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3-01-08 10:37王筱芽
智库时代 2022年13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院校

王筱芽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学生优质就业、精准就业是衡量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提升高职生就业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环境分析

(1)社会不稳定因素加速变化,就业保障机制谋划推动。受国际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等压力,行业发展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增长不稳,就业压力愈发显现。缓解冲击、稳定就业是重中之重,政府立足新发展理念,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出台了多项“稳就业”“保就业”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积极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努力实现就业总体平稳,此番政策扶持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有了一定促进作用。其中包括加大落实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推出"三支一扶"计划、不断进行就业渠道的拓展,推出各类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为缓解高职院校就业压力,推出专升本扩招政策等。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等现象。

(2)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就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急速创新,电信业、网上零售业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疫情影响下,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业态模式展现明显优势,呈现了逆势增长的态势。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转变了传统的就业、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就业模式、就业环境更加灵活自主,众多新兴就业岗位和数字化新职业由此创造,逐渐催生了新商业模式,从业人员的岗位选择、工作能力、收入水平发生新变革。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经济增速达到GDP增速3倍以上,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1]。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加速了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总体上传统的劳动力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技术的转型要求、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减少、就业服务化岗位需求急剧加速、“多元就业”“灵活用工”等新型就业模式凸显等因素影响,高职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面临诸多新的外部挑战。

(二)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业质量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整体研判。高校就业质量可通过毕业生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工作稳定性、学历提升率、就业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衡量[2]。当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现代职业教育也给予了更多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就业形势呈现良好态势,总体就业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依旧不高,就业质量衡量的指标体系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依然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难题。

(1)专业相关度偏低。高职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调查显示,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岗位工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主要原因包括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毕业生对自身专业就业形势了解不足等。

(2)工作稳定性不强。工作稳定性主要以离职率作为主要依据。高职毕业生岗位流动性普遍偏高,工作稳定性不强。各高职院校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分析,45%左右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离职。离职主要原因包括职业适应能力弱难以胜任岗位需求的被动离职和发展空间局限、工作环境差、薪酬福利低等无法达到毕业生预期目标导致的主动离职。

(3)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发展机会、工作认同等的感性认知和主观判断。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1年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分析指出,我国 2020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 90.9% ,基本达到充分就业。就业满意度仅为 69%,虽然比2019届的66%有所提升,但是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就业满意度仍处于低位。[3]从不满意的原因分析,工资水平和行业发展前景为高职毕业生主要考虑的两大原因。

(4)学历提升率有所提升。受新冠疫情、就业结构变化等影响,国家制定专升本扩招政策,专升本报考人数和录取率步步攀升,拓宽了毕业生的分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高职毕业生就业总体平稳,也为高职毕业生下一步高质量就业获取一定提升空间。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一)社会层面,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执行效力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在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被视为提升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充分挖掘校企双方合作潜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长期的合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障碍亟待解决。一是校企合作资源定位不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培养、项目研究等方面存在错位现象,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不匹配,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校企合作权责不清。双方共同推进合作机制过程呈现“一头热”的局面,高职院校对深入合作报以较高的积极性,企业却呈现出参与动力和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行业以追求盈利为主,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与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公益性价值取向不同,企业在合作育人和管理中出现责任感缺失等现象,没有形成共生的良好关系。三是校企合作机制保障不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存在内容、方式、举措、监管等方面的滞后,合作进程缓慢,就业能力培育缺乏系统性长效性的设计和指导,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中提高就业能力的效果不明显。

(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指出,学校专业结构、毕业生职业能力等是评价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4]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不断普及,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大,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等综合就业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显现,复合型人才成为行业新宠,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结构变动趋势明显。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职业能力动态培养的紧迫性越来越显著,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快改革步伐,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及时解决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行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学生职业能力开发的目标设置和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适应;职业能力的知识技能维度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融合度不完善;职业能力开发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不彻底;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特点不显著等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

(三)个人层面,毕业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有偏差

就业择业理念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职毕业生缺乏正确科学的就业择业观,就业理想和就业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准,未能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带来就业领域的局限。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关注度,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认识不到位,行业认知模糊,缺少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的准确分析。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生涯规划认知不足,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主要看中短时间内就可显现的价值,不能从规划角度科学评判用人单位就业环境与自身综合能力的契合度。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一)完善发展和监督相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快速发展的经济体衍生了众多灵活多样的新就业形态,政府要有效规避市场研判滞后性、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管体系不充分等问题,协同各级政府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探索与其相对应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及时分析最新的就业市场动态,收集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对未来就业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建立好就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网络招聘系统,做好就业政策性文件宣传解读工作,指导毕业生有效就业。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搭建激励平台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协同培育复合型专门人才,采取一定优惠政策加强高职院校和行业共同建设教学和实践示范基地,使得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规范管理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市场监督机制,加强对招聘市场的监管,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就业市场,充分落实稳就业工作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政策的执行,切实维护高职院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益。

(二)推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保证职业活动完成的两种紧密相关的事物,是高职生职业能力的两大构成要素,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职业活动对象,决定着职业活动成效[5]。高职院校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健全高职生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课程、教材、师资、环境、实践等建设中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着力提升高素质人才的有效供给。深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涵、优化教学空间、改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助推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相适应,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和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比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通过融合培养体系构建,让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各自就位、发挥应有作用,增强高职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效果[5],推进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接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做到供需匹配。

(三)拓宽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相联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精准就业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促进其高质量就业。高校应当拓宽就业指导的维度,积极转变单纯以提高就业率为首要目标的就业服务理念和以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咨询为主的就业指导方式,通过社会需求的动态把握,加大共生共赢规则的政策保障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市场导向,联合培育能适应新时代就业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灵活多样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充分挖掘企业合作积极性,在校园招聘精细化、就创业指导多样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就业帮扶精准化、引入校友资源多元化等模块进行优化和提升,努力打通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壁垒,建立长效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达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大力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导师机制,挖掘校友资源,提前了解企业职业所需,提高职业实操能力,提早检验职业能力。建立畅通的就业反馈机制,做到信息反馈时效性,分类把重点行业就业状况、紧缺人才需求情况、人才需求情况等指标纳入到就业反馈机制内容中[6],为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较高质量的参考信息。

(四)构建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相促进的自我管理评价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构成。[7]首先,唤醒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科学、理性、积极的就业择业观。正确剖析自我,挖掘个人兴趣、特长、能力,并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对大学学习工作生活进行谋划与设计,培养自主规划理念,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观念转换;其次,确立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认知,培养职业认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敬业意识和担当精神,避免眼高手低,摒弃就业只选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狭隘思想;再次,实现职业探索,创设职业环境,注重岗前培训,学习系统性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拓宽实践平台,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专业学科竞赛,沉淀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最后,获得职业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通过持续学习使得专业知识更新换代、综合素质有效提升,不断适应市场迭代更新的变化需求。

【相关链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由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省属全日制高职院校,2012年9月入选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主体为成立于1955年5月的浙江艺术学校和成立于1951年11月的浙江省电影学校;1999年12月,两校合并筹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02年1月,正式成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5年11月,增挂“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

截至2017年2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占地230多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有6个教学系,开设27个高职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000多人,教职工400余名。截至2018年12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四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