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专访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

2023-01-18 13:10
军工文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核核工业二十大

○ 本刊特约记者

核科技是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党和国家对核工业发展给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年,适逢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为此,《军工文化》杂志特约记者对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副团长、大会主席团成员、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余剑锋进行了专访。

特约记者:当前,全党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您参加了党的二十大并当选为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您最大的感受或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余剑锋: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高屋建瓴、催人奋进,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大会选举习近平同志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的共同意志。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就会无比光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动核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报告有三次直接提到核工业,高度肯定核电技术是新时代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作出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强化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核工业的高度重视。能够当选为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我深感无比光荣,深知责任重大。在新征程上,中核集团全系统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核工业强国建设,以实际行动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贡献中核力量。

特约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核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今年恰逢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30周年,您对学会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方面有哪些新期待?

余剑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和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核工业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核工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核工业创建时期,以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彭士禄等为杰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潜心科研,以身许国,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近年来,中核集团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在加快建设世界核工业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着力加强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罗琦同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选聘了24位首席专家、51位科技带头人、21位首席技师,直接引进或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70余人,通过实施青年英才计划累计培养“菁英”147人、“启明星”119人,形成了覆盖3000余人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中核集团与清华大学从1996年开始启动定向生联合培养,已经连续合作26年,累计培养本科生1588名、硕博研究生600多名,其中57人已经成为核行业权威专家或中核集团中层以上管理人才,227人已经成长为中核集团的重大工程型号总师、核领域资深专家或专业带头人,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荣誉500多项。

中核集团人才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代表和创新团队。邢继牵头的“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团队协同参建各方集智攻关,打破“首堆必拖”的魔咒,创造了新时代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的“国家名片”。陈亮带领的北山科研团队投身戈壁荒漠开展科研攻关,完成10余项大型现场试验研究,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时代核科技工作者坚守重大科技攻关一线,正在用实际行动推动核工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迎来了成立30周年。30年来,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合作为平台、以资源为纽带,充分发挥沟通交流合作平台、桥梁纽带、智库等作用,广泛联系国家部委、核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有关单位,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各方面优势互补,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为推动核工业加快发展、促进核工业人才队伍培养和教育培训等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起点上,我衷心祝愿学会越办越好,衷心期望学会继续发扬光荣传统,更好发挥独特优势,增进核行业的交流合作,持续加强核工业人才队伍培养,在新征程上为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特约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核电技术是新时代十年的重大成果。中核集团在推动新时代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哪些标志性成就?

余剑锋:新时代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也是核工业强基固本跨越发展、体系能力全面提升、由大向强加快赶超的重要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擘画核工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引领核工业进入了自“两弹一艇”以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2018年“两核”重组以来,中核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制定新时代发展战略,确立“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推动建成核工业强国”的新时代“三位一体”奋斗目标,进入了重大工程聚力攻坚、重要成果集中涌现、改革发展全面提速的重要发展阶段,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批四台机组全部按期建成投运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快堆示范工程、模块化多用途小堆建设安全高效推进,新一代“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建成放电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国核电在运在建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在建规模保持全球第一。截至目前,中核集团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5台、装机2371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13台、装机1375万千瓦,核电运行业绩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天然铀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铀浓缩、核燃料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核后端已经全面形成高中低放废物处理能力。核技术应用产业呈现加快发展良好势头。我国核工业完整产业链体系能力显著增强,核安全风险全面受控。中核集团连续17年、6个任期获得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连续3年成为全球唯一的核工业世界五百强企业。

特约记者: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核集团在推动核工业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哪些重点举措,有哪些典型做法?

余剑锋: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核工业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核集团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核工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两核”重组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核工业科技创新,努力实现核工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两核”重组以来科技研发投入增长3倍以上,2021年科技研发投入351亿元,占到营业收入的14%。中核集团23家科研院所组成了完整核工业创新体系,是国家战略核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力推动科研院所“一院两制”“党委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改革优化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明显提升。我们坚持以中核集团为主体,依托完整核工业体系,推动组建一批核领域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科研院所基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国家级核工业创新平台体系。我们坚持开放合作,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程、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合作共建,建立起了“小核心、大协作”协同创新体系。设立多个海外研发中心,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统筹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构建了“一体两翼”创新体系。我们接续实施“龙腾2020”“创新2030”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功自主研发“华龙一号”全部关键核心技术,CO2+O2三代绿色地浸采铀技术、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成功研制应用,自主研制CF3先进核燃料组件并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出口,后处理科研专项扎实推进,我国在核能、先进核燃料循环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实现大幅跃升。

面向未来,中核集团将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2030”工程和“核工业基础科研十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实施“一体化闭式循环先进快堆核能系统”等一批战略牵引性重大科技工程,积极抢占未来核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筑牢建设核工业强国的科技支撑。

“华龙一号”

特约记者:中核集团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实践经验?

余剑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持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近年来,中核集团持续深化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党的领导全面内嵌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中,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我们压茬开展“以企业文化落地深化作风转变”“学习应用系统工程理念方法”“执行力提升年”“抓落实年”“精细化管理年”等专项行动。党建联建实现重大工程全覆盖,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班组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力促进了“华龙一号”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三基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提炼发布、倡导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宣传学习“时代楷模”彭士禄先进事迹,建立核工业功勋榜等荣誉体系。如期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所有对口帮扶地区全部脱贫摘帽,大力对接乡村振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得到圆满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连续三年为A,定点扶贫考核连续四年为“好”的最高等次。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持续加强对“一把手”和“关键少数”的监督。组织开展内部巡视,“两个全覆盖”目标全面实现。紧盯“四风”问题,加大执纪问责、警示教育力度,带动全系统作风面貌持续好转。树立“大监督”格局,以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战略任务落实。

特约记者:核工业有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核集团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做法?

余剑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实现基业长青的动力源泉。核工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有着厚重的文化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核集团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提炼发布、倡导践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核工业精神谱系。我们组织宣讲团深入高校、一线企业、部委机关、科研院所,广泛宣讲“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汇聚起了新时代核工业人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中核集团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统一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形象,体现共同行为,提炼形成了“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责任、安全、创新、协同”企业核心价值观,以集团员工行为准则推进养成良好行为模式,以“年陈文化”点燃青年激情,以“中核日”主题文化活动增强员工认同感。我们率先在军工央企系统建立了全集团统一的荣誉体系,设立“核工业功勋榜”,评选“奋进中核人”。号召广大核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员工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以身许国、科技报国,勇于创新、攻坚克难。

近年来,中核集团依托主流媒体,创作红色作品,联合出品的核工业题材献礼剧《激情的岁月》获国家电视剧“飞天奖”。组织拍摄《中华之核》《钱三强》《解密中核》《核动中国》《了不起的核工业》等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4部图书和戏剧获中央企业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作品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也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核工业人的精神家园。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发扬优良传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奋进新的赶考之路,勇攀世界核科技新的高峰,努力创造新时代核工业的新辉煌,全面建设核工业强国,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核核工业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心系“国之大者”,谋创新、铸重器——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中核公铁
中核港航工程有限公司
中核科技
中核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