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产业聚焦的创新与实践

2022-12-29 15:41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首钢发展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始建于1919年,经过百年发展,成为一家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5000多亿元,职工近9万人,2011年以来十次跻身世界500强。进入21世纪,首钢自觉服从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实施钢铁业搬迁调整和兼并重组,集团形成35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钢铁业形成河北、山西、吉林、贵州、新疆、福建等“一业多地”发展的新格局。

首钢搬迁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市委市政府要求首钢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成为首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旗帜。面临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首钢践行新时代国有企业责任担当,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战略引领,聚焦核心业务,做优做强钢铁业,大力发展城市综合服务业,开创了钢铁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59亿元,实现利润26.8亿元。

一、首钢集团产业聚焦的创新与实践背景

(一)首钢集团加快转型发展的需要

首钢历经百年发展,现已成为一家综合性多元化企业集团,与中国集团型企业的发展历程相似,首钢通过产业链延伸、业务多元化扩张、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受企业办社会职能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影响,下属全资、控股、参股企业600余家,其中集团并表企业400多家。但新产业的突出问题“散弱小”,产业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不强,对集团利润贡献整体不高。首钢钢厂搬迁和转型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复杂工程,相比较同类企业提前遇到了转型发展的问题。受钢铁业整体市场环境不利影响,首钢近年钢铁主业经营发展面临困难,外埠重组钢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北京老工业园区开发时间错后,搬迁沉淀成本加重累积,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大。

首钢如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转型的关键。首钢转型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新时期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聚焦,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核心业务,聚焦钢铁主业做优做强,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北京地区大力培育城市综合服务业,打造企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北工业区搬迁腾退土地开发,化解搬迁调整形成的财务负担。

(二)新时代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央就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增长速度要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要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引领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首钢要切实履行国有企业责任,把握新时代经济特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提升价值”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阶段,北京市明确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要建设成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新首钢地区应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实现文化、产业、生态、活力复兴。市政府发布北京“新首钢”地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实现四个复兴的实路径。首钢建厂百年之际,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首钢要勇当国企改革先行者、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北京园区开发为首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作为首都国有大型企业有着特殊的政治任务,首钢要切实担负起历史重任和政治责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立足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实践者、示范者。以搬迁腾退土地开发为契机,将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紧密结合,积极推动产业战略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城市综合服务业,为北京城市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做贡献。

二、首钢集团产业聚焦的创新与实践内涵和主要做法

作为国企改革的旗帜,首钢在转型发展新时期,践行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产业集团和有行业影响力的城市运营服务商。主动适应新时代国企高质量发展需要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积极寻求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坚持战略引领,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首钢转型发展牢固树立企业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产业聚焦,构建可持续的健康产业组合。2014年首钢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指明“一根扁担挑两头”的产业转型发展方向,2016年首钢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母合优势明显的产业规划体系,2018年“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业务进一步聚焦,形成清晰的产业发展指引路线图。

1.深化改革明确产业聚焦发展方向

首钢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立足北京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深度思考,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构建有效的产业结构和管控架构,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2014年9月,出台《首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一根扁担挑两头”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平台,钢铁业和城市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的方向。围绕两大主导产业,探索构建“2+6”业务板块。在钢铁领域,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构建钢铁、矿产资源两大业务板块。在城市综合服务业领域,适应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探索构建城市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健康医疗、文化体育、金融服务、房地产等六个潜力业务板块。

确立集团“2+6”业务板块。钢铁业以满足高端客户需求为目标,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集中力量在重点区域做优做强,打造钢铁精品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钢铁业要打造“制造加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综合服务业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产业布局紧密结合,打造贯通整个产业链条的“城市综合服务商”,大力进军北京市乃至其他区域的城市服务业。集团“2+6”业务板块将按生命周期和市场竞争择优汰劣、动态调整,对发展未达预期的业务,按照市场化原则适时调整,确保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2.五年规划明晰产业升级发展路径

上下互动。规划制定按照“自上而下定方针,自下而上定措施”原则,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历经近一年八个月时间,专题研究100余次,组织专家和职工代表打分评议。构建了包含集团规划、专业规划、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共37篇的新体系。在集团年初“两会”和三创会上规划宣贯,集团上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合力共进,推进规划的贯彻实施。集团各单位树立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厘清了发展思路和方向,强化了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观念。

科学决策。首钢采用“吸引力-竞争力”矩阵、母合优势和业务组合周期性匹配相结合的方法,确立集团业务组合及发展策略。分析各业务单元吸引力与竞争力,综合考虑集团能否为该业务创造价值,是否能在业务优势、内部资源与市场、融资平台等方面为该业务带来竞争优势。同时考虑业务组合的周期错配来保障集团经营稳健性和可持续性,由于钢铁产业周期波动性较强,需要在业务组合中考虑弱周期产业和新兴产业机会,以缓解集团整体的业绩波动。

“十三五”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与路径。2016年7月,集团公司2016年第三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首钢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企业定位为: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产业集团和有行业影响力的城市运营服务商,确立业务发展战略为钢铁业和城市综合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明确《首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中“2+6”产业发展目标与路径。综合考虑外部机遇及自身竞争力、发展阶段与增长潜力、产业风险等因素,提出集团各产业板块的主要聚焦业务领域。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明确各产业的战略定位、战略方向、重点战略举措、战略目标关注。目标模式下集团内部开展同一主业的板块或企业原则上只有1家,每个企业主业原则上不超过3项。

3.中期评估确立产业组合发展策略

坚持发展战略不动摇,推进产业聚焦,构建可持续的健康产业组合。2018年7月,首钢 “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产业经营情况,对现有产业进行聚焦分类。将“十三五”后期的产业组合确定为“钢铁业+城市服务业+金融服务业”。钢铁业核心业务包括钢铁制造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业务单位为股份(含京唐)、水钢、通钢、长钢、贵钢以及矿业公司、秘鲁铁矿和马城铁矿。城市服务业是园区开发与运营管理和新产业培育,包括北京园区、曹妃甸园区和首秦园区,培育高端物业、环境、静态交通、房地产业务。产融结合是产业金融服务,包括基金公司、财务公司、香港首控。

按照集团业务定位和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纳入集团主业后将作为集团重点发展业务,集团投入核心资源、能力予以支持。坚定退出不符合集团主业定位、与集团主业关联度不高、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业务。根据不同业务成熟度和市场吸引力情况,可采用战略重组、整体出售、资产剥离、清退(注销)等方式剥离。

(二)持续瘦身健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瘦身健体是企业实施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钢在“退”上下功夫,以战略为导向,按照突出主业、精干主体、应退尽退的原则,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退出不符合集团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的业务,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集中资源做强主业。

1.推进剥离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首钢作为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承担了办“三供一业”、退休人员管理、医疗教育机构、社区管理等多项社会职能。首钢抓住国家和北京市政策窗口期和机遇期,积极推进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坚持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在组织形式上,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及四个专项工作小组,每个专项工作由牵头单位统一谋划、统一组织。在改革方式上,遵循政府相关政策,结合首钢实际情况,对复杂问题创新改革。针对北京地区“三供一业”情况复杂,移交任务量大的情况,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措施有力,按照“整体移交,现状接收”的原则全部完成移交。在剥离外埠企业“三供一业”补贴标准方面,由于北京市政策与外埠属地政策差异,创造性提出外埠企业按股比对应补贴,取得市国资委同意,并在政策文件上明确。在剥离教育机构方面,受限于市教委的接收难度,首钢提出将首钢工学院、首钢矿业公司职工子弟学校采取政企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在医疗机构改革方面,首钢集团所属首钢医院、矿山医院和泰康医院改制后,由基金公司旗下的首颐医疗公司统一构建医疗健康平台。

2.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严控钢铁产量

首钢顺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严格控制钢铁产能3500万吨规模,积极主动开展去产能工作。2016年首钢被列为国家去产能工作第一批试点企业,主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研究提出2016-2018年期间首钢化解产能的基本思路和方案。水钢公司、通钢公司安排退出低效钢铁产能;首秦公司受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刚性约束和城市发展战略功能定位影响,综合考虑区位因素和资产质量,从秦皇岛整体退出钢铁产能;首黔公司考虑实施破产清算,退出煤炭产能。首钢集团“十三五”期间集团合计化解生铁产能787万吨、粗钢产能500万吨、煤炭产能30万吨。去产能的产线全部关闭,设备完成拆除,已通过国家验收。

3.退出战略无关业务专注主业发展

坚定退出不符合集团主业定位、与集团主业关联度不高、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业务。根据不同业务成熟度和市场吸引力情况,采用战略重组、整体出售、资产剥离、清退等方式剥离。首钢体育、文化业务,经过一定时期培育,“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经营效果不佳,业务定位及商业模式仍不清晰,集团不再匹配资源业务培育,保留公司自谋发展。集成电路业务盈利能力较弱且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空间,耐火材料业务市场化程度较高,首钢不再列为集团产业发展,均通过退出企业方式实现业务退出。对于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良好,但不符合战略整体发展战略的培育业务,缺乏母合优势,获得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有限,不纳入集团主业发展,通过产业培育、价值注入、资本运作路径实现增值退出。安川首钢机器人业务首钢主动让渡控股权,保留参股权,按照合资公司管理模式,继续参与和支持公司成长壮,长期享有高额稳定的投资回报。首钢东星公司车用空调、磁性材料等业务,首钢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实现业务退出。汽车零部件业务考虑采取整体出售或换取股份方式退出,未来可沟通国内重点整车厂,通过其上市公司对首钢集团公司发行股份购买京西重工资产,以构建钢铁业下游资本纽带。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2016年起,首钢利用两年多时间,逐步构建战略驱动型投资管控体系,以“集团战略—中长期投资规划—年度投资计划—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为业务主线,搭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数字平台,实现集团整体资源配置与优化,以利于集团的长远发展、核心业务能力的培育和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

1.构建战略驱动型投资管控体系

投资规划落实集团战略规划。投资规划与集团战略规划同期编制,从集团全局对投资方向、规模,重大投资项目进行统筹,确保有限的资源优先布局在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不符合集团发展战略和各企业主业定位的投资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集中开展规划期项目储备,从经营、投资、筹资现金流估算规划期投资能力,与投资需求合理匹配。按照项目与集团战略的契合度、对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时间紧迫程度等维度综合考量,全生命周期优先配置资源。

年度投资计划落实投资规划。年度投资计划以中长期投资规划为导向,对集团年度投资项目、投资总额、项目进度做出安排。按照“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各企业经营状况、筹资能力综合评估,对年度投资规模实施总量控制,确保重大产业投资项目所需资金。

项目决策与实施落实年度计划。依托权力清单、管理制度、风控手册三位一体的架构,基于穿透式数字平台,对投资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权力清单依据“二八”法则设计,在集团管控战略方向与激发企业活力方面取得科学平衡。2016年以来集团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不足10%,但投资额超过80%。既有益于提高项目决策效率、激发企业活力,也有益于集团对投资方向和结构的总体把控。通过建立权力和责任对等的闭环体系,形成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流动性。穿透式投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基于“集中不集权,分权不分散,放权不弃权”理念,横向穿透投资,财务预算、核算、资金,项目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域,借助主数据、协同办公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数据一致、业务贯通,避免专业壁垒和数据孤岛。纵向穿透应用至集团所有并表企业,所有业务在线操作和审批,数据真实,流程贯通。通过投资平台监控企业项目储备率、规划实施率、计划完成率等指标,引导企业逐步形成战略驱动的投资模式。

2.加大资源配置布局核心产业领域

通过集团投资管控,确保有限的资源优先布局在集团发展战略重要领域,推动产业聚焦。“十三五”期间,将钢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能力提升、安全环保设施改造、战略资源保障及两大园区开发等项目确定为集团重大产业投资项目,支持钢铁业做优做强,大力培育城市服务业,推进产融结合,助力钢铁业转型升级。

支持钢铁业做优做强。建设京唐二期一步工程、秘鲁铁矿二期、马城铁矿等重点项目,提升钢铁业市场竞争力,做好战略性矿产资源接续。加大研发投入,汽车板、硅钢、镀锡板三大战略综合竞争力进入行业前三名,向高端产品要效益。推进智能制造,建成硅钢一冷轧智能化示范工厂,京唐烧结、球团等智能化控制项目投入使用,深度两化融合。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和升级改造,实施烧结、球团烟气脱硫脱硝改造项目,股份公司连续两年获评唐山地区环保绩效评价唯一A类钢铁企业,成为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杆。京唐公司通过唐山市超低排放验收,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推动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北京园区、曹妃甸园区、首秦园区是首钢发展城市服务业的重要载体,首钢坚持“园区开发与运营管理+新产业培育”模式推进城市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服务商,形成集园区设计、材料、建设、投资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实现向外推广复制。北京园区定位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按照“城市服务+产业+资本”三轮驱动模式,开发配套房地产,优选产业投资,远期推进资产证券化。园区规划建设和招商运营取得重大进展。冬奥办公区、奥运场馆、首钢工舍等重点项目设施高标准交付使用,滑雪大跳台成为冬奥会北京赛区首个交付使用的新建比赛场馆。加大招商推广,泰山、安踏、IDG冰雪产业孵化器、腾讯体育视频等落户园区,产业氛围逐步形成。曹妃甸园区定位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聚焦“5.5+4.6”产业先行启动区和产城融合先行启动区,以PPP为主的开发建设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转移。产业先行启动区达到九通一平条件,满足企业落地需求。产城融合先行启动区产完成场地平整,修建道路、治理河道,具备全面开发建设条件。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建成超低能耗被动式配套住宅及幼儿园,引入教育、医疗、商业等优质资源落地,吸引人才聚集。聚集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和绿建产业园招商,促进产业落地。首秦园区定位打造中国汽车运动文化示范基地,发展汽车后市场产业。综合秀场、直线竞速、卡丁世界投入使用,赛车谷按期开园,成功举办了京津冀赛车节、中国卡车公开赛等系列赛事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利用好地方政府政策,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滚动发展。

培育城市服务业新动能。依托企业资源禀赋优势,服务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另一方面围绕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一方面围绕城市发展需求寻找机遇,聚焦发展高端物业、节能环保、静态交通、房地产等业务,构建城市综合服务业务板块,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

环境产业建成世界单体一次投运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技术先进的餐厨垃圾收运处一体化项目,鲁家山循环经济基地成为全国首家城市固废处理示范基地,形成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污染土壤修复三大业务布局。静态交通产业采取内生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打造静态交通领域领先的投资、运营服务商,形成研发制造、投资运营、资本运作为一体的静态交通全产业链。管理车位5.8万个,实现北京机场停车运营领域全覆盖。房地产业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布局京津冀、环渤海、黔渝成区域。利用自有用地开发政策房,打造首钢住宅产业化能力。以首钢北京园区、曹妃甸园区、二通、贵钢园区为突破口,形成产业地产核心能力。高端物业整合集团酒店、公寓等持有性物业,依托北京园区工业遗存风貌特色资源和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的独有优势,与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的酒店集团合作,培育高端物业业务,形成国际水平的服务团队和服务体系,服务保障园区重大活动和入园企业。委托洲际酒店管理集团运营首钢工舍智选假日酒店和首钢秀池智选假日酒店已开业运营,委托香格里拉酒店管理集团运营电厂酒店和冷却塔酒店已开工建设。

推进产融结合。构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将基金公司打造成产业投资运作平台,将财务公司打造成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围绕两个平台搭建多业态金融服务体系,助力集团产业发展。2011年由北京市政府和首钢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基于支持首钢搬迁后老工业区、北京西部地区转型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册资本100亿元,当前管理20只基金,管理规模600亿元,逐步发展成为以核心产业为基础的“融资-投资-运营”的新产业投资控股平台。2015年注册成立财务公司,协同基金公司,搭建多业态协同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归集集团内部资金,降低集团融资成本,开展产业链金融,深耕核心产业,为上下游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与结算服务,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通过集团投资管控,确保有限的资源优先布局在集团发展战略重要领域。“十三五”期间城市综合服务业投资占比达到46.2%,较“十一五”的15.5%、“十二五”的27.5%有显著提升。2016年至2018上半年,集团对“2+6”产业的投资金额395亿元,占集团总投资444亿元的比例90%。中期评估调整后,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集团对聚焦后的钢铁、城市服务业、金融业务三大板块的投资金额198亿元,占总投资206亿元的比例96%。2016年以来,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占集团全部固定资产计划的70%-80%以上。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跟投机制、新产业投资授权机制等,全面调动各产业板块经营的积极性、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1.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国有资本引入其他各类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释放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首钢根据各业务板块功能定位、行业特点、经济规模、发展阶段等特点,在子公司层面,灵活合理选取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挂牌上市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提升企业活力和效率。集团对混改企业的管控,建立市场化机制,减少行政管控,合理授权分权,注重投资回报,根据经营效果实施股权进退,以促产权流转倒逼经营业绩提升。2016年-2018年三年共完成20项集团下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制,其中新设混合所有制企业16项、增资扩股3项、股权转让1 项。

首钢朗泽新能源公司以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方式,成功引入具备资金实力和相关技术的投资方,通过公司股权主体多元化导入业务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推行骨干员工持股等长效激励机制创新来推进企业发展。首钢股份正在研究制订通过股票回购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以上市公司业绩为约束条件,对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长期性激励。

2.推行项目跟投激励机制

房地产、基金公司行业的特殊性,投资决策、项目操盘对项目能否盈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控制项目投资风险,增强基金盈利能力,采取项目跟投机制,对项目的风险控制和投资决策起着重大影响的人员可跟投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投资经理、投资助理及主管投资业务的分管领导等,共同承担项目的收益和损失。将核心员工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的捆绑结合,激发核心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大利润。

3.新产业投资授权机制

对于集团培育发展静态交通产业,集团公司下放投资审批权限,提高决策效率,抢抓产业发展机遇。立体停车业务处于扩张期,香港首控的立体停车项目按照项目公司方式运作,由香港首控发起,集团公司分管领审批,报集团公司备案。

三、首钢集团产业聚焦的创新与实践效果

(一)经济效益

首钢坚持战略引领,产业聚焦效果显著,产业组合发展策略更加科学科合理,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18年集团效益创历史新高。钢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利润率逐年攀升,2016-2018年钢铁板块利润分别为-22亿元、51亿元和71亿元,城市服务业外部收入占比不断提升,集团直接管理的北京地区14家城市综合服务业重点子企业,2016-2018年的利润总和分别为13亿元、21亿元和30亿元,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的“扁担”作用逐步显现,基金公司和财务公司进入对集团利润贡献占比较大的单位8家单位之列。

(二)管理效益

以战略为导向,有进有退,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组合,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瘦身健体,企业退出成效显著,2016-2018年集团累计退出企业118家,累计处理不良资产68.77亿元,收回资金30.7亿元。投资战略导向显著增强,确保有限的资源优先布局在集团发展战略重要领域,2016年以来,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占集团全部固定资产计划的70%-80%以上。创新体制机制,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跟投机制、新产业投资授权机制等,充分调动各产业板块经营的积极性,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三)社会效益

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改善。首钢钢铁业搬迁调整,北京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服务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大力发展城市综合服务业,培育形成静态交通、环保产业、房地产、高端物业、园区开发等城市服务产业,在缓解首都交通拥堵,开展环境治理,解决大城市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钢“双园区”联动开发,统筹推进北京园区和曹妃甸示范区建设,有利于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优化首都城市功能、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项目荣获第二十一届首钢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主创人:马力深 胡欣怡 陈 宏 张祎婧张连生 王瑞祥 王建新 陈松林 江华南郄 芳 王 琪 梁 杰 吕 萌 苏 娜 刘学一)

猜你喜欢
首钢发展
白雪“水晶鞋”,激情“飞天”梦——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
CBA第三阶段最强队!7胜1负的首钢回来了!雅尼斯功不可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首钢】“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