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的草原科技创新

2023-01-08 14:55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绿色天府 2022年11期
关键词:红景天青藏高原牦牛

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草地合理利用

四川草原面积968.78万公顷(14531.76万亩),约占全省幅员面积的20%,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天然牧草地14152万亩,有98.4%的草地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3州,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米-4500米地带。草原类型多样,共有 11 类 35组126个型,高寒草甸草地类、高寒灌丛草地类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4%。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地位。同时,该区域是全国第二大涉藏地区,第一大彝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具有承载牧业人口、提供生产服务、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多功能性和不可替代性。

近年来,在草原定位从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转变后,我省草原科技创新围绕草原事业、草原产业“两业并举”目标,努力践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提升草原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创新,建立了较完备的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产业技术标准体系,草原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成绩斐然,科研基地与平台建设独具特色,高原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利用、草品种选育、草种生产、退化草原植被恢复、人工草地建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草牧业协同创新等方面优势突出,在高寒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生态系统重建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草原科技创新格局。

草种质资源保护与种业创新卓有成效。种业是草原科技创新的基础领域,也是我省草原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首批全国林草科技创新团队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特

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独具特色。四川省色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创新团队”,在带头人白史且研究员带领下,针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重大技术问题,围绕牧草种质资源挖掘创新、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理论创新研究与技术应用推广,构建了青藏高原特色草种质资源库和综合评价体系,收集保存资源26643份,制作标本10000余份,建设种质资源圃4个,挖掘创制新材料465份;建立了高寒牧草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育成草新品种38个,多个品种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四川省主导品种,在川西北高原累计建立种子基地12.3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497万亩,累计增产青干草1630万吨,培育了“川草”等龙头企业,生产的披碱草属种子产量占全国同期的54%;获科技成果奖励24项,其中主持的“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川西北高原牧草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藏高原特色草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制订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50余项。成果推广到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的40多个牧区县,应用面积3000多万亩。截止2021年,全省共选育审定草品种119个,其中“十三五”期间审定52个,占审定品种的54%,为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品种基础。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的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团队,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从整体维度解读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文化与草地畜牧业独特性,聚焦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增收问题,重视传统智慧与新技术结合,增强技术的适用性、有效性、可复制性,注重培养牧民的主体意识,激发牧民内生动力,引导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科技示范活动。建立了川西北高寒草地退化诊断和分级体系,为退化高寒草地分类分级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川西北高寒草地系统开展了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对草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生态过程等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川西北高寒草地的变化趋势,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的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集成了针对性强、轻简实用、适应川西北不同退化类型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撑。省草科院成功选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审生态草品种—阿坝硬秆仲彬草,形成了阿坝硬秆仲彬草种子生产繁育技术。生态团队提出了草地生态载畜量的测算方法,创新了草地资源管理机制,为川西北高寒草地实现草畜平衡、开展合理利用和适应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仅草科院生态团队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获授权专利40余项,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12项,出版《川西北牧区退化草地治理藏汉双语实用技术手册》等专著20余部,建立了一大批沙化草地治理、鼠荒地治理等退化草地治理示范基地,有力支撑了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和功能提升。

红景天+硬杆仲彬草+灌木治理沙化地

草地优质家畜资源

甘松种植示范

草原生态畜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十八大以来,青藏高原生态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高原畜牧业团队紧紧围绕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着力开展牦牛、绵羊新种质资源挖掘、本品种选育及种间杂交改良,营养及养殖技术、草-畜平衡、人-草-畜生态系统等研究,支撑引领川西高原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草科院牦牛和绵羊团队作为川西高原畜牧业研究的主力团队,获国家认定登记“金川牦牛”“昌台牦牛”“勒通绵羊”“玛格绵羊”“凉山黑绵羊”等牦牛、绵羊遗传资源5个;组建了麦洼牦牛选育核心群3个,繁殖群26个,提出的牦牛适时出栏技术,实现了牦牛提前2年出栏,加快了牦牛出栏周转,减轻了草地压力;引进世界著名白萨福克肉羊品种1个,开展了白萨福克在高原地区纯种扩繁及与藏绵羊杂交改良,获得了早期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肉用特征明显的杂交优势,3月龄、10月龄、12月龄公、母体重分别为29.26kg、25.12kg,62.39kg和51.561kg,71.02kg和57.73kg,比藏绵羊公、母体重分别高57.65%、53.45%,42.70%、37.93%,42.30%、43.89%。全放牧饲养下,杂交一代公羔羊10月龄体重均可达到43kg以上,当年即可出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养殖效益,可大幅度减轻草地压力,促进草地生态的有效保护。提出了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概念和发展模式,创建了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生态适应性本土化技术体系,集成创建了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全产业链技术体系,为实现草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双赢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青藏高原牦牛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等7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高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初见成效。川西高原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以草科院中藏药团队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致力于川西高原珍稀道地中藏药资源的调查收集、迁地保护、驯化栽培、种子种苗繁育、优良品种选育、药材品质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研究。共调查到1300余种药用植物,制作标本3万余份,重点收集保存了红景天属、山莨菪属、贝母属、羌活属、绿绒蒿、瞿麦、大黄等中藏药(高原花卉)资源50余种,活体保存中藏药资源100余种。研究提出了红景天种子育苗及栽培技术,高寒退化草地红景天栽培技术,利用红景天可持续治理高寒沙地技术,大花红景天生产与加工技术;在色达、红原两地建立了川西高寒草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0亩,保育各种药材种苗100万余株,推广山莨菪2万余亩;开发了红景天软胶囊、红景天酒、红景天茶、大花红景天药材饮片等系列产品20余个,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件,制定标准3项,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2个,为高原药用植物保护利用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红景天青藏高原牦牛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红景天 提升免疫力
给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体温
跟着牦牛去巡山
红景天,红景天
——题《圣山系-金巅》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