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N”新型教学空间之未来乡村学校新样态

2023-01-20 15:55吴张林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5期
关键词:空间素养学校

范 卡 吴张林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如何破解乡村教育振兴的难题,如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课题。作为乡村学校,要立足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现实,着眼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责任担当、人文素养、科学意识和创新特质”的现代公民。[1]

基于五育融合的背景,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心小学以校名桥为背景,打造“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校将外显设计与内蕴文化融为一体,融合“为学生未来奠基”办学理念,串联未来小镇、人工智能教室、石桥书苑,建构集知识理解、技能实践、探究创新为一体的空间群;以“生长课堂”为载体,以“任务驱动 智慧导学”为主线,以“助—探—展—创”为模式,重构学习历程、促进深度学习;[2]借助平板自学改变学习方式,借助微课辅助改变教学方式,打造兼容多学科日常教学、拓展及跨学科教学的“1+N”移动式生长型未来教学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养形成。

一、打造“1+N”一站式空间群,助力素养发展

为更有质量地落实“空间育人”,学校对未来小镇、人工智能教室、电脑室、图书馆进行重新规划,形成一万多平方米的“1+N”一站式教学空间群,以“理念引领、课程支撑、空间助力”为规划思路,助力学生多元核心素养的卓越发展。具体指:“1”为“一镇(未来小镇)”特色主场馆,“N”为“一室(人工智能教室、互动课堂教室、录播实验室等)”“一苑(智能书苑)”等专用场所。

(一)“一站式”未来教学空间群硬件设施

学校将每一处空间构建成能支持学生学习的场所群,以适应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喜欢逗留的地方,形成“1+N”一站式空间群。

“未来小镇”主场馆打造创新沉浸式场景,未来小镇里面设备丰富,有mBloct、探索者、达奇等各种机器人;有激光雕刻机、VR设备、3D打印机、传感器、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还有卫生急救设备、心肺复苏模拟设备、VR逃生演练器等安全教育设备;甚至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测等平台,打造沉浸式体验及探索创新空间,赋予空间实践育人功能。

(二)“一站式”未来教学空间群主题设计

“一站式”未来教学空间群从传统到智能,从聆听到体验,从实践到创新,从梦想到现实,从数量到质量,从特色到品牌,见证石桥学子的努力与成长。“未来小镇”总面积近7700平方米,格局清晰、动静分明,布局“一坊二馆三中心”,分别为“花田工坊”“科学馆”“非遗馆”“创客中心”“模型中心”“健康中心”六大场馆,每个场馆聚焦不同主题。“石桥书苑”超越传统阅读空间以藏阅书为主的功能定位,打造“借阅研三合一”的开放式图书馆,致力于将阅读从图书馆延伸到学生教室及家庭等各个场所,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常态化阅读方式,创造全新阅读环境,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一站式”未来教学空间群课程开发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理念,以校名石桥头“桥”示意图为课程背景,围绕“我和自然”“我和社会”“我和未来”“我和劳动”等课程建设着力点,开发涵盖六大空间的58个微课程,从目标和结构设计角度整体架构,以探究型课程为突破口,提炼实施路径与策略。教材设计遵循学生需求,从实践深处出发,以“任务驱动、智慧导学”形式创编,遵循“导学内容—明确任务,任务分块—知晓重点,紧密联系—素养拓展”三大板块,见证“知识学习、实践运用、素养提升”的过程,形成“内外融合,多向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聚焦“1+N”一条龙教学链,赋能自主学习

学校强调在空间赋能下,教师教学设计助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聚焦“任务驱动·智慧导学”教学链改变学习方式,引导教师实现三个转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方法还给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一)空间赋能下“互动行为”助力生长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中互动形式是衡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指标,从人与人、人与技术、基于中介(师—技—生,生—技—生)的互动表现与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生长课堂”自学模式(助—探—展—创),赋予空间“主动育人”的功能。在空间群中借助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功能开展分层教学,是基于“中介(师—技—生)”深度互动最佳方式,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复盘研究需要,这种空间赋能下的互动行为保证“生长课堂”的深度探索。例如,花田工坊中的“未来智能生态棚”将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到大棚种植上,利用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测大棚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度等,在“人与技术”互动下,学生掌握了智能技能,提升了综合素养。

(二)空间赋能下“项目教学链”助力研训活动

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先改变教师教学理念,从改变教师教研活动开始。在常规培训模式上,学校紧扣课程理念,着力落实、推进“项目式教学链”构建与实施的研训活动。以“专家引领,更新理念”“理性追问,回归实践”“研学实训,品悟匠心”“理论先行,实践回归”的模式,聚焦学科素养和劳动素养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多元成长。以“项目化学习的校级培训”为例,从文件引领、深度研读到组团建队、方案制订,围绕一条龙教学链进行项目式推进。

(三)空间赋能下“教学创评一体”助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教师教、学生学与考评紧密联系,强化“教学评”三者一致性,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等结合起来,注重实践过程的表现、素养能力的提升。在探索空间技术赋能下,以“智能全息评价”改革推动教育教学在理念、制度、技术、应用、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学校与科技公司联合,依托“教育魔方”构建“主体应用——智能全息评价平台;完善两大支撑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提升三项关键能力——精准管理、立体监督、高效协同”的路径,建设“智能全息评价”数字化改革项目。

三、提炼“1+N”多维度创新点,面向未来教育

近年来,新型教学空间建设正在迎接深度变革,更具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教和学方式重构与学习空间重构正在同步发生,“更课程”、更沉浸、更智慧、更文化、更赋能的创新型学习空间成为新一轮学习空间变革的大趋势。[4]

学校通过“1+N”空间群场景融通,重构学习历程,使泛在学习场景兼容多学科日常教学、拓展性及跨学科教学,融合、融通、统整资源与项目;通过“1+N”教学链任务驱动,提升核心素养,逐步完善项目化学习和STEAM教育,助力学校成为首批浙江省STEAM教育和项目化学习基地学校,特色活动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1+N”课程链建设研究,助推高质量发展,省级数字化精品课程、省级课题等成果丰硕。

猜你喜欢
空间素养学校
空间是什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享空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校推介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