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部分省份桑蚕干茧质量状况分析

2022-12-31 15:43毕海忠薛训韩思雨国琳琳罗峻杨成卫覃钢王晓辉高亚军邓文杰方成龙莎赵卫章易沙沙朱荣华
中国纤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质量检验总量

文/毕海忠 薛训 韩思雨 国琳琳 罗峻 杨成卫 覃钢 王晓辉 高亚军 邓文杰 方成 龙莎 赵卫章 易沙沙 朱荣华

2021年全国生产桑蚕鲜茧65万吨,折合干茧约26万吨,当年共检验桑蚕干茧5.9万吨,占生产总量的22.7%。桑蚕干茧年平均质量标志为34A3267Ⅲ,桑蚕干茧质量指数(以下简称CQI)为73.27。

一、质量状况分析

(一)综合质量保持稳定,高品质产品比例呈上升趋势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国平均CQI为73.27,同比2020年(CQI为74.06)下降0.79;与“十三五”时期的综合质量(CQI为72.83)相比提高0.44。综合分析表明,近年来,桑蚕干茧质量总体稳定。

(二)茧期原料质量趋于平衡,自然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程度降低

蚕茧原料生产集中期可总体分为春季、夏季、早秋季、中秋季、秋季、晚秋季,共6个茧期,2021年各茧期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2.44、74.16、71.87、73.92、73.11、75.29,质量差异幅度较小,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平均值也呈同类趋势。充分表明:由于蚕茧生产及收购环节质量管控水平提升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气候因素对蚕茧质量的影响已非决定性因素。

(三)产地及茧期间质量差异依然明显,四川等地质量提升较为显著

1. 产地省份情况。2021年质量检验共涉及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全国蚕茧产区的60%。其中:四川、云南、山东、海南等4个产地质量检验总量为24914.5吨,占比为45.5%(占年度总检验量的比例,下同),平均质量为77.2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的平均质量以78.60位于第一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3;江苏、湖北、广东、广西等4个产地质量检验总量为21029.2吨,占比为38.4%,平均质量为71.67,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江西、浙江、安徽、重庆等4个产地质量检验总量为8840.2吨,占比为16.1%,平均质量为65.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2。江西的平均质量为62.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

2.主产地市情况。质量检验量超过200吨的产地市(以下统称主产地市)共有42个,质量检验总量为52638.7吨,占比96.1%,平均质量为73.27,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山东省泰安、日照,云南省普洱,江苏省盐城、南通,四川省凉山州、宜宾、绵阳等17个主产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24775.5吨,占比45.2%,平均质量为78.22。四川省凉山州平均质量最优,CQI为83.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5;江苏省宿迁,云南省曲靖、大理,山东省临沂等13个主产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18790.1吨,占比34.3%,平均质量为71.01,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浙江省嘉兴,江西省九江、吉安,重庆市涪陵、江津等12个主产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9073.1吨,占比16.6%,平均质量为64.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8。重庆市涪陵、浙江省嘉兴、重庆市江津平均质量最低,分别为60.68、60.35、59.30。

需要注意的是:四川省的平均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该省内巴中市的平均质量仅为67.45,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江苏省的平均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其所属的盐城、南通市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5.54、75.0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的平均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所属的黔江、武隆区平均质量分别为75.73、74.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茧期质量情况。(1)产地省份情况。四川省春季、夏季、早秋季、秋季和晚秋季,江苏省春季和夏季,山东省春季、夏季、中秋季和晚秋季,云南省春季、夏季、早秋季、中秋季和晚秋季,浙江省晚秋季,重庆市中秋季,海南省秋季的质量检验总量为28753.3吨,占比52.5%,平均质量为75.97,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四川省晚秋季、夏季和秋季,海南省秋季,山东省春季和夏季的平均综合质量最优,分别为81.5、79.6、78.1、81.2、79.2、78.8。四川省中秋季,广西春季、夏季和秋季,江苏省早秋季、中秋季和秋季,山东省秋季,云南省秋季,江西省中秋季和秋季,广东省春季和秋季,重庆市晚秋季,安徽省晚秋季,湖北省秋季的质量检验总量为17307.2吨,占比31.6%,平均质量为70.79,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江苏省晚秋季、江西省春季和早秋季,浙江省春季、夏季、早秋季、中秋季和秋季,重庆市春季、夏季和秋季,广东省夏季和安徽省秋季的质量检验总量为8723.4吨,占比15.9%,平均质量为64.2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省春季和早秋季平均综合质量最低,分别为61.93、61.18。

(2)产地地市情况。春季茧期,山东省泰安、日照,四川省凉山州,云南省普洱,四川省广安等23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9343.7吨,占比为17.1%,平均质量为78.0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东省泰安、四川省凉山州、云南省普洱的质量最优,分别为83.58、82.91、81.18。重庆市黔江、合川,江苏省淮安,四川省南充等11个地市区质量检验总量为6504.6吨,占比为11.9%,平均质量为70.29,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重庆市巫溪、奉节,四川省内江,浙江省绍兴、嘉兴等15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3784.1吨,占比为6.9%,平均质量为62.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夏季茧期,四川省凉山,山东省日照,泰安,云南省昭通、普洱等17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5589.6吨,占比为10.2%,平均质量为79.8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昆明、楚雄、大理,广西百色、来宾、柳州等14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4717.2吨,占比为8.6%,平均质量为70.29,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重庆市江津、涪陵、合川,浙江省嘉兴,广东省清远等12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1160.5吨,占比为2.1%,平均质量为62.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早秋茧期,四川省凉山州、绵阳,云南省昭通等5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1165.2吨,占比为2.1%,平均质量为78.38,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大理、保山,四川省南充等7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974.8吨,占比为1.8%,平均质量为70.14,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浙江省嘉兴,江西省吉安、九江等6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643.7吨,占比为1.2%,平均质量为62.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秋茧期,山东省泰安、云南省昭通、重庆市黔江等6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1670.5吨,占比为3.1%,平均质量为76.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淄博、莱芜,云南省曲靖,江苏省连云港等9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946.0吨,占比为1.7%,平均质量为70.35,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浙江省嘉兴、山东省临沂等2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46.8吨,占比为0.1%,平均质量为62.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秋季茧期,四川省凉山、德阳、攀枝花、宜宾,重庆市黔江等11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3653.9吨,占比为6.7%,平均质量为79.2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南通,重庆市武隆,广西柳州、贵港等22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7400.6吨,占比为13.5%,平均质量为71.37,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广东省清远,重庆市合川、云阳、涪陵,浙江省嘉兴等12个主产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1510.4吨,占比为2.8%,平均质量为64.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晚秋茧期,四川省凉山、南充、宜宾,云南省普洱,重庆市黔江等16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3634.7吨,占比为6.6%,平均质量为79.59,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保山、大理,山东省临沂等5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454.2吨,占比为0.8%,平均质量为69.5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江津、合川、涪陵,江苏省徐州等4个地市质量检验总量为1013.7吨,占比为1.9%,平均质量为62.7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品种多元分化,优良品种推广范围和产量同步提升

1. 全部品种情况。2021年经质量检验的蚕品种共计27类,其中正反杂交品种24类(对),雄蚕品种3类(分别为秋丰平28、秋华平30、鲁菁×华阳)。正反杂交品种质量检验总量为52104.4吨、占比95.1%,雄蚕品种质量检验总量为2679.5吨、占比4.9%。所有品种中,7532、川山蜀水、华康3号等9类品种(品种数量占比为33.3%)的平均质量为76.73,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菁松皓月、芙蓉湘辉、华康2号等10类品种(品种数量占比为37.0%)的平均质量为72.27,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富超二号、秋丰白玉、两广二号等8类品种(品种数量占比为29.7%)的平均质量为68.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主体品种情况。质量检验量超过500吨的蚕品种(以下统称主体品种)共有14类,质量检验总量为53493吨,占比97.6%,平均质量为73.28,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在主体品种中,菁松皓月、7532、芙蓉湘辉、富超2号、川山蜀水、华康3号等6类品种饲养范围最为广泛,质量检验总量为44166.1吨,占比80.6%,平均质量为73.6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32、秋华平30、华康3号、川山蜀水等4类品种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9.29、78.49、74.51和74.4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32品种产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重庆等地,秋华平30品种产区涉及浙江、山东、重庆、四川等地,华康3号产区遍布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川山蜀水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秋华平30品种近3年来由浙江、山东初始产区,逐步推广至重庆和四川等地,华康3号由江苏、浙江、山东初始产区,已广泛推广至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地。4类品种的检验总量19470.8吨,占比35.5%,检验量占比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7532和秋华平30两类品种的平均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检验总量为9487.2吨,占比17.3%,检验量占比同比增长了7个百分点。由此表明:优良品种的推广范围和产量均呈现同步上升态势。

菁松皓月、桂蚕1号、871×872、芙蓉湘晖、华康2号、云7×云8等6类品种平均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菁松皓月品种仍为饲养最为广泛的品种,产区遍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等10余个省份,检验总量为25591.4吨,占比46.7%。桂蚕1号和云7×云8品种分别集中在广西和云南,871×872品种集中在重庆和四川,芙蓉湘晖品种集中在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华康2号品种集中在广西、重庆和云南地区。

富超二号、两广二号、苏菊明虎、秋丰白玉等4类品种综合质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检验总量8430.7吨,占比15.4%。富超二号、两广二号品种主要集中在广东和广西,苏菊明虎、秋丰白玉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江西地区。

(五)科学生产工艺进一步普及,质量保障成效明显

按照饲养方式及营茧簇具分析:方格簇茧质量检验总量为45895.4吨,占比为83.8%,平均综合质量为74.6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草笼茧质量检验总量为5314.3吨,占比为9.7%,平均综合质量为67.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塑料簇茧质量检验总量为3574.2吨,占比为6.5%,平均综合质量为64.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大中型企业原料质量稳定,专业合作社化比例有所增加

按照企业类型分析:大中型企业55家,质量检验总量为45307.7吨,占比为82.7%,平均质量为74.54,优于全国平均质量水平;小型企业19家,质量检验总量为4670.2吨,占比为8.5%,平均质量为69.65,略低于全国平均质量水平;专业交易市场2家,质量检验总量为1461.1吨,占比为2.7%,平均质量为69.92,略低于全国平均质量水平;专业合作社7家,质量检验总量为3344.9吨,占比为6.1%,平均质量为70.58,略低于全国平均质量水平。

二、主要问题

(一)生产区域间质量差异仍然明显,广西产区质量提升较慢。广西和四川均是我国“东桑西移”工程的主要涉及地区,但是两地的蚕茧产品质量发展现状却不相同。广西作为我国最大产区,蚕茧产量占全国年产总量的50%以上,已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在产量稳定的同时,干茧的质量水平提升却较为滞后,近5年来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状态。四川省作为第二大产区,通过宏观政策引导、职能部门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改善,蚕茧质量提升明显,近3年来,四川省的综合质量已稳定居于全国前列。同时,浙江省作为我国蚕茧的东部传统产区,近年来干茧质量基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产业规模整体萎缩,质量管理理念和质量意识未有效贯彻落实。

(二)品种间质量不一而同,优良品种更新换代缓慢。在用14类主体蚕品种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优良蚕品种仅有6类,仅占在用品种的22%。质量水平最优的7532和秋华平30两类品种产量仅占17.3%。优良的蚕品种是优质蚕茧的生产基础,由于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较为薄弱,相应的技术措施不配套,从而影响了品种优良性状的表现。同时由于蚕区分布广,各地气候条件、饲养水平技术水平有差异,也制约了优良品种的推广。

三、有关建议

(一)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持续增强质量意识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管理和提质增效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管控措施,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政府部门要加强服务和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和提升质量文化建设,对管理和产品质量持续低下的企业建立淘汰机制,形成“良币驱逐劣币”良性氛围。

(二)加速蚕品种迭代更新,推广先进科学生产方式

通过规范建设桑树良种繁育基地和核心蚕种场等方式,大力繁育和推广优质蚕桑品种,根据不同产区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改善蚕桑品种的特征特性,提高良种的适应性和适用性。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基地+专业种养大户”的升级形式,建立以公司为龙头、良种高质高产基地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或乡村级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保障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种桑养蚕,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而整体提高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质量检验总量
质量检验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纺织品中的纤维质量检验分析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上海种子质量检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