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

2023-01-05 02:22黄国文
英语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科语言学交叉

黄国文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1.引言

教育部等部门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①参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4/t20190430_380202.html。“四新”的建设,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高级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相较于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新文科出现较晚。新文科建设的目的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②参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4/t20190430_380202.html关于新文科“新”在何处,最近几年已有很多学者做了深入的探索;关于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也有很多论述(如任萍,2022;杨大沾,2022)。

本文将围绕下面四个问题,谈谈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的一些问题:(1)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育应该重视什么?(2)学科交叉的基础是什么?(3)外语教育只是跟新文科有关吗?(4)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该怎样做?

2.外语教育的核心内容

外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外语人才。新时代的外语教育与所有学科专业的相同点是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价值引领、家国情怀是前提,是所有学科都要自始至终坚持的。除此以外,各个学科专业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各个学科、专业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主要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这是学科之间的区别。每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全国性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

外语专业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外语专业与别的学科的最大差别是:(1)外语技能的训练,就是要好好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这是外语人的看家本领;如果一个人的外语技能不过关,就称不上是合格的外语人才;因此,我们说,外语技能是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基本功。(2)知识的传授,就是要求学生学习与所学的外语有关的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对于英语专业来说,就是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国别与区域等方面的知识,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科技知识,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我国国情、国际发展状况,英语的基础理论、语言学习和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技成果和人工智能成果的知识和运用。(3)能力的培养,就是能熟练、合适(得体)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就英语专业而言,包括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英汉口笔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汉语表达能力、各种技能的合适运用能力,等等。这三方面的内容与立德树人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新型外语人才。

如果要简单回答“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育应该重视什么?”这个问题,那就是: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练好外语基本功,掌握好听说读写译技能,拓宽知识领域,熟练并恰当地运用外语与人沟通和传播信息。

3.新文科建设与学科交叉

“四新”的提出,其中的一个期待就是学科的交叉。新文科的提出,也是希望文科中各学科融通,通过文科内部学科和文理学科的交叉来做研究;学科交叉的一个期待是认识和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因此,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并试图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间存在的障碍,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角、更加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更加深厚的学术积累作为新的研究起点,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寻找创新的途径,给学生提供更契合国家发展、区域振兴和现代社会需求的学术训练、素养教育和工作能力。因此,在探讨与“四新”有关的问题时,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学科要交叉,研究要融通。

但是,学科间的交叉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素;两个学科交叉,其中一个必定是基础。有些学科之间的交叉相对容易些,如“历史”与“汉语”的交叉要比“历史”与“英语”的交叉容易些;“英语”与“汉语”的交叉要比“历史”与“物理”的交叉容易些。这点与学科的性质相似和差异关系密切。

多年前有些学校实行“英语+旅游”(或旅游+英语)、“英语+贸易”(或贸易+英语)、“外语+管理”(或管理+外语)等培养复合型人才方案,设计者是有发展眼光的,这种尝试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多的。首先,培养方案是“英语专业”还是“旅游(贸易、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根据哪个专业的标准?他们是哪个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其次是教师,有多少教师既精通英语又精通旅游(贸易、管理)?他们应该在哪个学科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他们职称评定是评英语专业教授还是旅游(贸易、管理)专业教授?从评估标准看,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最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和教师既懂英语又懂旅游(贸易、管理),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或不多见的。在很多大学里,有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学得好,英语也说得好。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不是在大学里学的,他们进大学之前的英语就非常好;因为他们入学前英语水平高,所以进大学就不选择英语专业了。虽然这些学生英语说得好,能顺利考过公共英语6级或专业英语8级,但是,如果以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标准来要求这些学生,合格的人也不会很多,因为衡量学生学业质量不仅仅是看学生外语考了多少分。对于负责讲授“英语+旅游(贸易、管理)”课程的老师,能真正做到英语说得流畅而且旅游(贸易、管理)专业知识讲得透彻的人应该是不多的。在一些学校,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英语,三、四年级主要的课程是(旅游、贸易、管理专业的)教师用汉语讲授。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拼盘”,根本谈不上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方式,因为虽然专业方面有了硬性的拼凑,但并没有真正的交叉和融合。

对于一些高水平大学,由于其生源的入学条件比较高,外语基础好,要做学科交叉融合相对条件成熟些,因此也有学校开始设置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例如,我们最近看到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与历史学系强强联手,依托两个专业位居国内学科前列的优势,开设“翻译+历史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类似的项目其他一些高水平大学也在做,这种愿望和设计是值得称赞的,但效果如何可能还需要时间和社会用人单位来检验。这种尝试是有意义的,对于生源优秀、学科力量强大的学校应该是可以办好的。

学科交叉可以达到单一学科无法达到的效果;但学科交叉,不论是两个学科还是多个学科,其中必须有一个学科作为交叉的基础学科。我们不妨举例说明。语言学可以跟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因此,就有“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与“语言社会学”(linguistic sociology,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与“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the anthropology of language)、“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与“语言心理学”(linguistic psychology,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与“语言生态学”(linguistic ecology, the ecology of language)等。但是,严格说来,“社会语言学”是属于语言学的下属学科分支,语言社会学则属于社会学的下属学科分支;其他三个也是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在“社会语言学”这个词组中,核心词是“语言学”,而在“语言社会学”中,核心词是“社会学”。因此,语言学家所做的关于语言与社会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而社会学家所做的关于语言与社会的研究则是“语言社会学”;当然,有时也是很难严格区分的,所以可以说现实的情况不是这样泾渭分明的。例如,关于语言与生态关系的研究,语言学家既用“生态语言学”(如Stibbe,2021),也用“语言生态(学)”(如Haugen,1972);无论语言学家采用哪个术语,他们的研究都是以语言为核心的。语言学家所说的“语言生态(学)”,其实际内容也是生态语言学;他们所说的语言生态(学)与生态学专家所期待的语言生态(学)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曾断言:“语言学者……所做的语言生态研究,并不是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者心目中的‘语言生态(学)’”,因为在语言生态(学)这个研究领域,“语言研究者与生态研究者各有自己的玩法,但很难一起玩,因为大家对这个东西没有一致的看法”(黄国文 李文蓓,2021: 596-597)。

学科的交叉,一方面要注重参与交叉的学科中的核心学科,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科交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困难;有些学科之间要交叉相对容易些,有些则相对难些。此外,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也有深浅之分。这点与人与人之间交朋友的情况相似:有些朋友其实只是点头之交或者是酒肉朋友,根本算不上真朋友,而有些朋友则肝胆相照,两肋插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其中之一就是能够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各个单一学科在跨学科框架中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以及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深浅度的差异。

4.“四新”与外语相关

长期以来,外语普遍被当作是“文科”,所以最近很多人在讨论学科发展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外语仅仅跟新文科有关。如果把外语当成一个工具,那外语跟任何学科都有关系;如果把外语当作一个学科,应该也跟任何学科都有关系。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在“四新”提出之前,就有多所高校的外语专业在探索跨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早在2011年6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王立非教授领衔在该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设了“商务外语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8年来一共培养了12名“经济学”博士;2019年,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申请并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原来自设的“商务外语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也就完成了历史的任务。该一级“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2020年开始招收学生,原来的商务外语研究二级博士点停止招生;对于原来录取并正在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在读博士生,根据自愿申请、导师审核同意、专家论证和报研究生院批准之后,部分转为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生,还有一部分依然在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是外语(语言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例子。

山东大学于2011年4月成立了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这是个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平台,是国内首家将语言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心挂靠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并与国内相关临床医院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共同致力于语言学与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并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学位点下招收“语言学+医学”交叉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已培养了11名博士。2020年,经教育部备案,山东大学正式设立了国内第一个“临床语言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跨“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临床医学”三个一级学科招收培养“临床语言学”博士研究生。这是外语(语言学)与医科交叉的例子。

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语言文化系统学”,这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和“哲学”三个一级学科点交叉。2014年开始招生,经过多方的艰苦努力,现有5名学生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6位学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名学生获得公共管理博士学位。

2014年,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自设“海事语言与工程”二级博士点,2015年开始招生,目前应该是有博士生毕业了。

2014年,上海大学外国语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传播学下自设“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二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毕业博士4名。

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挂靠在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同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备案,在“生态学”一级学科设立了“语言生态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开始招生,已经毕业了3位“语言生态学”(理学)博士研究生。这是外语(语言学)与农科交叉的例子。

2022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设“语言服务工程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将于2023年正式招生,学生将来所获得的是“管理学”博士。

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些学校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学校也做了类似的尝试。说到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除了上面所说的山东大学外,其他学校设置这类博士点的初衷应该不是真正要做交叉学科研究,而是“借船过海”:外国语学院没有自己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所以只能在学校内部寻找可以挂靠的其他一级学科,自设与外语有关的二级博士点(方向)。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这些跨学科学位点的学生毕业(能获得学位)的比例要比非跨学科学位点(即外国语言文学)要低很多,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1)由于现在学位点的评估都是对一级学科进行的,所以所有二级学科的学生都要按照一级学科的要求。例如,挂靠在生态学一级学科的所有方向,都要按照生态学一级学科的要求去做,而这些希望“借船过海”的学生,本科和硕士一般都是非生态学专业的,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外国语言文学,而不是生态学,因此期待他们达到生态学的要求是对他们的极大挑战。(2)由于二级学科方向的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属于一级学科(生态学),他们自己也达不到或很难达到一级学科的学术要求,所以他们对学生所做的研究也无法做出百分之百或很有把握的学术判断。(3)就博士点的管理而言,所有的考核(所修课程、开题、预答辩、论文盲审)都是按照一级学科的要求;对于学士和硕士都毕业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极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并不具备生态学的知识结构。(4)虽然很多学科的人都在谈论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重要性,但当实际的做法牵涉到自己的“奶酪”时,他们所持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对于很多学科的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容不得别人进入的;因此,二级(交叉)学科的论文一旦到一级学科的盲审专家手里,就会有人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采取不是特别支持的态度,这样被盲审的论文就不一定能顺利通过。(5)就博士生的学业管理而言,导师的单位(如外国语学院)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因为一级学科在另一个学院里,一切管理工作(包括学位分委员会)都由一级学科所在单位负责。在别的学科挂靠博士点,多少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就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而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路子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克服的困难是很多的。上面所说的多所大学自设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也培养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人才。这也可以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

现在流行的机器自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关系密切。谷歌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DeepL翻译等自动翻译,都非常便捷和省力;在很多情况下,翻译质量可能比很多本科生翻译的都高,尤其是科技文本的翻译。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直接挑战着外语翻译者。这是外语(翻译)与工科交叉的例子。

上面的讨论已经表明,外语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探讨“四新”的建设与外语学科建设时,视野还要开阔些,多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是,无论我们把外语当作工具还是当作学科,都应该记得外语、外语教育、外语研究、外语运用是我们外语人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离开“外语”,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没有立身之本了。

5.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新时代的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首要任务;课程思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创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建设目标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http://news.cctv.com/2016/12/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过去这几年,我们(如黄国文,2020, 2022; 黄国文 肖琼,2021;肖琼 黄国文,2020, 2021a, 2021b)从不同的角度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做了探讨,提出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从思政角度思考”这个切入点、“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点和“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黄国文,2022),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我们看来,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非思政)专业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文学导论)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肖琼 黄国文,2020:10)。

对于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现在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要过多考虑“为什么”“谁来做”“在哪里做”“什么时候做”这些问题,因为这些方面的答案已经很明确,而是要多想想“是什么”和“怎样做”(肖琼 黄国文,2021a)。一旦明白“是什么”,就要想办法根据所讲授的课程去做。课程思政不能“硬着落”,不能与专业课程构成“拼盘”,而是要润物细无声、把课程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黄国文(2022)曾以“用于说明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语篇一定是谈论中国的事情或者一定是中国人写的吗”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新概念英语》(Alexander,1967)第一册的一个讲授英语祈使句的课文,说明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只要我们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有帮助的,就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二是用于说明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语篇可以是谈论中国的事情,也可以不是谈论中国的事情,可以是中国人写的,也可以是外国人写的;《新概念英语》就是英国人写的,而且是发生在五六十年前的情景,内容是两个人的日常生活对话(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保持房间清洁、把衣服放进衣柜里、整理好床铺、掸掉梳妆台上的灰尘、打扫房间地板),与大多数人心中所认识的“思政”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课文也可来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价值引领、价值塑造和价值重塑。关于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任何一个社团都在做。新时代我们要引领和塑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中国的爱国教育与其他国家(如美国)的爱国教育是不一样的,我们是爱中国,美国人是爱美国。不同国家和民族对价值观的定义和解释也是不同的。价值引领、价值塑造和价值重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国家之间培养和争夺人才的一种方式。

关于“价值重塑”,目前讨论的人还不算很多。我们非常赞同徐飞在“新文科建设,‘新’从何来,通往何方?”①https://www.360kuai.com/pc/95e5a13aaeb2443c1?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中的观点;他认为,新文科的一个“新”是新在“价值重塑”。他指出,“价值重塑,需要重塑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导下,过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他呼吁,“必须重塑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实现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与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问题,不同的地方的要求应该允许有所侧重。例如,对于涉农高校的学生,不论是学什么专业,对“劳”的理解和实践肯定要比非涉农高校的学生要更进一步;涉农高校的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首先要知农爱农,关心“三农”问题,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920774301501625&wfr=spider&for=pc,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读书和做研究;对于非涉农高校的学生,可以不怎么关心或少关心“三农”问题,但对于涉农高校的学生,就应该时刻想到与“三农”有关的问题。同样地,对于体育高校的学生,在“体”方面的要求也要高于其他高校。

在进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挖掘现有教学资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把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机地融入我们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的每个环节;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和外语专业的特点,同时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做出特色,这样才有优势。

6.结语

新时代呼唤和期待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传统的学科设置和专业有其正确、合理、必须继承和发展的很多方面,当然也有可以更新和改进的地方。传统学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因而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创新型人才全面发展。“四新”的建设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融通和交叉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试图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采用更加广博的学术视角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外语既是专业,也是工具,在融入“四新”的建设中,一定要记住外语的独特性,如果一味追求交叉和融合,自己的学科地位就不存在了,因此也就没有学科性可言了。外语与其他人文学科一样,非常重视价值引领、文化意义及其批判性思考,离开了这种人文性,那就只有工具性了。但是,如果看不到科技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对外语学科和外语教育的影响,那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新时代的外语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引领,打好语言基础,练好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掌握好专业知识,拓宽文史知识和其他百科知识面,重视能力培养和语言使用的合适性,努力练好看家本领,通过外语与世界沟通,用外语讲述中国的故事,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文科语言学交叉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