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对孩子的“不耐烦”

2023-01-05 13:39钱志亮
家教世界·V家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爸爸孩子

钱志亮

很多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缺的不是爱,而是耐心。台湾有这样一则公益视频:节目组对几组家庭进行了一次真实的测试,看看人们语气不善时,是怎么伤害到亲人的。视频中,两个孩子打电话问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到拍摄现场,爸爸按照节目组要求,假装因为忙,“心情不佳”地吼道:

“我在忙,你想干吗?”

“事情处理完就过去了啊!”

“不能等一下吗!”

听到爸爸不耐烦的回答,孩子们瞬间泪如雨下。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现在的父母,生活压力普遍都很大,忙工作、忙家庭,在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最容易丢失的就是对孩子的耐心:送他上学,磨磨蹭蹭半天才能出门;陪写作业更是鸡飞狗跳……这些瞬间,都很容易让我们歇斯底里,耐心渐渐变成了一种稀缺品。当你对孩子不耐烦时,不妨想想下面三句话。

“不耐烦,是我不懂孩子”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妈妈带孩子去参加晚会,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的场合。可是和她预料的完全相反,孩子在这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妈妈不明白,平常最贪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这个漂亮又热闹的地方呢?她反复安慰孩子,可是孩子就是吵着要回家,坐在地上哭,连鞋子都弄掉了。

最后她也失去了耐心,对孩子吼起来,看着孩子耷拉着脑袋,叹了口气,蹲下来给他穿鞋。在蹲下来的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孩子。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腿,哪里有什么美食、美景。

原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故事带给我的触动很大。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烦,完全是视角问题,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所以我们不懂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就哭、不懂他为什么在陌生的环境里一定要大人抱、不懂他为什么突然对某个东西执着起来……

因为你不懂他,所以烦躁也来得特别快。

一位朋友有段时间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办公,这是他有了孩子之后,连续在家最长的一段时间。每当他在电脑前工作时,6岁的儿子时不时就来找他,一会让他开电视,一会让他修玩具。

一次两次还好,时间久了,他就没了耐心,把儿子凶了一顿,顺便把他关在了门外。晚上妻子责备地说:“你不知道你在家,儿子有多开心。”

这句话让他愧疚万分。他渐渐明白,孩子反复、故意的打扰,其实只是想引起他的注意,渴望他的爱与陪伴。在你面前不乖的孩子,其实心里藏着许多没有被满足过的需求。这时,最伤孩子的行为就是,推开他,语气里全是责怪。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开始对孩子不耐烦时,先练习暂停吧,哪怕只有1分钟,也要学会判断孩子的需求,不要把那些行为当成对你的挑战,而是想想他需要什么帮助。

如果你能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看他的问题,那些令你感到生气的行为都有了答案,你也会发现,这些难题都可以用爱、关注、照顾和理解来化解。

“不耐烦,是我自己太累了”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我们心情好,对孩子的忍耐度也就上来了。耐心和心情是呈正相关的。有时候我们对孩子不耐烦,不是孩子太烦人,而是大人的情绪有了问题。比如孩子找你给他讲故事,你心里烦,就会不想理他:“走走走,别烦我,忙着呢。”

但如果放在平时,你反而会想:“孩子想读书,那是好事啊。”当大人本身的消极情绪无法排解,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看到磨人的孩子,很容易就爆发情绪。

作家菲利帕·佩里说:“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必须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才能够释放内心的爱。”当你无法排解悲伤时,你释放的可能就是怒气。正如有句话所说:“我不是脾气差,只是太累了。”你越累,对孩子就越容易失控。

很多父母都有过“吼完孩子就愧疚了”的时刻。这种“愧疚”的产生,不仅是心疼孩子,还有我们心里明白:“这不全是孩子的错,我们的反应过激了。”

换句话说,你的怒火不是真的证明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深藏在你心底的痛苦借此被唤醒了。像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要学着照顾自己,你可能需要倾诉、需要帮助、需要休息,总之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给自己的压力找到出口。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能量去照顾孩子,你就会变得耐心起来。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中写道:“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即兴发挥的艺术,没有一定之规,总在变化当中。只要你对孩子的管教是以他的身体和情感需求为中心,只要你能够时常关照你自己的想法、情绪和呼吸,那么,再加稍许运气,你就能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父母不可能做到一直都对孩子和颜悦色,毕竟没有真正完全省心的孩子。我们只需要做到及时察觉,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接纳、安抚好自己,再来包容孩子。会发脾气是一种能力,我们都需要时间来练习。

“不耐烦,孩子不会恨我,但他会恨自己”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爸爸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时,孩子竟然反过来安抚他的情绪。爸爸在崩溃的边缘即将爆发,儿子可怜兮兮地看着他并“鼓励”道:“爸爸,你别吼我了。” “宝贝会写,会写。”“给爸爸鼓掌……”

孩子讨好的眼神,让人十分心疼。

其实,这就是孩子在感受到父母不耐烦时的真实表现,他们心里很害怕,很惶恐,甚至会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神奇的是,父母这种不耐烦并不会招致孩子的恨,反而是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

“我讓爸妈烦了。”

“肯定是我不够好。”

“我不值得妈妈的重视。”

因为孩子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到的是深深的“被拒绝感”。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想法,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在一个情绪化的家庭里,孩子最先学会的就是,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一点,有的孩子总是想尽办法“讨好”, 确认父母是不是爱自己。

孩子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是很悲哀的事情,而这都源于孩子对父母之爱的苛求。

孩子很爱你,所以才愿意总是原谅你。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父母是无条件宽容的,那就是孩子。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爱着父母,即使你不爱他,他也会爱你。

做父母的,不应该辜负这份宽容。

所以,当你心里对孩子产生那股无名之火时,一定要想想孩子对你的毫无保留的爱与依赖。爱总是能让人心变得柔软。

猜你喜欢
爸爸孩子
我和爸爸
孩子的画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