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发展

2023-01-11 16:25吴蕊
当代体育 2022年4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学困生体育

吴蕊

教育的一个本质关键性属性就是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这也是新时期背景下教育领域所倡导的理念。小学教育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核心阶段,他们好学求进、思维活跃,但是并没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能够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但是难以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较为缺乏。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较为困难,被冠以“学困生”的名字。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阶段学困生问题成因,并以此提出针对学困生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小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小学生身心素养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

体育学科是学生体育品德、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协调。在未来发展中,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关键能力。但是,当前小学体育学困生数量与日俱增,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身因素所导致的,更多的是因为个体的不良心理因素或外界的负面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在针对学生展开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体育学困生足够的重视,并充分认识到对学生所产生的危害。在践行体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当下,我们应当深入分析小学体育学困生产生的本质成因,并形成有效的转化策略,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发展理念,推动小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1 小学体育学困生产生的成因

1.1 小学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体育学困生指的是在年龄、心理、生理等相应水平领域中,对达成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体育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发展水平方面不能较好的适应体育教学。这些学生在达成体育目标、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任务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些学生除了带有儿童普适性心理特点之外,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个性心理:

1.1.1 缺乏体育学习动力

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体重、身高、心智等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其身心素养。但是当前很多小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任务目标缺乏认知,难以有效地培养自身的体育兴趣,只关注自己“觉得好玩”的项目,同时又因为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因素,进而导致体育学习较为困难。现今在很多学校中体育学困生现象较为普遍。

1.1.2 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些体育学困生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强,体型较胖,和他人相比理解能力较低等各方面因素,进而使得自身在学习体育时感觉难度较大,难以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所能带给自身的成就感和乐趣。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丧失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主动锻炼的意识更无从谈起。就难以从体育锻炼中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降低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体育学习。

1.1.3 意志品质较微薄弱

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意志品质较为缺乏,怕累怕苦。另外,教育工作者选择的教学方法枯燥单调,内容又较累,对于某些体育项目他们很难坚持下来,比如:个人身体素质训练或者是田径运动的跑步等项目。另外,体育学困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缺乏勇气,当面对一些有着较大难度的项目时,会有畏难情绪产生,这样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很容易导致其留下不良的体育锻炼负面阴影。

1.1.4 缺乏自信

实际上,大部分体育学困生性格特点都较为内向,不能较好的适应体育运动项目。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不能将自身的能力充分表现出来。在具体做动作时,自信心缺乏,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如:怕动作做错、怕其他同学笑话等等,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退缩。

1.1.5 情绪不稳,心里矛盾

部分体育学困生一般情况下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放纵、自我封闭、逆反心理或自卑感,这都是不良心理特点的表现。在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或不满,参与体育活动时也市场与老师作对,不能较好的融入到班级群体之中,和他人相处较为冷漠。

1.2 学校方面的问题

1.2.1 学校重视程度

就当前现状来看,随着教育改革在不同地区的深入推进,高考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中考中体育成绩所占的比重较轻,和其他学科分数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也是现今大部分小学学校对于体育学科重视程度较低的原因,针对体育课程的安排所做出的要求较为松散。另外,针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也没有任何的改革和激励措施,这都是导致当前小学生体育素质不断下降,体育学困生数量不断增多的一方面成因。

1.2.2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及体育教学

实际上,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是转化体育学困生的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因素。小学学校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就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也是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学校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但是就当前现状来看,一些小学学校所组织的运动会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小部分体育优等生展开训练,而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尤其是体育学学困生。在升学机制方面,并没有针对学生体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课做出严格的要求。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针对少部分学生展开的,学校体育活动缺乏创新性,内容较为单调、枯燥,一方面会使得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受到影响,另外对于教师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会去考虑如何对体育学困生的成绩进行提高转化。学校校始终保持對体育课一种漠视的态度,体育学困生数量增加,学生体育素质下降就不足为奇了。

1.2.3 教学资源缺乏

教学资源直接关乎到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等相关体育教育工作是否能够有效地展开,很大程度上也会对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产生影响,也是转换体育学困生的关键路径。

有些学生就是因为运动场地和师资力量的缺乏,并不能较好的认知体育知识和技能。当前有些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小学不管是体育器材、场地,还是师资等资源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是转化体育学困生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然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聚焦的重点话题。

1.2.4 体育教育工作者教学能力

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来说,体育教育工作者是核心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占据者主体地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达成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来说,体育教育工作者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现今师资力量欠缺,主要从两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数量配备欠缺,一名教师需要负责很多班级的体育课程;其次,部分体育教育工作者欠缺专业素养,选择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简单,安排的体育教学内容也较为枯燥重复,并不能较好的驾驭课堂教学。同时针对学生耐心不足,相应的就难以使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这也是现今学生们不喜欢体育老师,不能够较好地参与体育活动的一方面原因,进而使得转化体育学困生受到影响。

1.3 家庭方面的问题

1.3.1 学生家长的运动习惯和爱好

体育学困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在体育锻炼的热情以及爱好。如果小学生的父母经常性的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就会潜移默化对自身孩子的运动行为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会对孩子的运动兴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同家长的运动爱好也会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比如:有些家长热衷于羽毛球运动活动,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对羽毛球运动产生兴趣爱好;假如说家长热衷于足球运动,这也可能对孩子对足球运动兴趣产生间接影响。

1.3.2 家长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学生家长关注重点在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孩子身体素质的锻炼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课余或假期时间参加各学科的辅导班,但是却很少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他们认为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体育活动并没有任何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会耗费主科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他们保持一种不支持或限制的态度,导致孩子很少接触体育活动,难以感受到体育活动为他们所带来的乐趣。因此,体育学困生的转化首先需要改变体育学困生家长的陈旧观念。家长自身的体育爱好和针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也能够较大程度上影响体育学困生的转化,而这种教育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应当给予家庭体育教育足够的重视,从源头上解决体育学困生的产生。

2 转化体育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2.1 提升体育学困生思想认知

小学教育阶段的体育学困生并不能较为清晰的认知体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又因为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会片面的认为体育活动会影响到主科学习成绩,还有部分学困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怕苦怕累。所以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以体育英雄事迹和生动的事例对学生展开必要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把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和学生认识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在具体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和培养,对其怕难、怕累的心理进行转变,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2.2 提升体育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自身素养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爱护学生,应当给予体育学困生转化工作高度重视并有效执行落实。体育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当对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和掌握,更应当对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进行提升。当前新课改在不同地区深入推进,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更为明显。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保障自身各方面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具备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同时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应当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影响,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示范。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对每一名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应当歧视某一个现象或人,而对于体育学困生而已,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引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爱戴、尊重教师,才能够转变自身的体育负面心理,激发自身的体育学习兴趣。

2.3 排解学生心理障碍,与学生积极沟通

大部分体育学困生都并缺乏较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很难获取成就感体验,欠缺自信心。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注。对教育来说,“爱”是基础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只要将多一些的关爱给予体育学困生,才能够与他们形成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就能够消除学困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心理障碍,更快的达成体育学困生转化的目标。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生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也会呈现相应的情绪、态度、兴趣等心理活动。所以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合适的时间与学生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体育学困生因為完成学习任务困难较大、自身并没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不强等各方面因素很容易有消极自卑心理产生,会认为同学和教师不喜欢自己,这也是当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对抗的一方面原因,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也难以和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合作。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应当予以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关注。与体育学困生多交流沟通,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予以鼓励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帮助和关心,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也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快的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达成转化体育学困生的目标。

2.4 培养体育学困生的自信心

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展开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应当对学生充满信心,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予以更多的耐心,针对问题向学生提出改进的方案和措施。在学生取得阶段性成功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和肯定,让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取成功的感,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育自信心。其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及时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项,让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够使得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得以加强。

3 结语

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都应当给予转化体育学困生足够的重视,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给予体育学困生更多的指导、耐心和爱心,深入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促进其克服困难、信心和勇气的增强,从本质上转化体育学困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学困生体育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