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活动实践浅析

2022-12-29 08:34钟艳茹刘桂湘
陕西林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皇冠森林教育

钟艳茹,刘桂湘

(1.大熊猫国家公园长青管理分局皇冠管护站;2.宁陕县林业局,陕西 宁陕 711604)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维护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激发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丰富的元素任何图像、视频、音频无法模拟,自然教育作为以大自然为载体,引导公众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的有效方式,在提升全社会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和自然保护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博物馆”,具有生物多样性最富集、自然景观最独特、生态系统最稳定等特点,是天然的自然教育载体。开展自然教育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及生命共同体构建[1-2]。笔者以皇冠山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介绍了其区域内优越的森林资源和环境条件,探讨自然教育实践特色活动形式并提出产业发展几点建议,旨在为区域自然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1 皇冠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资源

1.1 地理位置

皇冠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腹地中段南坡的宁陕县皇冠镇境内,位于汉江支流汶水河的源头,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形呈“哑铃”状。皇冠镇地处西安、汉中、安康三大城市的中心位置,北距省会西安市约80 km,南距汉中市约169 km,距离安康市约200 km,近邻西汉高速口,拥有西安一小时黄金旅游圈,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植被茂密,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92%,天然生物基因库,自然风景迷人,人文景观独特,水资源丰富。

1.2 自然资源

1.2.1 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处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汇聚之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秦岭典型生物多样性特征。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皇冠山成为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不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作用,而且在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生态旅游等方面也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

保护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区域,湿润半湿润气候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或含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带,南北植物交汇,植物区系组成复杂,主要以华北植物区系和华中植物区系为主,混杂有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成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植物种类,据文献资料记载和调查结果,保护内分布有高等植物1 662种,其中苔藓、蕨类计有243种(含种下等级);种子植物1 419种,占秦岭种子植物总种数的38%;国家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Ⅰ级保护植物1种红豆杉,Ⅱ级保护植物6种)。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山松、红桦、白桦、冷杉、云杉、落叶松、山杨、漆树、椴树、青冈栎等。其中红豆杉、秦岭冷杉、粗榧、水青树、水曲柳、野大豆等3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有松花竹、苦竹、杜鹃和党参、猪苓、天麻、贝母、五味子、绞股蓝、杜仲等名贵野生中药材。经济植物有药用、淀粉类、观赏类、纤维类、芳香类、油料类、野果类、野菜类、有毒类、鞣料类、树脂、树胶和橡胶、硬橡胶植物。结合林地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了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花卉的低山林产带;中山形成以松树、红豆杉、栎类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带;高山形成竹海、高山杜鹃为主的高山景观林带。

保护区内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74种,其中鸟类158种,兽类71种,国家Ⅰ级野生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钱豹、林麝、金雕等,Ⅱ级野生保护动物有黑熊、鬣羚、斑羚、鸢、血雉、红腹角雉、勺鸡、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大鲵等29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科研、经济价值的“三有”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的物种144种,如山溪鲵、丽斑麻蜥、小鹀、寿带鸟、草兔、珀氏长吻松鼠、花面狸、野猪、黄鼬等。

1.2.2 气候与天象资源 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高山森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雨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899.1 mm,春季占20%,夏季占46%,秋季占32%,冬季占2%。区内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小气候特征极为明显,随海拔增高而呈现明显的变化。年平均气温12.3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6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4 ℃。夏无酷暑,气候适宜,境内没有工厂不会产生污染,水、空气质量好,空气指数比城市清新10倍,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8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都市的后花园和避暑、避霾山庄,优质清洁空气条件有益于人的健康。

1.2.3 河流与水系 保护区内河流主要是属汉江水系的汶水河,源于秦岭东梁南麓,主要由金鸡河、西河、两河、寸耳坝河、东峪河、曹家沟、张家沟、长坪河等30多条小河沟汇集而成,河流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水的总硬度在4.7~9.3德国度之间,pH值7.9~8.1,达到饮用水标准,可直接用于生活用水。

1.2.4 地质地貌 保护区地处秦岭腹地,秦岭山地是在秦岭褶皱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褶皱断块中山。新第三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断块活动活跃,形成一些新的断陷盆地,使秦岭山地北仰南倾,北坡短而陡、南坡长而缓,加之长期流水的切割作用形成河谷─山脊相间,除秦岭主脊外呈相互平行南北向“梳状”间隔排列的地形特征。辖区内山体岩石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火成岩及变质岩组成。地质复杂,地形多变,岭梁纵横,山高谷深。地貌类型主要由基岩峰岭与山间盆地及沟谷组成的山地地貌。

1.3 教育设施

管护站设有皇冠管护点、八宝管护点,已配备有生态解说牌、巡护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设施、供电设施、24个智能警示哨卡、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等设施设备。其中,皇冠管护点占地面积6 200 m2,院内绿化良好,有停车区域、办公用房486 m2,配备办公及住宿设施,能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可满足自然教育基础设施需求。

1.4 师资条件

辖区职工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优势明显,有12名长期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林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硕士1人,本科10人,专科1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3人,工勤岗位1人),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自然教育培训班学习,并与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物种资源调查,熟悉林业工作,了解辖区基本情况,在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野外巡护监测技术、社区管理等方面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可以较好胜任自然体验引导师一职。

2 自然教育实践

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规定,以实验区为区域,以森林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核心,以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为主线,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野生动植物栖息不受影响。

2.1 自然课堂

连年开展大熊猫野外巡护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共收集红外相机照片和视频30多万张段,累计拍摄到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黑熊、斑羚、鬣羚、矮鹿,红腹锦鸡、红腹角雉、血雉等5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野外巡护监测工作发展成熟,资料保存完整,对自然科普活动开展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借鉴国内外先进自然教育方法,紧扣皇冠山资源特色,围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配合管护站自然科普馆,设计巡护路缩影、动植物摄影展、红外相机照片展、红外相机动物卡片等题材,将野外巡护监测和红外相机监测影像资料制作成视听培训教材、自然科普资料、趣味答题、室内活动小游戏等,带动公众走进自然。每学年,保护区在驻地皇冠小学开展自然教育进课堂、森林防火、生态科普进校园等活动,以PPT讲座为主,配合讲解、表演、视频、互动提问,集中宣讲、野生动植物资源展板、熊猫人偶表演、发放宣传单页、创意宣传品、“拒食野味、从我做起”签名等形式在校园科普,展示“秦岭四宝”文化,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自然保护工作,参与的全校师生及家长200余人次,获得良好反响。

2.2 自然体验

自然观察体验,沿巡护步道,以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景观为主,观察植物形态、动物痕迹、昆虫、典型地形、地貌、景观群落结构差异性等,生态解说牌提示,配合偶遇物解说,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巡护监测体验,与巡护员一起走进森林,观鸟、植物识别、动物足迹观察、GPS打点、布设红外相机,体验自然保护日常工作。自然创作体验,以森林寻宝为活动主线,捡拾自然物,制作种子画、树叶画、标本等森林手工,相互交流,互为增进,通过主动参与而增益。森林浴体验,森林中漫步,五感刺激,呼吸新鲜空气和森林释放的有益物质,沉浸鸟类和昆虫、小溪潺潺流水、水滴撞击树叶等美妙自然之音,有利于身心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沟通,改善身体生理机能、调解心理。通过自然观察、自然解说、自然记录、生态摄影、自然保护行动等多种体验方法,激发参与者对自然的热爱,参与生态保护。

2.3 森林研学体验

森林研学以野外科考为主题,观察不同经济用途植物的特征、林区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测量植物树高、胸径,采集植物根、茎、叶、花、果标本,兽类活动痕迹追踪,足迹印模,动物粪便观察、采集,培养科学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2.4 社区体验

随着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宣传进社区宣传工作的开展,增进了社区对保护区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推广实施社区太阳能热水器、皇冠镇生态旅游联合管理与社区参与式可持续发展旅游示范建设、节柴灶、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为社区带来了实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规模,林下猪苓等秦岭特色珍稀药材种植,林间土鸡养殖,林缘食用菌培植,水体冷水鱼与大鲵、空中蜜蜂养殖立体复合生产模式独具一格,在朝阳沟、皂矾沟、双河沟等地有3处冷水鱼养殖基地,养殖中蜂6 000余箱,种植猪苓中草药14万余窝,建成香菇大棚120个,板栗、核桃约70 hm2,花卉种苗大棚56个,栽植月季40余万株,绣球20余万株。集镇供水、供热、污水处理、治安防控网络监视系统等公共设施和群众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富有陕南特色、设施配套、功能健全、宜居宜业宜游,具备扎实基础和良好条件,可直接为自然教育提供场地等优质自然教育资源。开展乡村风土民情社区体验,走访周边社区,调查节柴灶、太阳能等项目对生态、生活方式的影响;参观社区性开发的“皇冠模式”,一层商业店铺、二层生活用房的农家乐业态;体验田间劳动,辩识中草药,观察食用菌生长环境,参观农家土蜂养殖;观光生态休闲农林示范园,游冷水鱼生态养殖,体验垂钓、烧烤、露营,采摘时令蔬菜水果,享用地域特色农家菜,不仅能带动农民创业增收,还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两业”问题,促进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5 户外运动趣味体验

依托森林资源禀赋优势,皇冠镇自2016年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创新了秦巴山区生态旅游特色模式,举办“中国大秦岭山地越野挑战赛”、自行车拉力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每年吸引运动员及爱好者3 000余人。利用自行车赛线路(皇冠镇游客服务中心——油坊坪——构扒梁——万亩竹海国际自行车赛道——朝阳沟——皇冠镇游客服务中心,全程约62 km),打造山地徒步、丛林穿越等户外运动,开展高山露营、植物识别、拓展训练、娱乐表演、观星等趣味娱乐活动。

2.6 森林休憩体验

周边朝阳沟景区、大白沟瀑布、铁炉遗址、子午栈道遗迹、花房子古建筑、生态养殖基地、香菇产业园、丁氏民居、秋景、纱帽奇石、金鸡山、兴隆花海、秀才沟“秦岭花谷”、河心堡林麝养殖基地、河心堡冷水鱼养殖基地等多个自然和人文景观,兼有自然原始生态风光、陕南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遗存等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内涵特点。森林游路线,以观景为主线,欣赏沿途丰富多样化的自然景观、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奇花异草、纵横交错的沟谷和溪流、谷盆相间的山夷和平地、错落有致的崇山峻岭、点缀在山间的泉水和瀑布,森林游路线主要有朝阳沟沿线,大铁炉遗址—大白沟瀑布—子午栈道遗址—玫瑰产业园—朝阳沟风景;皂矾沟沿线,花房子古建筑—沿途自然景观—居民区—皂矾沟生态养殖基地;皇冠至八宝沿线,香菇产业园—丁氏民居—纱帽奇石—金鸡山—兴隆花海—秀才沟“秦岭花谷”—河心堡养殖基地。

3 自然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科学规划相对缺乏

在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必须符合法规、政策,还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项目设计、课程产品开发、市场推广,那么自然教育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3.2 配套设施不尽完善

皇冠健康小镇项目落地实施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亮化提升境内餐饮、住宿、停车场、服务站、医疗站等场地,缺乏与自然教育活动开展配套的集访客接待、宣传展示、讲解咨询为一体的“食、住、行、游、娱”产业配套建设。皇冠管护站在设计、装修、布局上仅能容纳小群体来访,自然教育综合展示厅偏小、多功能厅信息化设备落后,导致接待能力不足,限制了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

3.3 森林步道结构单一

现仅有甘沟步道1条,配备了简单生态解说牌,但在内容上不够丰富。其他适宜开展自然教育的森林巡护步道,因资金受限,未进行人工优化、扩展。

4 皇冠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发展建议

4.1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统筹规划

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同时,将自然景观、森林资源、乡村特色、文化内涵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皇冠健康小镇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保护、传承、利用统筹推进,研究、了解已有特色资源,优化课程,升级停车场、农家乐、民宿、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容纳量,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推进自然教育活动深度开发[3-4]。

4.2 发挥优势,体现特色

一是建设生态科普研学基地,活用“秦岭四宝”主题元素,以科普研学、休闲旅游为主导,开发以森林研学、森林体验、森林探险、劳动实践为主的业态产品[5],加强实验基地建设、特色自然教育产品开发,打造皇冠山生态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低山地带林地管理,优化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月季、绣球等花卉景观园及中草药种植基地布局,丰富内容与路线。

4.3 加快森林步道建设,定期做好线路维护

以森林溪谷缓坡为主线,以原有林区便道为基础,优化整合内容及项目,改善森林体验步道。对易受到气象灾害影响的山区溪谷道路,加强线路维护,做好防汛防滑监测预警。

4.4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

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自然教育意识,拓展从业人员思路和意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受众提供满意的专业化自然教育服务与指引。同时借助各种资讯媒体平台,强化自然教育活动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

猜你喜欢
皇冠森林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TOYOTA 丰田皇冠 CROWN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不一样的皇冠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