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2023-01-05 14:55杨志杰龙岩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创作

杨志杰 龙岩电视台

在社会整体进入新媒体环境之后,短视频随之产生。一个“微”字,就体现其具有短小精炼的特征。现阶段,微纪录片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就是微纪录片不仅保留了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感,也记录了很多碎片化的信息,满足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观看纪录片的要求。微纪录片对创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控制时长、保证播放效果、直接讲述故事等方面创新形式。本文从微纪录片内涵入手,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特点及如何高效创作微纪录片进行全面探讨。

一、微纪录片内涵

微纪录片将互联网技术、自媒体平台作为主要依据,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更新记录观点、创新记录模式,以形成一种新型的创作模式,既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观看纪录片的要求,也能提升微纪录片的创作质量。微纪录片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微”这一方面,以真实记录为主,合理调整和微缩,达到精炼提取主题的目的。微纪录片的创作和宣发形式更加便捷,具有大众化特征,能够实现碎片化信息传递这一目标。

微纪录片的实际发展时间比较短,在界定内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可以确定微纪录片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丰富纪实内容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基于此,从“艺术表达”的角度出发,分析微纪录片的内涵,可知主要指创作者应用艺术化手段,记录或是再现实际生活,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纪录片作品。通常状况下,微纪录片的时长控制在5~25min,并且在实际创作期间无须投入较多资金,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一)取材真实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纪录片本质特征就是展示真实,并利用真实的人和事引发人们思考。微纪录片以纪录片为基础依据进行创新,将真实作为基本要义,科学合理地转化为短小精悍的故事,具有内容简洁清晰、制作周期短、成本少的特征。一般状况下,创作者将微纪录片的时间控制在5~25min的范围内,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将新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平台。

(二)制作团队小

从制作手法角度进行分析,微纪录片与传统形式下的“大团队制作”不同,微纪录片的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编辑都呈现出小团队、小制作、轻便化的特点[1]。正是因为微纪录片的篇幅小、叙事简洁,特别是在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短视频爱好者只需要一部小DV,甚至一部手机,花费较小的精力和财力,就可以在规定的创作时间内提前完成故事策划、撰写分镜头脚本等工作,完成一部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总之,微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小,既能节省创作时间,也能提升创作效率。

(三)主题突出

传统大制作形势下的纪录片,都是从纪录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角度进行拍摄,而微纪录片与之不同,其主要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如以普通人的视角观察身边的环境,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做好艺术加工和再创作工作,从而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传统形式下的纪录片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存在受众面小、传播难度大、接受程度低等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观影。微纪录片就是直面这一需求,让人们在空闲的时间内接受新鲜事物、获取有趣信息。因此,微纪录片更是具有以“草根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易让平民百姓所接受。

(四)结构简单

分析纪录片的结构叙事符号系统,主要是由视觉符号结构系统、听觉符号结构系统组成。视觉符号结构系统包括画面和片中的字幕;听觉符号结构系统,具体包括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传统纪录片,因为叙事的篇幅比较多,所以需要大量的解说词来体现编导表达的内容,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观影节奏变快,微纪录片更是以口语化,平民化的语言来讲述家长里短,讲述主人公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很容易让受众接受。比如:叙述者将片段化讲述方式作为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声画统一”“声画对立”有效结合的模式,突显微纪录片表达的主题。微纪录片的结构非常简单,在为人们营造轻松愉快的观影氛围的同时也优化了纪录片结构。

三、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一)控制微纪录片的时长

在微纪录片创作的诸多特征中,时长短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微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将具体时长控制在25min内,并且还要保证符合纪录片的创作要求[2]。实际上,在不同的播出平台,对微纪录片时长的要求也尽不相同,一般在10min以内更容易让受众观看,5min以内的纪录片点击率为最高。对于创作者而言,“多长的时长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何提升传播效果”是需要细致思考的问题。

从新媒体平台上点击率比较高的微纪录片整理发现,这些微纪录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篇幅较短。例如:《中国梦365个故事》这一微纪录片的网络总点击量非常高,创作者将时长控制为3min;《如果国宝会说话》在B站上实际评分达到9.9分,创作者将具体的时长控制为5min。除此之外,为了更好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央视纪录片频道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会将一些篇幅冗长的优秀纪录片,重新提炼,进而分集剪辑,并将每一集的时长控制在15min之内。

现如今,人们接受资讯和新闻的渠道非常广泛,大到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小至各种小视频APP、公众号的冲击,那可谓是相当之大,传统的电视台收视率非常的低,18~30岁之间的年轻团体更是轻易不看电视节目。作为地处山区地级市的龙岩电视台在这种困境之下,要生存、要发展、要吸引受众,传统的纪录片团队及时调整思路,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努力制作了一批1min、5min、8min、15min等时长的微纪录片。除了在电视上播出,也同步在红土地视频网、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同步播出,点击率都在100万以上。

通过对这些微纪录片的时长控制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可知最佳时长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时长并不是微纪录片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一般状况下微纪录片都是结合节目的具体需要,控制在3min、5min、15min、20min等多个档位,无论微纪录片创作者将具体时长控制在哪个档位,都要保证微纪录片主题鲜明,内容具有一定深度。现阶段人们更倾向观看5~10 min的微纪录片,这个时间段可以保证受众观看纪录片的注意力,并且这一时长也是新媒体平台乐于合作的时长。

(二)正确选择微纪录片的题材

结合纪录片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人们越来越关注鲜活的人生百态,主流媒体制作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就非常受欢迎。在新环境的影响下,微纪录片更应体现“草根文化”特征,使人们成为生活记录者,真正做到关注当下和关注身边的故事,这是目前微纪录片创作者应选择和确定的关键题材。微纪录片创作者在实际选择题材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以下为几种重要的题材供创作者选择,为后续拓宽微纪录片创作者选题思路提供依据。

一是社会热点题材。

通过对社会热点题材的微纪录片进行细致分析,可知主要就是将当代社会作为创作背景,要求微纪录片创作者时刻关注现阶段的热点事件,在精准记录时代个人命运的同时,为人们呈现出鲜活的故事,从而展现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3]。比如:在2020年初武汉大规模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央视陆续推出《同心战“疫”》《武汉:我的站“疫”日记》等微纪录片,主要就是讲述“普通人”在武汉“封城”时的故事,传递国人同心抗击疫情、战胜疫情的决心和意志。社会热点题材的微纪录片,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大背景,一般状况下会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发展中,不仅精准记录时代发展状况,也非常关注个体的表达。

二是生活记录题材。

微纪录片有多种类型,生活记录题材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种题材,主要就是以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像记录人们的职业状态、生活状态,在表达情感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升华主题。比如:《颠簸货运路》一系列的微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司机这一群体作为对象进行记录;《二更》平台上的微纪录片记录的人物较多,像外卖员、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退休警察等。龙岩电视台也配合主题宣传,推出一系列人物宣传,诸如《面包人》所讲述一群义工在一千多个夜晚,行走奔波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公园、桥梁等地方,为流浪在这里的困难群体送去爱心面包。此微纪录片一经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温暖了一大批人,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前来报道。

三是人文历史题材。

这一题材的微纪录片与其他类型的微纪录片存在差异,主要内容是指涉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历史文化景观、人文风俗等。在细致划分人文历史题材的微纪录片时,具体分为以历史战争为背景的题材,如将抗日战争作为背景的《抗战》《战鹰》等微纪录片;以民族历史文化为载体的微纪录片,如《故宫100》《四季中国》《早餐中国》。通过这类微纪录片,受众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魅力。

(三)明确微纪录片的叙事要点

一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为主。

将影视作品的叙事视角作为主要依据进行研究,可知其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创作者观察、反映社会生活的总视点”[4]。同一个创作题材和同一个生活形态的微纪录片,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视点进行观察和表现。在此期间,如果想要更加艺术地表现出社会风貌、人物心态,微纪录片创作者就要体现出创作的艺术性。

微纪录片与影视片不同,在“内容时长”这一因素的影响下,通常状况下都是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在严格按照这项要求进行叙事之后,可以增强微纪录片的亲切感和自然感,甚至对于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也具有重要作用。此种类型的微纪录片会将采访作为主要方式,从而让主人公自己讲述故事。新媒体环境下对微纪录片创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创作者既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能,也要保证主人公表达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5]。微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中一定要明确故事主体,保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完成讲述。此外,对于采访对象而言,为了保证故事具有流畅性,一定要保证实际使用的话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征。

二是保证叙事结构简明且具有较强的设计感。

叙事结构在微纪录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能体现出微纪录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也能取舍和组织拍摄素材。将微纪录片与传统形势下的纪录片进行对比,在叙事结构上更能体现出简单明了、设计鲜明的特征。微纪录片的每一个篇幅会受到限制,需要创作者保证叙事结构具有较强的设计感,如牢牢抓住核心点进行设计,为后续体现出“开门见山”的特征奠定基础。微纪录片创作者为了保证完成创作的微纪录片,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和特点,就要在设计结构上这项操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突出叙事节奏的从容性。

微纪录片创作者在表达情绪过程中,具体应用的手段多种多样,叙事节奏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方式,如主要就是将概略、省略、停顿等作为主要手段,在达到改变现实节奏的目的之后,进一步提升叙事张力。微纪录片的时长较短,大部分的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较多,无形中会在微纪录片中加入较多的信息,这样就会使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变得非常局促。为了进一步突出微纪录片叙事节奏的从容性,创作者就要做好取舍和留白工作。在此之后,既能保证微纪录片从容叙事,也能精准地表达出叙事内容。

四、结语

综上,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者面临严峻挑战,加之现阶段人们碎片化阅读需求量显著增加。为了满足人们观看微纪录片的需求,创作者就要将原有的创作理念作为核心依据,结合新媒体环境变化状况,充分利用微纪录片创作特征,选用针对性的创作题材,优化微纪录片结构。通过做好这些工作的方式,保证最终创作出的微纪录片质量符合时代要求,为后续提升传播效果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创作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