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内江市农村土地整合利用策略

2023-01-04 01:48莫艳红
南方农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农业

莫艳红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200)

四川省内江市总面积5 385.46 km2,现辖2 个区(市中区、东兴区)、1 个县级市(隆昌市)、2 个县(资中县、威远县),共70 个乡镇,924 个行政村;13个街道办事处,356 个社区;较2018 年减少了38 个乡镇、700多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位于经济条件差、离城区较远的地区出现了一批“空心村”,这些村子大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重滞后,青壮年劳动力放弃传统的农作物生产和畜牧养殖选择进入城镇务工,村内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幼等群体,大量耕地抛荒或利用率不高,大量农房空置,土地利用现状堪忧。

1 农村土地整合利用的必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继新农村建设战略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经之路,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和建设目标,紧紧抓住土地这一核心生产要素。

1.1 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农村经济

土地整合利用是通过对不规则和零碎的田块进行土地平整、完善田间道路网络、新建和维修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和生态防护等工程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质量及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灌溉面积和灌溉能力,使未利用的土地变成高产、稳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1]。实施土地整治改善了土地地势起伏大、灌溉困难、田间交通不便的现状,使建成的田块适宜机械化与智慧农业工程建设布局,打破土地流转壁垒,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常态化、灵活化,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为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养殖、有机农产品生产等符合大众需求的乡村特色经济奠定基础,盘活土地和农村经济,助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2]。

1.2 确保粮食自给自足

在加入WTO 后,我国遵守按粮食消费量的5%从国际进口粮食的协议规定,减少了很多主粮以外农产品的本土生产量,这里面就包括了最重要的辅粮和油料作物——大豆,随着进口和投资的放开,粮食作物的大量进口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受近几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各粮食出口大国实行粮食出口紧缩政策,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粮食自给自足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当季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了粮食总产量。因此,对农村土地进行整合利用刻不容缓,应充分利用耕地,以更广的种植面积和更高的产量来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粮食短缺危机,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1.3 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是城乡发展思路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的继承和发展,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盼,影响深远。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农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的前提是作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双重身份的土地供给及时、充足、通畅。因此,需要做足做活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用地“三块地”的改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乡村振兴是提振农村“人气”、缓解农村“空心化”、集体经济去“空壳化”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稳定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能保证外出务工农民的生存基础,同时保障了进城农民返乡的自由与基于身份而取得土地财产权的福利,为农民返乡创业和组团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扎实基础。乡村振兴不仅对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农村发展方式的生态化提出了严格标准,这对“放活”后的农村土地利用行为将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

2 内江市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

内江市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表现为经营模式分散,生产周期较长,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依存度较高,自然灾害抵御能力较差,农作物生产风险较大、收益低,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4]。乡镇企业不发达,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村经济尚未完全盘活,无法吸收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土地荒芜和农村整体萧条的问题日益突出,“空心村”问题普遍存在。

近年来,内江市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但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总体趋势未得到改变,一些劳动力(特别是青年人)为了给后代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并移居城市。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内江市常住人口3 140 678 人,较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减少了562 169 人,下降15.18%,年均下降1.63%,乡镇人口锐减,部分村庄逐渐消失,农村土地整合利用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内江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且劳动力大多流向成渝等周边大城市。

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低

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和国家财政投入,但因农业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应不足、配套设施不齐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农田水利设施常年失修被严重削弱,农民务农的意愿越来越低。内江市境内以丘陵地貌为主,土地分散、地块小,无法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民种地仍是“爬坡上坎”“肩挑背扛”的传统种植模式,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不统一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和新技术的推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5]。近年来,乡村道路基本实现了入村入户,但道路狭窄,去往田地的道路下雨天仍泥泞不堪,不便于大型货运车辆和农耕设备进出场,阻碍了农村的对外开放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的不足,环境治理不到位,以及水、电使用的安全性和电网老化等问题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对土地确权认识不足,土地流转不畅

农村土地确权是指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但农民对农村土地确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政策学习不够,对新的发展趋势不了解,其认为自己对承包多年的土地具有长久的使用权,习惯用经验办事,不关心土地确权。所以,农民的参与度不高甚至不愿意在土地相关信息表上签字确认,导致土地确权工作停滞,影响确权工作的进度,造成土地资源库数据不全或不够准确。由于缺乏土地确权数据库的支撑,土地流转需要调取地块信息时不便捷,导致土地流转不畅。与此同时,多次流转、口头协议和不及时变更合同等不规范的土地流转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土地权属不清,有地无证、无地有证、地证不符、承包主体人不符及权证与合同不符的问题时常发生,阻碍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严重影响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效率。

3 强化农村土地整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农村发展聚人力

内江市丘陵地貌占地面积较大,所谓“靠山吃山”,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山林养鸡等农牧产业。1)深度挖掘乡村特色和传承文化内容,打造特色乡村产业。按照乡村振兴战略5 个方面的要求,加大产业振兴力度,依托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东兴区天冬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乡村采摘、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培育地理标志性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强化土地整合,盘活农村经济。2)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力聚集,制定配套的返乡就业、创业激励政策,加大技术培训与指导力度,增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的技术本领,培养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真正将“走出去”的年轻人“引回来”,将“想出去”的人“留下来”,同时吸引一批人才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实现个人价值,打造“农业研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以产业集聚推动人才集聚,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从而推动整个乡村振兴。3)充分发挥当地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强化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及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大高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培养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制定针对涉农专业返乡大学生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投身乡村振兴热潮中,为农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人力资本。

3.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针对配套设施不齐全、农田水利设施常年失修、耕作条件差等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农业财政预算,拓宽乡村道路,打通连接主路的“断头路”,为农副产品“走出去”创造条件。修缮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新建和整治山坪塘、水库、蓄水池和水渠等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收。2)提高土地利用率,聘请专业的土地资源规划团队,加强对旧村、“空心村”的整治和改造,采用高标准的农田设计、土地整理、土地规划等现代手段,科学有效地利用闲置地,将荒废的矿山、废旧工厂遗址等废弃土地整理成可使用的耕地,推进撂荒土地复耕复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耕地面积。3)加大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力度,运用科学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和循环农业,进行农业套种和多季种植,实现土地充分利用发展,采取种果、养鸡、养鸭、养鱼一体化,实现鸡鸭粪养鱼—鱼粪肥土—肥土种果的循环种、养模式[6]。

3.3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助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土地信息数据库基本完善,有待于对数据进一步核实。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数据,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基础,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可以整合利用农村闲置、荒废土地,加快农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实现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农业赋予新的生机。规模化生产出的农产品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销售,推行“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在保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土地流转,优化简化土地流转流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中,推进农业经济规模化和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7]。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会议、培训、广播和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整合的重要意义,使农户充分认识土地流转是有法律保障的,是解决人地矛盾、增加收入和拓展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及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等生态农副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大,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受到普遍关注。当前,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二三产业需协同发展,忽略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发展。在当前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抓住土地这个核心生产资料,保护耕地,重视对土地数量、质量的全面规划控制,不断优化农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土地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我爱这土地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强化承包经营合同管理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