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架构逻辑

2023-01-20 18:53徐华伟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时代

徐华伟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国新时代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南。十九大以来,学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多维度研究,“形成其理论内涵的飞跃论、二元论、三创论、四维论和架构论”[1],但对其内在蕴涵的逻辑关系缺乏关联性阐释和系统性论证。因此,本文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架构,从宏观、微观和中观的视域出发,阐释其理论本质、实践方略和内在联系,对于深入学习其理论内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政治意蕴。

一、宏观理论:指导思想的核心内蕴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则需要新理论的全面指导,而新理论是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实现伟大梦想的“指南针”。

(一)两大任务论:建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纵观国内外大势,充分考察新时代国情,将“两步走”战略视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这是依据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愿望作出的应然选择,也充分体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的主动回应”[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将美丽中国建设位于突出地位,即实现中国之内涵美、外延美及二者美的高度融合,期盼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交互交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机统一,为我国逐渐发挥大国担当作用奠定坚实的理念认同基础。

(二)主要矛盾论:聚焦矛盾变化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由温饱阶段的生存需要向小康阶段的归属需要和富裕阶段的成长需要转变,这个重大变化在于人民需要的外延拓宽、层次提升和期望提高。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在一些地区、领域已得到基本解决,但基本国情仍是地区、领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反映人民的迫切需要与新时代国情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属性。所以,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诉求,深刻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才能生动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论。

(三)全面布局论:统筹建设架构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清晰规划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布局”,促成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旨早日实现,深刻揭示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促使“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为实现强国梦提供合理布局、自信保障和动力支撑。从理论发展上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布局理论,从宏大视野、现实视阈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借鉴和实践参考。

(四)四维目标论:注入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基于世界发展大势、中国现实问题、党和人民的事业提出的,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归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依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并深入总结作出的重大决策,以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为重要突破口,成为具有高度政治文明的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将军队建成世界一流作为新时代的强军方向,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稳固存续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中国基于同世界各国具有互利共赢的利益基础,期盼共建一个和平安全、繁荣开放、包容美丽的美好世界,从而积极倡导和努力推动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此四维目标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五)领导核心论:突显政治特征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基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我国最本质的政治特征和最显著的制度优势,这使党成为最高领导力量的根本原因。同时,突出强调政治建设为我国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政治保障,从而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矢志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3],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这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建学说理论提供学理支撑。

二、微观实践:行动纲领的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新理论呈现具象化、明细化的外在表征,也是落实微观实践的基本方略,更是新时代中国实现伟大梦想的“助推器”。

(一)总体方略观:筑牢发展之根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态势上谋篇布局,充分发挥党举旗定向的重大核心作用,将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这既是承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根本要求。同时,坚持将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置于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体现党的领导的根本要旨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并与人民共同创造伟业,这既表现党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也体现党为公为民的本真愿望,充分展现党扎根人民育信仰、依靠人民创伟业、为了人民谋幸福的鲜明特色。

(二)具体方略观:谋划发展之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呈现总体的整体性设计、结构性特性,又体现综合的动态性变革、开放性革新,深刻表现集整体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系统布局,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稳健发力。经济建设渐显我国特色及兼具现代化特征的经济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变革;政治建设从构建制度体系中形成坚持我国政治方向的发展道路;文化建设注重引领广大人民充分发扬“四个伟大”精神,在文化自信中深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立足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结构方式和开放机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从整体生态系统中统筹考量,倡导树立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有力的践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体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统领聚集功能,又体现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基于全面视阈的协同支撑功效,共同助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战略布局上的深度发力。全面小康是以人民为中心,在领域、区域、人口等方面体现覆盖的全面性,建成平衡协调且具可持续性特征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是聚焦世界发展大势、根植我国现实问题、深度思量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大部署,不断彰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从我国实际着手,并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着力推进法治体系建设及深化法治实践;全面从严治党聚力于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建设,以制度建设为统领,推进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建设,把党建成人民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整体方略观:供给发展之源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要求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这要求军队聚焦党指挥枪的原则始终不动摇,聚焦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始终不改变,同时着眼于军队长远健康发展的视阈,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道路,形成富国与强军相协调的良性路径,进一步完善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四梁八柱。古今中外时有战争氤氲,破除和消解人类利益分歧,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和永恒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学两界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焦点。为此,中国倡导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的框架,凝聚形成共同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认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被世界多国高度认同,成为最有力的实践证明,为世界各国和人类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形态。

三、中观联系: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了“顶梁柱”的功能,始终贯穿于新理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成为把控新时代中国实现伟大梦想的“压舱石”。

(一)设计纬线:总体布局发挥横向拉伸作用

从宏观理论层面剖析,“第三个明确”直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构造和战略部署结构。简言之,高屋建瓴地表述新理论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指导思想。从微观实践层面分析,“第四个坚持”从经济建设方面阐述新时代经济体系建设的行动方向;“第一、五、六、十二个坚持”从政治建设方面阐发新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良性路径;“第七个坚持”从文化建设方面阐明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向度;“第八、十个坚持”从社会建设方面阐释新时代提高人民生活的恰切进路;“第九个坚持”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阐扬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方位。概言之,面面俱到地表述新理论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行动纲领。总言之,总体布局促使“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间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逻辑格局和布局特点,更好促进总体布局这根“纬线”横穿于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梁”的横向力作用。

(二)谋划经线:战略布局展现纵向支撑功能

从宏观理论层面解析,“第三个明确”是明确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第一、四、五、八个明确”分别明确内容的具体表述。简言之,“八个明确”详细表述新理论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导思想。从微观实践层面阐析,“第二、三、六、十四个坚持”表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人民中心思想,体现建成小康是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并为决战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行动动力支撑。概言之,“十四个坚持”更加直接表述新理论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行动纲领。总言之,战略布局体现“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间的无缝对接、融合并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举措,有力促进战略布局这根“经线”纵穿于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之中,充分展现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柱”的纵向支撑功能。

(三)聚焦坐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党的理论创新和问题导向的维度来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全面回答我国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充分体现新思想的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的有机统一,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宏观理论形成的出发点和微观实践行动的落脚点。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党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为突破口,相继探寻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理论创新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主旨。

从历史的渊源脉络和发展演进的角度来检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基因的创新承袭,170多年中华民族从弱到强的历史演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艰难探索和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高度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脉相承,表现为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既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和理论模型,又根植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思想觉醒、实践演进和发展突破的探索过程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中,党和人民经过多次比较和不断总结,作出谨慎选择且逐渐形成的中国道路。历史发展将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坐标”,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