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优化策略

2023-01-04 13:46赵彦盈
南方农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供给村民

赵彦盈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122)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改善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以“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惠农活动基本覆盖乡村地区,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得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但也存在供给文化内容单一、供给主体单一、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思维和模式的深刻变革[1]。互联网的使用与普及对农民的生活方式、认知观念、文化需求等带来重大改变,可探索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措施和方式,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打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时空壁垒,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2]。

1 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供给不丰富

目前,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制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存在城乡供给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为代表的文化惠民工程,财政投入巨大,但仍有部分地区的乡村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配置不齐全,存在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农民对于文化惠民工程中的农家书屋、电影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内容比较单一,供给不丰富,农民更为喜闻乐见的还是广场舞等文化娱乐活动。目前,国家在乡村地区统一配置的文化惠民工程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层级式供给,缺乏对村民实际文化需求的了解,尚未搭建村民文化需求矩阵,严重制约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低

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是政府部门统一规划,根据行政层级逐级配置。对村民实际文化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满足村民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导致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乡村文化服务设施存在大量闲置的问题。此外,我国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以政府为主体,缺乏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3]。而各级政府部门往往注重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主的硬指标,忽视了公共文化管理系统和设备运维方面的软指标,导致很多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村民满意度不高。同时,由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和村民之间尚未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得村民的公共文化资源需求难以得到反馈,造成文化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低下。

1.3 村民文化需求未充分激活

总体上,乡村地区文化生活不够丰富,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高,村民喜欢的文化活动多是以广场舞为主的娱乐性活动,缺乏参加乡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要原因包括:1)受经济发展水平、村民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和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乡村文化氛围还有待培养;2)由于缺乏对村民文化需求的了解,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符合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造成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村民需求,进一步降低了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3)由于缺乏宣传渠道,信息闭塞,导致部分村民对当地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了解,进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1.4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已被广泛接受,但在实际建设中,仍然存在政府单一供给、供给主体不清等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者变为领导者,政府部门应集中于公共文化供给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的制定及资金投入的统筹等方面,真正做到政府放权,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部门应着重履行服务职能,通过政府采购和政府补偿的方式,让各种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等多种具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中,增加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样性。

2 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且城乡之间存在文化共享壁垒,流动性差,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与农民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我国农村地区空间范围大,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范围广,公共文化实现全覆盖难度大。因此,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式,可扩大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覆盖面,提高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2.1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互联网+”技术赋能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有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1)将大量文化资源整合到互联网平台,缩了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可及性。2)对大量的实体文化资源进行电子化处理,从而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大范围覆盖和远距离传播,不但克服空间限制,还降低了供给成本,有效提高文化资源供给的效率和地理可及性。3)对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数据进行收集、监测和动态分析,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的实时互动,向村民提高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

2.2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资源整合到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集成化的文化服务,使村民能够通过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海量的文化资源,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覆盖,使得具有统一标准的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能够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缩小了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促进了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4]。

2.3 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公共文化”的供给模式是整合了各种资源和信息的数字化、互动性的集成数字信息平台,由各级政府部门、盈利组织及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积极参与、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将集成性的文化资源信息发布到该平台,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村民也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将自身的文化需求发布到该平台,拓宽文化需求的表达渠道,增强村民的主体性地位,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村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2.4 增强供给资源的整合,缩小服务差距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可以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整合,形成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效率,缩短对村民文化需求的响应时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整合了海量优秀的文化资源,不但丰富了乡村文化供给的内容,还减少了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通过投放网络文化资源,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

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化策略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财政投入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在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深刻变革,“互联网+公共文化”也将带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领域的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应用于公共文化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诸多主体,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1)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工程,政府部门要制定并出台具体的发展规划,各级部门以此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行动方案。2)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投入,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工程纳入专项财政预算,筹集专项资金,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财政预算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对村民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以村民文化需求为中心的公共文化财政预算体制。3)政府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组织政府部门内部及从事相关研究的智库机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对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动态评估,做好监管和考核工作,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

3.2 建立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互联网技术已融入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公共文化”概念的出现,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模式,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供给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互联网技术的开源性促进各供给主体能同时参与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可以尝试将信息资源、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等内容进行资源整合,进行统一管理,将海量的文化资源集成到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使乡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数字化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此外,在构建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组织社会团体等多方主体参与,进而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

3.3 加强多主体沟通合作,提高资源供给能力

数字化文化资源是“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形式,但目前文化惠民工程中提供的文化资源多是实物形式,未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在互联网技术赋能基础上,应将海量优秀的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使村民通过移动设备就能便捷地获取公共文化服务。此外,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文化需求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信息系统间的有效衔接,促进信息的流动,对各部门提供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有效整合[5]。此外,通过政府购买、市场委托、合作共建等方式,积极鼓励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合各个主体在资金、技术、推广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为乡村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3.4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虽然文化惠民工程使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等硬件设备的投入与建设,专业人才存在数量少、知识结构落后等问题,且政府部门缺乏对人才的管理和监督,加剧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力不足现状。互联网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培养一支具备信息化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1)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事业中,逐步扩充人才队伍。2)政府部门要完善人才薪资待遇和考核制度,激发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3)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人才的业务培训力度,采用线下集中培训和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数字文化培训工作,从而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5 拓宽需求反馈渠道,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决策机制

通过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数据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据的采集系统,基于村民的线上浏览信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动态分析,精准识别村民的文化需求,实时监测公众文化需求和意见,并及时对村民意见作出反馈。为公众表达文化需求、获取服务、互动沟通、反馈意见和评价绩效提供沟通渠道,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流程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个性化及服务层次的立体化。拓宽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巩固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促进供需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公共文化供给的精准性和可预见性,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决策机制和服务水平。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决议和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村民的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将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决策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减少政策执行的偏差,促进多主体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进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提高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供给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