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系之和谐存在决定健康长寿
——“邬沧萍命题”的意义开拓

2023-01-04 00:22穆光宗
关键词:健康长寿老龄化长寿

穆光宗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871)

一、追问大时代之“邬沧萍命题”:此文的缘起

按中国农历的风俗,2021年9月是邬沧萍先生的百岁寿辰,这是我国人口学界、老年学界的一件大事。更引人瞩目的是,邬沧萍先生以长寿之身畅谈长寿之道,以健康之躯佐证健康之论,其高论睿见值得重视。《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1)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意思是上古时候的人,寿数都能超过百岁,活到天赋人寿。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与中华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相仿佛。。然而,为什么科技飞速进步的当今之世大多数人却活不到百岁?邬先生百岁人生的感悟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邬沧萍先生是我国人口学和老年学事业的早期拓荒者和重要奠基人之一,学术声誉卓著,是我国广为人知的“未富先老”等观点的提出者。特别是到了金秋晚年,邬先生辛勤耕耘,不断求索,硕果累累,先后主编出版了《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1997)、《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对策》(1998)、《社会老年学》(1999)、《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2006)、《老年学概论》(2006)、《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2006)、《邬沧萍自选集》(2007)、《从人口学到老年学》(2010)、《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20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6)、《老年价值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与实践》(2019),2020年开始新修《社会老龄学》等有广泛影响的著述,另有不少论文和文章问世。邬先生先后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首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最美老有所为人物,是公认的人口学、老年学大家,是达到立德、立言、立功境界的时代榜样和风云人物,无愧于胸怀祖国、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大先生”称号,也是践行了仁者寿、勤者寿、乐者寿和智者寿的百岁人物。

2005年,邬先生以中国人民大学一级荣誉教授身份荣退之后迎来了学术上的高光时期,创作热情高涨,可谓步入大自由、大境界、大成就之境,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内涵丰富的“存在决定健康长寿”等创新观点,颇有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的学术气魄和宏大视野。邬先生耄耋之年、百岁之身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令人感佩不已。

2016年12月1日,邬沧萍先生在中国人口学会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等机构于北京友谊宾馆联合举办的“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开幕式上首次发表了“存在决定健康长寿”的讲话,自此之后的几年里,邬先生不断深化对这个命题的认识。2020年4月,邬先生以“存在决定健康长寿”为主题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大讲堂——战疫特别节目(网上首播)。此命题引发笔者的思考。回想起1935年,我国留法回国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过一条闻名中外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瑷珲—腾冲线),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我将“存在决定健康长寿”命题称为“邬沧萍命题”。顾名思义,“存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毕竟语焉不详,见仁见智(2)邬先生在《百岁人生》中提到:“存在决定人的建康长寿。存在指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具备的生产力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人的体能和智能不断提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参见邬沧萍口述,李娟娟、孙鹃娟:《百岁人生:邬沧萍口述实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封底寄语。。值得探究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决定了健康长寿,此问直逼长寿之大道,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思考、讨论与阐释。

二、什么样的“存在”决定了健康长寿

根据邬先生在《百岁人生》对存在的解释:“我所讲的‘存在’是从唯物论‘存在决定意识’中发展衍生而来,存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外在环境、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其中,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则是人类在生存和生活中具备体能和智能发挥的硬条件和软条件。”(3)邬沧萍口述,李娟娟、孙鹃娟:《百岁人生:邬沧萍口述实录》,第198页。具体包括能保障基本生活的物质条件,维护健康的条件,保证人生存、生活和功能发挥的条件。在邬先生的观点中,社会关系指人类生存和生活在家庭、社区、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婚姻关系、代际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工作关系等。

“存在决定健康长寿”命题激起我的追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的健康长寿?如果我们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无疑在理论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长寿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基因,饮食,生活方式,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存在”包括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和生活环境的存在。马克思对“人”有过经典的定义,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曾经指出人口是具有很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由此启发,以此破题,或许能接近问题的核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人类其实就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即以己为中心,层层外推,交叉呈现的分别有自我关系、家人关系、亲戚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等。这种种关系又可纳入三个维度的自我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人我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中来认识。

具体而言,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我关系和自我关系多重关系构成了人类广义的社会关系,也构成了决定健康长寿程度的关系变量网络。这诸多关系的存在和关系的和谐度决定了健康长寿。

首先,天人(我)关系要求人类敬畏自然,循道而行。《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即自然而然,长寿之道也如是。天人关系的本质是天我合一,天我相应,掌握生命生生不息之大道。笔者在2000年曾经提出“绿色长寿”概念,就是想说明青山绿水与健康长寿的天人关系。我国长寿人口大多分布在青山绿水的益生环境。许多事实表明,受到污染(废水、废气、废物)的环境滋生了病苦老龄化,导致辱寿和折寿,与健康老龄化逆向而行,如对我国分布在27个省、共400多个癌症村的环境调查就证明了“污染的土地、水质和空气必然通过毒食物链、生态链威胁和损害人类健康”这一个事实。癌症村的问题主要是化工重金属排放导致土壤污染和水土污染最后侵害人体。因此,倡导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战略是一体两面、也是一脉相承的。

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曾经遭遇严重的“产业公害”,对日本国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与健康问题及其治理引起关注。日本老年人普遍长寿,而且健康老龄化实现程度高,许多高龄老人还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日本也准备打造永不退休的社会,这也宣示了老龄化程度和平均寿命均为世界第一的日本对老年人口生产力和老年人口红利的自信。而日本国民寿命长不能不说与优良的生态环境、极高的森林覆盖率以及极其严格的食品安全法有关。为此,中国要打造零污染的自然环境,并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供给体系。

近年来尤其2022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极端高温、大面积山火、严重蝗灾、突发性洪水、泥石流和沙尘暴等接踵而至,不仅给世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全球气温的快速上升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已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导致新传染病病死率上升。若不遏制住气候变暖速度,气候变化将对未来的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威胁。这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环境与人口健康问题。《柳叶刀》、《中国科学通报》等发表联合社论,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并维护人类健康。

人是环境的产物,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栖居的宇宙小环境。毫无疑问,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与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直接相关,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热射病、高温中暑等。根据中国科学家合作撰写的《“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和气候变化2020年中国报告》,2019年,中国热浪引发的死亡人数为2.68万,增长趋势显著,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和安徽省。从2000年到2018年,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增加了53.7%,仅2018年,全球就有29.6万名老年人因高温而失去生命。另外,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出冰封的史前病毒,引发新的未知疾病。

蝴蝶效应给人类的启发是万物互相依存,任何问题都可能带来某种或现或隐的系统性问题。干旱缺水进一步引发缺粮、饥荒、疾病和非正常死亡,背后的深刻原因是人类私欲膨胀、行为缺德,对环境、对大地、对大自然普遍缺乏伦理关怀、行为约束。人类至今没有走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斗争法则”和“互害法则”,即“社会达尔文主义”。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活动不断并大面积地干扰动物的栖息地,人类不懂欲不可纵,稍微富足,就奢靡之风顿起,日常生活中就出现大量的浪费现象,淡水资源、食物资源等无不如是,因而导致大自然的各类反噬(反作用和副作用),这也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有报、因果不空包含的深刻义理。无疑,健康的人类有赖于健康的心理、心灵和精神,有赖于健康的环境——不仅仅是物质化的环境,还包括生物有机共同体。

由于人类的生态位最高,居于食物金字塔的顶端,人很自然地成了万物的尺度,这很常见也很危险,会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歧路并且渐行渐远。“以人为本”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人,需要将人放置于万物联系的因果网中来思考。生态文明旗帜下的“以人为本”远高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要义是万物和谐共生,而人类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地球不只属于人类这一个物种,人类的生态位决定了他有更大的权利享受地球给予的福祉,因此也有更大的责任来维护这个生态系统平衡。这也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提出的“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大自然的权利”、“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观点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深意所在。

广义的人类环境包括了内环境与外环境。正如《黄帝内经》所总结的:“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从外部环境看,打造良好的生态文明体系,可以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人口城市化是历史的大趋势,但要实现高质量的人的城市化,就要打造山水相依的绿色城市、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保持清洁的水源、空气和洁净安全的食物供给,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都更美好。

道法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生活要遵循自然大道,即合乎天道,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规律生活,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黄帝内经》有记载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其天年。”根据人体内在的生物钟理论来养生,善养正气和阳气,方能保护生命的生机。庄子提出以静养神休养之法。《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和健康长寿关系密切,人命存于一呼一吸之间,一气不来,便是后世。《黄帝内经》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健康长寿者必有浩然正大之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所以,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大自然有着别样的风光和无穷的魅力,旅居养老,可以使老年人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爱的阳光中,陶醉在美的风景中,可以使有病者痊愈,无病者康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保持身心的健康也就顺理成章了。体壮曰健,心怡曰康。无数事实证明,大自然具有神奇的康复功能和疗愈功能。

其次,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福利要提供对老年人的保护和支持体系,良好的医疗保障和经济保障是健康长寿的社会条件。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养老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老年福利事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群体性健康长寿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及其保护是决定健康长寿的宏观因素。倘若缺乏消除老年贫困、孤独和无助的社会保护因素,群体性健康长寿要出现是很难的。老年长寿化之后的健康老龄化决定了老龄化人生的生活质量和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品质,身体生理功能是内力——呈现下降趋势,生活环境支持是外力——是需要不断提升和加强的,起一个补充和优化的作用。从全生命历程视角看,人口老龄化包括了前老年期的潜在老化过程以及老年期的老化过程。

观照现实,可以说内力主要指功能健康,外力主要指生命支持和生活支持。生命的内力衰减是老龄化的规律,也是老化的事实。为此,社会要在强化和优化生命外力支持方面做好文章。像日本以及西欧这些高福利国家,无不实现免费医疗制度,通过建设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做到老有所安——内安其心,外安其身。强大完备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使得人们更健康,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更长寿。高福利下人口健康寿命的延长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目前并不鲜见的“大病等着死、小病扛着过”的病苦老龄化现象不能不说与老年福利水平偏低、制度不够完善有直接关系。

再次,人与人的关系要克己复礼,和谐共生。老年人与家人和护工的关系,老年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都要以“和谐老龄化”为依归。人际关系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影响至关重要,老年人应戒之在得,凡事不计较、想得开,态度乐观,性情和善,为人豁达,做事负责。当然,这种关系是双向的,老年期的人际关系也取决于保姆、护工等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目前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空巢独居老人与保姆的关系,以及养老院的老年人与护工的关系,有很多报道披露了老年人的养老遭遇,其中老年人被虐待甚至被谋杀问题就颇为引人关注。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养老事务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服务者市场法则的共同作用。

借用买方市场或者卖方市场的说法,本文提出“服务者市场”(对应的是“被服务者市场”)这一概念,用以说明作为服务者角色的保姆或者护工主导着养老服务的关系和市场。无论是在空巢之家抑或养老之家,孤独的失能老人明显处在弱势一方,这种势差可能导致人性恶在照料老人时被挤压和释放,保姆或者护工消极怠工、恶语相向甚至打骂老人就难以避免。和谐的照护关系可以使得老年人乐而忘忧,老有所助、老有所依、老有所安,延缓老年人老化的速度。和谐生乐,和谐康宁,和谐决定健康长寿。

夫妻关系和谐与否对于健康长寿关系重大。在长寿人口中,夫妻长寿现象引人瞩目。古话说得好,少年夫妻老来伴。对老年人来说,夫妻关系是最亲近、最亲密和最重要的关系,老年空巢,夫妻是晚年生活共同体亦是命运共同体,一乐俱乐,一哀俱哀。如果一方离世,另一方往往会深受影响,感情越深越是如此。哈佛大学有关成人发展的一项著名研究发现: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对健康)是有保护作用的。纵向追踪研究表明: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一百多年前,当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富有哲理的一段话:“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生活在爱中的人们无疑更健康更幸福。

亲子关系也相当重要。譬如,失独对老年父母的心理、精神的打击是致命的。失独往往会迅速摧毁悲痛不堪的父母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病苦的连锁反应,最后可能引来整个失独家庭的悲剧,如离婚、病死甚至自杀。中国文化是以亲子关系为轴心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就说尽了。失独使父母的人生残缺不全、痛苦不堪。这就不难理解安徽60岁的失独母亲盛海琳女士拼老命也要再生育的补偿心理为什么会如此强烈,这样的例子并非孤案。但她采用试管婴儿技术产下并养育双胞胎女儿十余年的无比艰辛,局外人又能知道和理解多少?高龄妈妈再生育成功之后并不一定是治愈失独创伤的一良药,反倒会陷入二次失独的风险担忧和高龄父母养育孩子的艰难困苦之中。

概言之,亲子关系大致有四类状况:一是父母慈爱-儿女孝顺,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二是父母慈爱-儿女不孝,例如,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啃老、虐老和弃老现象;三是父母不慈-儿女却孝,孝被儿女们看做自身做人的标准,而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需要;四是父母不慈-儿女不孝,因果循环,亲人无亲。

一个简单的“孝”字,可谓意涵深广,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儒家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的意思是说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上等的大孝之举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的中孝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善待老人,再下一等的小孝是能确保父母衣食无忧,能给他们养老送终。佛家则提倡四个层次的孝,即“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圆满的孝道可以使父母老有所安、心情舒畅,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然而,现在的小家庭亲子关系堪忧,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小皇帝”、“小霸王”打骂甚至杀害父母的新闻常有耳闻。传统的孝道是保护老年人享受家庭养老的文化力量,但是现在的孝道已经严重沦丧。生育的价值严重折损,不孝已经破坏了美好的家庭养老,古时“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传统已渐渐消亡,不少空巢孤独的老年人生活在老无所养、老难所养的恐惧中。可以肯定地说,孝道是中国最重要的养老伦理资源。孝道如何重建和重生?这是今后中国面临的大问题。

最后,人和自我关系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长寿是指生命能量的存续,体能、智能和德能充盈,是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老年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能够保持开放的心灵,积极乐观地思维和行为,坚持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4)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曾经提出著名的健康四大基本概念,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邬先生后来提出应该加上“充足睡眠”,这无疑是正确的。,言行合一,行甚于言,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也可能是看不见的非物质的微观保护因素。厚德载物即仁者寿,物是指长寿、康宁、富足、好德、善终“五福”的回报。另有一种说法,第五福是指子孙孝顺、光耀门楣。《黄帝内经》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所谓德全,包括性善,仁义,知足,礼让,忍辱。孔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寿。”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在决定健康长寿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和自我的关系要和谐和合,这就要靠境由心造、境由心转的修为。以邬先生为例,他自己在2022年元旦前夕接受北京《老年之友》节目采访时谈到:成就感、满足感对于知识分子老人的健康长寿影响很重要。在马斯洛的五层次人类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知识老人和文化老人来说,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和老有所成是生命的高光时刻,能使老年人获得某种高峰体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导向健康长寿、生命生活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智者寿”所包含的真谛。“智者寿”并不是单纯地指教育程度高的人,而是指认知水平高、悟性高。

健康长寿和生命存在方式密切相关。号称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当老年人做到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才能更接近健康长寿。己立立人,慎独至诚,诚外无物。这就是老龄化增龄过程中的内部和谐,做到像明朝儒家代表人物、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健康长寿就有了根本依靠。据中国老年学会调查,在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中,遗传基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改善占8%、气候条件占7%,其余60%则取决于老人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秘诀就是心态好(5)参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19/21/30326223_723461175.shtml,2021年12月6日。。丰子恺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好心态的诗意表达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随遇而安,随缘而为,适应老化,不喜不惧。即使身处困境,亦能以苦为师,感恩一切,知足常乐,常存欢喜心。厚德自强就是要在仁、义、礼、智、信心性上下功夫。此外,生活方式也很重要。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对多项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只需降低进食量,就能延年益寿。通过长期的减量,可以让人的免疫力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科学研究证明了广为流传的“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所蕴含的道理。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在《写给中国人的健康百岁书:健康长寿专家共识》一书中,从老年学等九大学科视角对“健康长寿”进行了探讨,提出健康长寿的核心标志是“高寿+自理能力”。根据健康长寿专家的共识,健康长寿的老年人至少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即高龄、自理、自主、自尊、自强,而“高寿+自理能力”则是衡量健康长寿的核心标志。能否生活自理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生活自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日常自理、自主决定、自尊自强,反映了一个“健康人”从躯体到功能、从自理到能动性、从脑健康到心理健康的整体良好和协调状态。

三、从“仁者寿”到“和者寿”

“仁者寿”乃长寿之大道,还可尝试这么来解读,即安其心,养其身,乐其神,强其志,厚其德,行其道;体脑勤用者健,心气平和者康,人际和谐者乐,仁爱慈悲者寿。养精气神,实际上是养生命的正气、清气、和气。《黄帝内经》的长寿之道就是仁者寿、和者寿,就是自利利他,达到万物的和谐共生。

进一步地,多重复合的生命生态关系会影响生命个体的心态和生态(包括身体状态、生活状态以及生存状态)。这其中还可以区分出近关系和远关系、亲关系和非亲(疏)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正关系和负关系、明关系与暗关系等。如果那些主导老年人生命和生活的关系(特别是近关系和强关系)呈现出强大的正能量,能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存在感、喜悦感、价值感、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么就具备了健康长寿必备的心理-情感-精神基础。这也就是邬先生概括的“仁者寿、勤者寿、乐者寿、智者寿”。仁者寿包括了和者寿,和是指平和,和气,和谐,和合。仁者爱人,仁者和谐,慈悲无敌,一切都是正能量。仁者无敌,无我,无私;慈也,爱也,和也。

上述内容均可纳入“和谐老龄化”的命题中进行诠释并由此引申出一个新判断,即和谐老龄化决定健康老龄化,但我们似乎忽视了“和谐老龄化”这个维度的思考和价值。和谐老龄化是指在人与自我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和合的状况下实现的尽享天年和康宁的成功老龄化。

道德健康是健康长寿的基础和条件,也赋予了健康长寿以积极的意义。健康长寿是基础,幸福长寿是真谛,幸福康宁,厚德后福。

长寿或者寿命是指日历年龄,健康长寿是指功能年龄。区分日历年龄和功能年龄意义重大,它使我们明白了“老龄化”与“老化”的细微差别。我们要顺应增龄意义的人口老龄化(6)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美国也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年龄是38岁,和我国的水平差不多。参见《统计局: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 美国人口平均年龄是38岁》,2021年5月11日,https://news.hexun.com/2021-05-11/203575973.html,2021年12月9日。,但要通过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来延缓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并且使其保持正向的发展。

健康长寿无非是心态和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责任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而必须加强。四川省成都市老龄委曾对成都720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因素能够促人长寿,这因人而异,如果硬要找出一个,那就是好的心态和性格。这720名百岁老人中,89.17%都是“乐天派”。上海市老年学学会曾编写出版《百岁老人话健康》一书,公开了上海50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50名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各不一样,但在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调查后,还是发现了相同的地方,第一条就是“心胸开朗”。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后,江苏长寿之乡南通市统计局通过对全市1000多名百岁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出了他们的长寿密码是良好的性格和心态。百岁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也比一般人高,而且超过7成的老年人从不发脾气,而子女或亲属的精神赡养对百岁老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近9成百岁老人有人陪伴不孤独(7)参见《大数据揭秘百岁老人长寿密码:超7成老人从不发脾气》,《扬子晚报》2021年10月1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0784789896211&wfr=spider&for=pc,2021年12月10日。。这些数据无不指向一个事实,和蔼者寿,和乐者寿!美国研究人员对7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并揭开他们的长寿秘密:性格开朗,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一辈子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

一位名叫查理·芒格的近百岁智慧老人这么分享幸福长寿的秘诀:“不要嫉妒,不要怨恨,不要铺张浪费;即使遇到麻烦,也要保持乐观;和可靠的人打交道;做你应该做的事……这些简单的道理能使人们活得更好;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保持乐观是很明智的,这些很难吗?”可谓大道至简!

中医认为,生病是因为气与火,日常若能控制情绪不发火、平心静气好脾气,可达健康长寿之境。一个健康的人其实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生活在修行中的,即去习性、化禀性直至圆满天性(8)近代中国东北出了一个大彻大悟的民间伦理学家王凤仪先生,他所著的《化性谈》对如何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有精湛的论述,阐述了人的情志、心性和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财色名食睡是习性,怨恨恼怒烦是禀性,仁义礼智信是天性。。命运既有定数也有变数,作为定数的福报是有限的,作为变数的福德是无限的,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生命就是要从有限中寻求无限的意义,惜福(不铺张浪费,珍惜福报,知足常乐)是很多老人长寿的不二法门。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答案”实验广为人知,“水是有觉知的”这一结论建立在严谨的可重复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再次验证了“万物有灵”的真理。乐观使身体的细胞有活力和免疫力,悲观则使细胞憋屈和早衰,“液体身体”因为悲观情绪而导致人体的“水问题”。人逢喜事精神爽,天天活在感恩中,“乐者寿”乃千古不易之真理。“和可靠的人打交道”不仅不会遭到欺骗也不会自寻烦恼,人际关系可信可亲可托可期,老年人生活在诚信的环境中可以安然度日,做到“老有所安”。“做你应该做的事”深藏着人生的使命感,“什么是应该做的”则完全看个人的生命觉悟,《论语》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曹操《短歌行》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在启示我们:老年人在精神上意志上要积极乐观不服老,但在行为上则要量力而行须“服老”,只做应做能做的事。查理·芒格的长寿秘诀可谓通达四海、融汇古今。

良好、亲密的关系绝对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寿。“和乐者寿”这是人类古老的智慧之一,就像中国的古圣先贤提出的忠告一样,要结善缘不要结恶缘,这就是祸福相依、吃亏是福所隐含的道理,这也涉及人生的修为。社会学研究证明,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维系良好关系对人的成长影响重大。迄今,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可能是有关研究中历时最长,也是人类发展生命历程理论中的巅峰之作。该研究一共追踪了724位男性,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结论和启示是:良好的社会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幸福,也更健康更长寿。具体来看:

第一个发现是,社会连结对健康真的十分重要和有益,而孤独的体验则十分有害。和家人、朋友和社会连结更紧密的老年人往往更幸福,更健康也更长寿。孤独带来无助、忧虑甚至恐惧,大脑功能衰退更早,寿命更短。根据各项研究和调查,孤独感会让人的预期寿命缩短,特别是在60-70岁之间的人群,孤独感会让寿命缩短3-5年(9)参见《针对3000多名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孤独感可能让人少活三五年》,2021年10月9日,https://www.sohu.com/a/513204489_120099894,2021年12月11日。。孤独会慢慢侵蚀心灵,运动量减少,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这再一次验证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命题,似乎也验证了“和为贵”、“乐者寿”的中国智慧。

第二个发现是,对健康长寿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所拥有的朋友数量,而是亲密关系的质量。有质量的亲密关系无疑是彼此信任,患难与共,互助互惠。

第三个发现是,良好的关系不仅保护身体的健康,也保护大脑健康和精神心理的健康。这里的良好关系包括了人与人关系,也包括了人与自己的关系。人口空巢化的同时,社会也趋向于个体化和原子化,能否悦纳自己,提升自己,强大内心的力量,精神富足、内心充实的生活足以抵御孤独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自求多福、精神自养对健康长寿是多么重要了。

综上,健康长寿建立在良好的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这种理念值得重视和传播。

四、结论与思考

长寿与老化是两条线,前者是增龄过程,后者是功能变化。健康与长寿也是两回事,前者是说寿命的质量,后者是说寿命的长度。因之,需要明辨“长寿辩证法”,思想和精神不能服老,身体和行为则要服老——适者生存,适应老化。

关系之和谐决定健康长寿命题的提出不仅有学理意义,而且有强烈的操作性意义。为促进健康长寿或者说健康老龄化,“健康中国”的国家行为就是要打造生态文明体系、绿色发展体系以及和谐生活体系,打造“绿色长寿”的人居环境;政府行为就是要建设健康友好型、和谐共生型社会,家庭和个体行为则要健康生活,积德行善。外部的大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是内关系,这种种关系盘根错节,都非常重要,无不或强或弱、或远或近、或亲或疏影响、决定着人类的健康长寿。人人关系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害在于能否做到仁爱为本(主观上追求“仁者寿”),和谐共生(客观上实现“和者寿”),合乎天道人道者,是谓仁慈仁爱。自爱是谓首仁,利他是谓次仁,最终还是回复到儒家的做人路线上来,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老年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强自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弱则独爱其身,强则兼爱天下。

健康老龄化是我们心中的共同愿景,其实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质量并不高,病苦老龄化和不健康老龄化才是未来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目前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只有43%左右。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是60%的老年人处在“健康老龄化”状态,我国恰好相反,是60%左右的老年人生活在“不健康老龄化”的过程中(10)参见穆光宗:《警惕“病苦老龄化”来袭》,《环球时报》2014年10月14日,第15版。。理论上,不健康老龄化包括了亚健康老龄化和病苦老龄化。笔者将“病苦老龄化”界定如下,即在个体的意义上,是指“长寿不健康”的老年带病生存现象;在群体的意义上,是指患有疾病和处于部分甚至完全失能状态的老年人口规模扩大、比重上升的过程。目前,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达到4000万以上。一个严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空巢失能老人将生活在老无所依、老无所护的恐惧中。

大国空巢已不仅仅是学术探讨的对象,“空巢孤独症”是长寿社会愈演愈烈的时代病症。中国需要注意构建不同场域、不同时空、不同层面的老年关系,特别要以和谐、和合的原则去构建老年期的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让老年人生活在有爱有关怀有温情的家庭和社会中,这无疑是中国老年人的大同“养老梦”。

重视和谐老龄化的文化建设,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自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精神赡养(亲情赡养、和谐共生),以此为助力推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生产性老龄化,这不仅关乎老年人的个人修养(仁者寿、和者寿),而且关联到老龄社会的国家和政府行为。开展暖巢行动对于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意义非凡,就是要通过陪伴和话疗,来消除老年孤独。老年空巢独居可能多少带点无奈的成分、是一种被选择被安排,虽然丁克家庭抑或不婚不育的选择也是不宜干涉的个人选择,但必须看到,无论哪种意义的不育选择恐怕都是缺乏远见的。

猜你喜欢
健康长寿老龄化长寿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爱情使我的父母健康长寿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健康长寿首次有了“官方定义”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世界最长寿的人
一位台湾老板的健康长寿经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