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雪屋”

2023-01-06 18:01钱国宏辽宁省鞍山市
内蒙古林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林海雪原大兴安岭狩猎

钱国宏 辽宁省鞍山市

居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以猎杀海豹、雪砖垒屋而闻名。在我国境内,也有这样一个擅长构筑雪屋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北风呼啸、积雪如山的林海雪原之中,以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彰显了本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与自然的和谐依存。他们就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里的鄂伦春人。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山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当地小调,唱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鄂伦春族自称“山岭上的人”,也有“使用驯鹿的人”之意。他们大都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大兴安岭山林地带,是我国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人威武健壮、身手敏捷、精骑善射,他们世代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才走出山林,由“四海为家”的狩猎生活逐渐转向定居游猎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们捕鱼狩猎的传统却没有丢失。每到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的时候,依然有鄂伦春人去林海雪原中狩猎。在狩猎过程中,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本民族独特的“雪屋”。

大兴安岭地区入冬较早,阳历九月便开始寒风呼啸,雪花飞舞,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长年不化的积雪厚可达一两米深。背风的地方,积雪堆得像高耸的山岭,至少有四五米厚。鄂伦春人进入森林狩猎,经常要在森林中过夜,森林中夜间温度低至零下四十多度,可谓滴水成冰。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穿多厚的皮衣都有被冻伤、甚至冻死的风险。聪明而坚韧的鄂伦春人面对皑皑积雪,发明了独特的御寒方法——造雪屋。

鄂伦春人晚间在林中“下榻”时,选一处积雪厚达三四米的背风之地,开始建造雪屋。他们建造的雪屋有多种构造形式,完全是根据地势和积雪的厚度来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竖挖”。他们在厚厚的积雪处竖着下锹,挖出一个直立的、边长2米的方形雪坑,然后从林间找来几根结实的木杆,搭在雪坑的上面,再覆以厚厚的树枝、熊皮和积雪,这就等于为雪坑加盖了一个坚实的房顶,再在背风的一面留出一个换气口,一个简易的雪屋就这样建成了。鄂伦春人在坑底铺上厚厚的兽皮,再在雪屋里燃一堆篝火,人就可以美美地在雪屋里过夜了。尽管外面北风呼啸,雪粒子抽得枝条狼一般地嚎叫,而雪屋内却是温暖如春。养精蓄锐一夜后,天明时分,鄂伦春人走出雪屋,继续开始狩猎行程。另一种是“侧挖”,即建造窑洞式雪屋。选一个背风处的雪岭,在背风面用锹削出一个断崖面来,然后在断崖面中下部往里面挖,挖出一个像陕北窑洞一样的硕大雪洞来。在雪洞里用木杆支上房架,以确保雪屋的屋顶不至坍塌;在切口处用树枝挡上,既可通气,又可防猛兽夜间偷袭。然后把带来的熊皮、野猪皮往地上一铺,既隔潮又保暖,拢上一堆篝火,就可以安心地睡个温暖觉了。

鄂伦春人在林海中造的雪屋基本不用担心坍塌。因为林海雪原中的积雪,长年累积,连冻带吹,早已坚实如冰,直立性极强。加之鄂伦春人在建造过程中,还在雪屋屋顶和四周放上“支杆”“柱脚”,因此雪屋绝不会坍塌。而雪屋中篝火在燃烧中所需的氧气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包括人在雪屋中过夜所需的氧气等,均通过雪屋的换气孔来完成。因此,雪屋虽然简易,却经济、实惠、保暖、科学又安全,真正体现了鄂伦春人就地取材、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

猜你喜欢
林海雪原大兴安岭狩猎
林海雪原(五)
林海雪原(三)
林海雪原(二)
关于大兴安岭冰雪产业发展的思考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论《林海雪原》中自然条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