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策略

2022-12-29 02:46郭嘉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类节目主持人受众

郭嘉宁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全面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受到时间或空间的局限。电视访谈类节目是由嘉宾、主持人、受众等主要人员构成的集中讨论社会问题、情感问题等话题的一类节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许多优质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得到受众的喜爱[1]。其中,主持人作为电视访谈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对节目质量的优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要更新思想观念,顺应时代发展作出改变,并要重视情感技巧的运用及坚持文化自觉,为受众带来更多优质的电视访谈类节目,持续巩固电视媒体的地位。

1 新媒体环境对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体受众的审美也悄然发生改变,而电视访谈类节目也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创新,但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1 海量资源丰富了节目选题来源

主题选择对于电视访谈类节目创作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前期选题不当,就算有再好的节目主持人和演播空间、制作团队,也很难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媒体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电视访谈类节目创作在选题过程中便拥有了更便捷且覆盖面更广的渠道。比如,在新闻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中,有大量人们关注的热点新闻;在微博App中,有热搜榜单、热门话题;在抖音App中,有实时更新的火爆短视频内容。如此高度集中的信息资源,能够为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选题提供方便,保证选题的准确性。

1.2 先进技术催生了节目互动机制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媒介融合趋势的出现,也让许多电视访谈类节目逐渐应用新兴媒体技术,尤其在互动层面的应用最为普遍。其一,访谈类节目在微博或微信社交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为节目受众打造互动“集中地”。在节目播出前可通过官方账号进行宣传,节目播出后则就内容进行讨论,保证节目的热度持续化。其二,在访谈类节目播出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渠道,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尤其是在直播节目中,主持人可结合访谈现场的需要,与线上受众连线,向嘉宾提出问题,这不仅能调节访谈现场的气氛,也能提高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与点击率。其三,在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播出平台开通评论与弹幕功能,让观看节目的受众跟随节目内容进程实时留言,在弹幕中与其他受众进行互动[2]。

1.3 唯收视论导致主持人频繁失范

在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热衷于收看“接地气”、符合自身审美情趣的网络访谈类节目,所以部分电视访谈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要求主持人照搬网络节目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这种纯粹的“拿来主义”导致节目主持人频繁出现失范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主持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在访谈中为了搞噱头、博眼球,忽视了自身肩负着文化传播、语言示范的社会职能,而用夸张、低俗的语言去吸引受众;其二,主持人刻意引导嘉宾往敏感话题或个人隐私问题方向讨论,只为满足受众的窥私欲和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策略

2.1 灵活转变主持风格

电视访谈类节目作为语言节目,主持人必定要有较高的语言水平,既要清晰规范表达,也要富含人文素养且善用语言控场。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许多并非专业出身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他们凭借着特立独行的风格在网络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3]。因此,笔者认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应当适当灵活转变自己的主持风格,用更自由、更个性的语言表达去吸引更多年轻的受众。具体做法如下:

一方面,可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新媒体时代,网络上出现的流行语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下的社会文化符号,这些语言之所以能迅速流行,主要得益于自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洗脑式”传播,甚至已逐渐蔓延至线下,成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会用到的话语。电视访谈类节目作为一档谈话节目,内容以观念、文化输出为主,如果主持人能适当用大众流行语与受邀嘉宾进行交流,能让节目进行得更加轻松、愉悦,因为大众流行语与生活贴近,具有较强的交际属性[4]。比如,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可用到“大咖”“给力”“永远的神”等网络流行语,用来活跃节目氛围,营造幽默语境。当然,在一些严肃、正式的访谈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要慎用、少用,特别是对官方性质的事物进行介绍时,要杜绝使用网络流行语。

另一方面,打造个性化风格。个性化且基于观众兴趣、关注点出发的信息内容,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主持人要尝试打造个性化风格,吸引更多受众关注节目。比如,江苏卫视曾推出一档访谈类节目《郭的秀》,由相声演员出身的郭德纲主持,在这档节目中,郭德纲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访谈方式及语言个性特点,并且自带综艺感,与过去传统的电视访谈类节目有所不同。节目的卖点在于一系列民生社会、娱乐文化等话题的讨论上,再加上相声演员抖包袱的强项,为受众提供了大量可在网络上传播的段子与短视频。可见,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也是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应当尝试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个人及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社会影响力。

2.2 转变自身角色定位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大众能够便捷地浏览与传播内容,许多新媒介基于粉丝经济、社群经济推出了大量自带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流量的节目,也催生了许多“网红”类节目主持人[5]。电视访谈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一定要对节目形式及内涵予以创新,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要有所改变,要逐步向个性鲜明、创新力强的社交类“达人”转变,与受众展开密切互动,满足受众的精神娱乐需求,顺应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

其一,主持人应主动拥抱自媒体。新媒体平台有着传播方面的绝对优势,并且社会影响力日渐提升,因此电视传媒人一定要重视平台的力量,丰富访谈类节目的传播方式,借助多元渠道,不断提升节目主持人的个人价值,从而做好节目的推广工作。比如,电视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过去几年的发展境遇较为艰难,但主持人鲁豫并未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节目内容与风格,反而在继续专注内容的同时进行创新。鲁豫将目标投放于自媒体,基于微博、微信公众号打造属于自己的IP,借助粉丝经济、社群经济的互联网思维模式,打造了有品质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英女性社交圈。除了最基础的内容服务,其还会对具体产品予以运营,实现了电视访谈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成功创新。同时,《鲁豫有约》也推出了“女神季”特别企划节目,将访谈从演播室搬到了嘉宾工作的地点,向受众呈现出新颖的互动访谈类真人秀节目,得到了受众的一致好评。

其二,主持人要端正心态,重新出发。在过去,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而新媒体环境对主持人的沟通能力、个人影响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懂得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要从电视媒体的“光环”中跳脱出来,端正心态,主动学习,重新出发。新媒体时代,各个用户都被打上“标签”,时代的变化也影响着传播理念与价值观,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不能忘记自身肩负的社会职责,掌握与受众尤其是年轻人进行沟通的方式非常重要[6]。

2.3 运用情感互动技巧

在访谈类节目进行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顺畅沟通需基于双方真诚的情感互动,如此才能彼此形成认同感,达到情感共鸣。因此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重视情感互动技巧的 运用。

其一,合理把控受众的情绪。从访谈类节目的录制实际情况来看,此类节目时间较短且现场情况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为了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呈现出最佳效果,得到嘉宾的积极反馈,主持人要合理把控受众的情绪。换而言之,就是要求主持人需加强引导,促使受众情绪朝着预设的方向而变化。此处所言的受众,包括受访嘉宾与观众。在掌握引导受众情绪的规律后,主持人便能从被动的情感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情感输出。

其二,调动访谈现场气氛。人类的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具有极强的可塑造性,一个人的情绪容易受到环境与群体情绪的影响。在电视访谈类节目进行过程中,部分受访嘉宾可能因为紧张或个人性格的原因,难以快速还原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状态,此时需要主持人发挥出情感调动的作用。而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主持人在合适时机跳脱出与嘉宾的访谈语境,转向一对多的访谈互动形式,通过向嘉宾进行提问和互动,缓解现场的压抑氛围。同时主持人可通过抖包袱、逗趣的方式与受众互动,用幽默语言转述受众提出的问题,营造轻松的现场氛围,让受访嘉宾能放松身心,尽快还原情绪状态[7]。

其三,找准嘉宾感兴趣的话题。每一个人感兴趣的话题点都存在差异,在电视访谈类节目录制中,如果嘉宾对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那么访谈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因此,主持人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功课,在访谈互动中不断抛出嘉宾愿意谈论的话题,保证访谈的连续性。

其四,善于倾听。在电视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可分为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前者以声音为载体表达观点,在与受访嘉宾的情感互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而肢体语言是主持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认真倾听是对嘉宾的真诚回应,在此过程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都能让受访嘉宾体会到情感层面的被认同。对于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而言,一定要善于倾听,要保证在自己的引导下嘉宾能够畅所欲言,如此可以丰富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内容,提高节目质量。

2.4 主动坚持“文化自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质量上乘的电视访谈类节目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而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在节目中主动坚持“文化自觉”。

其一,坚持专业主义精神。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要将“专业主义”扎根,必须对专业有激情、有热爱且存在敬畏之心。要本着专业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制作,梳理节目的流程大纲,尽量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不能张口胡诌,对于访谈类节目的主持工作不仅要充分领会,还要娴熟应对。

其二,坚持社会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密切联系[8]。作为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充分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意义,从而充分发挥出对民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实现访谈类节目文化输出的目的,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效果。

其三,坚持真诚平等对话。访谈类节目需要用言语沟通,属于人际交往中最高效的交流模式,而真诚与平等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在电视访谈类节目进行过程中,主持人唯有与嘉宾、受众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节目氛围才能融洽和谐。因此,主持人一定要避免为了收视率而提出不合理的问题,要向受众传达真诚、平等的价值理念。

2.5 遵循交际学原则

访谈类电视节目本质上是一项言语交际活动,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对于在该活动中起到方向指引作用的主持人而言,始终都要遵循交际学的原则,如此才能确保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方面,要遵循适度原则。主持人的表达要恰如其分且实事求是,要充分考虑受访嘉宾的感受,不能让其为难。主持人要以谦卑态度、和蔼语气,表现出对嘉宾的尊重,语言组织要得体适当,不得有歧义存在。

另一方面,要遵循合作原则。主持人要认识到自己与嘉宾属于合作关系,彼此之间交流沟通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节目最后呈现的效果。因此在访谈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随时关注嘉宾的受访情绪,在沟通过程中相互帮助。比如,当嘉宾对某个话题点感到犹豫或有所避讳时,主持人则要及时接话,以简单话语表达自己对该话题的看法,缓解嘉宾的尴尬,同时也要抛出引导性话语,保证访谈能继续进行。

3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创新必须要重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主持人的发展要顺应新媒体环境下传媒发展潮流,借助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加强与节目受众的互动,推动访谈类节目受众朝着精准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电视访谈类节目作为一类文化输出节目,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与文化内涵将得到最大限度彰显,也会在生活中成为受众模仿的对象,所以既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转变创新,也要坚持“文化自觉”,勇于承担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从而助力电视媒体实现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类节目主持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