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疑解惑”中提高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品质

2023-01-15 06:16王惠中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试卷讲评课

[摘  要] 试卷讲评课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惑点、易错处,以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认清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品质.

[关键词] 试卷讲评课;实际学情;教学品质

在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上,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外,还应寻找学生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相关知识的本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试卷讲评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疑惑处和易错处,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让学生“学懂学会”.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因考试频率高,教学任务重,大多数教师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学情分析,也没有太多精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讲评时凭借主观经验进行教学,这样的试卷讲评往往难以引发学生共鸣,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要发挥试卷讲评课的价值,教师必须利用好错误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进行错因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突出教学重难点,针对考试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释疑解惑,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看问题,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尽量减少思维僵化和思维惰化,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解题效率.

导在疑处

试卷讲评不需要面面俱到,对于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题没有必要一讲再讲. 当然不讲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因为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若重复讲不仅会消耗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在学生的疑惑处做文章,帮助学生消除疑惑,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已知圆C:x2+y2-2mx-4y+m2-28=0,在圆C内有一定点P(3,0),过点P任意作一条直线AB使其交圆C于A,B两点,若△ABC面积的最大值为16,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师:以下是考试时同学们给出的解答思路. (教师用PPT展示部分学生的解答思路)

思路1:圆C的方程可化为(x-m)2+(y-2)2=32,记半径为r,则r2=32. 已知点P(3,0)在圆C内,所以(3-m)2+(-2)2<32,即3-2

思路2:圆C的方程可化为(x-m)2+(y-2)2=32,记半径为r,则r2=32. 已知点P(3,0)在圆C内,得(3-m)2+(-2)2<32,即3-2

师:考试时很多同学应用的就是以上两种解答思路,但有些同学最终没有进行到底. 现在请大家重新思考一下,看看是否还可以继续呢. (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再思考)

生1:这两种思路的本质是相同的,因为当(sinC)=1时,d=r=4,即4=,可以将其转化为关于k的方程[(m-3)2-16]k2-4(m-3)k-12=0有解的问题来处理,当(m-3)2-16=0时,m=7或m=-1,代入上述方程可知方程有解;当(m-3)2-16≠0时,则有Δ=16(m-3)2+48[(m-3)2-16]≥0,解得m≤3-2或m≥3+2. 综上可知,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3-2,3-2]∪[3+2,3+2).

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求解的呢?

生1:在考试时,我也是求得d=4后就不知所措了,通过再思考终于想通了——当△ABC的面积取最大值16时,圆心C到过点P的直线的距离为4,这样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关于k的方程有解的问题求解了.

生2:对于思路1,当解得d=4后,可以利用几何性质继续求解. 因为动直线AB过定点P,无论动直线AB如何变化都是CP≥d,故当CP≥4时,d=4这一条件才能成立,因此(3-m)2+(-2)2≥16,即(3-m)2≥12,解得m≤3-2或m≥3+2.

师:说得非常好,有时候解题发生思路中断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形成整体思路,因此解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

师:再认真思考一下,影响△ABC面积的主因是什么?能否从变化的量入手求解呢?(学生沉思)

生3:圆方程变形得(x-m)2+(y-2)2=32,可知圆心C在直线y=2上. 分析影响△ABC面积的主因,不妨从特殊情况出发,当m=3时,圆心C为(3,2),故CP=2. 由圆的平面几何性质可知,对于圆内过定点P的弦,弦心距的最大值为CP=2,即d=2,不成立. 当圆心C在直线y=2上运动时,CP的长度也会随之变化,若要使d=4成立,则需要CP≥4.

师:很好,通过多角度分析,相信大家对该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解题时我们习惯从因寻果,即从已知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时候若能反过来进行思考,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考试时出错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试卷讲评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再思考、再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同时引导学生将问题思考到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解题信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解在惑处

因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所犯的错误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找准错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为学生解惑. 因此,讲评前教师可以通过试卷分析或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从而通过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带领学生走出困境. 如有的学生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讲评时教师应加强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策略;有的学生因为知识漏洞而产生了错误,讲评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此完善认知体系,避免学生再次犯错;有的学生因为运算能力不强而产生了错误,教师讲评时可以呈现完整的运算过程,以此消除学生的困惑,等等. 当然,解惑后教师还应拓展和延伸具体的问题,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2 如图1所示,已知圆G的方程为x2+y2=a2,椭圆E的方程为+=1(a>b>0),椭圆E的左顶点为A,过点A作斜率为k的直线l,其与椭圆E相交于点B,与圆G相交于点C.

(1)若k=1时,B恰好为线段AC的中点,试求椭圆E的离心率e.

(2)若椭圆E的离心率e=,F为椭圆的右焦点,当

BA+BF=2a时,求k的值.

(3)设D为圆G上异于A的一点,直线AD的斜率为k2,当 =时,试问直线BD是否过定点?若过定点,请求出定点坐标;若不过,请说明理由.

例2是高三复习解析几何问题时给出的一道综合题,主要研究的是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有关的问题. 问题(1)和问题(2)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求解,讲评时教师不再过多讲解. 本题的难点主要为问题(3),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讲评时教师给出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由

y=k(x+a),

+

=1,可得+=0,解得x=-a或x=. 又x≠-a,故x=,从而y=k1(x+a)=. 再由

y=k(x+a),

x2+y2=a2,可得x2-a2+[k(x+a)]2=0,解得x=-a或x=. 同理x=,y=. 由=,得k=,代入x=,化简得x=,故y=2a3k1=,故k== -,所以BD⊥AD. 因为AD为圆G的弦,所以∠ADB所对圆G的弦为直径,所以直线BD过定点,且定点为(a,0).

解法2:設P(a,0),B(x,y),则+=1,因为=,所以kk=kk=··=·=·

-

=-1,所以PB⊥AD. 又PA为圆G的直径,所以PD⊥AD,所以P,B,D三点共线,所以直线BD过定点P(a,0).

从解题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与解法1类似的思路. 不过解法1虽然思路自然,但是计算量大,很多学生没有算下去的信心,所以最终也没有得到答案;也有部分学生选择的是解法2的思路,但是迫于没有找到这个定点而最终放弃了. 对于本题该如何讲评呢?难道直接告诉学生“你们选择解法1相似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平时多加强运算训练”就可以了吗?这样的教学难以帮助学生解惑,不利于解题能力提升. 在本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1)直观演示

利用几何画板作图,通过改变点B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感知定点的位置.

(2)类比联想

问题1:在圆G上任取一点,该点与直径两个端点的连线的斜率存在怎样的关系?

问题2:在椭圆E上任取一点,该点与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的连线的斜率存在怎样的关系?

问题1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可以直接给出结论,即斜率之积为-1,自然引发对问题2的联想,由此通过类比联想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拓展延伸

对于问题1可以将其推广至过圆心的任意一条弦,那么对于问题2是否也可以将其推广至过椭圆中心的任意一条弦呢?

这样通过直观演示、类比联想和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有效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教学品质.

总之,试卷讲评要打破“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具体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互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王惠中(1967—),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试卷讲评课
如何上好初中英语试卷讲评课
高三试卷讲评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有效复习策略初探
数学课堂有效复习策略初探
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探析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性初探
高三物理试卷“五步走”讲评策略探讨
高中物理试卷讲评课“活动单”的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