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散养猪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2023-01-09 16:47尉玉杰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猪群病猪猪瘟

尉玉杰

(莱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莱阳 265200)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不仅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猪瘟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诊断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为养殖户防控猪瘟提供参考。

1 病原特点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及接触性的传染病,是由猪瘟病毒(HCV)而引起的。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是一种圆形球状的病毒,为单股正链RNA,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为同一属病毒成员,相互之间具有交互免疫特性,因此猪瘟病毒一旦在猪群中发生就会呈现出极强的传染性。全球共有3个猪瘟病毒基因群以及10个基因亚群,我国目前传播较为广泛的有3个基因群以及4个基因亚群,我国大部分的猪瘟病毒是从欧洲传播而来。同时由于猪瘟病毒不断从基因I型转变为D型,导致研制出来的猪瘟疫苗的免疫力不高。该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猪的全身组织细胞以及体液之中,尤其在病猪的淋巴结、脾和血液之中含量最高。猪瘟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一个月甚至更久,对高热和高光的敏感性不强,猪瘟病毒在65℃以上的高温下,持续加温60min才能被杀死,同时阳光下暴晒7~9h可降低病毒的毒性。而在冷冻环境中,猪瘟病毒可持续存活几个月之久,猪瘟病毒的存活能力很强,但是在干燥环境以及火碱和来苏儿等物质中,其毒力很快遭到破坏。

2 流行病学

各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猪瘟,可通过感染猪的粪便、分泌物等进行传播。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饮用感染猪接触过的饲料、水等传播,同时也可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等方式传播。一旦感染很难康复。在新疫区的发病为急性、传染速度更快、死亡率更高;老疫区的流行传播较为缓慢,同时猪瘟的流行还有以下特点:

2.1 母体感染率高猪瘟病毒可由母体繁殖而将病毒传染给仔猪。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其抵抗力较强,通常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垂直传染,发生难产、死胎等情况,即使仔猪存活,对疫苗也无法产生应答,而且会成为猪群中的传染源。

2.2 散发流行目前由于我国在猪瘟防控上作了很多的努力,大规模猪瘟疫情已经控制,但由于猪瘟病毒的不断变异,使得猪瘟疫情仍有发生,目前猪瘟病毒呈现出散发流行的特点,同时规模也逐渐变小。

2.3 传播范围广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运输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使我国跨地区的猪肉运输交易更加频繁,在检疫把关不严等各因素影响下,就会出现猪瘟病毒向全国各个地区传播的情况,因此猪瘟病毒具有传播范围广的流行特点,

2.4 疾病不典型由于猪瘟病毒基因的不断变化,导致临床上典型猪瘟的发生不常见,常以非典型和温和型猪瘟较为常见。同时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呈现出非典型性的特点,且病猪的症状较轻,尤其成年猪的耐病性更高。

2.5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感染病猪常出现继发感染、合并其它病毒感染的情况,比如感染猪瘟病毒后,会再次感染伪狂犬病和蓝耳病等病毒,而且还会再次感染其它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2.6 疫苗免疫力不高导致猪群中疫苗免疫力不高的原因主要为:(1)先天性病猪、免疫耐受猪的存在;(2)猪瘟病毒基因的不断变化;(3)散养猪的疫苗接种程序不符合规定。因此在散养猪群中,即使猪群接种了疫苗,依旧会发生猪瘟。

3 临床症状

猪瘟病毒感染后潜伏期5~20d,病猪的临床症状会根据其体质、病毒的毒力等不同,可分为最急型、急型以及慢型(温和型)等三类:

3.1 最急性该型病猪常发生在新疫区,其主要特征为病猪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生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该型病猪的体温为41~42℃,病猪出现被毛粗乱、背腰弓起、结膜炎、伴有脓性眼屎的特征。病猪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还会出现包皮积尿。病猪颈、耳根、四肢内侧等部位的皮肤有现血点以及红紫色的血斑块;病猪精神抑郁、食欲不振、饮水频繁、钻草堆睡觉,有些病猪还出现呼吸困难。在病猪感染后9~20d,会因感染肺炎、发生坏死性肠炎而死亡。

3.3 慢性型该型病猪是由急性猪瘟耐受后转化而来。病猪体温变化幅度大,时高时低,病猪会出现嗜睡、行动摇晃、腹泻、消瘦等症状,通常病程超过30d,病猪可存活100d左右。

4 病理变化

慢性型和温和型病猪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坏死性肠炎,剪开病猪的肠管,在盲肠和结肠部位有轮层状的溃疡;由于小血管内皮发生损失,导致病猪发生全身性出血,以斑点状的方式呈现;其次病猪的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出现弥散性出血和周边性出血;同时病猪肾的颜色逐渐变淡,表层出现圆形的小出血点,病猪的脾脏边缘有紫黑色突起。

5 防控措施

5.1 做好生猪的引入监管工作生猪带入病毒是导致猪瘟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生猪引入的过程中要做好对病猪做好相关疫病的调查工作,对生猪隔离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和血清学检测、接种猪瘟、蓝耳病以及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确保其无病毒携带后,可让生猪进入猪群。

5.2 加强疾病的检测工作在猪群之间要做好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疾病的检测,定期对猪群之中的细菌和病毒进行净化,确保猪瘟的免疫的效果。完善疫苗的接种程序,确保所有猪都接种疫苗,做好防控猪瘟发生的工作。

5.3 投喂优质的饲料病猪通常在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最容易感染上各种疾病,因此要向猪群投喂优质的饲料,避免发霉变质的饲料进入猪群的身体,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其次和在饲料中加入赛科益生等物料,做到防控消化道内的霉菌毒素,确保猪群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猪群的免疫力,避免滥用抗生素。

5.4 净化猪群的感染病猪要提高养殖人员的安全专业技术,对猪群中的疑似感染病猪进行血清学检测,确定免疫结果,对隐性感染猪进行淘汰,尤其是在进行繁殖的母猪之中,要加强检测力度,避免感染病猪继续感染猪群,做好猪群的净化工作。

6 总结

我国对猪瘟的预防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各项防控机制也不断完善,大部分猪群也获得了猪瘟抗体,使猪瘟的发病范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随着环境变化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猪瘟病毒基因的不断变化,导致已有猪瘟疫苗的效力降低。因此,做好相关的防控工作,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避免猪瘟病毒的感染,是保证散养猪生命健康安全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猪群病猪猪瘟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