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的现场控制

2023-01-05 14:55王国威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
关键词:编导真实性纪录片

王国威 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

纪录片即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手段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在当今的影视行业具有较高地位,尤其一些水平较高的纪录片深受观众的喜欢,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直观地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受。作为一种艺术地位较高的表演形式,从创作初期的题材和方案制定,到中期的拍摄再到后期的加工剪辑都有较高的要求,真实性是纪录片作品的前提,在整个作品完成的过程中要保证核心思路和主体不能有所偏离,这个把控全局的角色就是纪录片中的编导。而纪录片的整个编导过程其实是导演和编导对现场事件的认知过程。一部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要有好的题材,还要有好的画面拍摄和好的后期制作,而这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编导的现场控制,包括拍摄环境的选择、拍摄方案的制定、人员调配和现场采访。纪录片对编导的高要求也是作品高质量的体现,优秀的编导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既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又要把控全局,需要编导有丰富的经验,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团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编导是整个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是纪录片创作中现场控制的主要领导者,而这种控制现场的能力表现在拍摄前期中期和后期等各个方面,纪录片的编导更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本文从纪录片中编导的关键作用、纪录片现场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纪录片的编导要求和做好这个关键角色的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更加明确了编导的责任和作用,也有助于我们提升纪录片拍摄的质量和效率。

一、纪录片创作中编导现场控制的关键作用

(一)拍摄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在纪录片拍摄前,选定合适的主题后要制定一套甚至多套完整的拍摄方案。纪录片拍摄没有固定的剧本,不确定因素很多,在拍摄前要尽可能多考虑到现场出现的问题,制定备选方案。编导要有长远的眼光去考虑问题,具有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保证拍摄的顺利进行。例如当天拍摄遇到机器故障,是否需要准备备用器材。当天天气恶劣,拍摄地点能否更换,被拍摄人员情绪如何稳定。拍摄地点的选择与整个拍摄过程和片子质量息息相关,编导要对纪录片的拍摄地点进行考察,对周围环境、地理、人文、交通要多方面了解[1]。结合这些问题制定多套备选方案,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要启用备选方案,对现场及时控制,保证人力物力极大程度的保护。提高现场的工作效率,保证拍摄工期正常进行。

(二)拍摄现场的人员调配和工作分配的作用

在一个纪录片制作过程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环节就是现场拍摄,纪录片和其他节目拍摄有很大不同就在于记录最真实的事件,没有固定剧本,所以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在拍摄过程中若是出了意外,除了要有灵活启动备选方案,还要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各自坚守自己的岗位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在人员调配和工作分配方面要注意分配到个人加上一定的训练。一个大的团队人员众多,是典型的团队合作,团队中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编导在其中要统筹规划好。在进行该作品创作前就应该合理分配好相关工作,安排好各环节的工作人员,明晰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转,保持拍摄现场的井然有序。避免拍摄现场的混乱场面。编导在其中起一个统领全局,各方协调沟通的角色,要把制片方的要求传达给每一个人[2]。控制领导全场的作用,所以编导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领导调动力。保持大脑清醒,灵活变动。

(三)把控作品制作的时间进度的作用

除了前期和拍摄现场的把控作用,还要关注后期制作,把控整个作品制作的时间进度,为后期艺术加工提供便利。有些问题在前期可以解决的,编导需要考虑到后期制作难度,尽量在前期解决,为后期减少工作量,后期制作也一定在保证真实性前提下进行。

二、纪录片制作中现场控制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工作分配和人员调配

一部纪录片的拍摄,涉及众多步骤,工作内容很多。包括如市场评估、选题策划、节目统筹等选题筹备工作。[3]拍摄前还需要有编导、摄像、录音、灯光、通联、场景布控等前期准备,拍摄时还要注意拍摄场景角度,采访,现场录音灯光等,后期制作又有撰稿、剪辑、编辑、音效、特技、字幕、解说、合成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分配规则。在一些不成熟的新团队,团队合作问题比较突出。因为新团队刚建成没有一起工作的经验,工作分配不合理往往容易导致很多矛盾,影响成片质量,浪费资源,这样的问题不解决会影响我国纪录片的水平[4]。编导在把控全局,细化工作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好团队人力物力资源,工作分配不合理,容易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团队成员核心不稳,没有凝聚力,矛盾问题百出,各个环节衔接出问题,人员冗杂混乱。编导在这个时候起关键作用,与整体人员的协调沟通并做合理的工作分配,团队相互配合才会有较好的成效。

(二)拍摄技术应用不合理

现场拍摄尤其是纪录片的现场拍摄,不确定因素较多,编导对现场的控制还体现在多样技术和相应手法的结合应用。现代纪录片既要追求真实性又要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大众审美,除了题材选定和内容呈现方面,在技术应用方面也有一定要求,纪录片缺乏新技术元素容易导致死板老旧没有吸引力[5]。例如就摄像拍摄机位来说,编导在拍摄前要对机位和镜头移动有一个大致确认,在《最后的山神》纪录片中,使用了许多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拍摄镜头基本是在三脚架上完成的,这样的镜头展现了民族信仰的厚重感。而在跳大神阶段,摄影又用了多个镜头的承转变换,将人物和环境全景插入,将人、文化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这部作品最终获得了大奖[6]。这就是编导对摄像调度的体现,对拍摄技术、手法和器材做了合理利用和安排。相反,如果没有这样的编导意识,整部作品很容易陷入老套,远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三、纪录片编导现场控制的策略要求

(一)遵循现场原则是纪录片编导创作的出发点

现场原则强调编导的真实性认知,而每个人对真实性有不一样的认识。克拉考尔认为应该追求物质本身的形态和单纯性,即“物质现实的复原”,克里尔逊也把现场基点看作是干预性的“创造性处理现实”。倾向性是指纪录片编导在创作前后期必须遵循的原则,而所有编导创作原则都是以还原现场为主要基础,场景设定都要为表现对象的真实性、时空的真实性、叙事结构的真实性服务,BBC设定场景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最后坚强吗?》便是出于纪录片节目的实验性,让观看者和纪录片主角一起目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体验别人的生活状态。总而言之,一部好的纪录片是编导对采访对象设定合理的场景,都是基于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性,把我们所见的世界呈现出来[7]。所以无论是节目编排、场景设计(例如灯光录音都要最贴近真实自然状态),还是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的选定、拍摄手法,都要契合主题,遵循真实性原则。

(二)把握场面调度是关键

纪录片是将现实以艺术的形式呈现,除了真实性以外,编导还要适当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有灵活的思维模式,将现场所有素材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编导要有一定的现场调度能力,和摄影师及时沟通调整拍摄方案,合理利用器材,灵活作用拍摄手法。和灯光师沟通交流,怎么样呈现自然光,例如《衡水中学》纪录片,在教室拍摄的那个场景中,教室光线比较暗需要及时补光,这时候光要适合当时的自然环境,还原真实状态[8]。声音收集也是如此,在教室没有外面的嘈杂声但可能会有回音,要用合适的收音器。

除此之外,编导需要精准的把控好整体节奏和布局,用缜密的编导思维指导整个拍摄甚至后期制作。例如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整体画面比较平静,节奏比较缓慢,传达出文物的岁月历史感、文化的积淀。这也是编导需要在一开始确认的作品基调。这整个现场调度的适当调整都是由编导整体把控的,并且在外景拍摄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外景环境变化多端,很容易出现拍摄内容与编导初衷不符合,这时候要求编导对每个人明确主题,随机应变,将现场不利于内容场景的因素如光线外音等转化为跟主题内容契合。

(三)加强现场管理,优化拍摄工作布控

一个完整的拍摄团队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编导,还表现在优秀的管理能力。尤其在现场拍摄过程中,要提前明晰每个人的职责所在,拍摄当天可以环环相扣,衔接得当。制定恰当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一个拍摄环节都有人负责,现场井然有序。结合实际情况应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策略对现场人员进行科学管理[9]。对于分组拍摄部分,重要的部分一定要由最有能力的小组进行拍摄,保证片子整体效果质量。在平时也应当注重团队成员的能力培训,整体提升团队素质能力,在现场拍摄时各自的作用能很好凸显。

(四)编导美学观念和自身技术的提升

编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作品的水平,因此,对编导自身要求比较高,要有一定的艺术觉悟,例如拍摄时,摄影师可能只关注拍摄角度和技巧,以及机器的使用,但编导需要以艺术的角度去看整体拍摄的调整,如前所述的例子中,《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镜头和拍摄手法的应用要契合整个大环境和主题,让观众体会到文化积淀千年的高深,感受到看到文物仿佛与千年前的历史对话[10]。这需要编导有一定的美学观念,拍摄文物时如何让历史活灵活现,拍摄他们修文物时体现人们对于历史和文物的敬重。因此,编导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美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技术,感染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激发艺术感悟。

(五)编导意识贯穿整部作品的完成

独眼看世界,三足定乾坤。纪录片源于生活,记录内容是什么,要表达什么,素材核心在哪,这都需要在前期做足功课。创作前,编导应该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直面生活,看到生活的矛盾冲突和平静传递出的讯息。编导在整个节目的确定到制作结束播出都是不可或缺的,换而言之,编导需要有多方面能力,从电视新闻采制、拍摄、编辑都要有所了解,有一定基础,才能把控全局。在撰稿时要跟文字人员沟通,在拍摄时,要跟摄影人员交流,在后期要与剪辑师对接[11]。优秀的编导要把这种意识贯穿,清晰整个工作流程,在前期决策时考虑到后期拍摄剪辑,才能尽可能避免一些问题,节省一些成本。实际上,编导展现出来的作品是编导选择后所呈现的内容,是编导对生活戏曲性情节的记录,而这些情节最能体现编导意识的元素。因此,编导在纪录片中的思考与判断极为重要。

四、结语

纪录片中编导的现场控制对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有很大的影响,观众观看时要有真实感和共鸣,因此编导要从观众观看的视角出发,调节纪实影像语言,用扎实的艺术创作感染观众。目前我国的纪录片发展相对滞后,在拍摄技术和表现形式上还需要提升,纪录片拍摄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编导要有敏锐的艺术美学感悟和各方面的技术。本文对纪录片中编导的控制现场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编导控制现场的策略做了论述。纪录片的“硕果”需要大家共同培育,结合现代科技不断丰富团队的技术能力,注重能力培养,丰富纪录片的价值。编导作为这个过程的领头羊,现场控制能力体现在前期拍摄主题方案的制定,拍摄现场的布控,与各人员的沟通交流,以及后期制作,把控整个作品的制作进度和成本。这需要较为全能的人才,整个团队需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总之,现场控制是一种驾驭人物、驾驭事件、驾驭环境、驾驭设备以及驾驭自己的能力。以真实性为基础,把最诚意的作品呈现给观众,这正是一个优秀团队所要做的。

猜你喜欢
编导真实性纪录片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