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研究

2022-12-30 01:37张显全李雯雯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史校园文化红色

张显全,李雯雯

(青岛科技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党委宣传部,山东 青岛 266061)

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立足高校实际,挖掘校园文化所具备的重要育人功能,激发校园文化活力,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文化与教育的融合互动,是当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文化场景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视角。

一、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场景的理论界说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特征

1.红色资源的内涵。近年来,学者们对其内涵界定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有学者从广义上进行了阐述,有学者在狭义的角度开展了深入研究。此外,针对红色资源的主体、结构、外延,学者们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总体上,学者们一致认同以下几点:一是红色资源是红色与资源的结合,凸显了中国人民对于“红色”这一表征奋斗、勇气、革命、热忱、奋进、团结等生生不息的深入中华儿女集体潜意识的品格的高度认同,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寓意与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社会历史实践紧密结合,经多次选择、吸收、整合所形成的宝贵资源。二是红色资源形态主要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革命遗迹遗址、先烈旧居、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展览馆、革命文物及历史文献、文艺作品等承载红色资源的有形载体,精神形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红色寓意与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的制度政策、理论知识、精神谱系等。

综上,可以将红色资源内涵概括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能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进的物质与精神形态并存的宝贵财富和特殊资源。

2.红色资源的特征。一是政治性。如前所述,红色资源本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诞生且不断发展起来的,第一属性就是其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是红色资源的根本属性。正如以“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为要点的沂蒙精神,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的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时代性。红色资源首先是根植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源于该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又不断地变化、发展,持续彰显时代价值。沂蒙精神孕育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积极参军支前,以实际行动表达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2]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老区人民在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又赋予了沂蒙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经过总结提炼升华,沂蒙精神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三是丰富性。以山东省为例,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在齐鲁大地发生的台儿庄大战、鲁西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齐鲁儿女作出的巨大牺牲,所形成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山东革命文物数量多,据初步统计,全省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6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7处。[3]这些精神财富和革命遗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载体,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二)校园文化场景相关基础理论

1.关于文化场景理论的研究。“场景”一词来源于英文“scene”的翻译,也可以翻译为“情景”“镜头”等,最早大部分运用在电影创作中。《牛津英语词典》对“场景”(scene)的定义是:在真实生活或小说里出现过或发生过事件的地方。[3]场景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场景理论的逻辑建立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的文化价值观诉求成为行为动机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有关场景理论的探讨逐渐拓展到管理学、艺术学、文化产业和城市规划等学术研究领域。场景理论一般可分为“前场景理论”与“后场景理论”。“前场景理论”以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较多研究集中于音乐场景应用的层面,学者在“前场景”的基础上将场景理论纳入到城市发展的研究范畴之中,场景理论进入到“后场景阶段”。[4]“前场景理论”与“后场景理论”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文化场景应用的要素构成上,主要还是围绕人、文化设施、文化组织形式三个生物、空间、文化样态的要素来展开,共同探讨“主体-设施-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场景理论的研究范式中特别强调蕴含于活动、地点或设施中的文化和价值观。研究者认为,文化场景作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内隐的文化和价值观作用于对人们的行为并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2.校园文化场景的界定。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活动主要空间,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5]将场景理论适用于大学校园范畴,其构成要素可以分别具象化为:主体即学生,文化设施即大学校园软硬件条件,活动组织形式可从课堂形态上划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而言,又可分为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其中思政课为关键课程;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参与的科技文化实践活动;第三课堂主要是基于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网络教育活动。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场景就是指教育者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形式将内隐在学校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所铺设的软硬件设施中的红色文化挖掘出来,作用于青年学生的行为,激励青年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拼搏奋进,由此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的。

二、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逻辑机理

校园文化环境中是否充盈着党的红色精神,关系到能否以高尚的红色精神熏陶人,能否以优秀的红色精神培育人,能否以先进的红色精神引领人。当前,关于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已相对丰富,但针对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的研究较少。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所作的理论贡献以及红色资源与文化育人的共生性关系,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具有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在文化形态上相互支撑、在教育功能上相互保障、在实践特性上相互彰显。

(一)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内在关联

1.红色资源的政治性与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的目标内在契合。红色资源从根本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开发推广利用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如前所述,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场景的目的,就是要挖掘内隐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所创设的校园文化场景中的红色文化并作用于青年学生,引导青年学生赓续红色基因,做时代新人。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在育人目标、基因传承、行为价值上的目标与红色资源高度契合。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提高政治觉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2.红色资源的时代性与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内容内在契合。在党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由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红色资源时代性的最直观显示,生动体现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精神特质。这些都是构建校园文化场景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养分,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教材。

3.红色资源的丰富性与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形式内在契合。要构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育人场景,就务必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渗透与灌输相结合,更加注意通过多路径、多手段、多载体的方式展开工作。红色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其必然会以丰富的形式和形态广泛存在,将红色资源有机地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构建中,能够充分利用其丰富性的优势,实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育人目的,这与高校校园文化场景育人的形式是相契合的。

(二)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的价值体现

1.拓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内容。红色资源以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为主要代表,其中所蕴含的党史国史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场景资源、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现实教材、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工作中可运用的资料库和信息源得到了充实,红色资源所提供的大量鲜明活泼的典型案例更能使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场景中重温革命历史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载体和方法。红色资源从形态上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其物质形态又包括历史遗迹、历史文献、纪念场所、文艺作品等内容,形态和内容的多样决定了将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时,将获得更多类型和风格,更多手段和方式的选择,教育场所也获得了更大的拓展,可以实现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加有感染力地做好育人工作,增强工作的现实导向性、针对性、实效性。

3.提高了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的实效。在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的主体、设施、活动的各要素中,红色资源均能发挥积极作用。红色资源的生动性、感染性、直观性可以更有效率地吸引青年学生浸润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氛围,更高质量地助力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发挥育人价值,更有主旨性地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融合在一起协同发力,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真正“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6]。

三、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层面,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场景具备高度内在契合性,但还要看到的是,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工作的实效及其提升。

(一)嵌入内容时代性不强: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深度挖掘不够

红色资源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充实,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但有的人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宣传教育研究不够,整体上对于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处在较浅的层次,其主要关注点在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对红色资源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和提炼不够深刻。比如:有的高校目前已凝练形成了许多工作特色品牌,构建起了较为理想的校园文化场景,将党史国史等红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但品牌内涵拓展不够。部分教师在执行中较少从红色资源的时代性与发展性的角度出发,讲述其在新时代的表现形态,影响了育人效果,这客观上导致嵌入的红色资源时代性不强,很难让青年学生将红色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

(二)嵌入手段创新性不足:工作方式较为单一,互联网思维不强、信息化本领不高

在将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中仍习惯采取单一的融合方式,影响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从实践活动来看,相关活动创新性不够,形式单一固化,求新求变意识不足,导致有些活动从效果上走了过场,针对性不足;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工作的感染力打了折扣。同时,工作中存在互联网思维不强、信息化本领不高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红色资源的积极作用,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技能不够熟练,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历练不足。通过互联网有效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应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的思想困惑的工作水平亟需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

(三)嵌入效果不理想:红色资源嵌入课堂的“隔膜”依旧存在

对红色资源在不同教学内容、业务环节中的不同体现还缺乏系统深入的把握,生搬硬套的现象还时有存在,导致构建的校园文化场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课程思政为例,在具体实践环节,一方面,有的老师“每一门课都是一门生动的思政课”的理念树得不牢,片面认为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场景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将红色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火候掌握不够,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在顶层设计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考核,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还需深入思考。

四、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构建提升路径

(一)嵌入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

政治上的坚定以理论上的坚定为前提和基础,要将红色资源有机地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中,首先就是要嵌入到学校理论武装工作。一是要加强统筹部署。把用好红色资源作为抓实抓优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健全把方向、谋实策、求实效的主体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长效机制。二是要拓展学习路径。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开展学习,积极探索“学习强国”进课堂,把校史、地方史中的红色资源融入专题教育,探索开发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拍摄制作微课程等可视化教材,使红色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帮助青年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学习党史知识,筑牢校园文化场景构建的基础。三是要抓好理论宣讲。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理论骨干、专家学者为成员的宣讲团,开展常态化宣讲活动。四是要推动深度融合。将红色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植入到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中,统筹红色资源,推出系列广受欢迎的融媒体红色文化产品,大力培育校园文化精品。

(二)嵌入教师思政,提供坚强保障

要从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必先明道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师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抓并进。教师工作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前线,其理想信念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构建和全面成才,也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想把学生培养为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当前,要在抓好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将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置于重要的协同联动的位置,探索在师能提升、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引领。充分把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同步推进、一体建设的内在逻辑,画好思政工作同心圆,打造思政工作共同体,探索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对象全面覆盖,教育成效加倍提升,共同把好师生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在实践中提升过硬政治素质。

(三)嵌入各类阵地,创新教育方式

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持续组织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开展专题集体备课。积极开展红色精神进校园宣讲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抓实课程思政,创新打造艺术、体育、音乐等新型思政课,将思政课课堂搬到报告厅、礼堂、宿舍、操场,以鲜活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不断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以“有魂、有料、有彩”为主旨,组织开展系列校园红色文化体育活动,将教育从理论说教灌输转换为鲜活生动实践体验,助力青年学生在红色场景体验中受感染、受教育。充分利用场地,通过横幅、标志物、大屏、图片展等多种方式,完善校园红色文化设施,增强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积极抢占互联网新阵地,积极依托学校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强化媒体联动、打造舆论矩阵,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同时,形成校园网、官微、官博、抖音、校报、广播站等全媒体深度融合的宣传机制,切实让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最强音。

(四)搭建实践平台,夯实教育实效

将红色资源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关键还要搭建起能让青年学生发挥作用、施展才能的平台。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途径;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学习与实践并行,才能取得更优的育人效果。如: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切实引导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躬身实践中成长成才。要实现红色资源完整嵌入高校校园文化场景的全过程,涉及到的环节多、元素多、流程多,工作兼具复杂性、系统性,需要不同主体、不同元素之间协同联动。从对外联动的角度,应该加强校地合作,以主动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发展为工作理念,切实发挥地方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红色教育场所等红色资源优势及高校在人才、智力、科研、学科方面的优势,在宣传宣讲、实践教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切实打造红色矩阵,丰富红色课堂,确保嵌入实效。

猜你喜欢
党史校园文化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红色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