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旧社区改造的邻里景观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2023-01-09 15:07丁沁玥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31
安徽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邻里社群广场

丁沁玥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

1 老旧社区景观问题概述

因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中在出现新型集聚社区的同时,城市中原有的老旧商业社区、早年以同一工作单位为主要居民构成的老单位宿舍集群、征地回迁社区等多种不同居民构成的老旧社区形态均已出现,亟待改善与优化。

2 老旧社区人居景观分析

2.1 老旧社区邻里空间的共性问题

大量老旧社区本身集中性景观活动场地即为缺损状态。无大块的集中邻里空间,或因缺少维护、使用不当等原因,使原本景观空间的吸引力大幅折损。疏于管理、年久失修等原因导致的绿化杂草丛生,乔木疏于修剪,水景蚊虫滋生,广场地面破损,景观廊架老旧等等多种问题使其所在社区居民的活动意愿大幅下降,或舍近求远地转而选择社区附近集中性公园绿地用以活动,但部分老旧社区和建筑集群周边并不具备类似条件的公园绿地,从而导致居民健身活动,景观场地使用的缺位。

同时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居民的汽车保有量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景观区域破损老旧后被占用停车的情况常有发生。

各式老旧社区的居民人员构成、位置、集群景观的老旧程度均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均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①老旧社区植被密度过大对居民采光、活动产生影响;

②集中景观设施老旧破损,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活动需求;

③社区居民日益攀升的地面停车需求与绿化活动场地的矛盾。

2.2 老旧社区景观空间的差异性分析

房龄长的老旧社区居民,在相似的生活文化背景下,易在集中景观区域自发形成聚集性户外活动的松散群体。体现了聚集性邻里景观空间——即社区内广场、集中绿化、中心草坪等,对于周边居民活动产生的引导聚集性作用。

2.2.1 中大型中心景观改造

在较大型居住社区整体统一规划的背景下,中大型老旧社区改造过程中易发现设施老旧单一集中的大型景观广场。在社区管理及绿化养护情况较为良好的老旧社区,此类集中广场即成为社区居民的景观活动中心,满足居民日常的就近户外活动需求,易产生居民集中活动。且易出现社区文化符号类装饰,易出现集中性记忆点,给予社区广场更多文化内涵,增强统一社区居民社群归属感。

但此类景观活动广场在停车空间逐渐供不应求且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极易被居民侵占为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停放场所,从而导致景观活动空间的缺位并极大降低居民的景观活动意愿。

部分老旧大型住宅组团在不设置大型景观活动中心的情况下,为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设置两至三处功能不同的中型次中心景观,并根据建筑分布依次排列的情况常见。因景观功能差异导致居民使用频次差异产生,改造中出现的中型次中心景观设施的老旧程度往往存在区别。

此类小型景观集散区域,因功能差异易对统一社群的居民活动产生功能性的切割。相较于大型景观场地易出现的以社区整体居民作为统一社群的社交,次中心中型景观活动区域更常见以景观区域功能导向,种类相对单一的居民活动集群。

2.2.2 小型宅前景观

部分老旧社区、动迁建筑集群等由于年代久远,土地局限等早期实际情况所限,并未设置社区集中绿地或集中景观活动区域,取而代之的设置了楼前小型邻里活动空间以求代偿部分集中景观具备的功能。这种解决办法在功能性上更类似于市政设置的街角绿地,相较于集中的开阔场地,更注重楼均景观公平性,能满足社区居民最基础的,对于居住区景观空间的硬性需求。

小型的宅前景观具备较大的人员流动性,景观开放性,且在设备完备的情况下能够承担小型的邻里集散活动,满足就近建筑物居民的邻里交往需求。

但星罗棋布的小型宅前绿地景观,无法像大型景观集中场地一样能够承载更丰富的社群文化内涵,例如摆放主题雕塑、大型文化墙等增强本社区辨识度的文化标识设施,或加深本社区内部居民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较难使居民发生长久驻留行为,产生社区集群活动。且宅前绿地极易被居民就近围占作为私人种植场所,对就近区域内其余居民的景观使用产生影响。

宅前景观空间的性质即决定了它的私密性要强于中大型景观集散场地,在社区整体视角中,小型宅前活动场地,更易促成数量多但平均人数更少的邻里活动团体,更利于居民着眼于满足自身的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实际景观活动需求而非以社区为单位的居民社交活动,且显然在楼均可达性上强于大型中心景观带。

3 社区邻里景观设计策略

老旧社区经多年使用后显露部分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因年代较早其设计及使用材料存在一定局限。因此,新建社区的景观部分可经设计细部调整进行此类问题的避免与早期干预。

3.1 硬质景观层面分析

老旧社区的硬质景观铺装常见有不同品类的砖石、塑胶等多种面层不同做法,绝大多数硬化区域未考虑上车荷载也并未考虑设置车挡石阻止上车或设置绿化带进行软性分隔。砖石等材料经碾压碎裂,雨天浸水松动导致泥浆外溢污损周边地面的情况时有发生,道旁灌木地被绿化经碾压以致黄土裸露也并不鲜见。

景观区域除铺装外,廊架等构筑物,包括健身器材、种植池、景观照明灯以及相关专项设施及社区文化雕塑小品等,其质量与材质,亦决定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此处社区景观的实际使用感受。

3.1.1 铺装设计考量

①设计中出现中大型硬质景观活动广场,未考虑上车荷载仅供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情况下,需在宽度≥2.5m的各个入口增设车挡石,预防机动车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出现随意停放侵占损坏景观场地的情况,或结合场地竖向整体考虑,满足无障碍出行的情况下,在活动广场区域的人行入口增设台阶或高路沿石分隔。

②铺装材料尺寸选取时考虑其面积及功能,频繁车行区域使用小尺寸铺装材料避免大尺寸石材等铺装经碾压碎裂出现的高更换难度和高更换成本,且考虑素土压实系数增加,避免雨水天气导致的泥浆外溢情况。

③人员主要活动区域如健身场地,儿童活动区域,则需着重考虑地面铺装效果呈现,选取色牢耐久较高的材质。宅前景观等可达性高的活动区域,如选用硅PU、EPDM塑胶等软性铺装材料,需考虑增加面层厚度以抵抗频繁使用造成的磨损。

3.1.2 功能设施选取

景观区域的构筑物,考虑呈现效果的同时也需考量材质的使用年限,预算与场地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钢结构、钢混结构廊亭及设施器材。防腐木可采用碳化处理后的优质木材或新型高强度合成的仿木材料。采用耐久度高的构筑材料,利于户外景观场景的耐久使用,也利于整体景观视觉效果的长久持续呈现,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社区居民的活动热情,丰富以社区为单位的社群文化联络。

3.2 种植绿化层面分析

社区景观在考虑美观之余,也需景观种植设计师考量植物配置对本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使用造成的影响。

3.2.1 绿化营造

①景观种植设计应首先考虑在大型乔木与建筑物之间留出足够的生长距离,宅前景观绿化区域乔木则优先考虑小型色叶树种,开花小乔木等树冠高度较低但观赏性佳的树种,避免后期树木不断生长冠幅扩大遮挡附近低层居民采光,从而导致居民毁绿求光,损坏社区绿化景致情况的出现。

②在硬化景观区域设置的种植池、绿化带须考虑植物根系种类,应避免浅根系乔木在根系不断生长中导致周边硬质铺装及种植池破损情况的出现。

③优先选取本地植物种类,降低植物运输成本的同时,植株未经历大型气候变化,更利于其的成活生长,便于后期管理养护,从而降低社区种植养护成本,也易保证种植绿化的视觉效果。

③灌木地被类种植应选取密实度较高,易成片生长,耐修剪,耐踩踏,易维护的品种,尽量避免养护期结束后疏于管理导致逐渐裸露土层的情况出现。生长旺盛的绿化景观可结合柔性景观设计,增加景观亲和力,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就近玩赏,促进社群社交。

3.3 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实践

3.3.1 社群景观记忆构建

合肥市蜀山区红鑫新村改造项目位于合肥市蜀山区望江西路268号,2021年进行改造,现已竣工,地块中存在年久失修的大型中心集中景观广场,多为硬质铺装景观,与周边居民楼以绿化带分隔,广场上社区舞台老旧破损严重现已无人使用,居民未经核算即在广场两侧弧形廊架顶部自行加装彩钢板坡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广场地块内健身器材老旧,缺少景观休憩设施。

经设计人员多次现场踏勘均仅在廊架下发现居民自搬活动桌椅进行少量活动,询问附近活动居民后,发现居民均对现有老旧广场景观存有记忆与情感认同,且期待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更良好的景观功能体验。

因此景观改造过程中,针对以上问题,首先针对景观功能,进行了廊架舞台等硬质构筑物的整体翻新,且为存续原社群景观文化记忆,将广场原有中心保存良好仅少量磨损的星型铺装图案作为社区景观文化记忆符号局部保留,仅围绕铺装图案周边翻新,广场铺装新旧融合,在保有社群景观文化辨识度与归属感的情况下也降低了部分铺装材料成本。

此次景观改造设计将小区现状广场铺装作为社群景观活动的文化符号,满足硬性景观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手法强化了同一老旧社区居民对于景观广场的文化记忆。

3.3.2 社区景观绿化梳理

合肥市瑶海区惠园小区改造项目位于临泉路北站西路西侧,2021年进行改造现已竣工,地块中景观分为东西两处功能区划不同的中型景观区域,景观绿化均生长茂盛,但原有较大片草坪绿化已杂草丛生,东侧景观与路面高差较大,杂草绿化斑驳导致固土能力降低,景观绿挡石低矮,居民临近停车碾压裸露土层,雨天即造成黄土泥浆四溢,路面污损严重。西侧景观现状局部小型水景因非活水仅存蓄少量雨水,蚊虫杂草滋生,活动设施老旧,绿化杂树生长不良但距建筑物较近采光遮挡严重,附近社区居民整改意向明确。

景观二次设计改造将社区西侧景观区域临近建筑遮挡采光且生长不良的杂树均移除,长势良好大乔木距建筑过近的移栽以保证低层居民采光,其余就地增设树池,水景填埋为雨水花园绿化带,增设低矮易养护耐阴开花灌木(八爪金盘),小型色叶乔木(鸡爪槭、日本晚樱)保证季相绿化效果且不易对周边居民采光造成影响。东侧景观广场取消大面难养护的草坪,根据现状景观道路高差与现状行道树景观种植分布设置道旁台阶与挡土种植池并增设开花中小型乔木(二乔玉兰、磬口蜡梅、刚竹),解决雨天路面污损问题,增加景观绿化观赏性且便于居民停放车辆。

此次改造着重梳理了原社区景观绿化层次,二次景观设计满足小区居民采光与观景活动需求,增加了绿化亲和力,吸引本社区居民就近活动,提高居民景观驻留度,为本社群邻里感情联络提供了景观上的引导与促进。

4 结语

在老旧社区改造进程不断推进,设计手法材料不断优化的今天,社区集群景观应不断吸取改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实践中优化景观设计,优化社群景观体验,优化社区景观文化内涵。在社区景观公平性、可达性、可用性、可观性上不断推进,立足每个新增社区与需改造社区的实际情况,优化新型社区的景观设计,使社区景观为每一位社区居民提供更良好的景观体验,营造更融洽团结的社群邻里氛围。

猜你喜欢
邻里社群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在广场上玩
社群短命七宗罪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广场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