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的策略探析
——以纺染织绣为例

2022-12-29 09:07
纺织报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湘绣湖湘传统工艺

鄢 嫦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湖湘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工艺种类丰富,以湘绣为代表的纺染织绣类工艺极具湖湘特色。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发展,推动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当前,开设相关专业成为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的重要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行也为传统工艺的融入提供了契机。但从整体上看,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的程度不够,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问题,需要立足高职办学实际,将学生学习需求与湖湘传统工艺有机结合,探究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的具体路径。

1 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的意义

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湖湘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湖湘地域特色,是湖湘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课程思政、培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1 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纺染织绣工艺是传统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湖南省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纺染织绣类项目有6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湘绣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知,强化其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能依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通过社会服务途径进一步拓宽传统工艺的影响范围,深化民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同时依托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传统工艺社会培训,扩大工艺传承人队伍,提升群体的整体素养。

1.2 培养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1]。传统工艺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悠久的发展历史。例如湘绣分为平绣、织绣、网绣、打籽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等,湘绣的“参针”中又有接参针、拗参针、直参针、横参针、毛针等;又如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印染前需要经过裱纸版、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工艺处理,入染之后还要经过晾晒、淌洗、卷布、碾布的工艺流程。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传统工艺的学习过程即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人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的问题

2.1 纺染织绣工艺特点的制约

当前,湖湘纺染织绣类工艺以师徒制传承为主,学专、学精工艺流程需要付诸大量时间与精力。以湘绣工艺为例,完成一件湘绣精品需要经过临稿、选料、印版、配色、饰绷、原料、拆绷、刺绣、整烫、饰裱等流程;此外,针法包括齐针、散套、施针、打点、接针、滚针等。学习传统工艺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系统的课程体系、专业的师资团队、完善的实践场所、适用的教学模式,但从实际情况分析,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体系难以满足传统工艺的教学需求。首先,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规模为30~35人,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这种常规的学习方式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技巧要求非常严格的传统工艺类课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师资不足也是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面临的制约因素。以湘绣为例,湘绣需要实行小班教学,3~4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师,指导学生将每个动作都练习到位,这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很难执行[2]。高职院校需要引进传统工艺传承人来充实师资力量,但部分传统工艺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师资供需不匹配。

为更好地适应纺染织绣类工艺的教学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需精准对接岗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小班制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开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实行学校教师-企业人员的双向流动,鼓励校内教师深入企业挂职,掌握工艺的基本流程,畅通企业人员、工艺传承人参与人才培养的通道。

2.2 高职院校建设动力不足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是实现工艺振兴的重要举措,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鼓励职业教育参与传统工艺传承,早在2013年《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了“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改善评价机制”等具体工作举措;《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同样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下,传统工艺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阶段,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主要有3种主要形式:一是设置传统工艺专业,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湘绣设计与工艺,围绕湘绣专业构建全方位资源体系,推动传统工艺深度融入学校。二是融入相关专业,如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将纺染织绣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将专业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三是融入学生活动。开展传统工艺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传统工艺专家讲座、设置传统工艺体验活动等形式,推进传统工艺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不难看出,高职教育在传统工艺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整体分析,专业师资不足、课程与教材资源缺乏、教学场所实施设备不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参与积极性,参与动力有待进一步强化。聚焦传统工艺师资培养、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场地建设等关键问题,是提升高职院校参与积极性,推动传统工艺更广、更深地融入高职教育的关键举措。

3 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的策略

为推动传统工艺融入职业教育,教育部办公厅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分别公布了首批、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共162个。《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了职业教育在振兴传统工艺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育部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联合教育部办公厅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湖湘纺染织绣类工艺融入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立项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群立项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当前,湖湘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其院校覆盖范围,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3.1 强化政策引导

3.1.1 竞赛激励

同场竞技是提升工艺水平、实现工艺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可形成竞赛奖励机制,激发参与积极性。譬如,2017年,湖南省开展“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湘绣技能大赛,吸引了全省75名刺绣高手参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6名老师及1名优秀毕业生代表参加了此次决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展现了扎实过硬的刺绣技艺及优秀的文化素养,也彰显了湘绣工艺的独特魅力。此外,可以通过竞赛引导学生将传统工艺更好地联结创意设计,为学生搭建创意落地转化的平台。譬如,2021年,首届长株潭三市大学生传统工艺创新创意大赛以“创新艺·造青春”为主题,以能将设计作品落地转化,为传统工艺助力赋能为出发点,挖掘优秀设计项目[3]。省教育厅可以加强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省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合作,开展以“传统工艺创新创意”为主题的赛项,并加强宣传、强化激励措施,激发各高职院校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传统工艺更广、更深地融入高职教育,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学习传统工艺。

3.1.2 项目推动

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对推动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教育部开展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遴选工作,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传承湘绣项目成功立项;2021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认定工作通知要求“组织过与平台相关的传统(民族)技艺社会培训或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承接过省级组织的紧缺专业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国家级培训项目”。此外,数据显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1年度参与院校达121所,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工艺走进学校。譬如,湘西民族承接“苗绣与苗族服饰”研培班,开展了《苗族刺绣文化漫谈》《传统苗族服饰结构解析》等专题授课。此前,学院已承接3次研培计划,围绕土家织锦、蜡染等展开专题研习。项目建设是推动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的重要路径,需发挥其导向作用,使更多的高职院校主动参与建设。

3.1.3 活动融入

设置传统工艺专业,如湘绣、花瑶挑花、苗族挑花等,是实现传统工艺全方位融入高职教育的最优路径。然而,由于师资、课程、教材、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难以开设传统工艺专业,开展“传统工艺进校园”活动则成为有效的补充路径。譬如,中南大学举办“魅力丝线,岁月针传”湘绣文化艺术讲座,“湘绣进校园”宣讲活动在省内多所高校展开,首站走进了湖南女子学院。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策划适合高职学生的工艺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3.2 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由于师资、课程、教材、场地等因素限制,部分高职院校资源条件难以满足传统工艺广泛、深度融入校园的需求,各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为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提供资源保障。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如何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入手,推动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传统工艺专业,如湘绣设计与工艺,需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对部分高职院校来说,难度较大。针对大部分高职院校,可以依托3类课程实现传统工艺的融入: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规范课程设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课程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4]。各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域文化特色设置相关课程,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湖湘文化与产物”课程,可以将湘绣、湘西苗绣等纺染织绣类工艺的发展历程作为重要的授课内容。二是专业拓展/选修课。纺染织绣类传统工艺与刺绣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民族服装与饰品、民族传统技艺等专业高度相关,可以围绕传统工艺设置相关选修课程或拓展课程,或者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譬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在课堂上尝试用现代美学和设计赋能,让湘西苗绣走进生活。三是社会实践课程。高职学生设有丰富的实践类活动,这也是高职学生走近传统工艺、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再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湘绣博物馆,欣赏馆藏精品、体验刺绣魅力,深入接触和了解湘绣之美;引导学生组建社团,关注、宣传传统工艺。此外,“三下乡”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传统工艺的发源地,剖析传统工艺传承面临的瓶颈及原因,探索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市场、走进日常生活的有效路径。

4 结语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院校教学科研和相关企业技能培训”“建立职称评审向优秀传统工艺人倾斜机制”等,这对推动传统工艺进一步融入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阶段,高职院校在遵循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应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与区域发展需求,加强自身资源建设,为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入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湘绣湖湘传统工艺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
——以湘绣为例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我是湖湘儿女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略论湖湘诗歌史上的近现代女诗人—— 《湖南女士诗钞》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