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发展策略

2023-01-10 17:59黄益琴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国际化留学生

黄益琴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0053)

1 高职院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意义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中,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在日益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吸纳培养大批优秀外国留学生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对我国而言,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既有利于完善并丰富国家教育内涵,增加社会及经济效益,也有助于巩固国家间友好关系,促进文化外交的顺利实施。来华留学教育对于在世界范围内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外国人士,创造良好的外交资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招收来华留学生是高职院校培养国际技术技能人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1],是学校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提供人才支撑、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模式,更是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和中国职业教育竞争力、全球辐射力和渗透力的重要举措。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也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要“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但培养模式尤其是学历生的培养基本参照、沿袭本科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模式,未能形成高职类型特色。推进高职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发展研究,持续改进来华留学资源建设,推进来华留学教学模式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彰显来华留学生培养中的高职类型特色,促进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2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现状

2.1 来华留学教育初显成效,吸引力逐年提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在留学生招生、开展中长期职业培训与海外办学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中国资源、作出了中国贡献。根据2019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2018年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规模达1.7 万人,比2017年增长近50%;已有30 余所高职院校在境外设立33 个海外分校,72.7%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商职院)为例,近三年,学校共招收200 多位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留学生,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职特色业技能选修课程,形成了“中文+文化+专业+职业+技能”五位一体的高职特色语言留学生培养模式。在语言生培养的基础上,学校拓展专业留学生培养,2017 至2019年,共招收214 位来自尼泊尔、荷兰等国家的酒店管理专业全日制留学生,并于2018年设立尼泊尔分校。学校依托浙商职教集团平台,通过“校内校外双阶段”“汉语专业双课程”“线上线下双环境”“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双文化融合育人”的“五双”教学模式推行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育人效果明显,得到合作学校、国内企业和留学生所在国企业的高度认可。

2.2 高职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来华留学教育在规模上有所突破,但由于高职院校来华留学教育大多始于2010年前后,国际化建设起步晚,且各类型高职院校层次不一,因此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着基础薄弱、经验欠缺、定位粗放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2.2.1 顶层设计不足,办学定位不明确。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强调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搭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框架,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些战略性政策较为宽泛,缺乏具体、细化的指导意见和要求。虽然各学校制订了针对本校特点的国际化办学规划或发展举措,但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各院校办学定位差异大,且各院校内部各部门对国际化办学的理念未能形成共识与合力,尚未形成校院联动的协同机制,存在上下“两张皮”的现象。

2.2.2 教育资源建设不完善,无法实现支撑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全外语专业课程、留学生特色课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等建设不够完备,尚未发展为成熟体系;双语课程和外语授课的课程数量不足,设置的选修课较少,且缺少国际化课程,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现状与来华留学教育所需水平之间的矛盾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专业师资队伍的英语沟通能力不强、“中国故事”的诠释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不足、国际化意识和视野不足等方面。

2.2.3 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品牌意识不强。来华留学教育的高职类型特色不明显,培养模式缺乏创新,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专业具有趋同性,未能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国际学生来高职院校留学的积极性,也因未形成与本科院校差异化发展路径而在留学生培养上竞争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高职来华留学教育品牌的内涵

3.1 高职来华留学教育的品牌定位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某类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品牌的本质是品牌拥有者的产品、服务或其它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且能为目标受众带去同等或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来源于百度百科)。高职来华留学教育的品牌定位首先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教学内容设计和环节安排要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特色。要突出职业性,发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促进职业技能与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同时,要凸显高适应性,高职来华留学教育要体现地方印记,服务于区域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3.2 树立高职特色来华留学品牌建设意识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中,作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主要商品的留学教育,其品牌的价值高低、形象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发展速度、质量与方向。因此,要重视来华留学品牌的建构,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不断加强品牌的内涵建设,促进品牌效应的形成与巩固,努力强化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并通过品牌营销等手段不断扩大品牌影响,从而建立起留学品牌战略,提升高职教育在世界各国中的品牌形象和比较优势[3]。“双高”建设高校,应牢固树立“窗口意识”,充分发挥“双高”院校的示范、辐射作用,集聚资源,凝聚力量,为全国职业院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努力成为展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双高”建设的基本原则。高职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应突出高职特色,依托职教集团等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吸引、鼓励、支持企业参与留学生培养,坚持校企全程合作,以顶岗实习、全真实践的形式组织教学。推进学校可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与“走出去”企业合作试行开展“订单班”留学生培养,采用“共同开办专业、共同搭建平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评价”的方式推进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协同、师资建设协同、资源建设协同,实质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另一方面,通过真岗实练让留学生深入参与中国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作流程,提升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感悟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为未来服务本国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 高职来华留学教育品牌的发展路径

4.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定位

来华留学教育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途径[4]。做好顶层设计是推进来华留学教育的起点与关键。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来华留学教育思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站在服务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留学中国”行动计划的高度来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在来华留学教育对专业发展、师资国际化素养、师生国际视野拓展的重要意义方面达成共识。当前,正值学校“双高”建设全面推进和“十四五”规划启动的重要阶段,学校各部门要形成“国际化发展理念、做实校院二级规划、完善工作、激励、保障等三项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发展、队伍建设等四个结合”的发展思路;顶层设计者和具体培养单位要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分解来华留学教育各类发展任务和指标,在教育规模和质量、招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留学生特色课程等建设任务方面明确具体指标和质量要求。同时,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构建专业类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

4.2 创新“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体现高职产教融合特色

打造来华留学教育校企育人命运共同体,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在该教育模式下,校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协同、师资建设协同、资源建设协同,实施“现代学徒制”,实质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留学生通过真岗实练,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并在其深入参与中国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感悟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为未来服务本国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现代学徒制”模式中的“师徒”关系不仅有助于留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还直接影响留学生对异文化的适应度,有效消除跨文化管理障碍,对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跨国民间使者、对“民心相通”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深化校企协同治理下的国际化育人机制,利用社会和行业资源在留学生中推进“五双六融合”育人模式,通过实施“双课程、双阶段、双环境、双文化、双导师”,深化“课程、校企、理实、评价、文化、师资”六融合,打造高职特色“留学中国”品牌。具体来说,一是汉语+专业双课程。注重汉语推广,加强汉语教学并把汉语水平作为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好服务“走出去”企业和当地企业用人需求。二是校内+校外双阶段。根据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有效对接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训双阶段,践行职业院校“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三是线上+线下双环境。积极运用线上“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开发“互联网+”远程课程体系,打造网络课程平台。浙商职院依托学校主持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资源平台,输出酒店管理、中国烹饪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以虚拟仿真的视频课程、微课等形式完成专业授课,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四是学校+企业双导师。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注重对学生专业水平、岗位能力的提升,校企共同育人,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五是双文化融合育人。通过开展文化互学互鉴活动,让留学生充分体验中国文化、进而融入中国文化,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民间外交使者。

4.3 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支撑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双高”建设的基础支撑。学校应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力度,根据高校教师国际素养结构要素,从国际化学术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多元共享的国际化价值观、国际化教学的语言能力、参与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化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化培训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化技术标准的制定、参与海外职教基地建设、参与国际化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参与国际化办学的规划等十一个维度来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国际化培养评价机制。学校应把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流通,既要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也要促进本土师资走出去。通过与国外高水平技术大学、研究基地及跨国企业共建海外师资培养基地、加大教师出国访学支持力度、开展教师中长期访学、进修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实质性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在国际组织任职、参加国际赛事,主导或参与国际职教标准的研究制定[5]等系列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拓展教师国际学术视野,进而提升教师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同时,教师既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6]。高职学校应结合所在区域产业特点、城市国际化建设目标,提升教师服务地方跨国企业能力,为需要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智力援助。

另外,还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虽然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不一、母语不同,但都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对于来华留学教育而言尤要注重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双语双师”国际化专业师资团队建设,要加强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师资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和提升,重点提高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中西方文化知识水平、用英语构建专业知识水平、跨文化移情能力学习、化解文化冲突的能力等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师资用英语诠释和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建设,培养一支专业与业务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中外文化、技术技能过硬的“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

4.4 加强国际化标准建设,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国际化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提升来华留学服务能力,输出职业教育中国方案和标准。“双高”院校要在优势专业建设、优质职教资源输出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彰显“双高”学校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首先学校可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国际认可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推进全外语课程和留学生特色课程群建设,逐步实现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平台等的国际化,同时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联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汉字教学课程包、专业语料库、专业技能培训包,推进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其次,学校可通过建立教育国际化信息平台、资源平台、教育平台、研究平台和协作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尤其在后疫情背景下,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改进教育合作方式,依托超宽带网络、院校优势专业及留学生特点开发微课、慕课网络课程,构建信息化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平台,完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将线上线下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不同终端的多屏融合交流情境。此外,通过建立丝路学院、海外分校和培训基地等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以及“走出去”中国企业实施国别研究、政策咨询、文化交流、技能培训、人才培养等项目,校企联合开发既体现中国元素又符合本土特色的专业、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帮助企业培养懂汉语、懂标准和懂文化的当地应用型人才,打造样板并形成范式在沿线国家进行推广,输出职业教育中国品牌。

4.5 推进中国价值教育,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水平

“双高计划”建设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来华留学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高校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涵化功能,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责任,向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传讲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借助留学生这一媒介推进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进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影响力。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坚持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为已任,善于利用关键事件、以教学为主线讲好中国故事。如2020年的抗“疫”之战展示了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担当,对外汉语教师可将疫情防控案例、抗“疫”英雄人物输入汉语课堂,强化抗“疫”背景下的德育教育,给汉语教学注入能量和活力,让广大留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对留学生的价值塑造,从而为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而作出贡献。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更需要向外传播以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为此,高校应积极构建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资源平台,组织来华留学生的民俗村考察、民间技艺体验、走进“新农村”、“梦行浙江”等浸润式文化体验系列活动;积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英语简写本系列教材,打造留学生“第二课堂”,开展剪纸、书画赏析、书法、太极拳等社团活动,使留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文化,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浸入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培养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文化,职业技能优秀、素质过硬、心心相印的中华文化传播者和中国故事讲述者。校园是留学生文化浸润的主要场所。各高校应打造国际化校园文化,使留学生充分融入学校,让中国成为留学生的第二家乡。通过开展中西文化系列讲座、外语文化节、国际文化展等搭建外语实践平台和跨文化交流平台,营造浓郁国际化校园氛围,为中外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多种文化的互相学习,让中外学生在共享汇聚世界文化特色盛宴的同时增进交流、理解,互学互鉴,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同时,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志愿者活动等,增进中外学生的互助理解,提升留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融入感。

总而言之,高职来华留学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层次和类型交织的背景下,高职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自是不言而喻。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对标国际化建设要求,对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人才需求,明确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定位,树立来华留学品牌建设意识,加强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和国际化标准建设,加强中华文化传播,以期更好参与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本土人才,为“一带一路”发展国家提供职业教育援助,提升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双高国际化留学生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聚焦港口国际化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