奋而积极地表达着自我。互联网开放平等的特征与狂欢理论中的“第二世界”的隐喻高度吻合,在这个“自由的”狂欢广场上,很多人都拥有“麦克风”和“扩音器”。他们用表情包来传达情绪和观点,用戏谑恶搞的方式解构严肃的新闻和消息。

图片传播相较于文字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在大众传播中逐渐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的趋势,回顾近年来的网络大事件,几乎每一次的热点事件都会诞生许多相关的网络表情包,如奥运健儿夺冠的表情包、推行疫苗注射的表情包等。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表情包传播中所体现的全民性、仪式性、颠覆性的狂欢特征。

2 表情包使用中体现出的狂欢化特征

2.1 全民性

巴赫金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是真正的全民广场节日的象征与体现,也是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狂欢节一直遵循的节日准则。在狂欢节期间,所有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带上夸张的、戏谑的面具进行狂欢活动。巴赫金说:“(在节日中)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暂时不再相互疏远,人回归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1]在“第二世界”中,人们可以放下自己的伪装,走出提心吊胆的生活,展现自己原本的样子,回归本我。人们自由而平等,不需要向权威低头,不需要敬畏权力,他们处于完全放松狂欢的状态之中。这种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也呈现出“全民性”的特点。表情符号的诞生要追溯到1982年,斯科特·法尔曼(Scott E Fahlman)第一次在网上打出了用符号组成的“:-)”笑脸的表情,自此表情符号开始进入人们的社交生活。表情符号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进入了2.0时代——“颜文字”时代,这是一种基于多语言符号中象形元素的拼贴、嫁接组合构成更具有个性化、创造性、艺术性的表情符号[2]。它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人们使用表情包的意愿大大增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表情包进入了3.0时代——图片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表情包的“全民性传播”奠定了基础。

表情包的全民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全民性。在表情包3.0时代,服务于表情包制作的软件、小程序也应运而生,如“斗图神器”“表情包广场”“表情包小作坊”等,各大社交平台也纷纷开通在线修图、表情包上传等功能,如微信可以在线给照片添加文字或图片,自动生成表情包,根据词语意思联想对应表情,支持用户上传表情包等。创作的便捷性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发了用户内容生产(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式的表情包生产的热潮。二是使用的全民性。首先,其快速准确表意的特性能够大大降低人们的交流成本,减少沟通中的障碍,使得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能够进行顺畅的交流和对话。其次,图像叙事属于“可视性”叙事,可以缩小网络交流中的距离感,达到“面对面”对话的效果,降低对话中的不确定性,营造“在场感”。再次,表情包能够缓冲日常交流中的矛盾、冲突,用视觉化的表达来弥补文字方面的不足。表情包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和功能使得它能够快速地在大众日常的社交中传播开来。

2.2 仪式性

加冕和脱冕是狂欢节中仪式性的体现。国王被摘掉皇冠,小丑被拥护成王。等级制度被打破,权力地位被颠倒,这是人们嘲讽和戏谑的表现。加冕和脱冕,是合而为一的双重仪式,表现出更新交替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也表现出新旧交替的创造意义。狂欢节庆贺的是交替本身、交替的过程,而非参与交替的东西[3]。与狂欢节中人们凭借自己的喜爱随意推举“国王”类似的是,在互联网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制作表情包的方式来对某人进行加冕和脱冕。

表情包使用中的仪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表情包的“加冕”。“加冕”是指将“小丑或奴隶”推上“王位”的一个仪式性的过程,而在表情包狂欢中,被制作成流行表情包的人对应了加冕仪式上的“小丑”。他们可能因为话语、长相或行为受到追捧和喜爱,被“他人加冕”,如在《1818黄金眼》节目中因维权而走红的发际线男孩“小吴”。此外,还有“自我加冕”。一些网络红人、“草根”博主靠宣传营销自己获得一定的知名度。比如,一些抖音红人的表情包被人们争相使用,成为聊天中不可缺少的“斗图神器”。二是网络表情包的“脱冕”。脱冕是与加冕相对的狂欢仪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加冕的同时就意味着脱冕的进行。在“无所不为”的狂欢节上,人们近距离地相互观察,相互嬉戏打闹。彼此可以毫无顾忌地扯下国王的面具,也可以抢夺国王的皇冠,哪怕自己是小丑或者贫民[4]。比如,吴亦凡被曝出违法行为之后,原本用来展现帅气可爱圈粉的表情包变成了监狱的宣传图,并在网上广泛 流传。

2.3 表情包的颠覆性

颠覆性是狂欢理论的隐性特征。人们在“第二世界”中体现的自由平等是对“第一世界”绝对权力的反叛,是对正统的官方世界发起挑战。颠覆性也寄托着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乌托邦精神”,人们生活在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世界中,等级制度弱化,权力地位消失,这不是一个平行的“第二世界”,而是对“第一世界”的反转和颠覆。而在表情包的使用中体现的颠覆性是对人们交流方式及思维模式的一种改变。

表情包的颠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交流方式的改变。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信息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表情包顺应了互联网交流中简洁、快速的潮流。比如,在收到一份看不明白的大段文字的时候可以用“老人地铁表情包”来直观形象地表达自己的不解和迷惑。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情感的流露和表达都是较为含蓄的,不习惯于直接表达情绪。而表情包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些具有隐喻性、指代性的图片来表现情感。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图片化”思维取代了“文字化”的阅读方式。严肃的议题和冗长的文章有时候转化成图片更容易被解读。比如,在疫情期间,面对复杂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传染源头调查时,政府第一时间公布的都是详尽的文字版信息。但是,文字对于传染关系的展现不够清晰,需要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捋清楚时间线和关系网。而如果把大段的文字信息换成时间轴或者图片信息时,所有重点信息就会一目了然。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崛起,人们不再满足于静止的图片,而是需要更丰富、更直观的媒介载体来传递信息。这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 改变。

3 网络表情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表情包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体现了平等对话、减少冲突的特点,呈现出全民狂欢的精神;但另一方面,随着表情包的广泛普及和使用,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人们对于大段文字和严肃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下降。夸张的图片、低俗的视频、破碎的词句才能吸引关注,严肃的信息被修改成恶搞的图片和搞笑的段子才能被解读。正统规范的语言体系受到冲击,某些议题本身的严肃性意义被不断消解,表情包媚俗化也开始滋生。在大肆制作和传播表情包的狂欢中也出现了一些侵犯图片中当事人肖像权、名誉权的行为。

3.1 全民生产表情包造成的侵权行为

对于表情包,人们在制作时多取材于真实的人或者影视剧形象,包括一些明星、老人甚至是干部领导。比如,经典的“葛优躺”表情包、“尔康鼻孔”表情包、“雪姨敲门”表情包等,这些表情包的大肆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图片中人物的肖像权以及该影视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甚至有些人将制作好的表情包商用,用来盈利。比如,最著名的“葛优躺”表情包诉讼案,葛优对包括艺龙在内的多家公司提起诉讼,这是第一起因为表情包侵权而获得赔偿的案件。

另外,一些专业的表情包创作者的作品被剽窃或未经许可进行商用,导致作者的版权被侵犯,利益受到损失。但是,由于网络的流通性广,参与转发使用的人数多,调查取证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侧面说明表情包监管的难度大,侵权门槛低,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网民制作、恶搞表情包的行为。“法不责众”的背后是人们法律意识薄弱,是全民狂欢浪潮下的无理性行为。

3.2 网络表达视觉化和媚俗化

在网络这个相对宽松又匿名的“自由的广场”中,一些低俗暴力、情色媚俗的内容在表情包的“掩护”下大肆传播,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合法”的地位。取悦视觉感官渐渐成为网络表达的本能反应,越猎奇、越恶搞、越黄暴的图片越能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从而引起大量的转发和传播。主体意识的退化、情感表达的单一化、思维方式的同质化,使得人们在这场“表情包狂欢”中逐渐沦为乌合之众。

再者,图片相对于文字来说审查难度更大,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严重不符的表情包,以及暗含各种隐喻、分裂意图的文字和表情符号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且难以监管。一些网民,尤其是年龄较小的青少年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健全,难以分辨是非。他们加入这场盛大的狂欢中,将使用表情包当作潮流和个性的展现。一些综合文化素质较低的网民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成为网络狂欢中的“挡箭牌”。表情符号的传播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选择标准和规范的管理,使得网络表达和传播朝着视觉化甚至媚俗化的方向发展。

3.3 “斗图狂欢”形成网络暴力

“斗图”是一种以表情包为“武器”的新型聊天方式,交谈双方以一种快速的、高频率的发送表情包的方式进行沟通。“斗图”的方式包含“争执”“斗嘴”等隐性含义,如果不把握适当的尺度就会演变成一场网络表情包狂欢,甚至走向群体极化形成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表情符号传播中的表现是,社交媒体中图片的传播速度远快于文字,表情符号所承载的情绪表达通过群体动员的方式引发病毒式传播。如果这是一种负面的情感框架,那在乌合之众的影响之下,负面的情绪会更加膨胀和加速扩散,从而导致群体理性的丧失,甚至是网络民粹主义等[5]。例如,粉丝抵制某个艺人会用他的丑图制作成恶搞、戏谑性质的表情包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这严重侵犯了艺人的名誉权。周杰就曾因为一系列的“尔康表情包”深受困扰,并希望大家不要再传播;张瀚因“魔幻”笑容的表情包“风靡”网络;甚至有一些极端的过激行为,如用“慰安妇”老人的照片、烈士的照片制作恶搞表情包,这些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当“斗图”超过了合理使用的界限,就会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形成网络暴力。

3.4 网络表情包消解交流意义

表情符号萌生于社会土壤,借助网络热点茁壮成长,它是基于社会化媒体建立起一个独立于文字传播形态的全新话语体系。这种诞生于民间的话语体系一开始就具有反精英、反官方的特质。它不断抵抗甚至吞噬官方话语权和主流文化,渐渐取代文字成为新的交流方式,这使得文字本身意义被逐渐消解,造成文字交流能力下降,以至于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中,人们的表达风格也会倾向于口语化、随意化。另外,一些网络用语缺少内涵,滥用谐音,消解了语言的规范性,冲击了完善的语法结构。网络文字带有较大成分的隐喻、转义、暗示和借用功能,容易带来议题离散和意义的多元解构。尼尔·波兹曼曾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6]而这种对于一切完好的事物的打破和否定,对于所有严肃议题的娱乐化、恶搞化解读也正是狂欢化的表现。在“第二世界”中,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人们肆无忌惮地通过消解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立场,通过恶搞、戏谑的方式对抗权威。

4 结语

狂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打破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为解放思想、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的作用。表情包的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狂欢精神也彰显着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赋权所带来的公众地位的提升,对官方话语权的挑战,对平等对话交流的渴望。但是,肆无忌惮的狂欢注定是“没有自由的狂欢”,它会逐渐消解和破坏所有构筑好的意义和文化,最终造成社会倒退。因此,政府、社会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扎紧制度的笼子;从法律层面要求人们合理使用表情包;从社会层面来讲,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健康使用表情包,抵制不良表情包的传播;从个人层面来说,应该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文字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2021 emojis on the planet2021表情符号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2021 emojis on the planet 2021表情符号
世界表情符号日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打乱的文字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