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2023-01-20 18:53刘海燕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语学术能力

李 梓,刘海燕

(1.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权力下放”,或是通过地方接受原中央部委下放的所属院校,或是通过重组、合并和升级,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逐渐形成,地方高校的规模和空间日益增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语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外语学科发展的变化,作为地方高校中一支庞大且特殊的教师队伍,外语教师的发展备受关注,外语教师绝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更多的是外语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其教学学术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和职能

地方高校是一个与中央部署高校相对而言的集合概念,具体来说,是指在行政管辖隶属关系上由地方政府主办、管理的高等院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了地方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的迅猛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①,截止2021年9月,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2756所普通高等学校(含1270所本科院校和1486所专科院校),256所成人高等学校。除去116所中央部署高校,本科院校中共有742所公立本科院校,412所民办院校,地方高校在全国本科院校的占比高达58.43%。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中国高等教育已然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社会职责,理应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聚力内涵发展、以特取胜,更好地服务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一)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

“教学学术能力”的概念发展自“教学学术”,最早由美国学者欧内斯特·博耶提出。Boyer(1990)认为学术不仅仅是探究、整合和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知识,“教学学术”是传播知识的学术,这一概念极富解释力,启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教师的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大学教师全面发展的观念。此后,诸多学者对“教学学术”相关研究进行丰富和补充,进而对“教学学术能力”的概念进行探索和诠释。国外相关研究中,赖斯、马丁、特里格威尔等学者最具代表性。Rice(1991)结合知识基础、抽象能力两个角度对“教学学术能力”进行界定,指出教学学术能力包括概括能力、教学内容知识和有关学习的知识。Martin(1999)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教学学术能力中相互关联的三种主要成分:对他人的学术贡献进行研究、对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以及对教学的认识及实践进行交流。TRIGWELL(1999)指出,教学学术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尤其强调应在学科内对教学文献展开研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围绕其概念进行解读。周光礼、马海泉(2013)指出,大学往往把教学学术能力当做政策工具,用来挑选新教师或进行内部学术职业管理。周玉容、李玉梅(2015)认为,教学学术能力既有教学属性,又有学术属性,其相关评价可用来全面衡量教师的能力水平;周萍、陈红(2015)强调科教融合理念,认为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课程知识的有效传播;李晨霞(2018)指出,教学学术能力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善于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和探究反思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刘刚(2021)认为,国内学者对于教学学术能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简单二分”色彩,强调指出应结合本土化实践对教学学术能力进行指导性定义,而非操作性定义,进而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

不难看出,虽然学者们对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尚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已经达成一些共识。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学术能力相比,教学学术能力不仅是一种教学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学术能力,强调采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从事教学实践,如进行教学反思、形成教学成果并公开交流等,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教学实践的理论化和显性化。

(二)教学学术能力的要素分析

从“教学学术”到“教学学术能力”,教学学术研究从一个抽象概念逐步演变成了一种观念意识。教学学术能力的构成多维且立体,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组织、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对教学学术能力展开研究,有助于引导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的范式从事教学实践,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并主动开展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

1.大学组织制度影响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学和科研大多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相对而言,科研成果显示度更高、更容易被量化,因此也成为高校排名以及职称评定等过程中的重要考量指标,这使得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评价教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向科研倾斜、以科研为导向的局面,有的甚至把科研看做是学术的全部,大部分地方高校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差异,而非两者之间的耦合。

在大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理工类地方高校,外语学科往往被边缘化,有的甚至被界定为服务于其他学科的一种弱势存在;外语教师的职业身份是“教师”,但往往被赋予“研究者”的评价标准。对于外语教师的关注,仍然大多停留在教学技能层面,而非学术视野层面,无论是在学科评估方面,还是在职称评定,亦或是晋升制度等各个方面,“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无处不在,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语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发展,激励机制不足往往使得外语学科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同样大受影响。

2.教师个人发展影响因素

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大多来自英语专业毕业生,受到中国高校扩招政策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大部分英语专业生源,无论是英语基础还是学习动机,和之前早期的学生相比,都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才政策的影响,入职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的高端人才中,很多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其所从事的外语教学并不一致,所学、所教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传统观点往往认为,外语教师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就可以给学生讲授知识,但事实绝非如此。除了基本的专业水平以外,外语教师是否具备必要的职业能力同等重要,直接决定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和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有效的教学必须经过科学学习和组织训练,教师作为大学发展的主体力量,其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现,在长期的课例研究中不断感悟积累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未真正将教学工作纳入学术范畴,这就使得很多外语教师出现认知偏差,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同于其教学能力、将自身的专业发展等同于其学科发展、将自身的科研能力等同于其教学学术能力,凡此种种认识误区势必导致其参与性和主动性不足,不利于教学学术能力的全面提升。

3.教师群体发展影响要素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教师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处于特定的群体之中,并且深受该群体影响,个体能否在群体互动中受益,取决于其所在群体有没有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和较强的团队合力。

以新手教师为例,从入职开始,能否从指导教师和同行前辈身上获得启发,对其研究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对于任何一位教师而言,新老教师之间的技能传承、同行同事之间的学术交流,都是帮助其教学学术能力持续提升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

对于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而言,教学研究和专业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提升教学学术能力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技术手段和信息支持,而个人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往往存在一定局限,这就需要以教师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群体组织形式,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即普遍意义上的“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展示个人才华、发挥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统一体,能够通过发挥群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

三、地方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校本化路径

深化外语教育乃是全球共识。近年来,随着新文科建设不断推进,高等外语教育的地位更加得以彰显,影响到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在我国,地方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结合学校定位,合理探索外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校本化路径,以摆脱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

(一)积极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引领

地方高校外语教师能否积极投身教学研究、能否对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引起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在高校的制度环境影响。地方高校在致力提升排名和社会影响的同时,理应给予外语教师足够重视和经费支持,在充分考虑学科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均衡完善的培训制度、教学学术能力评价机制及职称晋升制度等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为外语教师的教学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地方高校大多仍然实行以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数量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大多数教师会因为迫于制度的压力,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做科学研究,这样一来势必无法保证其教学投入感,然而教学学术能力的发展永远无法脱离教学文化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成果评价,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导向性的制度设计,才能真正帮助地方高校外语教师重构其教学学术认同,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二)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主体意识

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在形成对教学学术能力的认知过程中,势必会因内在驱动不同而做出不同选择。教师能否将事业发展与内在需求相结合,取决于职业动机、学术意识、学科基础、理论素养、职业道德等诸多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内在动机势必会影响其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其教学学术能力的理解和发展。

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遵循一定的范式,地方高校理应结合其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让外语教师的发展活动回归学校、回归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其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反思教学,帮助其厘清教学学术能力的真正含义,使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坚定教学学术信念,明确自身教学学术发展目标和追求,通过学习科学的教学研究方法更好地展开教学研究,真正按照大学教学学术研究范式提升教学学术能力。

(三)构建各类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

近年来,各大主流出版社、外语学院以及研究中心等诸多机构为外语教师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发展平台,有效缓解了外语教师发展的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不同高校的外语学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此类平台往往缺乏普适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的深度需求,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发展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以“单打独斗”和“积累经验”为主。

显然,如果只有经验积累,却没有反思感悟和深度沟通,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势必很难实现。地方高校应该构建各类外语教师发展共同体,既聚焦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引导,又关注教研科研能力的提升,让外语教师在回归教学实践层面的同时关注内涵发展,从“单打独斗”的个体化努力逐步走向“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模式,才是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主流道路与理想走向。

四、结语

教育的对外开放对外语教育改革提出了越拉越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必须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引领,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地方高校应以学校定位为本位积极实施校本化范式转移,形成促进外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发挥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形式丰富、层次多样的教师共同体,真正推动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猜你喜欢
外语学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