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的河道治理中心与三代河工的淮安万家

2023-01-10 00:52杜涛
华人时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河工清江浦南河

杜涛

明清时,黄河、淮河、运河在淮安清口交汇。在沧海桑田的水利史里,淮安作为千里运河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诞生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发生了无数的传奇故事,留下不少清晰的踪迹。

明万历年间,潘季驯创立“蓄清刷黄”方略,高筑高家堰,建成洪泽湖水库,此后淮安一直是治河的中心。为确保运河漕运的畅通,明清朝廷高度重视淮安的河道工程,在清口井洪泽湖一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治理,清口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水利工程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明代的漕運》中算了一笔账,并得出结论:“明王朝统治时期的漕运体系的运作,很难认为是获利性的。”到了清代,中央政府为保证漕运,更是不计成本,投入大量资金整治黄河、运河。清中期,清口一带的河工经费,包括常规经费和另案工程经费,平均每年高达五六百万两白银,占国库收入的1/8。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河衙门迁至淮安清江浦。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总督为江南河道总督,仍驻清江浦。清代中期,清江浦因河工的兴盛成为重要城市,河务人员奢侈消费的盛行,造就了清江浦盛极一时的繁荣。

明清时在清口一带的河道治理中涌现了一批治河名臣,许多治河名臣逝世后都在淮安立祠祭祀。淮安也是明清时多种河工名著的写作地,淮安清口河工创造出众多先进治的河思想以及治水工具。

周恩来生母万冬儿原籍南昌,万家即因河工而移居于南河治理中心淮安清江浦,万家三代精于河工,可以说是治水世家。

万家最早移居清江浦的是万承纪、万承紫兄弟。万承纪,字畴五,号廉山,副贡,有经世之才,长于河务。据《郎潜纪闻四笔》,万承纪还发明有浚河车,车重700斤,系于帆船后,以浚河车上的铁齿翻动河床疏浚河道,由两名船工终年驾行。

万承纪弟、周恩来外曾祖父万承紫亦于嘉庆末年入南河,还承担了《续行水金鉴》的监刊工作。《续行水金鉴》文156卷,图1卷,200余万字,南河总督黎世序、江南副总河潘锡恩先后主修,上承编至康熙末年的《行水金鉴》,收集保存了大量珍贵档案资料,是研究清代河工的重要工具书。

万承紫子、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亦南河出身,“通河务,精吏治。道光间以主簿投效南河,寻署山阳外河主簿”。万青选曾训其子:“愿汝兄弟入仕途不作知县。”应亦其仕途心声。光绪十二年(1886年),议分黄流十分之三入南河故道,委派万青选查勘黄河故道,“青选由桃源历云梯关抵海口察阅,详究利害,谓不可,事乃已。”

万青选子、周恩来八舅万立钰,亦精于水利,清末时为江苏候补通判、署理宿迁知县,民国初任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运河上游堤工坐办,后相继为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运河上游堤工坐办、江北运河工程局运河上游堤工事务所长。1931年江淮大水,江苏省主席叶楚伧“抵淮后,首先访前运河上游堤工事务所长万立钰。据叶语云:治水问题,新派学理固不可以忽视,旧人经验亦当尊重。渠此来除勘灾外,其惟一目的即在邀万出山,襄理苏省水利”。

万家三代的治水经历也对周恩来产生影响。周恩来曾对水利系统的同志说:“我的祖上也有治水的。”其任总理期间特别重视水利事业,“每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方针任务,每一条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是总理亲自主持审定。”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表示:“解放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其中最早治理的就是淮河,在周总理的决策下,先后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整修了淮河入江水道,清政府高度重视、民国时期高调“导淮”,却依然水灾不断的“南河”地区,在新中国,水患基本得到了根治。

(民盟淮安市委供稿)

(责编  韦露瑶)

猜你喜欢
河工清江浦南河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漫话清江浦
淮安清江浦区确保管道安全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清代河工赔修制度研究综述
伯益造井
“校风,大;学风,好”
南河特大桥顶升方案关键点分析与设计
自证
一切都会正常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