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学位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2023-01-15 22:46航,
广州化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药学硕士

邱 航, 张 革

(中山大学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 尖端医药领域的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愈发重要, 当前社会亟需更多高素质的药学专业人才投入到医药产业的建设与升级中。 2018 年,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对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指示, 要求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单位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 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 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在 “双一流” 院校的建设规划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下, 如何将高校与企业有机结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高质量的产教融合, 培养适应新时代、 新环境的药学专业硕士, 已成为每一个药学人才培养单位必须回答的问题。

1 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2009 年3 月, 教育部提出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的侧重点 “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1]。 此举的初衷是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迫切的需求, 而对于药学这种应用型学科而言, 专业学位的设立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布局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二十年来很多高校在化学院或生科院的基础上组建药学院, 各校药学院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 形成工业药学、 临床药学、 药物评价、 药物经济等紧贴社会行业需求的学科方向, 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药物工业生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参与创新药物研发、 掌握新药临床评价的高层次药学服务人才。 不同培养方向的药学学子需要通过在课堂、 实验室以及工厂或医院中的学习, 掌握药物的技术转化、 生产、 监管等实际职业技能。 当前各高校仍在积极加建、 扩大药学院的规模, 将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标准中[2]。 在此背景下, 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飞速发展, 招生规模日益扩大,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趋同

药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 不仅是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发、 生产的各环节相联系, 获得实际的成果或产出。 但不少高校对药学专硕的培养并没有严格落实好教育厅的指示精神, 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高度重合, 过于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 导致专业型硕士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缺失, 无法体现对应用型人才的针对性训练, 可谓是一种节约管理成本的 “懒政”。

1.2 导师对企业生产缺乏了解

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若要对学生的实验与生产实习进行指导, 不仅需要丰富的实验室科研经验, 还必须对企业车间的实际生产有一定的了解, 否则对在企业实习的研究生而言, 容易造成导师监督和引导的 “缺位”。

1.3 校企合作制度不够完善

部分高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 实行双导师制。 这种模式出发点是为了将药学专业硕士的实践经历落到实处, 但也存在着企业与高校双方沟通交流不足、 培养方向不明晰、 科研与实践脱节、 无法实现持续合作等现象。 如何寻找学校与企业两个性质不同的单元之间的利益平衡点, 实现在药学专硕联合培养上的良性互动, 考验着研究生导师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智慧。

2 药学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要培养药学专业硕士扎实的实践技能, 离不开相关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 自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以来, 选择与药企进行联合培养的高校不在少数。 但是对于校企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 合作的方向、 研究生的工作重心等需要落到实处的关键问题还存在较大的讨论与改进空间。

2.1 实现高校与药企的持续互利

校企合作, 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科研优势, 合理利用药企的生产实践平台。 生产实践涉及产品开发与改进、 质量把控与检测等诸多环节。 由于药学专业硕士学制为两到三年, 与企业合作对接的时间有限, 培训研究生的所花费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投入-产出比、 人才和技术流失的风险也是药企考量与高校合作程度的重要因素。 若合作无法给校企双方带来预期中的效益, 校企间的协议就有可能沦为形式上的空头支票, 不具备长远发展的现实基础。 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必须兼顾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与企业的实际效益。

2.2 紧跟时代热点,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18 年11 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Sci-Tech innovation board), 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 其市场功能是实现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更加深度的融合。 现今药学已不再是单一的学科, 而是与化学、 生物、 医学均有交集的综合性学科, 而 “生物医药” 则是科创板鼓励的六大行业之一。 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到微观的民众生活, 生物医药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革。 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风向, 药学研究生培养单位更应该时刻关注行业动向, 以“科创板” 为风向标, 合理对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更新, 让学生尽早参与到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活动中[3]。

2.3 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应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分开来, 主要考察药学专业硕士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创造新技术、 新产品的能力, 如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 参与企业横向课题、 参与科研成果转化、 申报新药等[4]。 制订科学合理、 有针对性、 能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的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且目前国内硕士的评价体系多以文章和奖项作为唯一考量指标, 标准过于简单化、 机械化[5], 不利于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比较优势。 在当前提倡 “破四唯” 的指导精神下, 采用复合的多元指标来衡量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贡献, 更有助于激励学生发挥潜力, 这也是人才考核体系变革的必然趋势。

3 药学专硕产教融合培养实例

中山大学药学院的药学专业在 “双一流” 专业及 “985”工程大学强大的科研背景依托之下, 已经建立了多个发酵类制造业本科实践教学基地, 丽珠集团新北江制药股份公司(清远)主营生物化工类发酵原料药, 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珠海)主营发酵生产蛋白药。 在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面, 我院与清远中大创新药物中心合作, 探索发酵类新药研发, 以及与广药集团(上市代码: 600332) 合作紧密, 与广药集团下属的广州白云山拜迪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建立了多个生物医药项目的开发合作关系, 探索校企共同培养专业硕士的最佳合作模式。 校企双方具体的合作方向与实施实例如下:

(1)清远中大创新药物中心是由中山大学与广东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建的事业单位, 为清远高新区的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产业支撑, 我们与该中心孵化的清远西周生物科技公司合作, 进行专利发酵类药物的转化。

(2)白云山拜迪公司是集研发、 生产、 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医药企业, 以疫苗类生物制品、 基因工程药品、 基因工程辅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发展方向, 建有两个符合GMP 要求的生物制品生产车间。 而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与肠道微生物, 这两个方向在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下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若想转化为实际的可规模化生产的科研产品或商品, 离不开相关企业的生产设备。 白云山拜迪公司的设备条件可满足基因工程产品、 疫苗或其它生物制品的发酵培养、 纯化、 冻干等生产要求, 正好符合本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的硬件需求。

(3)合作双方以 “科创板” 为风向标, 紧跟时代步伐, 建立合作组, 着力于新兴发酵类生物技术药物以及大健康新产品的研发, 并谨慎评估成果转化项目的科研基础与市场风险。 导师和学生共同参观企业生产车间、 参加项目合作会议, 建立完善的合作制度, 明确各方的详细分工。

(4)以企业已有的发酵类药物生产线为依托, 利用高校前沿的科研条件进行项目开发, 为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课题, 在研发实践中进行创新性与应用性培训、 生产工艺培训及中试生产实操、 产品质量把控与评价等系统培训, 弥补高校设备条件无法进行完整的应用性生产训练的不足, 为研究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另外合作双方按照相关法规签订项目保密协议, 解决了企业对人才和技术外流的后顾之忧。

(5)当今国内医药市场的某些产品和标准被欧美公司所垄断[6], 因此独立研发更符合国人体质和国内需求的产品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为校企双方合作的着力点。 在此基础上, 企业负责人与研究生导师共同对专业学位硕士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培训,围绕创新药物及癌症相关的大健康产品进行专利申报、 中试生产, 共同攻克新产品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难点。 高校抓方向, 药企抓生产, 双管齐下, 在实践过程中重点培养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研与生产转化无缝对接” 的产学研一体化思维, 同时实行以专利申报为主的考核指标, 为医药行业输送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专业人才。

4 结 语

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时代背景下, 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应再局限于传统教育思维中科研型与实用性人才的划分界限, 而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 为我国的医药产业建设添砖加瓦。 中山大学药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了有针对性的、 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药学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为高校与医药类企业建设互利共赢、 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联盟提供了范例。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药学硕士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