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冬种辣椒栽培技术要点

2023-01-04 13:46陈光宇
南方农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枯病辣椒幼苗

陈光宇

(钦州市钦南区东场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钦州 535014)

辣椒属茄科辣椒属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生长环境水分要求较为严格,既不耐旱又不耐涝。辣椒植株高40~80 cm,花单生,花萼一般呈杯状,花冠呈白色,叶柄长4~7 cm,果梗较粗壮,果实一般呈绿色、红色、橙色等多种颜色,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东场镇(以下简称“东场镇”)有30多年种植冬种辣椒的历史,每年的冬种辣椒种植面积达533 hm2,且几乎是地膜覆盖种植。优化冬种辣椒栽培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实现辣椒的稳产创收。

1 苗期管理

1.1 选种催芽

不同辣椒品种间差异较大,目前东场镇的冬种辣椒品种主要有线椒、尖椒等。选种一般在10 月20 日前后进行,应选择早中熟、开展度好、果型适中、连续挂果性强和抗病能力强的杂交品种。可选择新加长三号、绿线320C等品种,适合露天种植,且具有抗青枯病能力强、产量高和商品性好等优点。辣椒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可选择尖椒、线椒搭配种植。选好种后,应对辣椒种子进行催芽[1]。将种子放到55 ℃的温水中,用筷子不停搅拌,直至水温降至30 ℃即可。将种子在水中浸泡5~6 h,以软化种皮,杀死外表的病原菌;也可利用药剂消毒,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0 min,消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钝化种子上的病毒,之后再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10 min,即可进入发芽阶段。经过浸种催芽后的辣椒种子,一般5 d 内出芽率60%~65%,当种子露白超出85%时,可对种子进行点播,每667 m2用种40 g。

1.2 苗床选择和幼苗管理

应选择背北向南的苗床地,苗床宽1.1~1.2 m、长7~8 m,土壤以松细的砂壤土为宜。种子催好芽播种后,用细土覆盖在种子上,厚度0.5~1.0 cm,再浇适量清水,种子出土前要注意防止蚂蚁为害种子,不定期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杀蚂蚁。辣椒幼苗长到4 片真叶时,用腐熟透的粪水或海藻有机水溶肥淋1 次,每隔7 d 淋1 次。同时,用25%噻虫·咯·精甲(迈舒平)1 500倍液喷雾防治苗期病害和蚜虫。

1.3 选地整地

辣椒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一般土壤条件下均能生长,但以背风、保肥保水性强、土壤疏松、排水良好、pH 值6.5~7.0 的壤土为好。整地做畦是辣椒种植的基础,一般在11 月中下旬晚稻收割后进行[2]。采用收割机收割粉碎秸秆后,开沟排水晒田,用中型拖拉机进行精细耙翻1 次再起畦。冬种辣椒的行距为1.2~1.3 m,同时忌连作,不能与马铃薯、烟草、茄子等同科作物连作[3]。

1.4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是冬种辣椒露地栽植的必要环节之一,种植户根据畦面宽度、行距、株距选用规格合适的地膜。采用黑地膜覆盖种植的辣椒,一次性施足肥料,同时可免去中耕培土除草工作,减轻劳动强度,达到省工省力的目的。覆盖地膜可提高地表温度,减少化肥分解的养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辣椒苗生长,并提早开花结果,提前收获。一般采用地膜覆盖可使辣椒提前20 d 收获,产量提高30%以上,增加效益。种植户在使用黑地膜时,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一般选择宽度1.2 m、厚度0.010~0.012 mm、单捆质量10~15 kg 及韧性好的黑色地膜为宜。盖地膜前先在畦面中间挖一条5 cm 深的小施肥沟,施入基肥并回土填平畦面,一般每667 m2施硫酸钾复合肥60 kg,其中氮、磷、钾有效含量均不低于17%,优质有机菌肥100 kg,施肥盖土后用铲拍平畦面,防止土块刺穿黑地膜。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0 倍液喷施畦面,防治地下害虫,喷后立即盖地膜,用细土把沟底四周地膜边缘压紧或用20 cm 的小竹条两头沿地膜边缘向土里插入压紧,每隔1 m 用少量细土压在畦面上,防止风吹地膜。如果用土压膜,应用第2 行沟泥覆盖第1行地膜,再用第3行沟泥覆盖第2行地膜,以此类推。

1.5 适时移栽

东场镇冬种辣椒苗一般在12月上旬开始移栽,气温15~20 ℃,以辣椒苗长出第一朵雌花时为宜。在移栽前3 d喷1次送嫁药,防治病虫害,种植时切忌放水浸沟种植,以防止因水分过多而出现沤根现象,每畦采用双行“品”字形种植,株距40 cm,用尖木棍破开地膜挖穴或用简便辣椒苗种植器种植,压实辣椒苗根部泥土,防止辣椒苗因风摆动造成根茎损伤,减少病虫为害。辣椒苗定植后用海状元浓缩海藻水溶肥料100倍液定根,促进辣椒苗根系早生快发。辣椒苗生长后,用五氯硝基苯、敌克松、三福美、甲基托布津或咯菌腈·精甲霜灵等喷根1次,防止白绢病、根腐病发生。

2 大田管理

2.1 补苗

辣椒苗移栽3~5 d 后,种植户应及时检查辣椒苗成活情况,如果出现死苗、弱苗,应及时清除并补植。在补苗前应对幼苗进行消毒,即在原辣椒死苗的定植穴中施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消毒,使药液在幼苗的根系周围形成保护层,防止病原菌随水传播,避免新的幼苗出现感染。

2.2 水肥管理

辣椒是耐肥作物,施足肥料是高产栽培的关键。在大田管理过程中,种植户应合理控制追肥的频次和时机[4]。如果出现辣椒苗缺水现象,应及时浇灌并查看土壤墒情,避免幼苗受旱。此外,如果在整地期间施加太多基肥导致土壤未能及时溶出肥料,或因施肥过深、距根系较远等导致幼苗吸收较困难,种植户应施加缓苗肥,可用海状元浓缩海藻水溶肥料100 倍液配合水溶肥淋施,起到提苗、壮苗的作用。在缓苗后至花期前,水肥管理必须控促相结合。一般定植后7 d可缓苗,在灌溉过程中,应在中午浇水(不能有积水、凹坑),如果挂果后辣椒地出现干旱,为保证土壤始终湿润状态,种植户可灌“跑马水”。定植18~22 d后,施加第1次促花肥,从幼果期开始,每隔7~10 d 淋施1 次复合肥,复合肥以硫酸钾复合肥与尿素为主,每667 m2施硫酸钾复合肥10 kg、尿素5 kg;幼果期每667 m2用广谱增产菌粉剂10 g 兑水75 kg 喷施,可起到稳产高产的作用,一般每667 m2可增产50~100 kg。在幼苗快速增长期,为使尖椒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也可利用农抗120 兑水稀释成1 000倍液灌根施用,可有效防止根腐病的发生。3 月中下旬辣椒开始进入盛果期,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排涝或浇水。由于辣椒同时开花和挂果,此时期辣椒需要充足的优质肥料。如果肥料水分不充足,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落花、落果现象,严重影响辣椒产量。补肥时,可用喷雾器喷管(去掉喷头)插入两株辣椒中间,一般每喷雾器水(15 kg)用氮磷钾有效含量不低于17%的水溶性复合肥0.15 kg,混合浓缩海藻水溶肥料100倍液淋施,叶面配合喷施优质氨基酸叶面肥,每隔15 d 喷1 次。尽量少施高钾的复合肥或水溶肥,高钾肥虽然有促花增果的作用,但过量施用易造成辣椒植株和叶片老化,从而减少花果批次,缩短采收时间。通过施用优质平衡肥和优质水溶肥,可促进辣椒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延长辣椒采收时间,通过合理的施肥采收,可延长收获期到6月底。

2.3 病虫害防治

东场镇冬种辣椒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灰霉病、青枯病、白绢病、炭疽病、根腐病、病毒病、细菌性叶斑病、白星病及疫病等,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茶黄螨、蓟马、棉铃虫及菜青虫等。以东场镇冬种辣椒多发性的青枯病、疫病和蚜虫为例,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如下。

2.3.1 青枯病

青枯病多发生于地下水位较高、湿度较大的冲击土田中,如果种植户采用连作方式,也会加剧青枯病的发生。青枯病发病初期,植株的根部先出现病变,颜色由原来的绿色逐渐变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尤其是接近地面部位的根茎开始腐烂,并分泌白色污浊液体;发病中期,茎叶可能仍保持绿色,但会在7 d 内萎蔫、落叶。辣椒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细胞杆菌引起的,在湿度较大的冲击土田中,青枯假单细胞杆菌可生存1~3 年,如果在生产作业中辣椒植株出现伤口,会增加病原菌感染的概率,病原菌随寄主在土中越冬,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和繁殖,借助雨水传播。

采取以下方法降低青枯病发病率。1)农业综合防治。有计划地轮作、套作,降低土壤含菌量,同时改良土壤。青枯病病原菌更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存,因此种植户可每667 m2施熟石灰粉100 kg,通过酸碱中和方法,抑制病害发生。还可配套田间管理方法,施加钙、磷、钾肥料,提升植株抗病能力。例如,在大田管理期用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微生物菌剂淋根2~3 次,每隔15 d 淋1 次,能有效抑制病害发生。2)药剂防治。利用专用杀菌农药进行灌根,如果零星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在穴中施加20%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防止土壤病原菌扩散;如果集中连片发生,可利用新植霉素,结合200 mg农用链霉素进行综合防治,也可利用高科甲霜恶霉灵灌根,每株灌根量在0.5 kg 左右,每隔10 d 灌根1 次;病情面积较大的地区,可每隔7 d 灌施1 次,或利用50% DTM 可湿性粉剂每7 d 灌施1 次,连续喷施3 次,防治效果良好。

2.3.2 疫病

东场镇冬种辣椒疫病的高发时间一般在3—4 月,此时气温回升较快,经常是一场降雨后又立即出现太阳暴晒的闷热天气,造成辣椒疫病的大规模暴发。辣椒疫病在整个生长周期都可发生,但在辣椒开花结果期较易发病,主要为害辣椒的茎部、叶片、果实。在辣椒的幼苗期,一般在辣椒幼苗的茎基部开始侵染,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软腐状,导致辣椒幼苗倒伏,严重时苗床成片倒伏。在开花结果期,为害部位有茎秆、枝条、叶片和果实等,发病初期会出现水渍状暗绿病斑,并扩展为黑褐色略凹陷病斑,植株发病部位多在枝条的分叉处,发病部位以上的枝条枯萎死亡。在大田里经常发生一棵植株有1~2条枝条枯萎,其他枝条正常生长的现象,果实受害时病果脱落或失水挂在枝头,空气湿度大时病果产生少量白色霉层。

要抑制冬种辣椒疫病的发生,必须实施科学轮作,选用抗(耐)病品种,并增施磷钾钙肥,注意辣椒地的清洁及合理安排辣椒抹芽时间,降低疫病的危害程度。同时,可合理使用药剂进行综合防治。在幼苗期,可用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悬浮剂1 5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15 d 喷1 次,或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 喷1 次;在开花结果期,可用50%烯酰吗啉和23%霜脲氰混合喷雾防治,或用氟菌·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还可用100 g 升氰霜唑悬浮剂2 0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次。

2.3.3 蚜虫

辣椒蚜虫以棉蚜为主,此种害虫主要吸食辣椒植株汁液,直接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发育迟缓,并且蚜虫在叶片大量排泄蜜露,污染叶片的同时,加速病毒的传播。棉蚜一年可繁殖2~3代,5—6月进入危害高峰期,东场镇辣椒蚜虫多发生于冬春干旱这段时间,以幼苗生长期受害较重。要抑制辣椒蚜虫,必须及时清理辣椒田间、地间杂草。在幼苗生长期间,用300 g螺虫乙酯悬浮液2 000 倍液,结合3%啶虫脒乳油1 500 倍液进行综合防治;或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结合10%烯啶虫胺水剂2 000 倍液进行综合防治;还可利用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结合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 500 倍液进行综合防治,以上粉剂兑水均匀喷雾,每隔7~10 d喷施1 次,灾情较轻的区域,可每隔10 d 喷施1 次。在采收前,种植户可通过持效期短、速效性好的生物药剂进行综合防治。例如,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加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3 000 倍液,或4.5%高效溴氰菊酯乳油3 000 倍液加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3 000倍液进行喷施,可适当提高采收率。

2.4 适时采收

东场镇冬种辣椒在2 月下旬开始采收[5]。辣椒果实充分膨大,果皮略硬有光泽时便可采收。此时,果实的体积已经达到最大,维生素含量最高,果皮增厚,风味最佳。采收最好在早晨温度低时进行,低温环境可以保证辣椒在运销过程中保持鲜嫩,销售价值和食用价值高。

3 结语

为实现辣椒的稳产高产,种植户在实施水肥管理时必须要控促相结合。在苗床管理过程中,在松细的壤土中整地作畦,还应合理控制好追肥频次和追肥时机,根据苗期生长情况和土壤墒情,严格控制好基肥施加量,并且将农业综合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等相结合,共同用于辣椒病虫害管理,最终提升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猜你喜欢
青枯病辣椒幼苗
新型生防菌组合防治烟草青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烟稻轮作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种玉米要用“锌” 幼苗不得花白病
辣椒也疯狂
辣椒之争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拣辣椒
默默真爱暖幼苗
“五老”倾注心血 呵护“幼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