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T与纵T切冠法应用于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患者中的效果评估

2023-01-16 10:15周美芳朱明月
健康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牙冠龈沟牙槽骨

周美芳,朱明月

(杭州市西溪医院 口腔科,浙江 杭州 310024)

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是牙槽外科中较为复杂的手术类型。传统的手术方法多以局部阻滞麻醉下骨锤辅助拔除的方式,不仅视野小且操作的难度大,需要的手术时间相对长,切口大、去骨量多、对机体的损伤性大,术后会引起患者疼痛、肿胀、牙齿敏感等情况,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拔牙手术也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T形切冠法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创疗法,可根据切割方式的不同分为纵T与横T切冠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阻生齿牙冠的纵向及横向阻力,尽可能地保护牙周组织健康[2]。但是临床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存在一定争议性,本研究比较纵T与横T切冠法的临床效果,以期为后续患者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杭州市西溪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224例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横T切冠法治疗患者(105例)设为横T组,接受纵T切冠法治疗患者(119例)设为纵T组。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发现口腔内有1颗下颌阻生智牙,且没有溢脓、红肿、叩痛等情况;②全身状况良好,没有麻醉药物以及手术禁忌;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过度恶心、呛咳反应;②患者对于疼痛耐受度低、依从性差;③合并有神经、认知功能异常者。纵T组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21~56岁,平均(41.55±5.69)岁。横T组中男58例,女47例;年龄20~57岁,平均(42.01±6.06)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切冠疗法

1.2.1 切冠前 术者给予碘伏消毒相应区域后,利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进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阻滞麻醉,且局部给予4%阿替卡因浸润麻醉,在起效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取智牙远中切开、翻瓣,必要时在第二磨牙颊侧加以辅助切口,以充分暴露牙冠。

1.2.2 横T切冠疗法 牙冠暴露后使用仰角涡轮手机配合车针(型号:SSWHITE GW-557SL)进行冠向切割,使智牙分成远近两部分,后续对近中部分进行矢向切割,再利用微创拔牙挺将分成的小块取出;在用拔牙挺松动牙根后,进一步利用涡轮手机去除远中部分牙槽骨,用牙挺挺出,以减少牙槽骨受到挤压后失去完整性的情况,牙冠全取出后,将切割破碎的牙体、组织取出,再进行牙根拔除;术者检查伤口,没有异常后结束手术。

1.2.3 纵T切冠疗法 牙冠暴露后于距离第二磨牙远中夹角4 mm以上距离处用钻去除覆盖牙冠上的骨质(保留牙槽骨高度);根据T字形截断牙冠,利用手机在阻生齿牙冠颈部钻一个横向的切口,分离阻生齿牙冠,再向冠面正中用裂钻钻以垂直的切口将冠部分开;取出分离的牙冠,再使用涡轮手机将多个小裂块取出,解除邻牙与牙冠阻力后,为牙根前移创造条件,最后将牙根取出。

1.2.4 术后 指导患者咬住棉球1 h,且进行冰敷,检查没有出血后方可离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48 h,告知患者术后2、7 d复诊,7 d后拆线。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术后3 d疼痛程度对比: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10 cm长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与剧烈疼痛;0分为没有疼痛感;2分(1~3 cm)为有轻度疼痛但不影响生活、工作;4分(4~6 cm)疼痛感明显,对工作有轻微影响,但不影响生活;6分(7~10 cm)患者疼痛剧烈,对生活以及工作有严重影响[3]。

1.3.2 手术相关情况 对比2组手术用时、开口度、肿胀程度。开口度分为3度:Ⅰ度为开口度≤2.5 cm,Ⅱ度为开口度≤2.0 cm,Ⅲ度为开口度≤1 cm。肿胀程度的测定方法:从患侧耳垂下通过颏部直至健侧耳垂下的距离,与术前进行对比,≤3 mm为0度,4~6 mm为Ⅰ度,7~12 mm为Ⅱ度,>12 mm为Ⅲ度。术后开口受限:≤37 mm为Ⅰ度,≤25 mm为Ⅱ度,≤10 mm为Ⅲ度。

1.3.3 炎症介质水平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的炎症介质水平,包含:前列腺素E2、髓过氧化物酶水平。采样过程:利用滤纸条法获取标本,利用whatman3号滤纸,并将其剪成2 mm×10 mm纸片,先刮出龈上菌斑,漱口后,将滤纸前段轻轻插入龈沟入口处,有阻力后,再向龈沟深处插入,停留30 s取出,获得龈沟液标本;将采集的标本利用酶联免疫法(北京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匹配试剂盒)进行测定。

1.3.4 并发症 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开口受限、水肿、邻牙温度敏感、松动。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术后3 d,2组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3 d 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n(%)]

2.2 手术相关情况 纵T组的手术用时短于横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开口度以及肿胀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2.3 龈沟液中的炎症介质水平 治疗前,2组前列腺素E2、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龈沟液中的炎症介质水平与治疗前、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龈沟液中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纵T组有4例发生并发症,横T组有12例发生并发症,2组并发症发生率(3.36%、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阻生牙是指部分萌出或者是完全不能萌出的牙齿,由于其位置不佳或者是不能够萌出到正常的位置,不仅对患者的咀嚼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且增加了牙周炎、囊肿、邻牙牙根吸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一般建议拔除治疗[4]。传统的拔牙方法以“敲、劈、凿、撬”等操作劈冠分牙,再逐步挺出牙根进行治疗,对牙周组织的破坏性较大,加之术中施力大小难以掌握,容易引发松动、牙槽骨骨折、软组织撕裂等并发症[5]。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拔牙术也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拔牙前对智牙阻力进行细致分析,明确阻力点,后续通过精细的操作,以最小的创伤将阻力去除是成功的关键点[6]。本研究通过T形切割牙冠以解除邻牙与牙槽骨的阻力,使得牙槽窝的形态及颊舌侧牙槽骨的高度尽可能地保持原状,同时也减少了对第2磨牙远中牙槽骨的破坏,有效保护了牙龈软组织的形态。结果显示:横T与纵T切冠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效果、龈沟液中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均无差异,但纵T组的手术用时短,术后并发症少于横T组。

横T法第1步是通过冠向切割将牙体分为近远中部分;纵T法第1步是通过矢向切割,形成的沟槽则指向近远中;相对而言,横T法切割后形成一道开放的沟槽,相通于颊舌空间,利于冷却水的引流以及组织的冷却,患者的体验感较为舒适。横T法中第2步是近中牙冠的矢向切割,在冠向切割的基础上,近中牙冠通常与远中断开,增加了精确分牙的难度;而纵T法采用冠向切割,利于扩大术野,且近中牙冠的颊侧容易分离、脱位,为舌侧部分的操作提供便利,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微创拔牙术对机体的损伤小,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周围组织与牙槽骨,有效减少了炎症反应与应激反应,也利于减少疼痛介质的异常分泌,故而2组术后的炎症介质水平上升均不明显,提示2种手术方式对机体的损伤均轻微。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纵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横T组。林代均等[7]研究中提出,拔牙对机体的损伤较大,由于局部组织被破坏,使得炎性因子释放,增加了血管通透性,导致液体渗出增多、局部肿胀,进而使神经末梢被不断刺激,患者感觉有明显疼痛,若刺激到咬肌、翼内肌、翼外肌等,则会使肌肉发生痉挛受挫,继而造成张口受限。本研究中,虽然2组患者均彻底清除拔牙内的牙体碎片以及碎骨,且利用涡轮手机切割拔牙有效避免了干槽症的发生,但横T法在手术时需要将阻生齿牙冠的颊侧骨质取出,以便于扩大牙槽窝口内径,故而增加了局部创伤性,也加重了术后反应,容易引起牙龈随着牙槽骨高度下降而退缩的问题,继而出现牙龈敏感的牙周症状;相比而言,纵T法采用了远中切口设计,最大程度暴露牙冠的同时减少了翻瓣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可减少由于过度翻瓣造成的疼痛及张口受限。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需要继续进一步研究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横T和纵T切冠法在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治疗中效果均较好,但纵T切冠法手术用时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根据患者情况优先考虑纵T切冠法。

猜你喜欢
牙冠龈沟牙槽骨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进展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牙冠延长术及根管修复治疗前牙龈下残根及残冠的疗效探讨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血友病男性患者与健康男性龈沟出血指数的比较
改良牙冠延长术与正畸牵引加牙冠延长术对上前牙复杂根折治疗效果的比较
实验性动物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1β与IL-6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