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求甚解”到“熟读精思”
——兼论两种读书法的当代启示

2023-01-11 03:21朱秀群
中学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朱子朱熹读书

■ 朱秀群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也有“学思习行”“假借于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其中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与朱子读书法影响深远。虽然在流传过程中不乏质疑之声,但二者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力与地位不容置疑。

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是博览型读书法,立足点在于阅读的数量,重在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基本思想,而朱熹的二十四字读书法则属于专攻型读书法,立足点是阅读的质量,其中熟读精思读书法的重点在于释疑解惑、内化知识。二者重点突出分工明确,对时下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不求甚解读书法

不求甚解式读书法是陶渊明在中年归田后,基于闲适生活情趣总结而得的一种读书法,在其著作《五柳先生传》中,他称自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1]这种读书方法也被世人称为会意读书法。究竟“不求甚解”为何物?历来看法不一。若是望文生义,则是指一种对书本极不负责的态度,有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之义,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一读书法是主动读书、灵活悟意的体现。笔者更赞同第二种说法,“不求甚解”乃为高瞻远瞩,不为行文章句所拘泥之义。

如此看来,“不求甚解”并非“不解一文”,反而体现出一种闲适通达的读书观。陶潜“闲静少言,不慕名利”,过着安逸闲静的生活,在观书品言过程中自然地淡化了世俗的功利色彩。每当兴致来时,随意拿起一本书阅览,在读书时遇到疑惑之处暂时跳过不去深究考证,待翻阅下文甚至阅读他书,于不经意间求得对困难疑点的领悟。阅读空间自由,阅读趣味不减,悠然意味十足,这种灵活的阅读方式搭配他傲然的性格,可以称得上是陶渊明的“标配”。

陶渊明的寥寥数语形成了这种高效灵活的学习方法,将“好读书”作为前提,“博群书”作为途径,“有会意”作为最终目的。在晦涩难懂的经典古籍面前,爱读书的陶渊明极力避免那些真假不明的注释,不受旁批所困,还读书本质色彩,做到正确、科学地博群书,不拘泥于“求甚解”。可谓是读书悟意不可纠,不经意间现新意。

二、朱子读书法之精义

文公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喜欢与学生“质疑问难”。为教育倾心一生的他在长期的讲学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见解,总结归纳了一整套指导学生读书治学的方法。这些经验方法经过其弟子的归纳,成为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共二十四个字,因此也称二十四字读书法。

1.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读书法强调是学生的基础阅读,被奉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要义之根本。“循序”是读书的方法,“渐进”是读书的目的,只有遵循一定的次序,逐渐积累知识,才能达到逐渐进步的目的。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2]读书需要“盈科而进”,不能跳跃式前进。这种读书法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读书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有计划的阅读,先简单后复杂,先字词后章句,先读经后览史,先读四书再品诸子百家言说。读书时首尾顺序不能颠倒,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为通乎此,未敢志乎彼”。[3]94另一层含义是读书要量力而行,要根据自身阅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并严格遵守执行,不可过于急躁。朱熹为此解释道:“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4]。

2.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强调的是学生的巩固性阅读。这种读书法与孔子“学思习行”读书法趋同,要求读书时反复诵读、深思穷究。在“熟读”层面,朱熹渴望达到的效果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5]249能够将书中所言熟记并加以转化为自家之言一般纯熟;在“精思”层面,最理想的效果莫过于“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5]249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两个层面互相配合、递进,在经过“削皮”—“剔肉”—“碎骨”—“取髓”的读书过程后,达到“义理自出”[6]“永生不忘”[3]126的效果。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是运用熟读精思读书法的最佳理由。这种读书法需要细致,需要“回归”——回到文本,归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强调的是学生的沉浸式阅读。“虚心”是谦逊之意,不带习心成见去读书;“涵泳”本意是潜入、沉浸水中,朱熹称它是仔细读书的异名。这种方法强调读书要从善如流,沉心静气的主动钻研学习,同时要注意知人论世,不能凭空捏造、武断立意,要尊重客观事实。虚心涵泳是熟读精思的进阶版。

这一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虚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学习,虚怀若谷,敬畏文本。在学习过程中要摒除杂念一心向学,迎难而上;另一方面,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断章取义,不经考证就妄起浮论,而是要平心静气去拜读一章一句,沉浸在书中涵泳,反复咀嚼体悟。

4.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强调的是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朱熹极力倡导“体察”,重视反复体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3]127“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5]248读书要不断思索躬身实践,将自己所追求的义理与自身贴近体验,用书中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去指导生活,将在书中领悟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用书中静态的义理观照周围动态的现实,避免空想的发生。

5.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更多涉及的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一读书方法要求读书要发愤自励,“将此心葬在此书中”,以饱满的精神和高度的专注力去专心读书,好学不倦,并且要有紧迫感,不能松松垮垮浪费时间。朱熹曾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期限要“宽”,读书要事先制定好计划,不能盲目地读,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不可急于求成。读书计划也要“宽”,留有一定的余地去思考消化知识;另一方面课程要“紧”,强调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鼓励学生在读书上下功夫,积极主动去书中找寻欢乐,磨炼自我意志,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此外不能过度依赖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7]

6.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强调的是学生的涵养性阅读。“居敬”有恭敬、安静之义,特指读书时要排除杂念、专心致志,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持志”是坚守意志,收敛心性,严格约束自己,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要明确读书的理想与目标,并且持之以恒。朱熹认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因此这个方法也被称为朱子读书法的核心。

居敬持志读书法涉及的是读书的终极问题,即如何坚持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能够更清楚的明确读书的目的。通过保持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边阅读边批注等等方法能够涵养学生性情,帮助学生汲取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将外在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水准,这些方法对于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深化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都具有不可代替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朱子读书法既是方法,也是态度,既是为学,也是做人,其精髓在于如何读书,他在《观书有感》中说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持“源头活水”生命活力最关键的办法就在于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吸收新鲜事物。

三、两种读书法的衍生

不求甚解读书法与朱子读书法对后世影响极深,若仅从对当代语文阅读及阅读教学的层面来审视,二者也不会因时代的流变而失去它弥足珍贵的价值。两种读书法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熠熠生辉,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1.不求甚解读书法的衍生

不求甚解读书方法在当代的衍生是泛读、略读,还包括不抱目的、不设成见、不拘泥于文辞章句的“素读”。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首先是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五柳先生所言“好读书”“欣然忘食”是他对于书本的态度,热爱、敬畏是读书得以继续的前提。

其次是适宜读书方法的选用。陶渊明读书不求“咬文嚼字”,只求“心领神会”。一目十行,不必深究考证,不囿于旁批注释,只在乎与文相交,适己会意,这种回归文本的真阅读能够唤起读者意识,提高阅读速度,更能引发读者思考。

2.朱子读书法的衍生

朱子读书法在当代的衍生是精读,常见于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博观约取的不求甚解读书法不同,朱子读书法强调的是读书致知、致内省,这条路适合庸常之人,普适性更强,旨在“去模仿最优秀者,而后去比肩超越”,最终穷尽义理。

朱子读书法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读书法的六大精义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中衍生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服务于语文教育。循序渐进读书法衍生出的是当代最重要最基础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量力性原则,要求教学必须尊重阅读规律,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阅读训练,以学生为本,层层深入,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有条不紊逐渐深入,为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语言基础;熟读精思读书法涉及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读书要将对书本的认识从表层的感性认识上升至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切己体察读书法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衍生出我国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理论放入实践中去检验,即“知行合一”,同时也在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淡化教师“教”的色彩,深化“导”的脚印,教学生学,在阅读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孔子所言“启发诱导”;读书学习最关键之处是内化知识,居敬持志读书法将枯燥的文字提升至道德修养层面,强调德育,加强了人文色彩。切己体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强调要身体力行,这一看法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言,我国教学原则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由此而来。

四、两种读书法的当代启示

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与朱子读书法相辅相成,前者是博览群书充实思想必备,是拓展知识视野的路径,后者是潜精研思内化知识必需,是学有所成的康庄大道。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被笼罩在“高考”的阴霾中,找寻不到理想的桃花源,如何恢复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或许我们可以从两种读书法中得到些许启发。

1.端正学习态度,循序渐进

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无一不为升学、服务,教育的功利色彩突出,学生在层层重压下找不到喘息的空间,真正爱学、乐学的人有多少?那颗向学的心,是否已经被折磨得千疮百孔了呢?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脚点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其一是自觉,一个人只有养成自觉的行为,才有持久动力,只有渴望读书,才能真正沉浸其中。拾级而上,才能稳步摘取知识之果;其二是谦逊,对圣贤言论持敬畏之心,愿意下苦功夫去学习,不以意逆志,带着杂念去阅读,细细斟酌其中文句,以此窥探作者本意。其三是循序渐进,我国语文基础教育划分为五个学段,每个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后的探索,如此才能为学生铺垫扎实牢固的基础,才能确保语文素养大厦风雨不倒。

2.倡导个性阅读,返璞归真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熟读精思方法强调“读”和“思”的过程,运用“熟读”和“精思”的方法,逐渐达到设疑——释疑的目的。着紧用力方法强调教师的“导”,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与文本发生碰撞,进而明确文本思想,感受文本魅力。两种方法的重点都在于学生的独立个性阅读。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个性话语的形成离不开真实的阅读。但在真实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很难“体之于身”。学生难以与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精华、魅力无限的经典文本“交心”,有的甚至只有“匆匆一面”之缘。学生真实的阅读活动被剥夺,代之以虚假的、表面的阅读活动,那些充斥在语文课堂中的高谈阔论、侃侃而谈学生的真实心声,那些零碎的、只言片语式的话语才是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悟。如何打破语文这一尴尬的境地?答案在于返璞归真,还学生真实的阅读。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残忍的缩减学生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要增加课内真实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咀嚼品味、领悟思考、虚心涵咏,在积极的思考中建构知识、表现自我。

3.渗透德育教学,立德树人

古有文公的德育为首,今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始终是头等大事。朱熹主张“居敬”,要求修身与为学相统一,我国新课标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人文修养并举,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而言,我们可以借鉴朱子读书法的“居敬持志”,落实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从文本中汲取人本思想的营养,将外在的阅读转化为内在的人文修养,同时要有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阅读教学思想道德定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教育的思想价值。

读书是明慧人生与活化智慧的手段,不求甚解读书法和朱子读书法珠联璧合,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关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抛开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思想,其中许多合理成分都对当代语文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例如二者分别对应着语文知识的课外扩展与课内吸收,对应着涉猎博览与术业专攻。此外朱熹的读书方法延伸了陶渊明的读书主张,即从书中读出自己的味道。

猜你喜欢
朱子朱熹读书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我们一起读书吧
“朱子深衣”与朱熹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