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生新闻主持人播报方式的创新

2022-12-29 02:46张小颖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百姓语言表达

张小颖

(作者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台)

民生新闻主要关注民情、民生、民意,从平民视角出发,与百姓生活较为贴近,深受百姓喜欢,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民生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节目类型同质化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使民生新闻节目在现有条件下脱颖而出,需加强对节目各环节的思考和把控,其中,优化民生新闻主持人播报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民生新闻主持人播报方式的创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2]。

1 民生新闻的含义

民生新闻主要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即老百姓关心的物价、出行、居住环境、医疗、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新闻能借助电视这一媒介发挥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互动性和客观性等优势,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其节目定位在于通过平民化视角呈现民生内容,注重民本取向。例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广东电视台的《今日关注》、广州广播电视台的《G4出动》、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辽宁卫视的《说天下》以及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关注的焦点是民情、民生、民意,通过播报老百姓的麻烦事、身边事、关心事、稀奇事,展现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

2 民生新闻的特点

2.1 平民化特色

一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新闻报道。用百姓眼光看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这也要求民生新闻的记者与主持人要站在平民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同时要用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新闻。相较于时政新闻的严肃性,民生新闻更接地气,更易得到百姓的认同。二是新闻报道的理念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更具有平民意识。传统新闻报道的主体一般是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及知名人士等,在公众心目中,新闻报道主要代表官方、社会机构的意见,而民生新闻更关注百姓需求,更关注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更平民化。

2.2 具有服务功能

一是民生新闻具有政府与百姓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作用。民生新闻虽从百姓视角报道新闻,但仍是党委政府的喉舌,在传递政策信息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如宣传党的政策,监督大政方针的落实情况等。同时,民生新闻也是舆情反馈的“情报员”,可使一些关系百姓利益的政策更加透明、公开,确保百姓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二是民生新闻是传播实用有效新闻的最佳平台,民生新闻更多地反映百姓关注的政策资讯、预警发布、新规政策等信息,并以具体事例的形式进行播报,通俗易懂,百姓更易于接受。三是民生新闻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答疑解惑的帮手,媒体每天会收到大量的咨询类、求助类及投诉类信息,这既是民生新闻的主要线索来源,也是帮助百姓排忧解难的重要方式,民生新闻不仅承担信息服务的角色,还要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力促问题得到解决。

2.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相较于时政、科技、体育、经济等新闻,民生新闻的外延较为广泛,且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社会的全方位扫描。例如,山东电视台《民生直通车》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政类、经济类等新闻都与栏目相关,该栏目把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服务性、互动性、热线参与性等有机融合,通过节目的影响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山东省具有发展潜质与较强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之一。

3 民生新闻语言表达要求

3.1 生动形象

民生新闻节目的语言表达有其独特性,不仅仅是声音的传播,还需要图像的辅助,这为民生新闻生动形象的表达提供了可能性[3]。民生新闻“说”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主持人的口头语言表达方面,还体现在主持人的肢体语言表达方面。主持人的眼神、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不但能丰富、强化、补充、衬托语言表达,还使民生类新闻节目更有观赏性,生动形象,进一步增强百姓的接受程度与节目的可观性[4-5]。

3.2 平实亲和

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时,语言要得体,应尽量采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语言去吸引观众,语言及动作要平实谦和[6]。主持人在播报过程中应使观众感到如沐春风,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避免使用命令式、说教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云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都市条形码》的主持人就采用和蔼、亲切的播报语气进行播报,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倍感亲切。又如,青海经济生活频道《百姓1时间》播报市民养鸽子引起的纠纷时,主持人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解说新闻内容,委婉、真诚地讲解处理方式更容易使观众接受,也更易于问题的解决[7]。

3.3 通俗易懂

民生新闻受众广泛,因此其语言表达一定要通俗易懂,便于百姓接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新闻进行生活化处理,观众更容易理解,例如,新闻节目《24小时》播报陕西某地集资修路时,主持人对于山路难走的表述,采取一种简洁形象的方式进行介绍,“若村里老人出村,要走20多公里山路,要带上棉被,因为在路上要露宿过夜”。接地气的描述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山路难走的状况,也更容易理解集资修路对当地百姓的重要性。又如,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也常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播报,同时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深受观众喜爱。

3.4 新闻意境

民生新闻仅有素材是不够的,还需主持人与创作团队通过语言进行再创作,把民生新闻的场景与思想相融合,引领观众体会新闻的意境,使民生新闻得体形象,更具亲和力、感染力与吸引力。这就要求主持人要端正播报态度,掌握多种播报方法[8-9]。一是根据播出目的精心准备新闻稿,找准主持基调,以情境再现的形式体现主持技巧,更好地播报新闻事件与人物状况,同时应把握好播报态度。二是正确处理稿件内容层次,增强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多连少停,使新闻稿件的内容层次更加集中,但要注意语气的衔接与转换,可采取疏密变化来体现内容的主次。例如,重要内容可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进行强调,不重要的内容则可放平语调,一笔带过,通过语气的对比引起观众的关注。三是把握播报语速,播报时政新闻的语速一般为每分钟200~250字,而播报民生新闻的语速每分钟可达250~350字,这与民生新闻信息量大、使用过渡性语言有关,若主持人播报语速过慢,会让人产生拖沓的感觉。另外,主持人在播报过渡性语言时要加快播报语速,也要把握好表达的准确性,要让观众听得清楚、明白。

3.5 人文关怀

主持人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关注新闻事件的人物命运与事件发展,以“润物细无声”的语言叙述新闻事件,并以客观平和的心态从百姓视角体味琢磨、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新闻事件,传播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理念,引起观众的共鸣,使民生新闻成为百姓的精神家园[10]。例如,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始终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实际的导向,自开播以来坚持为地方群众提供生活、出行等信息,主持人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誉,收视率长期稳居当地第一名。

4 民生新闻主持人播报方式创新的有效策略

4.1 变“播”新闻为“说”新闻

“说”新闻就是把书面、官方、严肃的播报语言变得口语化、生活化,让观众更容易听懂。相较于播报新闻,“说”新闻是一种新的播报方式,是播新闻的补充,也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创新[11-12]。

第一,主持人要从百姓视角解读和点评新闻事件,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人情味,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共鸣。同时,主持人要找准切入点,以亲民的风格、观众易于接受的方法阐述新闻事件,并融入自己的点评,突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例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栏目中,主持人根据自己的独特气质与个性,采取“软性”手法播报国际国内时政新闻,主持人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播报国际新闻,以社会大众最朴素的价值观去评价国际新闻,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值得广大主持人借鉴。

第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到位。“说”新闻要求主持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自身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即兴评述能力,把新闻内容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因此主持人要在给予观众唠家常、面对面聊天感觉的同时,精确地传达新闻内容,并且要引导观众理性思考,张弛有度地进行新闻播报。

第三,主持人要有创新。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无论是“播”还是“说”,都与主持人密切相关,所以主持人要创新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其一,找好切入点。应从帮助观众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理解信息的角度确定“说”的范围,再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增加个人点评。其二,掌控好怎样说。应以便于观众接受的方式和自身对消息的把控,将新闻“说”出来。主持人不但要正确认识要“说”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思考,还要融入自己的聪明智慧,充分领会新闻内容,轻松自如地“说”新闻。

第四,“说”新闻要体现主持人的个性特色,主持人的播报方式要生活化、口语化。主持人要突出自身的播报特色,使广大观众乐于接受,用“说”新闻的方式进行播报,主持人可以通过口语化语言播报,适当添加一些承接转折或缓解调节的词语。需注意的是,民生新闻的传播不等同于平常的人际传播,部分时政类新闻内容只靠“说”新闻的方式,力量会略显不足和单薄,主持人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播报方式。

4.2 走出“说”新闻的误区

第一,避免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目前,电视台为了提高民生新闻的收视率,走入了娱乐化、戏说化、庸俗化的“说”新闻误区,这样一来,民生新闻会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失去距离和分寸,单纯地迎合和贴近观众,对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造成了直接影响,这实则与审美原则相背。作为有声语言,民生新闻节目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不但需要观众接受和认可民生新闻的播报方式,还需要观众认同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主持人在播报民生新闻过程中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走出“说”新闻的 误区。

第二,主持人要规范使用生活语言,追求播报用语的口语化。部分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采用的语言不够精练,在播报中常出现“嗯、呢、啊、那什么”等累赘口语。对此,主持人要认识到,虽然民生新闻来源于生活,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播报方式,但不能拖沓、啰唆,而是要生动、流畅、准确、有神采、有韵味,要在亲民、接地气的基础上,力求用语的简洁有力,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避免因主持人用语的不规范而使其脱离新闻情境,产生不适感。

第三,主持人不可忽视语言基本功的锻炼。“说”新闻是一种创新,但也要遵循严格的语言结构、语言表达,否则会影响民生新闻的真实性。部分主持人在播报过程中会一味加快语速,忽视观众的接受能力,播报的句子逻辑不严密,新闻清晰度不足,导致“说”新闻的优势被弱化。对此,主持人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练习,准确把握和传达民生新闻主旨,始终以民生新闻内容为第一要旨,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不断提高播报质量。

第四,主持人要合理使用方言。当前,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涌现出一大批方言类新闻节目,并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本地观众尤其青睐这类节目,在此基础上,主持人可通过使用方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主持人要注意到城市中也有较多外来人口,大众传媒也应照顾这类群体的信息需求。因此主持人要合理使用方言,应将那些难懂的方言词汇转变为通俗易懂、能够调节氛围的语言,以此拉近受众与节目的距离,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5 结语

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聚焦于物价、出行及居住环境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致力于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民生新闻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节目主持人要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与风格特点,为百姓“代言”,做百姓喜欢的节目,使民生新闻更受百姓的欢迎,从而持续提升自身在新闻类节目中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百姓语言表达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探寻电视新闻节目主播如何应对新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百姓看家“风”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