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绿色贸易的发展格局与时空演化研究

2022-12-29 12:53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技类类产品省市

闫 宁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观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的绿色经济对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国际贸易已在全世界达成共识,绿色贸易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绿色发展和绿色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并开始流行,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理论性和描述性研究,主要定性探讨了绿色发展的内涵、环境保护、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绿色技术标准以及政策性支持等内容[2-4]。由于绿色贸易外部性的存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能很好的对绿色贸易起到支撑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效[5],因此需要适当的宏观调控。于是人们开始关注绿色发展的外部性,从宏观调控出发讨论环境管制和法律政策等内容[6]。同时,也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7],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多个层面探讨了贸易壁垒对全球绿色发展的利弊,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8]。近年来,人们开始从更加精细的角度关注绿色发展,探索低碳和绿色经济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路径[9],探索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等[10]。

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了绿色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环境与贸易的相关关系,以及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政府行为对绿色贸易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或者研究了单一绿色产品的贸易往来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等。然而,当前的研究多数是从定性的层面论述绿色,发展的相关问题,缺少相关的数据支撑来系统、深入、客观地解释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因此,本文从绿色贸易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绿色贸易发展格局进行深度剖析,以我国31省市绿色产品(环境产品)贸易的进出口额为基础,结合地理咨询系统(GIS)可视化,分析我国城市绿色环境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区域

绿色产品又称环境产品,根据发达工业国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的环境产品定义、分类体系及商品清单[11],WTO将汇总的清单根据海关协调制编码的不同版本,从最初的408个6位税号的环境产品清单扩展到427个,包括环保科技类、碳捕获和存储类、可再生类、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类及废物处理和水污染设备类这五大类环境产品。本文研究采用的数据包括三大类,这三类数据来源于《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17)》[12]和2001年~2017年各省(市)统计年鉴。

三、我国城市绿色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绿色贸易是绿色发展的有机组成和有效途径之一。人们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制约国内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安全、健康、生存和发展。因此,以环境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及贸易分类为分析视角,探讨我国31个省市绿色产品贸易格局,理解我国绿色贸易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产品贸易总量分析

从环境产品贸易总额来看,前十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重庆、天津、福建和辽宁,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88.28%。环境产品贸易较为发达的省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的四川和重庆,以及东北部的辽宁。环境产业布局呈现出“一带一轴”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沿海发展带”和围绕长江流域形成的“沿江发展轴”。整体上看,我国环境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南北方地理区位差异。我国环境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前十的省市中,南方和北方地区分别占60%和40%。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省市的环境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都在排名后十,如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城市群是我国绿色产品贸易发展最好的三大城市群,具备地理优势、人口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沿海内陆差异。我国环境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8个分布于沿海;排名后十的省市只有海南属于沿海省市,其他均分布于内陆。沿海省市地理位置更优越,经济基础更好,国际化程度更高,发展环境产品贸易具有更好的条件和优势。

第三,我国绿色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表现出逆差和顺差不均衡性。整体上看,我国环境产品贸易净出口总额为顺差的省市占全国的70.97%,在剩下的29.03%净出口总额为逆差的省市中,逆差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其环境产品贸易的进口额比出口额分别高608.01亿美元和99.68亿美元。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尤其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及环境信息化的要求极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对环境产品的消费需求高,进口远超过出口。

2.环境产品贸易分类分析

WTO将427种环境产品进行分类,分别为环保科技类、可再生能源类、碳捕获和存储类、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类及废物处理和水污染治理设备类共五类。从统计数据可知,进出口总额排名前5的城市均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北京。分析五大类环境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及其贸易占比,发现各省市环保科技类产品的贸易额及其在绿色贸易中占比均普遍较高,之后依次是碳捕获和存储类产品、可再生类产品、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类及废物处理和水污染设备类产品。接下来分析各类环境产品在各省市的贸易发展状况。

(1)环保科技类产品

从环保科技类环境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重庆、山东、福建、四川和天津,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99.52%。虽然北京的进出口总额位居前十,但是北京的环保科技类产品占所有环境产品的占比仅为26.5%,在北京,除了废物处理和水污染治理设备类的占比较低外(仅为4.3%),其他四类环境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则分布较为均衡,均在20%左右。我国多数省市的环保科技类产品在五类环境产品贸易中占比较高,沿海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尤为明显,比如广东、浙江、重庆、四川等地区的环保科技类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占比达50%以上。虽然在西部或青藏不发达地区的省市其环保科技类占也比较高,比如青海、甘肃(占比分别为49.5%、50%),但是这些省市五类环境产品进出口总额相对较低,比如青海、甘肃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22亿美元、11.11亿美元。

(2)碳捕获和存储类产品

碳捕获和存储类产品的使用是为了将化石燃料燃烧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安全的地理埋存,降低碳的运输成本并减少大气中碳的排放量和环境风险。从碳捕获和存储类环境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天津、辽宁、福建和重庆,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88.63%。我国碳捕获和存储类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在环境产品中占比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华北平原(如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北省的比例分别为:37.2%、28.2%、27.7%)、东北地区(黑龙江和辽宁的比例分别为30%、28.5%)及西部地区(西藏和青海的比例分别为:46.6%、29.9%)。这主要是因为华北平原东部是排放源与地理匹配性最好的地区,东北部重工业区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则具有较好碳存储条件。

(3)可再生能源类

从可再生能源类环境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山东、吉林、辽宁和福建,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88.73%。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可再生类产品在环境产品贸易中的占比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10%到20%之间,特别地,西藏、青海、甘肃、云南、重庆、四川6个省市可再生类产品在环境产品贸易中的占比都在10%以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西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利,经济转型相对缓慢。而吉林省的可再生能源类占环境产品贸易额最大,达到30%以上。

(4)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类

从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类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天津、吉林、浙江、辽宁和安徽,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90%。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类产品在大部分省市的环境产品贸易占比相对较低,特别地,我国西部(西藏、青海、甘肃)、西南部(贵州、云南)、东南沿海(福建、广州)等空气质量较好的省市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类产品在环境产品贸易中的占比都在5%以下。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降水量大人口密度小、工业SO2排放量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无重工业区,且受海风影响较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空气污染设备类产品在环境产品贸易占比较高的省市大部分都是我国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比如我国中东部(北京市占比23.5%)和东北部地区(吉林省占比29.2%),这些城市急需提升空气质量。

(5)废物处理和水污染治理设备类

从废物处理和水污染治理设备类环境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福建、天津、辽宁和江西,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88.22%。在全国范围内,废物处理及水污染设备类在环境产品贸易中的占比普遍较低,比重在10%以下的省市有20个,主要是因为我国废物处理行业起步较晚,虽然废旧物回收利用体系发展较快,但废物处理市场并不成熟,回收利用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浪费、环境危害现象严重。该类环境产品贸易占比相对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如湖南省、江西省和浙江省的占比分别为16.6%、15.7%、14.2%)和黄河流域(如青海和宁夏的占比分别为12.6%、15%)。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大河流的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江段水质恶化,污水排放总量不断上升,已严重影响到沿江城市的饮水安全,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匮乏的黄淮海地区,这些地区急需发展此类环境产品的市场贸易。

四、结论与建议

整体看来,我国绿色贸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南北部地理区位和东西部沿海内陆差异。我国绿色国际贸易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其中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城市群具有较好的地理优势、人口资源和经济优势,是我国绿色国际贸易发展最好的三大城市群。

从我国环境产品贸易分类上来看,我国各省市的环保科技类产品贸易更加繁荣,而废物处理和水污染治理类产品贸易则相对低迷。其中,沿海和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的环保科技类产品的进出口规模较高;相比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的碳捕捉和存储类产品的进出口在五类环境产品中的占比较高;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可再生能源类产品在环境产品贸易中的占比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10%到20%之间,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部分省市(如西藏、甘肃、云南等)可再生能源类产品贸易中的占比均在10%以下。相比我国西部、西南部、东南沿海等空气质量较好的省市,空气污染设备类产品在环境产品贸易占比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和北部地区,这些省市大部分都是空气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

发展绿色环境产品国际贸易,要依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关注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群,进一步巩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群,实现对各省市绿色贸易的激励,持久发展绿色国际贸易,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类类产品省市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组合类产品筛选试验通用工装设计
融媒体环境下H5新闻类产品传播优势分析
北京与上海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发展对比研究——以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例
西安市科技型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2016版OEKO-TEX Standard 100新出炉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