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3-01-08 13:11鲁小茜
智库时代 2022年20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年轻干部队伍

鲁小茜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梅贻琦先生对大学的定义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具有一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1]的教师队伍是一直以来评判一所大学是否高水平的重要标准。高校作为由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各类人群共同组成的规范化的组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来实现其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使命。如何实现高校各组成部分在协调指挥下产出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实现育人功能,除了专职教师队伍,高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年轻干部则是其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因素。

一、推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蕴含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向重视青年群体,认为青年是社会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年轻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成为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尤其重视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探索到新时代日益完善的干部队伍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不同时期党的历史使命的干部队伍,探索出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干部理论体系。[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

(一)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求大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展现新作为,关键在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的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3]这其中,党的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子集项”,处于关键位置,其首要任务就是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党员干部队伍。[4]在各条战线中,大力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是汇聚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大力量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大学需要年轻干部发挥关键作用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8%,达到2020年的54.4%,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站在了新的起点,向普及化的征程迈进。这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加快内涵式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从而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党的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和实现高校事业发展高质量的关键一环,高校干部队伍是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年轻干部是少数中的关键,他们往往具有干事创业的热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以及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能够在推动学校事业改革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选拔培养统筹不够

高校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还存在认识不足、观念守旧、功利性强的问题,还有不少高校对年轻人的选拔任用存在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顽疾,选拔手段相对单一,不能与时俱进,甚至为了改变干部队伍的结构或平均年龄,从现有的年轻人中急用现找。部分高校存在中层机构总数偏多、机构职责交叉或职能重叠的问题,对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缺少规划,放任年轻干部自由生长,既无法建立合理的干部梯队又让年轻干部的个人成长走了弯路。有的高校建立了干部储备的制度,但也存在备而不用、“只选种子不育苗”的情况,储备后备干部却不能为优化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年轻干部发展发挥良好的作用。

(二)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

高校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中往往存在重选拔轻培养,存在“一把钥匙开所有锁头”的现象,对所有领导干部制定同一培训方案,提出相同学习要求,甚至培训内容也相同。在学习形式上,往往以网络自学、集中听取讲座报告等“满堂灌”的形式居多,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等沉浸式的学习模式较少,运用新媒体技术也跟不上年轻干部的要求;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过于强调多、全和普遍性,与实际岗位的结合度不够,个性化、针对性的训练不多;在培训时间节点上,任前多、任中少。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年轻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在实践历练环节,不能在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年轻干部压重担,对年轻干部的信任不足,年轻干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少,导致关键时刻顶不上去,重要工作拿不下来。

(三)考核激励机制不够科学

高校对干部队伍的考核,往往是所有管理岗位按照一个标准进行,通常采取查阅时政材料、个人工作总结的方式组织,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岗位看工作成绩等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在考核结果的应用上,“优秀”与“合格”在物质奖励和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没有差别,激励效果不明显,使干部队伍逐渐滋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工作积极性日渐降低;且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侵占了年轻干部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管理岗人员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自身岗位的工作内容有效结合。据某民办高校的调研结果,其学校超过48%的党务工作者在近一年时间内没有发表任何关于党务工作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不佳则职称晋升遭受打击,不仅滋生了管理干部的焦虑情绪,也对岗位工作失去热情,机械应付,追求不出问题就是有成绩,进入了职业倦怠期,甚至有些人为了利益另谋出路,导致队伍的不稳定。

(四)年轻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年龄问题易造成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忽略。由于高校引进教师有高学历的要求,新进职员一般不低于25岁,专业课教师至少28岁,与其他行业相比,已经不算“年轻”,周围人往往容易忽略他们从“家门”到“校门”的简单社会阅历和从“校园”到“校园”的单一环境而期望过高,出现“拔苗助长”等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情况。二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部分高校管理干部在经历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管理者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系统性学习不足,跟不上工作发展的步伐,职业目标日渐模糊。三是部分高校管理干部由于职级职称晋升困难,常常面临焦虑,加上当前高校年轻干部多为80后、90后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条件与学习条件和老一辈干部不同,吃苦耐劳、抗压力和受挫折的能力不够强,在遇到重大事件时甚至出现心理性疾病。四是一些“双肩挑”的管理干部,由于需要长期兼顾管理和教研,常常处于“放电多、充电少”的“透支”状态。

三、加强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

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应以2018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基本遵循,核心和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选拔和任用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在高校,年轻干部的“选培管用”既是一个从“选种育苗”到“修枝结果”的闭合链条,又是每个环节都需要与外部环境发生交流的动态循环,要保证每个环节的“规定动作”扎实规范,还要不断探索创新适应本单位特点的新思路。

(一)出“新招”选人,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5]选拔标准是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和关键所在,选任方案的核心是要突出选人用人的导向。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的选任要突出政治导向、事业导向、实干导向和基层导向,[6]选出对党忠诚,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求、成绩突出、熟悉教学科研一线的好干部。一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思路,真正重视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对现有机构设置、干部队伍现状、以往选任方案与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调研,做好谋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部选拔方案。二是要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干部选任中的把关作用。适当增加基层党组织推荐环节,让基层党组织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中有权有责,在基层营造“比服务、比作为、比贡献”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让用人导向推动事业发展。三是在选拔中要更加突出高校年轻干部的基层历练经历,坚持多岗位交流,让年轻人在一线多啃一啃硬骨头,多捧一捧“烫手的山芋”,多当一当“热锅上的蚂蚁”,既可以避免干部年纪轻轻就产生惰性和思维定势,又能让年轻干部真正在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二)出“实招”培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7]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夜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各类专业学校,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抓住高校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能够提升干部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从而提升领导干部队伍办学治校的能力。一是做好高校年轻干部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大局,顺应高校教育的规律和高校教师队伍成长的规律,从行政管理、技术业务层面分类指导、分级推动,建立起全过程的培训体系,大力提升培训工作实效。二是把年轻干部的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放在首位。党的组织建设是“塑形”,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是“铸魂”,学校党委可以通过思想状况调查、谈心谈话、座谈汇报等形式,及时跟进和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状况,有意识地为干部“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发挥校内外各级党校的作用,上下内外联动,科学规范、梯次递进地帮助年轻干部补短板、强弱项,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在党言党爱党的年轻干部。三是项目化、模块化推进。通过深入调研干部成长和工作实践中需要提高的部分,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原则,以在校培训、校外挂职、国外研修等项目为依托,设置专项经费,分层次差异化开展项目化培训,对项目的培训内容细化为具体的模块,将培训学习从“讲堂”搬到“超市”,让大家自主选择、自由搭配,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四是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手段。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短视频这种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新形式,以及具有新颖的理论传播形式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通过启发式、引导式学习,让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受教育的同时积极思考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利用新技术新形势做好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高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出“严招”管理,狠抓作风纪律建设

一分选拔,九分管理,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高校党委要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引导年轻干部干工作想事情从党性原则出发,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一是抓好日常党风党纪教育。高校党委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各项制度,为持续转变作风构建长效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对年轻干部的日常教育,在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上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和廉洁教育,补足思想之钙、筑牢思想防线,从根本上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通过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党风党纪教育、形式多样的提醒警示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让党风党纪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覆盖到所有的年轻干部,以制度作保障,以活动促提升,是干部廉洁从政内化为行动自觉。二是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和有关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要求,认真开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尤其是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老领导要多指出年轻干部的不足,经常性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年轻干部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三是落实好干部监督制度。健全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沟通,落实述职述廉、任前廉政谈话、个人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用好校领导到基层调研,校、院两级教代会巡视以及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方法,从小事小节上观察年轻干部的人品作风,把好廉洁关。

(四)出“暖招”厚爱,确保队伍的稳定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高校党委对年轻干部既要真管严管,也要真心爱护。一是要及时适时提拔。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做法,对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及时“给位子”。二是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不仅看成绩,还要看日常,更加突出过程考核,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鼓励他们在面对师生“急难愁盼”的问题时,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三是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工作、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的关心,帮助解决年轻干部存在的职业规划不清和职称职级晋升难的问题,积极推进高校机构编制改革,为年轻干部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探索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内部循环机制,让教师岗与管理岗之间合理流动,让大学成为管者善管、教者善教的象牙塔。同时,满足年轻干部多样化的成长需要,积极落实有关政策,拓宽职业发展渠道,把更多优秀的干部送到更加适合的岗位上。如,2017年3月,人社部印发《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四是要处理好年轻干部与其他干部师生的关系,在突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这个重点的同时,增强整体意识,充分调动各年龄段的积极性,让年轻干部在干部队伍中发挥“鲇鱼效应”,从而提升整体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不断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年轻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吴堡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政治标准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