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课堂”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动机及意愿研究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2023-01-08 10:37陈隽淇李忆嘉邓子豪李嘉霖
智库时代 2022年13期
关键词:调研资源大学生

陈隽淇 李忆嘉 邓子豪 李嘉霖

(华南师范大学)

一、调研背景

(一)互联网使用规模庞大,“互联网+教育”需求较大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教育为本的理念,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而教育的任务就是知识的发展与传播,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知识的开放与共享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作为大学生“主力军”的20—29岁网民占比达到17.8%,知识共享平台也成为许多青年大学生除传统课堂外获取知识的一大主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来探究大学生对于知识共享平台的使用动机以及使用意愿。

(二)具备优势,“在线学习”前景广阔

根据《疫情时期大学生线上学习调查分析报告》[6],国内334所高校118191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7.1%的大学生参加了在线学习。“线上教学在全国高校的大范围展开,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是第一次。”近十多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线上学习报告》也显示,43.7%的学生表示曾在疫情之前参加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变革,更是改变了人们对“教与学”的认识,它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知识共享经济发展良好,相关平台发展较快

网民对互联网帮助程度的评价,认为互联网对工作学习的帮助程度较高。这说明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在注重追求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各类社区层出不穷。人们通过在虚拟社区中的交流,获得自己的所需,又因社区类网站因其丰富的知识内容,独特的文化氛围,个性化的服务,互动的功能,细分化的人群日益得到用户喜爱和业界看好。

二、调研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知网、图书馆等文库进行资源检索,阅读有关的书籍、论文、报刊杂志、文章等,并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等奠定基础。

(二)访谈法

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探究受访对象对知识共享平台的认识以及看法。访谈法能对受访对象的态度与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能够简单而迅速的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并且由于是当事人亲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有经过转述或者其他限制,收集的数据具体而准确,可信度高。

三、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知识共享平台的使用意愿、使用频率以及对平台的看法展开调查,分析不同学生对知识共享平台的看法。

面向广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使调研数据与分析更加合理、更具科学性。以此为例,分析知识共享平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何种作用。了解知识共享平台的使用是否促进了使用者的学业进步。

四、文献综述

“共享”一词最早出自《东周列国志》,意思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知情权、使用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也就是所谓的“分享”。2018年,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1],在过去的 2017年里共诞生了242条新词汇,其中“共享”一词最受青睐。共享是共享经济中的核心理念,强调物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共享经济是公众将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共享,而共享单车的兴起将共享的概念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此之后共享经济更加发展壮大起来,规模增大,涉及行业增加。关于知识共享平台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知识共享概念与意义。《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指出知识分享是指把个人或机构分散、盈余的知识经验等智力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上集中起来,通过免费或付费的形式分享给特定个人或机构,最大限度利用全社会的智力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

二是关于知识共享平台的研究。关于知识共享平台,也称为“知识分享平台”。在 Web2.0时代下,知识共享平台近几年火热程度不断上升,研究前景广泛,但是研究角度还是较少。在知识共享平台领域,目前国内呈现出来的研究可分为三类:基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共享平台的模式、设计与构建;站在个人动机、分享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的视角下分析知识共享平台;站在某个具体的平台来分析该平台的模式、特征、优势与不足。由于知识共享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所以各个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教育行业的知识共享。但根据《新榜2017知识付费年度报告》[3]显示,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成人是现有知识共享平台的主要用户,这些中产阶级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并且现如今平台功能越来越强大,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所以“知识共享+成人学习”的话题值得研究。

知识共享的利益主体们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一个重要动机是知识共享。然而,知识共享平台不同利益主体选择的共享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对此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归因分析与探讨。

国内对于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上,落脚点大多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用户知识共享意愿,而较少有研究者对“影响知识共享各主体行为动机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平衡的”展开研究。

但在国外,研究分析大多是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深入探究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和真正意图,并开始考虑主体间的博弈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Bock等[4]发现,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动机受其对知识共享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组织气氛的共同影响。Hsu[5]指出,学术社区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对用户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成员在学术社区中进行知识共享。

五、访谈数据分析

(一)访谈背景

在调研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我们选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访谈。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本次访谈采取线下访谈与在线视频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访谈对象:受访谈的5位男生和6位女生,分别来自数学科学学院、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学院,均为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些对象是为了对比出不同性别、不同地点、不同年级、受不同老师影响的不同深浅下对知识共享平台的使用情况,较具有全面性,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二)访谈过程

我们采取了非结构性的访谈方式,关于访谈的时间、地点、时长都遵从了双方的建议,为了保证访谈内容的真实性,避免受访对象临时做相关方面的准备,在访谈前并未将访谈内容告知对方。为了使访谈更加轻松,得出的结论能更为契合不同学习环境背景下的大学生的情况,本次采访采取了只设置提纲的非结构访谈。全体对象的访谈时间均为半小时左右。因为特殊时期无法进行线下访谈,所有访谈均为线上微信语音和文字的访谈。访谈过程中气氛较为轻松,主要记录了访谈对象对知识共享平台的了解程度、态度、使用方式、使用频率以及使用提及到的平台的原因。

(三)访谈资料分析

1.受访谈人员背景

受访谈的5位男生和6位女生均为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学生,均符合我们的调研范围。其中,5位同学在石牌校区,3位同学在大学城校区,6位同学在南海校区。所有同学都在大学期间或多或少接触过知识共享平台,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被访谈的同学均有过阶段性的持续使用经历,且至少在华南师范大学就读一年,对大学学习生活且专业的学习上有一定的了解。

2.受访谈者对知识共享平台的使用意愿及使用原因

在使用意向方面,受访谈者均认为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对自己的成绩提升有所帮助这一观点、在日常(非复习周),上述被访谈的同学平均每周会使用3-4次,而在复习周则会每周使用5-6次左右,该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知识共享平台对学习(特别复习周)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使用的原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提出知识共享平台都会有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拓展,也能从平台上下载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拓展文档以及授课的课件,能对学生课程的辅助有比较好的作用。同时,大部分同学也提到网络上大部分知识共享平台课程资源比较丰富,能较为便捷地找到各个学科各个方面的学习资源,而且基本不用付费,这也是促使他们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重要原因。

3.受访谈者对知识共享平台的改善意见

大部分受访谈者认为现在大部分的知识共享平台资源上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上传资源的门槛低,二是审核难度大。针对上传门槛低,可以修改上传权限来提高门槛,如:只有平台认证的账号才可以上传。针对审核难度,可以修改审核机制,有官方初审视频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教学内容质量上抽选有信誉度和认证的账号组成审核团对视频进行进一步审核。针对综合型视频网站平台,平台运营方可以考虑增加锁定功能,在用户推送与搜索中包含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收取低额费用来开发新功能。

六、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调研结论

比较访谈中的调查结果,对大学生的校区、学历、专业类别、授课方式现状进行研究,我们能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1)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筛选标准重在“自主性”与“便利性”。根据期望确认理论,学生在使用知识共享平台前,以“能随时随地使用”以及“能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课程”为主要标准,对拟使用平台产生一定的性质期望。当知识共享平台能成功地满足学生上述的两大期望时,学生便会重复使用并向其他同学推荐此平台;反之,学生便会减少对该平台的使用,对其满意度下降,形成一种负反馈。因此,共享平台的人性化设计与自由度成为学生使用意愿的重要“绩效考察标准”。

(2)学生们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业。大部分人在归纳课上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好地理解透彻,会去相关知识共享平台搜索更多的学习资源;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参加相关专业比赛,为了了解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去使用知识共享平台。

(3)在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学生们对知识共享平台会有一定要求。相比较于比较单调讲课的一些平台如慕课、学习通,大家会更倾向于可以发送弹幕、且老师讲课较为风趣的哔哩哔哩。

(二)调研建议

1.对平台的建议

(1)提供更多优质课程资源

根据访谈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原因是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知识共享平台应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帮助其自身的成长,同时带动平台的发展。

(2)简洁流畅的UI设计

根据访谈结果可知,大部分在日常中使用知识共享平台的同学都认为“良好的UI界面设计”也是选择使用平台进行学习的原因。因此,知识共享平台除了在优化自己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在UI界面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吸引更多同学前来学习。

2.对学生的建议

(1)提升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

学生应提升自己的资料搜索能力来应对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海量化,与新时代接轨。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学生都感觉到知识共享平台存在海量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资源良莠不齐的现象。上传资源门槛低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人人都可以上传资源,因此,开放平台资源良莠不齐是必然结果,学生需要通过提升自己对资源的甄别能力来避开一些质量低下的课程。

(2)将知识共享平台融入学习生活中

学生可以尝试将知识共享平台融入自己的学习中,改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从数据中来看,所有受调查的学生都从知识共享平台中得到提升。时代是不断在变化的,我们应该尝试与时代接轨。知识共享平台普及化是大势所趋。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探索知识共享平台的使用方式,为教育改革提供意见。

猜你喜欢
调研资源大学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