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2023-01-09 16:47魏学敏孙田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圈舍家禽粪污

邵,魏学敏,孙田

(1.连云港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办公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0;2.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 连云港 222001)

环境因素对家禽养殖健康、生产性能发挥以及疾病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家禽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废弃物也迅速增多,对周边环境和养殖环境的负面影响愈发凸显,不仅对养殖业发展产生制约,给人类健康也造成不利影响。有效调控好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噪音、饲料和饮水等条件,减控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养殖动物福利,减少环境应激影响,方能使家禽足以发挥最大的生产性能,降低发病率与死淘率,提高健康养殖福利。通过分析评估养殖污物危害程度,及时优化和改善养殖环境,进而提高鸡群健康水平,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抓好稳产保供尤为重要;源头防控养殖污染,实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容忽视。

1 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适宜的养殖场所是实现家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均衡发展的基础条件,科学合理的防疫布局是健康养殖的前提保障,简陋低下的养殖环境条件无法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

1.1 养殖粪污影响

1.1.1 粪污处置问题家禽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平养、网养等传统养殖依然占比较大,饲养条件落后,配套建设的粪污收集处理设施简陋,养殖粪污无法做到日产日清,粪污收集清理不干净,粪便堆积发酵不彻底,封闭转运不规范,对周边环境污染风险较大。

1.1.2 微生物潜在危害家禽排泄物中含有大量来自肠道的微生物,尤其是患病或隐性带菌鸡群排出的粪便,带有可致病性病原体。家禽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影响家禽安全和生态环境。病死家禽必须全量收集,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疫病传播扩散。

1.1.3 土壤水源影响家禽养殖饲料中添加一定的营养元素磷,畜禽粪污排泄时带有为吸收利用的磷,未经彻底无害化处理的养殖粪污直接还田,或者大批量粪污还田消纳,引起磷与土壤中其他元素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土壤结构,轻者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重者农田不能继续种植作物。养殖粪污外排至周边水体,粪便中的未经吸收的营养元素,能与水结合发生反应,如氨氮溶于水后产生大量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的硝酸,反过来对人畜影响较大。

1.2 养殖臭气污染

1.2.1 养殖臭气产生养殖生产中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厌氧发酵碳水化合物、含氮、含硫化合物所产生的不完全代谢物,主要来源于圈舍储存的粪污降解产物和家禽直接排放的气体,形成数十种臭味化合物,按化学性质分为氨和挥发性胺类、含硫化合物、吲哚类和酚类、挥发性脂肪酸类。家禽长期生活在恶臭环境中极易造成抵抗力减弱,生产性能下降,直接影响鸡群健康生长。恶臭气体排放污染周边空气环境。

1.2.2 养殖臭气种类(1)氨和挥发性胺类养殖臭气组成中氨所占比例较高,主要源于尿液中的尿素氮,通过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产生大量的氨气,小部分来自于粪便。养殖挥发性胺类包括腐胺、尸胺、甲胺、乙胺等,多由肠道菌发酵含氮物质而产生。氨和挥发性胺类气体对空气环境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大。

(2)含硫化合物养殖臭气中硫化氢比例相对较高,主要由含硫蛋白质类物质在细菌合成的蛋氨酸γ-裂解酶的作用下发酵降解和肠道中硫酸盐还原菌降解有机质时还原硫酸根离子(SO42-)而产生,含硫化合物主要指硫化氢、硫醚类、硫醇类等物质,检测阀值较低,稍有浓度就会引发家禽生长不适。

(3)挥发性脂肪酸等挥发性脂肪酸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含氮化合物的脱氨。无氧条件下碳水化合物发酵成带有酸臭味的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有机酸,含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发酵产生更多长链或支链的挥发性脂肪酸。吲哚类和酚类物质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对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酵解,其中以吲哚、3-甲基吲哚(粪臭素)、酚、对甲酚、4-乙基酚、苯乙酸、苯甲酸等对养殖臭气的作用最大。

2 环境对家禽养殖的影响

2.1 养殖温度影响家禽对温度环境极为敏感,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落差较大,雏鸡入舍一般保持在33℃左右,成年家禽圈舍一般为18~31℃。温度过低会对家禽饲养产生不利影响,造成饲料的浪费,甚至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温度过高会影响家禽散热,从而引发家禽萎靡不振甚至高热死亡,圈舍温差较大不利于家禽生长。

2.2 养殖湿度影响家禽较为适宜的湿度范围40%~72%,湿度与温度具有完全的协同作用。低温高湿极易造成冷应激,高温高湿极易引发热应激。据研究发现,高湿度在高温环境下快速降低家禽生产性能。高湿度环境易引起家禽羽毛黏连、粪便含水量大、垫料潮湿、病原微生物过度繁殖,诱发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等,低湿度环境易引起家禽呼吸道类疾病。

2.3 养殖光照影响光照因素对家禽生产尤为重要,适宜的光照会对家禽体内的激素水平产生影响,才能保持高水平的生产性能。光强和光照持续时间对家禽影响最大,光照时间过短会使育成期家禽性成熟延迟,时间过长则使性成熟提前。对蛋鸡可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光强,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蛋率;对肉鸡可适度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提高料肉比,增加养殖效益。

2.4 养殖密度影响饲养密度直接关系家禽健康福利,直接关系经济效益。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养殖企业为追求高利润,盲日加大饲养密度,引发禽群出现强弱分化,抢食严重,死淘率增加,产蛋性能下降。据实验证明,笼养家禽饲养密度与采食量、日产蛋率、日产蛋重等呈负相关,在平均饲料转化率和死亡率方面,高密度养殖负面影响高于低密度养殖。过大密度养殖还会带来粪便增加、空气污浊、环境潮湿等现实问题,易于诱发各种禽类疾病。另外圈舍设备运行和外部环境噪音刺激也会对鸡群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不必要的应激。

3 导致环境污染原因

3.1 养殖规模体系不强目前家禽养殖仍处于传统养殖和规模养殖并行发展阶段,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家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仍相对落后,养殖体系不完善、不科学,非规模养殖占比仍然较高,家禽养殖粪污及场地清理简单粗糙,养殖粪污威胁养殖场附近的土壤、水源和空气,发酵降解释放出来的有毒微生物也威胁人身健康。

3.2 养殖认识程度不高大多养殖场户不能与时俱进,注重养殖经济利益多,关注养殖粪污污染少,对畜牧养殖的投入不足,没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生产效率难提高。对畜牧行业的发展形势和行业信息缺乏动态把控,盲目跟从行为现象多,极易造成供过于求,养殖成品卖不出好价钱。

3.3 动物防疫体系不强防疫体系直接关系防控能力。现有的家禽非规养殖,呈现分布散落,管理形式粗放,防疫条件低下,配合防疫不够。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外来疾病入侵和场内常见疾病预防跟不上,人畜共患病的流行风险同步增大,稍有不慎,就会给畜牧生产和人身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3.4 设施设备运行不畅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后,养殖场户实施了雨污分流改造,配套建设了粪污收处设施,有沼气工程、堆沤肥设施、贮存发酵设施、暂存设施、粪肥施用设施等。目前,仍有一定比例的畜禽粪污集中处理设施闲置、利用率较低,加上种养结合不紧密、欠融合,终端粪肥产品就近就地还田消纳不顺畅、难全量,集中处理设施可持续运行长效机制不健全、未覆盖。

4 优化养殖环境的措施

4.1 优化养殖布局科学选定地势高、向阳背风的地方,根据动物防疫条件要求,实施科学布局规划,构建养殖区、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分区科学合理的养殖场。配套建设饲料饮水系统、温湿度调控系统、光照湿帘设施、通风除臭设施和粪污收处设施设备等,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四周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等,最大程度的调优改善圈舍鸡外部环境。

4.2 减控环境污染

4.2.1 隔离管控养鸡场内外、场内各区之间设置隔离带或隔离物,生产禽舍之间间隔距离至少15m,场内净道与脏道独立设置、单独运行。四周设有封闭围墙,墙外配有防疫壕沟或绿化林带。

4.2.2 消毒配套禽场大门口应建有与门等宽、略高于地面且带雨棚的消毒池,长5~6m,便于进出车辆和人员消毒。生产区入口处建车辆消毒池和消毒更衣室。消毒更衣室必须具有“初步消毒→更衣→再消毒”的配套设施。鸡舍入口处应设脚踏式消毒池、洗手池、更衣更鞋间等。

4.2.3 封闭运行养殖周期严格执行家禽整进整出、人员不进不出,粪污日产日清、综合利用,实行严格的封闭运行。

4.2.4 科学防疫严格按照家禽防疫规范,实施各阶段科学免疫和环境消毒灭源等,环境消毒药物经常更换,适度选用植物源中药抑味除菌消毒剂,必要时圈舍悬挂活性炭,吸附减少圈舍有害气体滞留,提优改善内部环境。

4.3 改善养殖条件

4.3.1 提供适宜光照持续控稳养殖圈舍光照,发挥家禽最大生产性能,切忌光照忽长忽短,照度忽强忽弱,减少光照对家禽的应激。

4.3.2 稳定温湿度根据家禽各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保持合理的圈舍温度,调控适宜的圈舍湿度,减少温湿度对鸡群的应激。

4.3.3 防控噪音危害外界噪音可使家禽受惊,严重的引起惊群或受伤,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停产或死亡。要配套建设并运行噪音隔离设施,有效减控内外噪音,保持环境清洁安静,使家禽保持良好的生产性能。

4.4 优化营养配制

4.4.1 稳固饲料供应选择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大型饲料加工企业,或自行配置全价家禽饲料,保证饲料来源正、品质优。强化饲料保存,严防饲料出现霉变,杜绝饲喂不合格饲料。

4.4.2 提高饲料利用选用含有益生菌、复合酶制剂或EM制剂等生物发酵饲料,适度降低蛋白含量,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氨排放,起到净化环境作用。4.4.3选供卫生饮水长期选供卫生指标达标的家禽饮水,定期开展必要的指标委托检测,坚持做到饮水达标,备用充足,动态监测。

4.5 抓实粪污收处加大资金投入,购置H型多层笼养设施,配套智能自动化设施,提高饮水效率,实施家禽养殖日产日收,开展彻底的无害化处理,推行清洁环保运行模式,重点发展沼气新能源高值开发利用等。

5 养殖环境的监督管控

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制度。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对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及污染物排放等进行监管,对设有排污口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切实负起监管职责。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养殖场备案登记和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禽规模养殖信息系统,对养殖种类和数量、废弃物产生和综合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指导开展规模养殖场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督促建立畜禽粪污集中处理设施可持续运行长效机制。

6 综合展望

6.1 养殖模式要调科学养殖模式决定养殖利润,要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合优化规模和养殖模式,能改则改,能扩则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控制好规模和环境,进而获取更大养殖利润。

6.2 清粪工艺要提传统养殖模式要改进粪污清理工艺,努力实现日产日清,高温季节调控好温湿度,注意控制冲洗用水,合理供应饮水,提高粪污收集处理效率。

6.3 配套设施要建家禽养殖应同时配套必要的温湿度、供料供水智能化设施,粪污收集、输送、清洗等设备。建设必备的防雨堆肥发酵设施,防渗污水收集沉淀池,农田消纳管网和粪肥运输设备等,始终保持粪污全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置、肥料化利用。

6.4 循环模式要推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的原则,宜养则养,宜减则减,首推一体化绿色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实行循环农业生产发展模式,通过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与粪污收处的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并举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种植、养殖、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共赢共进。

畜牧业生态健康发展,离不开家禽业稳中向好支撑。科学布局规划,适度规模发展,粪污设施配套,种养生态循环,精准精细管理,养殖环境全面提优,必将助推家禽产业快速高质发展。

猜你喜欢
圈舍家禽粪污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秋季谨防家禽蠕虫病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