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背景下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路径探讨

2023-01-04 13:46叶惠娟徐孙权
南方农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南通市农产品区域

侯 怡,叶惠娟,徐孙权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区域经济体系下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旁支,是国家为发展农业、保护农业、改善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利用状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同时,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信息化农业、自动化农业和智慧农业必将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目标,现阶段正是将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融入农业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地方城市充分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地域特色,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争取早日打造出适合自身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型农业体系,以增加农户收入、带动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1 南通市农业发展的特征与优势

1.1 地域概况

为更好探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的区域经济体系为基础,重点对该区域经济体系下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路径进行研究。江苏省南通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部沿海地段,东接黄海,南接长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全市属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近5 年全年平均气温处于14.8~15.3 ℃,年均降雨量在1 100~1 200 mm,年降雨分布均匀且日照充足,农业地区江河湖海相互贯通灌排方便,因此南通市地区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另外,因南通市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具有集约化、高产出和多元化特点,因此对该地区农业进行科技化创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的迫切需求。

1.2 农作优势

南通市是全国人口与土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同时也是经济与环境排名靠前的城市。截至2020 年11 月,南通市常住人口约为773 万人,农业用地约为78 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52 亩左右(1 亩=667 m2)。南通市经济区的东部沿海部分属于旱作地区,西部与江河为邻属于稻作区,同时因该地区的水源条件还发展出各种种类的作物群,其中以渔业为主的产业链最为发达,2020 年产值达到约803 亿元。在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及高品棉等大宗型作物方面,以及蚕茧、蚕豆和花木等特色作物方面均属于区域经济的优势产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导下,该地区农业正朝着特粮、特菜、特经及特果等信息化种植转变,通过现代科技实现精耕细作与间套复种等规模化种植,实现提高农业复种指数与耕地产出率的目的。在非农耕产业中南通市区域经济下的蚕茧生产也位居全省的领先地位,2020 年全年南通市区域经济下蚕茧产量约为5.34 万t,占比全省区域经济的43.45%。在多元化农业的推动下南通市畜禽养殖业也出现集约化的发展态势,2020 年当年南通市区域经济下的牧业总产值就已经超出农业总产值的1/4。据当地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底,南通市区域经济的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有所下降,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34 273 t、禽蛋产量31 120 t,增长41.5%;牛奶总产量2 635 t,下降32.6%;水产品56 133 t,增长15.9%。年末生猪存栏15.70 万头,增长46.7%;生猪出栏21.05 万头,下降12.3%[1]。虽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部分农产品出现产量的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不高。从宏观角度上来看,人们的消费方向只是转向受疫情影响较低的农产品当中,并未拉低农业产业的总体经济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南通市2020年的政府信息公开中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数据中看出。除此之外,该区域经济带的海岸带附近还有充足的林业资源,其中野生植物资源就有48种之多,用于栽培经济与药用的植物有100多种[2]。由此可得出,该地区的农业体系具有较高的抗风险冲击能力,可以进行对农业科技化的创新改革,更好地发挥当地农业经济的特色。

1.3 地位优势

南通区域经济带处于沿江经济发展轴和沿海经济发展轴的交汇点,具有接通我国内陆和国外经济的作用,使得该区域的沿海沿江地段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风力资源及水资源,南通市海岸线全长433 km,其中有227 km为江岸线、206 km为海岸线,分别占江苏省的28.1%和21.3%。海岸带面积约为13 243 km2,其中包括潮上带约2 万hm2、潮间带约18.13 万hm2及潮下带面积约26.67 万hm2,在南通市的长江入海口处还存有永隆沙和兴隆沙2 个岛屿,其落潮后的面积约有30.31 km2,这使得该地方经济带具有广阔的科技创新空间。附近海域中共有近海鱼类约130 多种,其中有多获性鱼类75 种、地方优势鱼类7~8 种,虽然长江流域的一些天然鱼类优势已经衰落,但是人工养殖培育的鱼类产品在未来会更具优势。另外,南通区域经济带与上海区域经济带隔江相望,南通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上海经济的影响而变得更加紧密,在苏通大桥建成之后原本几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一个小时之内,将使南通融入到上海地区经济带的产业圈与核心圈当中,充分发挥地位优势提升市场经济。

结合上述分析,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农业特色、地理位置和经济位置的优势进行特色创新[2]。

2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分析

2.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下,党中央对我国城乡关系即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给出的指导方针,是观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和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农业创新为抓手,开展乡村振兴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积极适应新阶段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维护地区经济平衡的必然选择。引用现代科技技术引领农村农业建设,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和生产力,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现阶段的农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还是一种具有独特经济功能与社会形态的一种体现。因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战略一直集中在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方面,而忽视对农业生产劳动技术的改造,在面对技术和资金等众多因素下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普遍落后,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农村人口将会越来越少,在农业生产技术的制约下我国农业将会面临巨大的调整,这会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落实与我国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通过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现状看出,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青少年都已走出农村为未来的努力目标而奋斗,再加上环境问题和土地锐减问题的影响,农村农业的未来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主要瓶颈。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区域经济建设视角下,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2.2 产业质量提升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从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产量现状出发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农产品的增产问题,而是农产品品质低下、大规模农产品品种单一、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下和产业链较短且分支较少等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农业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数量才会不断攀升。经相关科研院所的统计预算,我国价值为1 元的农产品在经过加工处理后销售到美国、日本市场可分别增至3.72 元、2.20 元,虽然有一部分运费和关税的影响,但是与我国本地市场中的1.18 元相比差距太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后,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大多维持在(2.0~3.8)∶1 以上,而我国2019 年初级农产品加工后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才达到1.43∶1,而一些珍贵的农产品能够达到7.13∶1。从某种意义上讲,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初级农业农产品的产量过剩,而经过高级加工的农副产品产量较少导致的。因此,提高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应当转变传统农业发展的思想,将未来的发展目标放置在农业技术转型上,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实现以最低农业生产者创造最高基础农产品的目的,让更多农村农民能够投入到生产更为便捷回报更高的农副产品生产当中,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南通区域经济带下的如皋市为例,如皋市共有行政村17 个,农业生产占地总面积达到7 380 hm2,具有2019年的农田调查结果显示,如皋市下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等作物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上述农作物每667 m2一茬的净收益分别仅为450.5 元、338.4 元、327.9 元、671 元、366.9 元和425.5 元,而当地的桑园、花卉及特殊蔬菜等作物的经济效益较高,平均净收益都能够达到2 000 元以上。因此,要想通过增加基础农作物产量的实现农民增收,仅靠传统的种植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区域经济体系下农业要加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力度,以科技的方式扩宽高效作物的产业化种植,从而延长农业农产品的价值链,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2.3 生态环境保护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一直追求农业生产的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业等化学试剂,虽然上述化学试剂的使用能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试剂会影响农产品种植区域的土地环境。以自然生长的野生蘑菇为例,在化肥和农药未真正全面投入使用之前,雨后农村的房前屋后会长出很多可食用的菌类,但是现阶段的农村已经很难见到能够食用的野生蘑菇。除此之外,因技术问题导致现阶段市面上售卖的秸秆焚烧设备皆不能高效地消化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而且现阶段市面上售卖的秸秆焚烧设备售价普遍较高,使得农户宁可冒着罚款的风险也要就地焚烧,进而严重影响当地的城市空气质量,危害大气生态和人体健康。因此,现阶段农业急需科学技术的帮助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整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实地调研后发现,江苏省南通下的某个县级城市出现过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超标的现象,其中以化肥污染、生活污染、粪便污染和鱼塘污染问题最为严重,污染范围分别为2.314 万m2、2.242 万m2、1.747 万m2、1.743 万m3,在未出 台 相关政策和相关科技手段之前上述四种污染是制约该市农业与环境发展的主要原因。从该角度可以看出农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科技的不断支持,以技术手段的方式解决农业污染问题,从而平衡农业产业下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推动环保型农业的发展。

3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3.1 以特色乡村建设为方向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

以农业多元化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条落实策略,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南通市区域经济带下的农业科技创新应当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首要任务,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放置在现代农业、农机装备、种植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当中,为我国农业的科技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在现代农业技术转型方面,科技创新应当以农产品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为目标,设立重大突破性农产品育种攻关计划以加强农作物种苗的各项性能,实现强优势的杂交种快速培育及丰富生物科技研究的目的。另外,以科技手段创建一批智慧型农业实验点,通过各项技术的实践应用探究技术的可行性,若创新技术仍不成熟则可以继续实验完善,若创新技术成熟则可以在当地广泛应用不断扩大覆盖面积,从而为全国的农村农业提供技术创新技术理念,带动区域性农业经济的发展。

3.2 以农业信息化为方向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

从现阶段我国科技水平角度出发,目前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区域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应当以信息通信技术入手,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智能化创新。南通市区域经济带下的农业科技创新应当抓住自身的地理优势,凭借周边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影响而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例如在农业生产中融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高效管控,同时通过上述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农副产品产业链的监管,从生产、包装、管理、运输及售后等方面实现数据的及时收集,便于农户实现通过客户端的方式建立农业数据云、农业物联网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等,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以科技创新的方式加深农业与城市间的融合态势[3]。

3.3 以脱贫攻坚为方向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

在区域经济体系下共同富强是该体系的一个目标,从各区域经济体系的现状中能够看出,地区经济的贫富差距体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因此实现地区经济下所有体系形态共同富裕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又一发展路径。从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经济发展的精准识别角度出发,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劳动方式可以增加农户对未来农业发展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87%的80后青少年表示不会在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劳动,上一辈的老农民表示现在的生产方式太过于劳累,不愿意让下一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各区域经济下的农村进行调查后发现,有半数的农户认为只要拥有更高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现阶段的农产品还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增收[4]。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实现现代科技与农业生产设备的高效融合,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

3.4 以绿色保护为方向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

绿色保护是保障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规范,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式不断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下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当中,探索以科技为基础的绿色生产技术,坚持以绿色、循环和综合治理等理念为创新的方向,积极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开展以优化农业生产为方向的绿色科技,解决农户生产中常见粪便处理、秸秆处理及农药处理等问题,实现以农药科技创新维护农业绿色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是解决我国农村未来发展中“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江苏省南通市属于我国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上层城市,具有较高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该地区应当起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带头作用,积极发展科技农业和智慧型农业,通过科技的方式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以科技推动农业农产品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建设的目的。

猜你喜欢
南通市农产品区域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不速之客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分割区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区域发展篇
农产品争奇斗艳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