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微治理、微幸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实证研究
——以南京市“三微”工程为例

2022-12-29 06:28南京师范大学王璇王杰吴懿涵程慧
区域治理 2022年29期
关键词:江宁区城乡居民

南京师范大学 王璇,王杰,吴懿涵,程慧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还显著存在。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1]。

自2018年起,南京市江宁区区委便开始牵头实施“微更新、微治理、微幸福”工程。其中“微更新”项目中包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程;“微治理”中涉及农村环保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项目;“微幸福”包含扶贫就业、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致力于总结“三微”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教训,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二、文献综述

(一)城乡一体化格局下乡村振兴的有关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

第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乡村人口结构失衡,导致乡村出现老龄化与空心化现象[3]。第二,我国的基本国情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4]。具体表现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城乡公共投资不平衡,农业农村整体发展较为薄弱,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5]。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6]。乡村振兴战略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城乡发展,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推动乡村经济和环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7]。

(二)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契合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致力于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学科,其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相契合[8]。张和清提出,只要坚持扎根乡村社区,社会工作就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助力乡村振兴[9]。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的难题,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等[10]。

(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不足之处

与城市社会工作相比,农村社会工作的覆盖领域和专业程度均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广大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11]。

(1)角色单一功能弱势。政府财政的投入已成为社会工作机构运作资金的命脉所系[12]。社会工作机构一般只能通过申请国家民政部、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项目支持来延续社会工作服务[13]。由于项目具有时效性,意味着资金投入缺乏一个连贯有序的过程[14]。

(2)建构性不足。在长期的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项目成员在不同程度上扮演本土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在新的脱贫攻坚进程中,需要在制度层面规范实现乡村振兴的举措[15]。

三、问题的提出

从现有文献综述来看,目前我国乡村发展存在着角色单一性、建构性不足等短板。社会工作同乡村振兴发展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南京市江宁区“三微”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实证角度探索“微更新、微治理、微幸福”理念下,如何以微小资源投入,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创新力量,以微小更新、微观治理,凝心聚力,从八个方面探究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路径及成效。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概述

自2018年开始,本研究团队作为第三方对江宁区“三微”工程实施情况开展了连续2年的追踪调查。调查采用定量结合定性的混合型研究方法,以问卷及居民深度访谈和街道座谈的形式深入开展,结果分析主要有结合访谈形成的主题编码分析和量表测量的量化分析两部分组成。

(二)抽样方法

本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居民抽样调查。定量的部分,采取配额抽样、方便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线下抽样采取配额抽样,被抽取的居民数量共计2000人。线上抽样主要依靠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线上最终共抽取了1926人。

定性研究部分,采取目的抽样的方法。从各社区选取合适的人选进行访谈,同时,我们和街道工作人员、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座谈。

(三)定量测量

定量测量工具为本课题组编写的问卷,包括以下部分:居民基本信息、社区基本情况、“三微”工程实施情况、“三微”工程满意度、意见和建议。本课题采用的是比较常见的测量生活质量和社区归属感的方法。同时,加入国际通用的社区归属感量表BSCS。

(四)数据分析

本课题量化数据先采用描述性分析展示总体情况。随后,在检测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后,对各街道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并简单探索了街道间差异性的原因。定性数据则采用主题分析法,寻找居民与工作人员所反映的共性意见。

五、基本状况分析

(一)“三微”工程概况

江宁区“微更新、微治理、微幸福”工程,简称“三微”工程,是2018年江宁区委为打通创新治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项目坚持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主导,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入手,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和城乡二元一体化创新治理建设能力。

(二)样本概况

本课题共回收有效问卷3013份,问卷有效率为84.13%。样本的男女比例基本平均;填答居民以中青年为主;学历、职业分布较为平均;九成以上为自有住房。因此,本调查的结果可能不能反映租户的意见。

六、“三微”农村社区乡村振兴项目主题编码分析

本调查结合调研资料对江宁区各个街道的“三微”工程项目进行主体编码。通过调研我们共获得了93个较为成熟且初具成效的实施项目,删去了其中17个具有高重复性、低代表性和低主题相关性的项目,并进行了理论饱和检验,最后得到了76个可分析项目。本调查由2名研究者进行同时编码,并进行编码一致性检验。

通过主题编码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南京市江宁区在推行“三微”工程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发展和社区环境四个方面。下文将对城乡二元社区发展差异分析作出相关阐释。

七、城乡二元社区发展量化差异分析

(1)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居民对社区周边的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总体比较满意。其中,秣陵街道的居民满意程度最高,禄口街道次之。

(2)公共空间与绿化质量。取值为1-5,数值越高,则表示居民对描述的同意程度越高,即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及绿化质量的评价越高。经分析,江宁区居民总体看法的平均值为4.34。

(3)无障碍环境及交通可达性。取值为1-5,江宁区居民总体看法的平均值为4.41,表明江宁区居民对所居住社区的无障碍环境及交通可达性较为满意。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782,ANOVA方差分析结果显著(Pr=0.0000),表明不同街道的居民对社区无障碍环境及交通可达性的满意程度存在真实差异。

(4)环境质量。取值为1-5,总体上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较为满意,正向描述的得分均在4分以上。

(5)社区归属感。居民们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与邻居相互往来、互帮互助、且不认为身边的人不关心社区。总之,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较强。

(6)社区服务。高达31.69%的城镇型社区受访居民反映社区缺少老年人托养中心,农村型则为27.61%。青少年托管中心缺口在城镇型和农村型社区同样严重,分别是29.35%和27.27%。而社区的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便民服务站做得较好,两种类型居民仅约10%。

(7)社区治理。城镇型社区和农村型社区治理方面的问题都较少。约有一半的农村型社区受访居民表示社区治理没有问题,城镇型社区居民达46.84%,这一项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七类。

(8)总体实施满意度。整体而言,居民对“三微”工程的满意程度较高。访谈资料也显示居民对“三微”工程的满意程度较高,均表示这些项目使生活便利,增强了幸福感。

八、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能性

(1)城乡社区二元同步发展的协调性。

通过“三微”工程的实施,社区公益方面,城乡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农村型社区居民对社区公益的评价要明显优于城镇型,其中,35.82%的城镇受访居民反映社区缺少社区公益,农村型仅25.68%。社区治理方面,农村型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也高于城镇型。其中15.24%的城镇型社区受访居民反映社区内缺少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厅,农村型仅11.82%。通过“三微”工程的实施不仅发展了农村社区公益和提高了社区治理能力,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乡村的发展。

(2)乡村社工助力的创新性。“三微”工程大多数街道皆引入了专业社工参与,社工始终坚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主,在充分调研和问题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工实务实践的经验,为社区在“三微”项目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使项目实施更加规范,更具创新性。

(3)乡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据数据分析可知乡村型社区居民对社区归属感描述的同意程度略高于城镇型社区,其村民归属感较强,正向描述多大于4.5分。通过“三微”项目的持续开展,增强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强化了村民对农村社区的关注度和归属感,激发了社区精神。

(4)乡村公益性服务产业发展契机。①青少年服务产业。近年农村青少年愈加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但当前关爱保护农村青少年的服务供给缺位。社会工作服务作为弥补机制,以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农村青少年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

②老年服务产业。家庭成员产生的空间距离弱化了子女对老人关爱服务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在城乡之间扮演资源输送者和整合者的角色,利用社会资源网络链接政府和社会等主体,争取资源,将其传递到乡村。

③妇女自发性创业就业。随着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养老难”、小孩教育问题突出,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社会工作以培训助力妇女发展产业,拓展妇女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一是培育新型合作互助组织,二是扶持乡村女能人创业,吸纳更多有条件的妇女就业。

九、结论

自南京市江宁区“三微”工程2018年启动实施,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作为城乡社区、乡村社区在振兴发展路径上的生力军。通过“三微”工程城乡二元一体化建设,在辖域范围内已经构建起一些城乡二元三级统筹发展的示范性平台,促使乡村社区同城镇社区共同发展,拓展了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独特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1)共治创新 助力振兴。“三微”工程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社区发展和社区环境四方面。社区治理方面着重社区制度和社区规划创新;社区服务方面加大对特殊人群服务的关注和投入,改善政务服务和公益服务;社区发展方面落实扶贫就业计划,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创建乡村特色产业;社区环境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整改社区活动违规行为。

(2)二元三级 精准帮扶。“三微”工程致力于打造江宁区的区街村三级项目体系统一建设、相互借鉴的基本格局。构建“1+20+201”区街村三级项目体系。其中相对落后乡村,由区街村三级行政体系牵头,由辖区内社会组织等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调研设计相关项目,由区委研究室在全区范围内精准帮扶,联合社区、社区工作者等服务区域内群众,最终由三级行政部门联合第三方社会工作专业力量进行项目评估,实现乡村民生项目的全面落实。

(3)靶向聚焦 资源下沉。“三微”工程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中,以微小资源,靶向聚焦乡村发展的民生痛点。按照靶向聚焦的精准发展策略,以乡村振兴发展为重要支撑,由基层发起号召,其他组织积极响应参与助力,将全区优质资源下沉到第一线,条块联动,帮助群众足不出户解决困难,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4)聚焦乡村 凝心聚力。“三微”已在乡村青老年服务、综合志愿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地摊经济升级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既打造人居环境的外部美,又兼顾生活质量的内在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培养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家乡。总之“三微”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使社区更有凝聚力,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内生的力量,不断满足新需求,迎接新挑战。

猜你喜欢
江宁区城乡居民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石器时代的居民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南京市江宁区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南京市江宁区不同稻作方式调查与分析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南京市江宁区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现状及建议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