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军兵败马岛启示录

2023-01-02 08:23欧阳欣
领导文萃 2022年24期
关键词:阿军马岛空运

欧阳欣

作为冷战期间最为激烈的一场陆海空联合战争,数十年来,探讨马岛战争胜负得失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从动员和后勤角度进行分析的。不过,这类分析文章的主角,大都是万里远征的英军。那么,被认为“在家门口作战”的阿军,其动员与后勤准备做得怎样,对战争结果又产生哪些影响?值此马岛战争结束40周年之际,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马岛,由东大马尔维纳岛和索莱达岛两座大岛及776座小型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位于苔原气候和极地气候的过渡区域,同时受南极海岸冷洋流影响,气候阴冷潮湿。岛上没有原生乔木,植被以灌木和草为主。马岛不大,且在周边海域发现石油前,其自然资源也相当有限,无法提供大部分生活必需品。

巴拿马运河开通前,马岛是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航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巴拿马运河开通后,马岛在航运上的重要性一落千丈。马岛战争爆发前,全岛最大的港口斯坦利港(编注:即阿根廷港,因战史资料中多称斯坦利港,故文中以此称呼)只有一座长约300多米的码头,不仅缺乏港口机械,而且靠泊能力很差,吨位稍大些的船舶,必须依靠当地小型货船驳运摆渡来装卸货物。而唯一正规的斯坦利港机场,其规模很小,跑道铺装长度只有1千米左右,不过,铺装跑道东西两端都有夯实的延伸部分,与铺装跑道合计总长度近2千米。即便如此,斯坦利港机场也只能支持波音707飞机轻载起降,严重制约了其运力。

对阿军来说,还存在另外一个麻烦,那就是马岛看似就在家门口,但距其海岸最近处也有近500公里,距其最近的里奥格兰德航空兵基地与斯坦利港机场也有700公里距离,这意味着阿航空兵只能为马岛提供有限的支援。阿军唯一一艘航母“五月二十五日”号的状态很差,要想起飞A-4攻击机,必须看天气——如果甲板风不够大的话,A-4就无法正常起飞。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占领马岛后,要面对英国的反攻,就必须设法在岛上打造强大且能长期自持的防御体系,那么阿军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马岛战争的爆发,不仅出乎英国意料,也不在阿根廷的计划中。阿军在1982年二三月份就制订完成收复马岛的作战计划,但该计划本该当年9月执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一方面是考虑到9月份南半球冬季刚过去,高纬度的马岛天气好转,利于军队行动。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阿军采用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服役期一年,但每年只在1至2月间进行一次征兵,2月新兵入营后,开始基本训练,12月前,当年的义务兵就要退伍离营完毕。所以,阿陆军要到每年八九月间才具备一定战斗力。正因如此,阿军计划在当年9月执行收复马岛计划。

由于阿根廷与智利也存在领土争端,担心智利趁火打劫,并不敢调动南方接近寒区的部队增援马岛。因此,首先被调动的是驻扎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周边,面向乌拉圭边境驻防的第10机械化旅(由于无法运输该旅的大部分机械化装备,该旅运到马岛后变成一个步兵旅)。随后,又调动了驻扎在更靠北的巴西-乌拉圭边境的第3旅。然而,这两个旅的驻地和兵源地(大多数情况下,阿军的驻地就是其兵源地)都非常靠北,无论装备还是人员并不适合马岛作战。其中,仓促改道的第3旅,情况最为不堪,甚至连挖工事用的铁锹都是临上飞机前从商店抢购的民用品。

最终,阿军在马岛的地面部队集结了2个旅、8个陆军步兵团和1个陆战队步兵营、2个105毫米榴弹炮团、1个防空团和若干独立防空连、1个陆航营及其他一些独立分队,航空兵则有24架攻击机、6架中级教练机、4架初级教练机、2架轻型运输机,以及26架直升机,总兵力达1.4万人。

在英军空袭斯坦利港机场前,阿军已对马岛进行了超过500架次的空运,共运送了一万余名官兵及超过5500吨物资,但通过空运上岛的物资和船运一样,大多数是武器装备和弹药油料,给养及生活用品非常有限。4月30日,英国特混舰队抵达马岛海域,次日,“火神”轰炸机和“海鹞”舰载机对斯坦利港机场发起联合空袭,将机场跑道炸出一个大弹坑。阿工兵虽设法填补上了这个弹坑,但由于缺乏设备和材料,填上的部位仍坑洼不平,这不仅使斯坦利港机场作为战斗机前线机场的设想落空,还影响了后續运输机起降。

英国特混舰队的“海鹞”舰载机在马岛海域出没,对C-130H和福克F-28运输机造成巨大威胁,阿军只能将大部分空运架次转到夜间进行,空运效率大打折扣。到6月初战争结束,阿空军的C-130H总共进行了33架次的夜间空运,而海军航空兵的福克F-28,共进行了15架次夜间空运。除海运外,阿军在岛内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运输是直升机空运。受国力限制,阿军七拼八凑,连同动员的民用直升机在内,也只向马岛部署了26架直升机,实在是不够用。

马岛战争后,不少人都在探讨阿军如何才能避免战败,并提出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思路,但实际上,自阿政府无视英国军事反击的可能,不顾种种不利条件,一意孤行在4月发动收复马岛的行动,就已将自身置于必败之地了。

从马岛的兵要地志看,马岛实际上属于易攻难守的大型岛屿,其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注定了该岛在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方面难以自持。如果要保卫马岛,最好的办法是御敌于海上,但阿海军并不具备与英军争锋于海上的实力,只能仰赖于空军支援,但阿根廷距马岛最近的空军基地在700公里外,如果不在马岛建立空军基地,那么连攻击马岛附近的英舰都非常吃力,更不要说争夺制空权了。

既然不能御敌于海上,那么执行另一个方案,即以马岛为“铁砧”,以海空军为“铁锤”,消耗英军,迫使英国接受既成事实。执行这一方案的前提,需要驻岛部队有足够的实力和补给,能在岛上坚持下来,为海空打击创造条件。这个方案也是阿军实际采用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严重问题。

由于在4月仓促上阵,阿陆军实际是被刚入营的新兵所充斥。为提升战斗力,阿军仓促动员刚退伍的“老兵”重新入伍,但由于部分部队已经登岛,而其他部队又有一部分边动员边开进,直到上岛都未完成替换。实际上,部署到岛上的陆军义务兵里,新老兵的比例大概是一半对一半,而这些士兵中,新兵刚学会怎么开枪,而“老兵”的技能也已生疏。

对阿军影响最大的,是食品的匮乏。从英国特混舰队抵达,一直到6月初败局已定,阿军一直受食品储备不足困扰。阿军的部署态势,以及官僚和腐败作风,又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问题。部署上,阿军并未将部队集中在斯坦利港,而是将3个步兵团部署到东岛的古斯格林和西岛的狐狸湾及威廉港,这不仅分散了兵力,还增加了补给困难。由于缺乏炊具和燃料,斯坦利港周边阵地的守军的熟食供应严重依赖斯坦利港。加之阿军的官僚和腐败,食物每天优先供应的是驻扎在镇上的指挥和后勤机关,以及控制着港口和机场的海空军部队,其次才是距城镇较近的海岸守军,而内陆高地防线的关键部队在供应链上却是最低的,这极大影响了这些部队的体力和士气。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马岛虽在阿根廷家门口,但实力不足,咫尺亦天涯,实力够强,天涯亦咫尺。阿政府一厢情愿的庙算加之贫弱的国力,使得阿军在发起收复马岛行动时,就已将自己陷入兵家死地。

(摘自《世界军事》)

猜你喜欢
阿军马岛空运
空运来的桃花节
缺只角
午夜,校园响起“魔铃”声
生命之外
空运物流监控系统设计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
“双十一”采购忙——话说液体空运
“汪星人”要打“飞的”——话说活体空运
结巴有福
马岛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