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化与社区治理
—以上海市D镇“环保小先生”项目为例

2023-01-08 10:37
智库时代 2022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化垃圾分类

黄 蓉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一、引言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区作为城市地域的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社区治理中更应充分发挥社区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社区中存在大量的青少年。从治理主体来看,青少年在社区志愿服务、抗击疫情、邻里互助等活动中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成为社区自治的潜在力量;从管理对象来看,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且易受诱惑,失范和越轨现象时有发生,社区环境对其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他们也是社区预防、教育、和管控的重要对象。其次,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拓展,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由于社会的迅速转型,使得初级群体如家庭出现核心化、邻里关系呈现淡漠化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顺利地社会化,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城市生活中,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再到“社区人”的转变,社区成为青少年除家庭、学校外度过时间最多的场所,也是其直接接触的社会窗口,社区已经与青少年的社会化密切相关且意义重大。本研究将基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视角,以上海市D镇的“环保小先生”项目作为案例,探讨在其社区治理中青少年社会化是如何实现的,试图归纳分析社区治理与青少年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社会化和社区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视角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主要围绕的问题是人如何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社会化是指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使得社会文化可以延续,人的个性得到完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因素与主体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运用一定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法律、道德等教化青少年,推动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青少年能动地内化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由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的活动过程。国外关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主题主要聚焦于青少年的社会问题、个性心理、青少年教育等方面,国内则主要聚焦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特征,类型,内容,途径,作用机制等。学者们大多数认为,青少年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化手段,学者们的研究侧重于讨论家庭、同辈群体和网络等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在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机制上,学者们总结的主要有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和社会交往机制。

整体而言,青少年社会化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聚焦了青少年这一重要群体,但大都偏向于从理论角度分析相关社会问题和现象,一方面提供了较清楚的参考框架,另一方面实证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成果,以青少年社会化为研究视角,试图为青少年社会化和社区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三、案例:上海市D镇“环保小先生”项目

D镇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拥有86个居委会,154个居民小区,超过40万人口。2019年7月,D镇响应市里的垃圾分类治理,首创“环保小先生”项目,镇域范围内23所学校,包含1.8万名的中小学生受鼓励一起争当“环保小先生”。实施“环保小先生”制度不到一周时间里,全镇近70%小区实现垃圾分类纯净度85%以上,一个月内基本全部达到“不分类、不收运”标准。受环保小先生的影响,居民和家长更加关注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社区志愿者也更加具有动力和能量。

(一)社区治理: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新路径

在传统的认知里,青少年社会化路径主要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网络等,较少将社区这个环境纳入其中。然而我们需要看到在当下环境下将社区治理纳入到青少年社会化的原因: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当下的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化的特征,加上大量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存在,缺乏多维的互动,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精神层面的关心不够;二是城市居住空间变化,传统的弄堂或者四合院式格局已经变成了独立式的现代化楼宇,由传统的守望相助变成互不相识的邻里关系,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交往的空间,社会交往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三是社区治理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遵守规则、竞争合作、分工协调、互帮互助,这对青少年实现人格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种实践场景中接触社区的不同群体,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技能、文艺娱乐技能、创造能力、劳动能力,充分挖掘青少年的潜能,实现技能社会化;在参与治理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学习相应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实现角色社会化。

在D镇,青少年一方面按照环保小先生制度要求,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了解社区事务,在志愿服务中训练自身技能;另一方面介入社区生活,参与到社区关系网络中,将已有的社会经验与观念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与情感,激发志愿精神和责任意识,乃至带动家庭与整个社区的氛围;整个过程中他们由社区的管理客体转变为治理主体,将其个性与社会性相结合,垃圾分类逐步由外在的强制规范或被动教化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与自由选择,并成为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

在D镇的社区治理中,D镇的青少年实际上实现了社会化:首先,从青年社会化的途径来看,主要是依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网络等手段。家庭作为青年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主要是落实大场镇环保告家长书内容,配合活动开展,和孩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在双方的互动中也提升了家庭的环保素养。学校作为青年社会化的正式组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并且把“环保小先生”评选纳入学生评优的考核指标,引导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同辈群体之间年龄结构相仿,他们之间会进行垃圾分类的信息交流、分享自身的情感,表现良好的优秀少先队员具有价值引导的作用;青年在潜移默化中会根据大众传媒提供的参考框架来阐释社会现象,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媒体报道等宣传环保小先生制度,表扬优秀的环保小先生能够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培养其道德品质。

其次,从青年社会化的作用机制来看,一是角色引导,D镇叫环保小先生而不是环保小卫士或者小榜样等,在于传承陶行知的理念。早在1932年,陶行知先生就曾在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中提出“小先生制”,孩子们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即时传播给周围的人。这就明确了青少年在这场垃圾分类治理中既是施化者又是受化者的角色,通过赋予他们角色期待,明确角色规范,引导小先生们进行角色学习,实现从个体人向社区人转变,同时,“环保小先生”是D镇推进社区少先队工作的一个抓手,推动校社联动,让青少先队社会化从社区开始,引导他们内化少先队员的角色。二是规范内化,D镇将环保小先生制度化常规化,同时在学校教育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家风家教传承,让青少年在行为模式上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参与,在思维模式上形成爱与互助的志愿意识。三是社会交往,无论是人人争做环保小先生,服务积分成为参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的准入条件等这些社会比较,还是在实践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学习榜样等,都容易使青年出现从众、模仿、暗示、感染等同化行为,更好地带动社区垃圾治理的群体氛围。

(二)青少年社会化:为社区治理创造新活力

在传统的社区管理中,往往忽视青少年这一群体,原因在于:一是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不成熟,一些社区意识不到青少年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缺乏青少年参与治理的平台、组织和活动载体;二是青少年学业压力较大,且参与社区治理的激励不够;三是部分青少年缺乏公共精神和责任意识,不知道如何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强调共治、共建、共享,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今天,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青少年是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是创新社区治理的必然要求,相对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具有创造性,青少年这一重要群体自然不能忽视。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同时还需要考虑青少年特点的问题:一是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在成长及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网络和社区环境等都直接会对其产生影响,二是青少年对社区治理内涵认知不成熟,相关知识匮乏,在老师或家长的引导下参与的一些社区活动大都是临时性的;三是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和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还需加强,不清楚本身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也不明白参与社区治理对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促进作用,能够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D镇在前期调研中发现,青少年群体数量很多,但在垃圾分类上参与度不够,他们发现父母由于上班工作忙,本身整个家庭就对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基本只是停在概念层面,缺乏实践锻炼,而青少年本身也很少会参与家务劳动。通过研究分析,D镇确立了环保小先生制度,将社区教育子系统与学校教育子系统、家庭教育子系统联系起来,并取得了卓越成效,通过这一项目的持续性常态发展,实际上青少年在逐步完成社会化转型,由生物人变成了社区人,并为D镇社区治理带来了新活力和新面貌。

从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来看,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如何为D镇社区治理带来新活力的:一是在社会生活技能的养成上,在环保小先生项目的参与中,青少年需要先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再运用知识去正确投放,在投放中会帮助老奶奶或者同学进行垃圾分类,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与父母、老师、同辈群体、社区工作者等都进行交流,设立了“暑期环保小先生”等称号评选活动等,让青少年学习到了劳动技能、沟通技能、竞争与合作技能等技能,这些为之后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积累了经验。二是在社会规范的内化上,环保小先生是一项可持续的常态化项目,设立了垃圾分类规则、参与规则和激励规则等,划分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相关人员的责任,并且制度在不断适时调整,参与环保小先生的青少年需要严格按照规则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能动性地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准则,完成后的表彰也强化了制度激励,初步让青少年明白参与社区治理其实并不难,就在一些日常的事务中,自己就是主人公,要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等,这对参与其他社区治理项目开展和推行社区自治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在个性培养与发展上,环保小先生实际上是一种社区志愿和自我服务活动,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需要自己动手,努力去累积经验卡来获得称号,这就使得在参与中青少年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同时也在青少年在付出中反思,在服务中成长,学会勤劳、独立、坚持、自信等品格,这些品格对于这群未来社区的主人公来说极为重要。四是在社会角色的学习上,环保小先生将家庭、社区和学校联系在一起,让青少年明确自己的不同角色和义务,在子女、社区居民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遵循相应的角色规范,特别是对自身社区居民角色的学习,了解其权利与义务,学习相关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这对于其合理调适角色,在社区治理中减少角色行为偏差和冲突具有一定意义。

通过环保小先生项目的开展,在社会化过程中,D镇社区的青少年对社区有了感性的认识。促进了社区中“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的营造。现在,在大场的各个小区里,每天都能看到背着书包排队扔垃圾的学生们,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居民们也慢慢改变了习惯,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楼道日益整洁。实践证明,“小手拉大手”的能量是巨大的。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牢牢抓住“主线”,找准撬动工作的“支点”,让“孩子”带动“家庭”,“环保小先生”制度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大场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长期来看,“环保小先生”成为长效机制,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经验,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D镇也在继续探索让青少年更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方式,如从线上征集的2300多条口号中,选出充满创意、有趣的制作成手卡,用作线下活动“拍照神器”;再如,把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的学生画作,结合口号设计制作成笔记本等奖品,发给每一位“环保小先生”;组织学生们到垃圾处理厂等地参观……通过多种方式,给他们心里种下了一颗建设和爱护社区的种子。

四、结语

社区对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既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也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D镇环保小先生制度,推动了青少年人格的完善,在志愿服务中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展示自我,学会责任与奉献,积累实践经验,强化角色认知,激发主动性与社会参与意识;同时青少年的社会化也为社区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环保小先生制度也为邻里互助,家校互助提供了纽带,促进了社区资源的整合,改善了社区环境和氛围,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说,社会治理与青少年社会化是相互促进的,他们具有共通性,二者共同促进了青少年参与社区的作用发挥。从D镇环保小先生项目中,也可以总结一些经验与建议:

一是搭建家庭—社区—学校的合作机制、平台或载体。D镇正是创新实施“环保小先生”制度,在“政府搭台、学校主导、社区把关”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们从学习生活垃圾分类有关知识,在社区治理践行中提升兴趣和能力,当好“小先生”、真正做到教会全家人、带动一群人,实现资源衔接与共享,为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搭建了平台。二是推进学校的社区教育。社区是青少年日常接触的地方,在学校开展相关教育,能够让青少年对社区建设和治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相应的方法、理念,毕竟青少年在实践中接触到的对社区的认识也是片面的;三是结合社区青少年需求设立常态化的治理项目,发展社区文化,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氛围,实现青少年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构建青少年和谐人际关系。

猜你喜欢
社会化垃圾分类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垃圾去哪了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